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一月為何叫“正月”
在中國古代,每年以哪一個月當?shù)谝粋€月,有時是隨著朝代的更換而變化的。在漢朝以前,每換一個朝代,就往往把月份的次序改一次。據(jù)說,商朝把夏朝規(guī)定的12月算作每年的第一個月,而周朝又把11月算作每年的第一個月。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以后,又把10月算作每年的第一個月,直到漢朝的漢武帝,才恢復夏朝的月份排列法,一直沿用到現(xiàn)在。這幾代王朝更改了月份的次序,便把更改后的第一個月叫做“正月”。“正”就是改正的意思。在他們看來,既然他們作了皇帝,居了正位,一年十二個月的次序,也得跟著他們“正”過來。既然“正”是改正的意思,那么正月的“正”字,就應該讀作“改正”的“正”字音,為什么人們卻把它讀作“長征”的“征”字音呢?這是因為到了秦代,因秦始皇姓贏名政,他覺得“正”字的讀音同他的名字同音,說是犯了忌諱,就下令把“正月”讀作“正(征)月”。后來人們習慣了,就一直沿用到現(xiàn)在。
我國古代賀年卡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賀年卡的國家。它是從古代的“名片”發(fā)展而來的,可上溯至2000多年以前。古代中國的“名片”叫“名刺”。“刺”后來發(fā)展成“帖”,至宋代就有互相投遞“拜年貼的風氣”,當時叫“送門狀”、“送飛帖”,這實際上已是賀年卡(帖)的雛形。我國正式出現(xiàn)賀年卡是明代天順年間的“賀葉”、“賀片”,是用梅花箋紙裁制成的約2寸寬、3寸長,上題祝賀詩的姓名、地址的卡片,夏歷(今農歷)正月初一朋友間相互贈送,以恭賀新年。
我國古代官員退休待遇
官員退休后會獲得優(yōu)厚待遇。漢代規(guī)定,年俸祿在兩千石以上的官員退休可領取原俸祿的三分之一作為養(yǎng)老金。魏、晉時期的退休官吏會被朝廷委任一個顧問之類的閑職,供養(yǎng)起來。唐代是五品官以上致仕者給半俸,功臣元勛經(jīng)皇帝特批,可保留全俸。六品以下官員退休,則賜給一定數(shù)量的田地養(yǎng)老。宋代從真宗起,官員致仕后,食半俸;立有戰(zhàn)功者,大部分食全俸。明初規(guī)定,致仕官食原俸,但很快就取消了。后又規(guī)定致仕官一般不領取俸祿,但享受豁免賦役的權利。若家貧不能自養(yǎng)者,“有司月給米二石,修(終)其身”。清朝,基本維系明制,少有變動。
保險的由來
公元前2000多年,地處亞歐要沖的地中海東岸的一些地區(qū),已經(jīng)有了規(guī)模比較大的海上貿易活動。但是,由于當時運載貨物的船舶構造簡陋,難以抵御海上狂風巨浪的沖擊,因此,船舶遭遇大風浪時,有效的應急措施是拋棄貨物,減輕船舶的載重。長此以往,經(jīng)常出現(xiàn)巨大損失或破產。為了減輕貨主的損失,在當時的地中海商人中,逐漸形成了一個共同遵守的原則,即“一人為眾,眾人為一”,使往海中拋棄的貨物能從其他獲益的有關方面獲得補償,這就是最初的保險萌芽。這個原則于公元前916年為羅地安海商法所吸收,并正式成為規(guī)定。
北大秦簡牘現(xiàn)800字“數(shù)論”
今年年初,香港馮燊均國學基金會搶救了一批流失海外的珍貴秦簡牘,并捐贈給北京大學。目前,歷史、中文、考古等院系多位專家組成的整理組已初步了解這批簡牘的性質和基本內容。經(jīng)考證,這批簡牘抄寫年代下限在秦始皇后期。簡牘內容涉及古代政治、地理、社會經(jīng)濟、數(shù)學、醫(yī)學、文學、歷法、方術、民間信仰等諸多領域,內涵之豐富在出土秦簡中非常罕見。與以往發(fā)現(xiàn)不同,這部《算數(shù)書》除了列舉田畝、賦稅、糧食兌換等實際問題的算法外,還包含了一段長達800余字的“數(shù)論”。這段“數(shù)論”以兩位古人“魯久次”與“陳起”問答的形式,詳盡論述了古代數(shù)學的起源、作用和意義。這段失傳兩千余年的佚文,是目前所見我國最早的數(shù)學理論論述。
“東西”、“左右”說尊卑
在今天,“東西”、“左右”多用來表示方位,古代卻用“東西”、“左右”區(qū)分尊卑。
古人坐席的位置以西為尊,請客人面(朝)東而坐,是一種特殊的禮遇。如果主人面東而坐,則顯示出以我為尊。人們所熟知的“鴻門宴”,就是項王、項伯東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東向坐的項羽,一上場就給人目空一切的印象。
古人還以東西分賓主,東為主、西為賓,主人則稱為東家。為了尊師,先生的座位也是坐西朝東,所以稱為西賓或西席。迎請客人時主人從東階上,賓客從西階上,以表示對客人的尊重。
古人以右為上,左為下。論官階以右為尊。如“趙王歸國,以藺相如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贝司湟鉃椋禾A相如官職比廉頗高。序列也以右為上,左為下。古時貶官或降級稱“左遷”,事情違背常理叫“左道”。
古人坐在車上的位置以左為上,右為卑。如《史記·魏公子列傳》記載,魏公子無忌駕車迎請侯贏:“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虛左”,就是空出左邊的位置。侯贏是個守門人,地位是卑下的。“虛左”以專侍侯生坐,表現(xiàn)了魏公子迎請的誠摯和謙恭。
我國最早的日歷
日歷在古代被稱做“歷日”、“歷本”、“時歷”。大約在唐順宗永貞元年,朝廷史官將一年的日歷分為12冊,每冊一月。每一頁上寫月份和日期,由服侍皇帝的太監(jiān)每日在日歷頁空白處記下皇帝的言行。每月月終,先交皇帝過目,然后再送史館存檔。史官按照日歷所記載的內容,結合朝廷和國內各地所發(fā)生的大事,編寫“國史”。后來,朝廷許多官員競相仿效,編制供自家使用的日歷。往后,又有人把歷書上的干支月令、節(jié)氣及黃道吉日之類,都先行印在日歷上,并留下大片空白以備記事,這就是最早的日歷。
光陰稱“寸”的由來
古時人們用“晝”來測算時間,在圓形石板上刻上表明時間的度數(shù),圓中心立一小棍,由日出到日落,小棍的陰影由長而短,又由短而長地映在度數(shù)上,即表示時間。1“寸陰”即陰影短或延長一寸的距離,通常用來表示時間極為短暫。
責任編輯 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