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1985年召開全院優(yōu)秀期刊表彰會時,盧嘉錫院士寫了這樣的題詞:“對科研工作來講,科技期刊工作既是龍尾,又是龍頭!”“龍尾龍頭”這一形象比喻,高度概括了科技期刊在整個科研工作、學術交流中的重要作用。科技期刊不僅是對最新學術成果的展示,反映著學術發(fā)展的繁榮與否,更是反映學術水平、引導學術交流、促進學術發(fā)展的載體。中國科協(xié)2004年的問卷調查表明,我國科技工作者獲取科學信息和情報的渠道分別為(問卷反饋者可同時選擇多項):學術期刊(84.55%)、互聯網(69.3%)、學術會議(65.3%)、工作文件(19.5%)、私下交往(18.7%)、學術考察(17.5%)、其他(8.8%)。以上調查充分說明科技期刊在學術交流中占有絕對重要的地位。
學術交流不僅是推動科技發(fā)展和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力量和重要條件,也是體現社會文明進步和學術繁榮的重要標志。科技期刊在學術交流中的作用,表現為一個完整的過程,包括三個環(huán)節(jié):編輯,文本,傳播。其中編輯是基礎,文本是關鍵,傳播是目的。三者相互制約,相互促進,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學術交流的質量和效果,影響科技期刊傳播力的有效發(fā)揮。
學術期刊收取發(fā)表費(版面費)問題曾經引起了廣泛的爭議,收取者搜尋多種理由以證明其合理性,反對者同樣言之鑿鑿指出其不理不法,但爭論歸爭論,收費似乎已成“慣例”,獲得社會普遍默認,畢竟這一討論所產生的客觀效果至少讓社會了解了當下學術期刊的處境和較為合理的收費理由。但以本人的調研看,科技期刊在編輯環(huán)節(jié)的另外兩個做法可能會對學術交流造成負面影響,似乎更加值得關注和討論。
一 審稿費
目前審稿費的收取大致有幾種情況:來稿即收,且在審稿之前;編輯對來稿初選后選擇收?。粚Υ_定刊用的稿件收取。本文所探討的主要是第一種審稿收費行為。
專家審稿是確保稿件質量、提升科技期刊學術影響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退修、交流,專家審稿的過程實際上是在參與著學術交流活動,不僅要提倡,更要加強。因此,不少學術期刊在收取版面費的同時還在收取審稿費,多則百元,少則50元。其理由是,審稿專家的辛勞應該得到回報。乍一看,這個理由很充分,很能服人,但仔細一想,則未必能站得住腳。
(一)容易滋生編輯工作的惰性。許多研究文章都講到了編輯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在期刊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但近幾年來出現的收取審稿費的做法不應被視作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結果。編輯策劃在整個編輯工作流程中的作用日漸重要,主動出擊組的優(yōu)秀稿件已經成為編輯主觀能動性發(fā)揮的重要一環(huán),審稿費與編輯策劃之間一般不發(fā)生關系。大凡收取審稿費的期刊,編輯工作基本是守株待兔型的,來什么稿編發(fā)什么稿,審稿費成為另一種創(chuàng)收的途徑。其實,投稿者與審稿專家之間沒有直接關系,稿件是否呈送審稿專家完全是編輯部的選擇。作者投稿是對目標期刊的信任,期刊對這種信任不能完全用金錢來應對。八字未見一撇,拿錢來說話;猶如去餐館吃飯,點菜消費前你必須先交進門費,否則不予接待。如果真是這樣,為了區(qū)區(qū)幾十元審稿費而把稿件晾在一邊,置之不理,那么“龍頭龍尾”如何體現?科技期刊要在學術交流中發(fā)揮應有的作用,當務之急是千方百計加大對優(yōu)質稿件的吸引力,對自身在學術交流中的作用的充分發(fā)揮,對多途徑多層次提升傳播影響力的培育和拓展,對媒介文化的有效利用,而不是變著法子收費。
(二)容易滋長編輯工作中的不誠實態(tài)度。即使收取審稿費有其合理的成分,那么捫心自問,有多少期刊是假借專家審稿之名而行編輯裁決之實的?有多少期刊是在毫無例外收取審稿費的情況下將稿件毫無選擇地送給了評審專家?又有多少期刊能將評審專家匿名評審的意見如實告知作者,讓作者對稿件的是否被刊用做到心中有數、心服口服?
在我看來,審稿費即使有存在的理由,也應該由編輯部來承擔,因為審稿專家是編輯部聘請的,他和編輯部之間是一種合同和雇傭關系,而作者只是和編輯部形成了直接的供需關系,是否請專家審他的稿件則無權參與意見。既然無權參與,這筆費用的交納就顯得稀里糊涂。特別是對那些交了審稿費而得不到審稿意見、稿件未被采用而又不能及時獲知的作者而言,他有理由對編輯部的誠信質疑:我的稿件真的是被審稿專家槍斃了嗎?
