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編輯學而言,黃宗羲的《明儒學案》在編輯思想和方法上有很多特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編輯體例創(chuàng)新
《明儒學案》編輯體例的創(chuàng)新主要表現在其學案體上的價值。自問世以來,其學案體的創(chuàng)造性價值,便被學者所重視。如時人陳介眉認為“《學案》如《王會圖》洞心駭目,始見天王之大,總括宇宙”??梢哉f,黃宗羲所編著的《明儒學案》創(chuàng)立了一種史體——學案體。在《明儒學案》之前,有沒有學案體呢?與學案體類似的著作有謝鐸的《伊洛淵源續(xù)錄》、薛應旃的《考亭淵源錄》、朱衡的《道南源委錄》、熊賜履的《學統(tǒng)》、張伯行的《道統(tǒng)錄》、周汝登(海門)的《圣學宗傳》、孫奇逢(鐘元)的《理學宗傳》等。但它們都非真正的學案體,“學案體有不同于以往紀傳體、編年體、紀傳本末體與會要體的地方,在于其是以記載學術發(fā)展歷程為主要內容的史學體裁”。學案體一般由三部分構成:作者簡介、學術評價、代表性文獻匯編。以前的著述從體例而言或多或少有相似之處,但都沒有使之臻于完善和定型,《明儒學案》則集先前學術史之大成。可以說,沒有《明儒學案》,就沒有今天的學案體,作為學案體的定型之作,其受到了很多學人的贊揚。
除了《明儒學案》的編輯體例創(chuàng)新之外,編纂體例也有其獨特之處,其側重于宗旨和思想,全書的編纂在于對有明一代學術不同流派的學術宗旨和學術思想的整體概括。同時,《明儒學案》的結構充分貫徹了其思想和宗旨,具體表現為三個不同層次的結構:其一是全書的總體結構,包括19個學案62卷,對于總體結構,黃宗羲所貫徹的思想和宗旨是“一本萬殊”;其二是每一個學案的案體結構,對于案體結構,黃宗羲所貫徹的思想和宗旨是“理清學脈”;其三是每個案主的微觀結構,對于微觀結構,黃宗羲所貫徹的思想和宗旨是“宗旨明確”。同時,《明儒學案》的編纂主要貫穿了三個原則,分別是:第一,各學術流派的著述,主要是學術旨歸相近,且學術思想清晰;第二,學術個人的著述,主要是學術宗旨明確,個人事跡鮮明;第三,學術資料的匯編,主要是可以反映其一生的宗旨,且不事華麗??梢哉f,其編纂體例既是黃宗羲著述思想和宗旨的體現,也是其編輯思想和方法的最好呈現。
第二,編輯方法與宗旨得當
每部著述都有自己的編輯方法,《明儒學案》也不例外。那么,在《明儒學案》以前類似體例的著述有沒有編輯方法呢?對此。黃宗羲言:
從來理學之書,前有周海門《圣學宗傳》,近有孫鐘元《理學宗傳》,諸儒之說頗備?!腋骷易宰谥迹iT主張禪學,擾金銀銅鐵為一器,是海門一人之宗旨,非各家之宗旨也。鐘元雜收,不復甄別,其批注所及,未必得其要領,而其聞見亦猶之海門也。
黃宗羲并不認為它們有明確的方法,“是海門一人之宗旨,非各家之宗旨也”、“未必得其要領”,即他們編輯方法不當,故宗旨不明。所以,黃宗羲才要編著《明儒學案》以明其宗旨?!睹魅鍖W案》中所體現的編輯方法和宗旨主要是“自得”與“宗旨”。
明代的學術,特別是陽明之前的學術,基本是沿襲了宋儒的成說,雖然有一定的發(fā)展,但成果不很明顯,正如黃宗羲所言:
有明術學,從前習熟先儒之成說,未嘗反身理會,推見至隱,所謂“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耳。高忠憲云:“薛敬軒、呂涇野語錄中,皆無甚透悟?!币酁槭且?。
“成說”是相對“自得”而言的,7b7VSat+AS51vDGubnzrwhs2zf1x6TPHqVTupwi501o=黃宗羲的目標和宗旨是非常明確的,即敘述和表彰有明一代“自得”之學。黃宗羲把有明學術史視為“習熟先儒之成說”,即沒有宗旨可言,所以,他才刻意強調其《明儒學案》的宗旨。黃氏日:
有明事功文章,未必能越前代,至于講學,余妄謂過之。……諸先生不肯以朦懂精神冒人糟粕,雖淺深詳略之不同,要不可為無見于道者也。余于是分其宗旨,別其源流,與同門姜定庵、董無休操其大要,以著于篇,聽學者從而自擇。
黃宗羲所言,“余于是分其宗旨,別其源流”,即學術“宗旨”是《明儒學案》所貫穿的一條紅線。它不僅是選案和立案的標準,也體現了黃宗羲的學術脈絡和治學精神。
“自得”和“宗旨”,既是學者一生精神的體現,也是著者對其思想準確把握的結果,更是讀者能夠輕松解讀的鑰匙。這兩點正是編著《明儒學案》的重要方法和原則,同時也是后人研究黃宗羲及《明儒學案》所必不可少的途徑之一,為我們以后編著學術史提供了很好的參考依據。
