高職學報有其自身的發(fā)展現(xiàn)狀和特點,在當前無法徹底改變稿源質量的情況下,面臨的最嚴峻的現(xiàn)實問題是編輯隊伍建設。如何在編輯人才的培養(yǎng)和人力資源的配置上真正做到合理有效、有的放矢,是當前高職學報編輯隊伍建設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為掌握高職學報編輯隊伍建設的狀況,我們對全國高職學報編輯人員在學歷、職稱、編齡、年齡等方面的情況進行了調(diào)查,在調(diào)查基礎上得出結果并進行分析,進而提出相應的發(fā)展建議,以期為高職學報的改革與發(fā)展服務,為管理者進行決策提供依據(jù),以共同促進高職學報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一、對象與方法
1.對象
全國高職院校大約有1100多所,已辦學報有CN刊號的大約200多種,且多數(shù)為季刊綜合類,文理合一,一校一刊。為全面了解高職學報編輯隊伍建設的狀況,2009年6月—12月,本課題組隨機抽取全國200種高職學報,發(fā)放問卷200份,回收問卷176份,回收率88%;有效問卷153份,有效率76.5%。有效問卷涉及有CN刊號(120種)和內(nèi)刊準印證(33種)的高職學報計153種、153個編輯部包括479位編輯人員。
2.方法
采用自編的調(diào)查問卷,通過學報學術年會,輔之以電話訪談、電子郵件等方法,對全國高職學報進行了調(diào)查。問卷內(nèi)容涵蓋學報有無CN刊號,編輯部掛靠單位及人員定崗,學報刊期、編制數(shù)及主編、編輯專兼職,編輯人員職稱,編輯人員學歷及所學專業(yè),編輯人員的年齡及編齡,編輯部參加編輯培訓及進行編輯學科研活動等情況。對所收集樣本進行有效性篩選后,采用Excel 2003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與處理。
二、結果與分析
1.學報編輯部掛靠單位及人員定崗
從學報編輯部掛靠單位看,掛靠科研(教務處)的有83家,占54.25%;編輯部單列的有41家,占26.79%;掛靠研究所、圖書館和二級學院的有29家,占18.69%。符合有關文件精神,作為一級學術機構編輯部單列的只占26.79%。從人員定崗看,定位行政管理的有67家,占43.79%;定位行政教輔的有51家,占33.33%;定位學術研究的有27家,占17.65%;定位其他的有8家,占5.23%。各高職院校在進行崗位設置時,很少把學報編輯崗位當做重點崗位來考慮,這說明絕大部分高職院校領導不太重視學報工作,只是把學報編輯部作為科研等部門的附屬部門。
2.學報刊期、人員配備及主編、編輯專兼職
從學報刊期看,季刊116種,占75.82%;雙月刊37種,占24.18%。從學報人員配備看,無論是季刊還是雙月刊,占60.79%的學報都不符合期刊所需編制數(shù)的人員配備要求,部分學報編輯部甚至是一人辦刊;僅39.21%的學報符合期刊所需編制數(shù)的人員配備要求。半數(shù)以上的學報嚴重缺編,影響了學報正常工作的開展,甚至阻礙了學報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從學報主編、編輯專兼職看,有專職主編、編輯的123種,占80.39%;無專職主編、編輯的30種,占19.61%。實際情況是,大多數(shù)高職學報主編由主辦單位領導或分管領導兼任,為掛名主編,常務副主編由科研處長兼任,而實際工作卻由編輯來做。同時,專職編輯人員也會隨學校崗位的需求變化而變化,甚至大多數(shù)高職學報聘任已經(jīng)退休的高級職稱人員來做專職編輯。
3.編輯人員職稱結構
具有出版系列職稱的編輯人員僅為88人,占18.37%;其他職稱的編輯人員為391人,占81.63%。其他職稱的編輯人員所占比例過高,與高職學報應具有的編輯職稱的專業(yè)人員隊伍極不相稱。出版系列職稱的編輯人員匱乏,意味著學報未來的發(fā)展將可能缺乏后勁,從而影響學報可持續(xù)發(fā)展。無職稱的為15人,占3.13%,所占比例雖小,但應引起管理部門的重視。這既不利于調(diào)動編輯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也會嚴重影響辦刊質量。
4.編輯人員學歷及專業(yè)結構
從編輯人員學歷看,本科227人,占47.39%;碩士214人,占44.68%;博士21人,占4.38%;???7人,占3.55%。這說明現(xiàn)有編輯隊伍中學歷層次普遍較高,呈現(xiàn)高學歷化發(fā)展的態(tài)勢。從編輯人員所學專業(yè)看,其他294人,61.38%;漢語言文學142人,占29.65%;外語28人,占5.85%;編輯出版僅15人,占3.13%。這說明絕大部分編輯人員所學專業(yè)并不對口。
5.編輯人員年齡及編齡結構
