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課堂教學策略隨著新理念的滲透逐漸發(fā)生著轉(zhuǎn)變,如何在中學物理課堂上實現(xiàn)圍繞“多元智能”而教,利用物理學科的特點讓學生得以全面發(fā)展,是物理教師們積極探索的一個課題。本文結合一堂課的教學實踐展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
關鍵詞:多元智能;物理課堂;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10)12(S)-0005-3
物理是自然學科中的基礎學科,它的突出功能是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科學探究及創(chuàng)新等諸多能力。而很多物理教師誤以為物理課堂只適合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理一邏輯智能,對其他智能的培養(yǎng)起不到很大作用,因此不太關注。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以其全新的智力觀、評價觀,成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多元智能理論也被認為是我們長期推崇的“素質(zhì)教育”的最好詮釋,如今教師們都在積極研究如何將多元智能理論運用于教育教學中。事實上,物理學以自然界為研究對象,與學生的生活聯(lián)系緊密,故非常有利于教師創(chuàng)設出多元化教學情境,吸引學生多角度參與課堂;物理實驗也非常多,能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可以說學生的多元智能在物理課堂上十分具有可塑性。下面這位教師在課堂上就將多元智能理論與教學內(nèi)容整合得很恰當,從學生的反映來看,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以下是這位教師關于《速度改變快慢的描述加速度》這一節(jié)的教學設計的案例分析。
1 復習引入課題環(huán)節(jié)
[教學設計]
采用播放劉翔運動會奪冠視頻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一起復習速度概念建立的過程,為類比建立加速度概念打下鋪墊。
師生對話如下:
師:讓我們首先回顧一下學習過的內(nèi)容,同學們請看大屏幕。
生:(觀看視頻)
師:……下面我有一個問題,請同學們從運動學的角度來分析一下,劉翔為什么贏了?
生:因為他的速度快?
師:什么是速度?
生:速度是位移與時間的比值。
師:很好,可是我們在比賽的時候有誰看到劉翔的速度是多少呢?所以我們還可以通過另外的方法來判斷運動的快慢。誰能談一談?
生:在相同的時間內(nèi)比較位移、在相同的位移下比較時間、如果位移和時間都不相同就比較位移與時間的比值。
師,剛才我們簡單復習了如何判斷物體運動的快慢,速度是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它是用比值的方法定義的,在物理學上經(jīng)常用比值的方法定義物理量。如初中學過的密度是質(zhì)量與體積的比值、壓強是作用在物體表面的力與受力面積的比值等等如此。今天,我們也將用比值的方法定義一個非常重要的物理量。請看大屏幕。
[分析]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復習,為加速度的學習做好了鋪墊,順利進入新課題的學習中。揣摩教師的教學設計和語言設計,會發(fā)現(xiàn)教師非常善于利用課堂培養(yǎng)學生的多元智能。物理學有嚴密完整的理論體系和科學研究方法體系,有利于學生邏輯思維的鍛煉。這位教師通過設問引導的方式復習速度概念的建立過程,就是希望學生重新回顧比值定義方法的運用,以類比建立加速度概念。最后直接給學生交待學習任務——今天我們將用這種方法定義一個非常重要的物理量。像這樣提示學生有目的的學習,或者理性有序、具有組織性的教學策略能使得學生非常明確自己的學習任務,思維活動也具有指向性,在課堂上就會有較高的參與度,這樣的教學策略使得學生的數(shù)理一邏輯智能和自我認識智能得到潛移默化的發(fā)展。在這樣類似的問答情境中,教師有意識地讓學生用科學、準確的物理語言表達,學生的語言智能也得到了較好的鍛煉。
2 情景設計環(huán)節(jié)
[教學設計]
采用播放一段研究不同車型(摩托車、轎車、客車)的加速性能拍攝的視頻,讓學生感受到速度變化且變化有快慢之分。視頻是教師和學生為了研究不同車輛的加速性能實地采集的實驗數(shù)據(jù),請同學們觀察儀表盤上的數(shù)據(jù),車輛都是從速度為0增加到60km/h時停止計時。
[分析]
學生觀看這段視頻后立刻能知道不同車輛都在做變速運動,而且通過比較表盤時間能很快感知到三者速度變化快慢不同。教師播放的是來源于生活的視頻資料,激活學生的視覺,把視覺與知識經(jīng)驗、情感和形象混合在一起并創(chuàng)造出新的視覺形象讓學生感知,鍛煉學生對視覺細節(jié)的注意力和觀察力。后來教師將相關物理量用表格展示出來更具可讀性,也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視覺一空間智能。
3 構建概念環(huán)節(jié)
[教學設計]
展示表格,三輛車的初速度和末速度相同,學生根據(jù)已給數(shù)據(jù)算出速度的變化量,并根據(jù)所用時間初步比較速度變化的快慢。教師類比如何比較運動快慢的方法提出一系列問題,讓學生總結出如果速度變化量和所用時間都不同的時候判斷速度變化快慢的方法,即建立加速度概念。
師生對話如下:
師:這三輛車的速度變化量是多少?可以類比以前學過的溫度的變化量。所以這里速度的變化量可以用末速度減去初速度。
生:60km/h。
師:請同學們思考,哪輛車速度變化最快?其次呢?最慢的是哪輛車?