(三)容易培育編輯工作中的違規(guī)土壤。學術期刊不能走向市場的理由被反復強調,主要是基于以下考慮:受專業(yè)局限,受眾面較窄,難以獲得較廣泛的市場認可;承擔著傳遞科技信息、報道最新科技成果、推動經濟建設的重任,開展經營不是其應有之義;作為本單位反映教學科研成果的窗口,訂量再少,人員工資待遇、辦刊經費—分都不會少等等。那么,投稿者有理由提出問題:收審稿費、版面費是否屬于經營性質?收款單位是按照什么性質、標準來處理這筆費用的?是如何盡到納稅義務的?
(四)容易淡漠編輯的責任和義務。學術期刊的學術品質,使其肩負著更重要的社會責任和媒體責任,而編輯作為“把關人”的職責正是這種責任責無旁貸的體現,審稿是期刊的責任和義務,專家審稿只是期刊編輯審稿的補充和完善,否則就不會有那么多的文章在探討編輯的地位、作用和素養(yǎng)了,說明編輯是期刊質量的第一責任人,對期刊的學術性的發(fā)揮具有義不容辭的把關責任。但目前,審稿費的收取給人的感覺是所有的稿件(而不是篩選后)或者由于編輯知識老化難以甄別稿件優(yōu)劣,或者由于人手少、編輯懶惰,都推給了專家(有一些期刊在稿約中就明確告知:投稿同時請寄審稿費若干元;也許這只是收費的借口),如此一來編輯部成員如主編、編輯部主任、責任編輯的崗位職責如何體現?能否用一個編務就將這些崗位取而代之?把審稿的責任和義務放棄掉,是不是自我否定存在的價值和理由?如果編輯工作者不幸蛻化成了校對員或者是編務,是對編輯職責的蔑視,對編輯定位的有意模糊。
二 審稿時滯
這個問題期刊界討論得比較多,但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采用編輯自動化手段的期刊編輯部,審稿過程中與作者的互動較為直觀,但審稿過程較長影響稿件盡快發(fā)表以進入學術交流環(huán)節(jié),表現仍然較為明顯。
(一)論文的發(fā)表周期應該包括審稿時間在內,一般是指從收稿之日起到刊出當期出版日為止,它是評價期刊學術傳播力的一個重要指標。這既反映了期刊傳遞科技成果的速度,又反映了期刊盡快滿足學術交流的要求,從根本上說它反映了期刊對作者來稿的態(tài)度問題??萍计诳瘜W術交流三環(huán)節(jié)論告訴我們,沒有傳播就沒有效果,沒有效果就等于浪費了期刊與生俱來的學術交流資源,這是辦刊人所不愿意看到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鄒承魯2004年在接受《光明日報》采訪時談道,不少作者不在本國投稿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國內刊物發(fā)表周期太長。
我在翻閱科技期刊約稿通知時發(fā)現,不少期刊都有這樣的聲明:來稿自投稿之日起三個月內未接到錄用通知或被采用者,作者可另行處理。
《著作權法》規(guī)定的審稿時間為一個月,另有約定者例外。那么規(guī)定三個月的審稿時限的依據有無科學性、合理性?是編輯部與作者雙方協(xié)商的結果嗎?即使“作者一旦主動投稿即可被視為默認了這樣的規(guī)定”有其合同意義上的合理性,但現實操作中“三個月的審稿時限”仍然有較明顯的弊端。以少數專家由于工作太忙,或者專家分頭審閱拖延審稿時間作為“三個月”的理由,其實并不充分,也站不住腳。翻開二三十年前的期刊,是這么規(guī)定的,那時通信手段落后,掛號函寄一來一往可能得十天半個月甚至更長,當時這樣規(guī)定不能說沒有道理??墒钱斚乱堰M入信息化時代,通信手段、審稿手段都非過去所能比,不少期刊還引入了先進的網絡化編輯系統(tǒng),使得審稿、編輯流程大為縮短,可是審稿時限的規(guī)定并未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的理念依舊落后。
(二)稿件本身反映的學術研究信息也有一個盡快發(fā)表以搶先時效、達到最佳學術交流效果的要求,如果一味固守三個月的審稿時限,顯然有不合時宜之嫌。作為期刊編輯,誰都不愿意看到作者一稿多投多發(fā),但這種現象卻屢禁不絕。審稿時滯過長且為單方約定,會不會逼使作者一稿多投,期刊本身則應很好反思,把板子一味打到作者身上有失公允,從道德層面予以譴責更顯霸道。用特別是期刊上網以后,一稿多投多發(fā)的稿件都會被當做學術不端行為中的重復發(fā)表、自我抄襲而接受大眾的質疑和譴責,那么,期刊編輯、審稿人是否也應同時擔責?
