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決策的優(yōu)點遠遠多于個體決策。據統(tǒng)計,即使在最具個人決策傳統(tǒng)的美國,目前90%以上的大企業(yè)都是采用委員會的形式進行重大決策。筆者認為,以下七點是有效集體決策的前提。
1
責任落實
集體決策最大的一個缺點就是責任難以落實,所謂“做決策拍腦袋、實施決策拍胸脯、決策失敗拍屁股”之類的“三拍領導”無處不在。集體決策成了部分領導個人與領導集體盲目決策、違法決策的擋箭牌,集體拍板與集體研究成為決策錯誤的免責牌。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主要有四條:一是決策者的責任意識缺失;二是決策結果與決策者的榮辱得失、升遷降免關系不大;三是決策責任的擔負主體不明確;四是有關部門追究決策失誤責任的態(tài)度暖昧。要使集體決策更加科學有效,必須落實從決策調研、制定到實施整個環(huán)節(jié)的相關主體的責任,“個人決策,集體負責”必須轉變?yōu)椤凹w決策,個人負責”。例如,2007年,廣西出臺的一部行政過錯責任追究辦法中明確規(guī)定,雖經集體討論決定,但導致行政過錯發(fā)生的主要決策人要承擔主要領導責任,贊同該錯誤決策和不發(fā)表意見的其他決策人也要承擔重要領導責任。該規(guī)定對于落實具體責任,建立追究制度,防止瀆職、專斷現(xiàn)象發(fā)生將起到一定的作用。
2 標準明確
集體決策必須明確相關的標準。包括:哪些事務必須集體決策?哪些事務不必集體決策?哪些事務才屬于政治問題?如何進行會前準備、時間安排、人員安排、程序安排?什么樣的言論可以繼續(xù)?什么樣的決策算是最終的有效(無效)決策?未參加人員的意見怎么處理?相關的規(guī)章制度細則如何解釋?后續(xù)的評價和監(jiān)督機制完善程度如何?下面就是由于相關標準不明確導致的一個荒唐決策:某大學學位委員會2006年對該校5名學生因學位論丈中的問題進行是否取消學位的表決,其中一篇博士論文涉嫌明顯的抄襲。據參加此次會議的人員(多名)透露,某大學的這次會議共有41名學位委員會成員到會,為某大學61位學位委員會成員的67%,剛好達到表決有效人數百分比(66.7%,即2/3)。對涉嫌明顯抄襲的博士論文作者的學位表決結果為:同意保留學位者1人,贊成取消學位者40人。最終決定:保留學位。某大學學位委員會給出的理由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的相關條文規(guī)定,對學位委員會以前的某項決定進行否決,必須有2/3以上的成員贊成,40票不足以形成一項新決議。
3 監(jiān)督有力
尼克松有一句名言:“政治家必須生活在魚缸里。”新加坡“國父”李光耀買了一套房子,還要接受廉政公署長達半年的檢查之后才能人住。集體決策之所以在我國頗受爭議,主要原因之一是監(jiān)督不透明,很多決策并沒有經過民眾、媒體的監(jiān)督。據今年8月14日《羊城晚報》報道,珠海耗資800萬元在兩條道路旁種植了31棵羅漢松。樹剛種下,質疑聲四起。當地有市民要求相關祁門官員作出解釋。珠海市政園林和林業(yè)局負責人表示,深圳和中山等城市都用巨資來打造城市的綠化景觀大道,種植羅漢松珠海也不是第一個。該負
責人說,種植羅漢松所屬的“大樹迎春”工程經過發(fā)改部門的立項審批及公開招投標程序。實施前,征求了人大、政協(xié)的意見。這次引進的羅漢松也是控制在發(fā)改部門的批復概算內。但是,公眾的第一感覺可能是:政府用納稅人的錢高價從某企業(yè)買來羅漢松,內部腐敗。
4 能力均衡
領導集體成員之間的能力最好保持均衡。有擅長定性分析的,有擅長定量分析的;有擅長整體分析的,有擅長局部分析的;有擅長分析問題的,有擅長提出對策的;有擅長分析優(yōu)點長處的,有擅長分析缺點不足的;有擅長生產的,有擅長研發(fā)的,有擅長銷售的,有擅長人力的;有擅長分析企業(yè)問題的,有擅長分析行業(yè)問題的,有擅長分析宏觀政策的;有擅長批評藝術的,有擅長表揚藝術的;有擅長降本的,有擅長增效的。
5 性格互補
性格之間有三種關系:一是沖突,你說東我偏說西,你說正我偏說反;二是類同,你說東我絕對支持,你說西我絕對同意;三是互補,你說這樣做好,我說這樣做有哪些缺點需要回避。沖突的話,很難達成一致意見。類同的話,容易產生共振、錯上加錯?;パa的話,可以取長補短、統(tǒng)籌兼顧。領導集體成員的性格最好是互補型的,這樣做出的決策盡管可能會喪失大的機會,但決不會犯致命錯誤。筆者在課堂上講過這樣一個笑話:一個小孩和別人打架后回了家。假如父母性格沖突的話,爸爸可能會表揚小孩的勇敢,媽媽可能會批評小孩的淘氣。小孩長大后,輕則猶豫不決、不知所措,重則性格分裂。假如父母l生格雷同的話,爸爸表揚小孩勇敢時,媽媽馬上好吃好喝好招待;爸爸教訓小孩淘氣時,媽媽馬上遞上棍棒。小孩要么過于溺愛,要么過于虐待。假如父母性格互補的話,爸爸表揚小孩勇敢,媽媽教育小孩要與人團結,小孩就知道哪些對了哪些錯了,順利成長成才。
6 執(zhí)行有方
集體決策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檢驗集體決策效果的惟一標準是執(zhí)行決策帶來的效益。這有兩個前提:一是決策必須是正確的;二是執(zhí)行必須是正確的。正確的決策加上錯誤的執(zhí)行、錯誤的決策加上正確的執(zhí)行都會導致失敗,錯誤的決策加上錯誤的執(zhí)行只會是錯上加錯,而不會是負負得正。執(zhí)行決策必須注意方法:一是設法消除領導與下屬之間的代溝,努力使兩者產生共鳴,指東打東、指西打西;二是采取下屬理解的方式實施決策,使他們理解領導的用心;三是照顧大多數人的利益,無利不起早,對于普通人更為明顯。
7 糾偏可行
中國歷史上,文諫死、武戰(zhàn)死、叛亂、兵變的情況時有發(fā)生。但即使通過這些極端的手段,仍然無法糾正領導者的錯誤行為。太多時候,我們將糾偏的希望寄托在領導者的幡然醒晤上面。要有效實施集體決策,必須保證必要時候的糾偏是可行的。在今年4月10日的波蘭總統(tǒng)專機失事事件中,有兩個非常明顯的錯誤需要提前糾偏:首先,包括總統(tǒng)、總參謀長、三軍總司令、辦公廳主任、央行行長等幾乎一大半的波蘭高官都在一架飛機上,這本身就是非常大的失誤。如果飛機失事怎么辦?為什么不把這么多高官分散到幾架飛機?美國總統(tǒng)在天上飛的時候,副總統(tǒng)是絕對得留在地面的。一旦天上飛的發(fā)生事故,地面上的馬上執(zhí)行相關權力,保持國家穩(wěn)定。其次,據說總統(tǒng)亂打手機,還要求飛行員必須降落,總統(tǒng)的權力真的“上天”了。為什么沒有人可以糾正總統(tǒng)亂發(fā)命令?畢竟“地上你做主,天上我為王”。這個飛行員也真夠愚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