生:轎車最快,摩托車其次,客車最慢。
師:你們是怎么判斷的?
生:速度變化量相同,比較所用的時間。時間越短,變化越快。
師:他是借助了剛才我們判斷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還有其他辦法嗎?
生:可以比較相同時間內(nèi)速度的變化量。變化量越多,變化越快。
師:那還有其他方法嗎?如果速度的變化量和所用時問都不相同時如何比較?
生:我們可以比較速度的變化量與所用時間的比值。比值越大,速度變化越快。
師:那么請大家用這樣的比值的方法計算表格中三輛車的速度的變化量與所用時間的比值。
生:摩托車0.85;轎車1.28;客車0.43。
師:請同學們觀察這些比值和大家剛才判斷的不同車輛的速度變化快慢的關系。
生:比值越大,速度變化越快。
師:說明這個比值能夠描述運動物體速度變化的快慢,我們在物理學把這個物理量稱為加速度。這就是我們今天用比值定義法定義的新物理量。
[分析]
這位教師很擅長用語言創(chuàng)造出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在探究性學習、合作學習策略中,讓學生對一系列恰當?shù)膯栴}進行充分討論和表達。在這個過程中,加速度概念完全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己構建起來的,這樣不僅有利于體驗知識的學習過程,在各抒己見的討論和合作學習的環(huán)境下,也能充分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和人際交往智能。而讓學生用科學、規(guī)范、準確的物理語言進行交流的同時,能培養(yǎng)出有別于其他課堂中的語言一言語智能。當然,教師本身嚴謹?shù)目茖W表述、準確的用語、流暢的表達都能自然影響學生對語言的感知、把握和表達。
4 鞏固和運用概念環(huán)節(jié)
[教學設計]
指導學生閱讀加速度的概念、定義式、單位,討論加速度方向問題。出示習題讓學生演練,然后進行評價反饋,幫助理解概念。
指導學生討論研究加速度的現(xiàn)實意義。教師展示各種轎車制動性能數(shù)據(jù)表,問制動時間、制動距離與平均加速度的關系。分析短跑運動會上解說員說的起跑很順的意思。引導學生設計測量加速度的實驗,先請學生思考討論測量加速度的依據(jù)、要測量的物理量、如何測量等必須考慮的問題,設計實驗方案之后小組分組實驗測量加速度。
[分析]
教師十分關注學生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及時出示習題讓學生練習,然后進行評價反饋,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和效果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提供類似的環(huán)境有利于學生的自我認識智能的提高,逐步自我完善。自然界的一切現(xiàn)象都蘊含有物理,最后將物理回歸于生活也體現(xiàn)了物理學科培養(yǎng)學生多元智能的優(yōu)勢,物理知識和科學研究方法的學習能讓學生更清楚地認識大自然。
實驗環(huán)節(jié)也充分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理念,從討論實驗目的、測量加速度的依據(jù)、要測量的物理量、實驗方案的選擇、實驗器材的選擇、實驗操作、實驗結果的處理等等,都是引導學生自己完成,這樣的物理實驗教學對學生的多元智能發(fā)展非常有利。
5 小結
從案例中可以看出,在課堂上實施培養(yǎng)學生的多元智能的教學并不困難,每種智能都可以通過一定的方法得到鍛煉和提高。當然,需要教師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有意識地將多元智能的培養(yǎng)根據(jù)課程內(nèi)容進行整合安排。正如哈維·席爾瓦所說:“加德納的理論對教育有諸多影響。事實上,對理論的任何簡單和機械應用都不能代表多元智能在學校的運用。”其實,在我們對它的學習和運用中,關鍵在于理解“多元”兩個字,開闊思維,創(chuàng)設多元化情境、設計多角度教學、開展多領域活動、實施多方面評價,物理課堂不再是培養(yǎng)學生單一智能的課堂,完全可以讓學生得到更全面的發(fā)展。但是如何在緊扣教學目標和教學內(nèi)容的前提下,結合學生的多元智能水平,根據(jù)實際情況合理設計發(fā)展學生多元智能的課堂,還需要我們認真思考并在實踐中逐步探索。
參考文獻:
[1](美)查普曼,在課堂上開發(fā)多元智能[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9
[2](美)霍華德·加德納,多元智能新視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