當我們對期刊同質化現象屢有詬病,大嘆期刊難辦、鮮有好稿之時,同類期刊眾多對作者而言未必不是好事:因為審稿專家的意見未必就沒有任何的失誤和偏差,你審不過的,往往被別的期刊作為優(yōu)秀稿件而重點推出,國內期刊退回的稿件轉投國外EI期刊很快被發(fā)表,這樣的例子絕不鮮見。按說,審稿時限三個月只是一個最長的時間概念,但有多少期刊是在三個月之內將審稿結果(大多是未被采用稿件)主動、及時、負責地通知到作者的?“三個月”往往成為最有“理由”卻最不負責任的托詞了。某作者的一篇論文投出后,苦苦等待三個月后再投他刊,又是苦苦等待三個月后投第三刊,這下碰到了快節(jié)奏的編輯,一個月內接到刊用通知,第三個月即刊出,引起反響,半年之內下載率遠遠高于同欄目其他稿件。但他說,稿件發(fā)表了,已經沒有一點興奮感了,有些觀點如能較早公之于世,反響會更好。從學術交流的角度看,對希望有所作為(不是應付職稱和晉級考核)的作者來說,論文產生反響是他最感快樂和幸福的了,論文被引頻次多寡、觀點引起的肯定和爭議,作者的關心程度有時候并不亞于期刊,作為學術期刊的守門人和推手,在“快樂和幸福感”上理應與作者是一家人,“核心”“精品”的被確立,編輯和作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再舉一例,試圖說明編輯過程中必須重視以良引良,而不要逼良為娼。有一個作者,從一開始就是一稿多投,天女散花,交點審稿費無妨,總有一個期刊會相中,假如第二個、第三個期刊也通知發(fā)表,他則會選擇一家而通知另一家撤稿。媒體與作者、讀者較勁,是一種短視和缺乏大度胸懷的表現,不值得肯定,對自己期刊質量的提升、學術交流的傳播效果沒有好處。更何況,一個殘酷的現實是,作者致電編輯部查詢稿件處理情況,有多少編輯部不是冷冰冰一句話:三個月之內沒接到通知,可另行處理?!芭尽币宦晵鞌嚯娫?,連多余一句解釋都沒有。到這個時候,作者即使懷疑自己的稿子是否真的送審了,或者是否真的被丟失了(不退稿幾乎是所有期刊的規(guī)定),或者真的早就給槍斃了,也只能是干著急——三個月以后你再另行處理吧。
用最快的速度傳播新成果、新理論、新技術、新觀點,已經成為國外科技期刊編輯出版的最新發(fā)展趨勢。堅持國際化辦刊方向,一直是我國科技期刊近年來所追求的一個良好愿景,縮短審稿時滯和發(fā)表周期,應該是我們走向國際化能夠做到做好的第一步。因為國際上一些著名科技期刊已經在這方面作出了良好的示范。Science規(guī)定,從接稿到完成同行評議,整個過程不超過6周,一般情況下,一篇文章從投稿到發(fā)表只需2~3個月;Nature(周刊)文章發(fā)表的時滯僅為12天,重要的信息3天就可刊出;《美國醫(yī)學會雜志》能在60天內把重要文章刊出;美國《生物化學》的重要文章40天左右就能刊出。
科技期刊走向市場是大勢所趨,提升學術影響力和傳播效果更是競爭態(tài)勢下的唯一選擇。但我最擔心的不是硬件能否適應市場,主要擔憂的是軟件——編輯的素養(yǎng)是否適應。如果不能與廣大作者、讀者交朋友,把他們當做“自己人”對待,設身處地為其著想,而把自己置于神的位置,總以為作者發(fā)稿是有求于我,對作者可以隨意處置,就像前面所講,可以理直氣壯收你審稿費,卻不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審稿意見;可以毫無商量地要求你等待審稿三個月,心安理得拖延你另投其他刊物的時間,卻不如實告訴你稿件處理到何種程度和結果。編輯就真的那么日理萬機而無暇解答作者疑惑嗎?其實,依我看,這里根本的問題是,這些編輯對作者的感情出了問題,更對科技期刊在學術交流中的社會責任和自己的職業(yè)責任的認知出現了偏差,缺乏競爭取勝和敢為人先意識,照此下去,你能走向市場、培育市場、開拓市場、發(fā)展市場嗎?如果做不到這樣,何談科技期刊的學術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