第三,編輯的主旨思想清晰。每一部著述的完成都傾注了著者大量的感情,讀者通過細心閱讀和品味都可以感受到著者靈魂的跳動,這都可以反映到著者的主旨思想這一層面上來。主旨思想即著作著述所要表達或訴求的理念和要達到的目的,其中,理念是為了溝通和影響讀者的,最終都可以反映到目的上來。從目的層面而言,黃宗羲編著《明儒學案》是為了表彰王學,并為有明一代陽明學樹立譜系。一方面是表彰明代學統(tǒng)的成績,為王學的進一步發(fā)展鋪路;一方面也有檢討其得失的意思,明代王學最后流于禪道,也是黃宗羲最為痛惜的事情。從另一角度分析這一問題,編著《明儒學案》的目的也是為了修德,《明儒學案》雖然是一部學術專著,但其內在的理念還是為了修德,黃宗羲認為“修德而后可講學”,既是對當時學者的要求,也是對后學的警示。檢討明代滅亡的原因,講學活動也是不得不提的事情。明代既有東林學人的講學,也有諸學術派別的講學。張居正在世時就大量撤毀書院,禁止講學,也是為了政治清明故,在很大程度上,講學所帶來的學派對明代朝廷的黨爭負難以推脫的責任,故黃宗羲編著《明儒學案》可以使后人知“明季黨禍所由來,是亦千古之炯鎰矣”。黃宗羲本人的社會背景復雜,是王學傳人、黨爭受害者、明末遺老、講學大師,他的社會履歷足以影響這本書的各種傾向。當然,故意拔高黃宗羲的寫作目的是不正確的,正是黃宗羲的思想和著作所達到的內質的互相補充及客觀性和主觀性之間的一種作為的互相補充的精致結合,才使之達到了難以企及的高度。除此之外,黃宗羲更高的目的在于,“不僅是在總結明代理學的歷史,更在于宣揚新王學,試圖用修正的王學來再次充當學術思想的先鋒”,不可否認,黃宗羲編著《明儒學案》是諸方目的的必然,但表彰有明一代的學術無疑是最為重要的。也是《明儒學案》貫穿的主旨思想。
第四,編輯者的學術獨立性得以確立?!睹魅鍖W案》成書后,其所占有材料的廣泛性和準確性,一直受到學人的好評。同時,是一部學術史專著,學術史的編著必然受到學術史觀的指導或影響。學術史觀是指導一部學術史編著的原則,更是決定一部學術史成敗的關鍵。黃宗羲在《明儒學案》中所體現的學術史觀,“已經具備近代學術價值,經過歷史的發(fā)展和學術繼承,編著《明儒學案》的合理思想和方法已為當代學人所繼承”,黃宗羲歷史主義方法中的合理因素,首先是不盲從,不向權威低頭;其次是實事求是,即全面地考察一定時代的學術流派,揭示各家之宗旨,通過對相反之論,一偏之見的比較分析,并聯系起來以把握一定時代的學脈等等;最后是學術獨立性得以彰顯,黃宗羲對各家學術采取包容、公正、客觀、百家爭鳴式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其編輯靈魂就是學術的獨立性。黃宗羲不僅創(chuàng)立了一種新的史學體制——學案體,而且確立了以學術獨立的視角和原則來選擇人物、撰寫評語、匯編史料,這些都是以前所不具備的。不僅如此,黃宗羲還注重研究明代學術史上各學派、學者的獨創(chuàng)性見解,“倡導百家爭鳴,并具有近代民主的傾向”;學術貴在客觀性、獨立性,不應以主觀成見增損其聞。這些獨立性原則既是中國傳統(tǒng)史學的美德,也是今天更應該珍視的精神財富。
綜上所述,黃宗羲在《明儒學案》的編著中充分貫徹了其編輯思想和方法。這些編輯思想和方法既是黃宗羲著述思想和原則的體現,更是今天著述所不可缺少的精神。
參考文獻:
[1][3][4][5][6]黃宗羲,明儒學案[M],北京:中華書局,1985:8,17,179,7—8,9
[2]朱義祿,黃宗羲與中國文化[M],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260—261,
[7]永熔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62[M],北京:中華書局,1965
[8]張承宗,潘浩,黃宗羲與《明儒學案》[J],歷史教學問題,2002,(4)
[9]吳光,黃宗羲論一國際黃宗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155—158
[10]朱義祿,黃宗羲哲學史方法論發(fā)微——兼論《明儒學案》[J],哲學研究[J],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