從編輯人員的年齡看,40—49歲的有185人,占38.63%;30—39歲的有136人,占28.39%;50歲以上的有87人,占18.16%;29歲以下的有71人,占14.82%。編輯人員年齡結構趨于合理,但兩頭過小,人才梯隊建設不合理。尤其青年編輯比例過低,呈現(xiàn)后繼乏人。與此相反,從編輯人員的編齡看,4年以下的有192人,占40.08%;5—9年的有167人,占34,87%;10—19年的有79人,占16.49%;20—30年的有41人,占8.56%。這表明近80%編輯人員的編齡較短,編輯人員年齡與編齡呈嚴重反差,從而出現(xiàn)了高年齡、低編齡的不協(xié)調(diào)現(xiàn)象。編齡過短,無疑會對積累辦刊經(jīng)驗、提高學報質量帶來一定的影響。
6.學報編輯部編輯培訓及編輯學科研
編輯部編輯人員的培訓及編輯學科研情況良好,參加過編輯培訓的有129個編輯部,占84.31%;進行過編輯學科研活動的有108個,占70.59%。但仍有近1/6的編輯部,既沒有參加過編輯培訓也沒有進行過編輯學科研活動。培訓和科研對于提高編輯人員素質和業(yè)務水平有著重要的作用,尤其對于非編輯出版專業(yè)的編輯人員來說,參加編輯培訓和進行編輯學科研活動至關重要。
三、建議和措施
1.建立相對獨立的學報編輯部一級機構。給予配備合理的編制數(shù)
按照國家教育部《高等學校學報管理辦法》等有關文件規(guī)定,公開發(fā)行的學報編輯部應相當于系、處或校屬研究所一級的學術機構,學報編輯人員應視為教學科研隊伍的組成部分,應列入教學科研編制,享受與教學科研人員同等的待遇。按照有關文件規(guī)定,學報應由分管校(院)長領導,成為院系一級的學術機構。國家科技部《科學技術期刊管理辦法》中也對期刊所需編制數(shù)有了明確的要求,即月刊不少于7人。雙月刊不少于5人,季刊不少于3人。學報主辦單位要領會相關文件精神,嚴格對照相關文件,建立相對獨立的學報編輯部,并按照相關規(guī)定配給合理的編制數(shù)。為學報編輯部落實行政級別、人員、經(jīng)費、設備等,辦好學報就有了最根本的保證。同時,建立或健全學報內(nèi)部管理制度,以保證學報編輯部是學術出版機構的工作性質,行使編輯出版獨立權,構建責權落實的運作模式。針對目前高職學報人員配備嚴重不足的現(xiàn)狀,可以采取聘用兼職編輯,以緩解編輯人才匱乏的狀況,同時也可以彌補編輯專業(yè)人員缺少其他專業(yè)知識的不足。
2.建立合理的編輯群體結構
一支合理的學報編輯隊伍,其組成應該有意識地考慮編輯人員的職稱、年齡及專業(yè)知識等方面的結構差異。高、中、初級編輯人員比例適當,以達到相互合作、相互補益的目的;老、中、青比例恰當,新老交替,后繼有人,以防止人才結構斷層;不同專業(yè)人員合理搭配,建立合理的編輯群體結構,以適應學報對專業(yè)的不同需求。同時積極引進編輯出版專業(yè)的本科生或者研究生充實編輯隊伍,從而使編輯群體結構更加合理化。
3.強化編輯業(yè)務培訓,進行編輯學科研活動。加強學術交流
由于學報編輯大多不是學編輯出版專業(yè)的,編輯學專業(yè)知識匱乏,參加短期培訓班是當前較為行之有效的方法。所有專職編輯必須通過培訓、考試,做到“持證上崗”。同時,承擔編輯學科研課題的過程是編輯自身知識積累、知識結構優(yōu)化、綜合素質提高的過程。學報編輯只有參與到寫論文、出著作的科研活動中,才能不斷更新知識,適應不斷發(fā)展的出版事業(yè)的需要。此外,通過有關編輯學和學報的會議進行學術交流研討,加強編輯同行之間的經(jīng)驗交流。及時了解學術界的研究動態(tài);通過編輯互動學習,達到資源共享,提高編輯業(yè)務水平。
4.編輯隊伍職稱系列納入規(guī)范化軌道
編輯隊伍中,編輯職稱系列的人員應占主體地位,與教學科研等職稱系列的人員有一個合理的比例,從而使編輯隊伍的職稱系列由無序走向有序,逐步納入規(guī)范化軌道。這樣,可以使編輯人員專心致志地進行編輯方面的科研、學習深造。
參考文獻:
[1]暢引婷,關于山西期刊編輯隊伍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與分析[J],編輯之友,2003,(6):56-59
[2]黃仲一,福建省高校學報編輯人員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與分析[J],學會,2006,(11):53-55
[3]黃艷林,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學報現(xiàn)狀及發(fā)展策略[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4):109-113
[4]徐行,王培華,陜西省高職高專院校學報的現(xiàn)狀與分析[J],西安航空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23(3):63-64
[5]徐永生,高職院校學報編輯隊伍建設的策略研究[J],中國出版。2009,(11、12合刊):60-63
[6]彭潔,加強高校學報編輯隊伍建設[J],出版廣角,1999,(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