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轉(zhuǎn)山》出品方發(fā)起的“一起去西藏,重走轉(zhuǎn)山路”活動,9月18日從麗江出發(fā),在十天時間里完成了從麗江到拉薩的行程。此次旅程共有六位主角,除了電影主演李曉川和李桃外,還有四名帶著不同目的和愿望走上這條路的普通人。他們是:徐亞軍——渴望在西藏留下影像并走向世界的癌癥患者,大雨——80后女孩,熱愛騎行迷戀戶外的窮游族,王冠中——一直被困城市、無法走出去的都市宅男,王芳——帶著愧疚和決心去拉薩的還愿者。隨著他們的腳步行走中國西南最具魅力的自然、人文景觀大道,是一場關(guān)于電影主義的旅行,卻又不完全如此。
D1 麗江,沒有儀式的集結(jié)與出發(fā)
麗江,一座“精彩紛呈”的城市,一個讓背包客推崇不已的旅行高燒之地,一座令都市“小資”和“白領(lǐng)”亢奮有加的休閑、度假天堂。
9月17日晚十點抵達麗江,迎接我到來的,是一場大酒。在此之前,轉(zhuǎn)山第—小分隊已在晚八點左右到達,雖然人數(shù)還不多。
席間,大家都興致很高,全程參與了電影拍攝的制片趙明,還有當(dāng)時的司機阿福都“憶苦思甜”,回憶了拍攝時的點點滴滴:比如當(dāng)時在鹽井拍完戲,要送女一號李桃到香格里拉,但是車隊已經(jīng)三天加不上油了,最后只能從所有車?yán)飫虺鲆稽c油來,供一輛車連夜開往香格里拉,另外兩輛車則開到400公里以外的地方運油回去。
為了如實記錄從麗江到拉薩的行程,也是為了完成很多人的夢想,電影拍攝期間,每個人都很不容易,路上不僅海拔高、住宿條件差,而且吃的也是非常艱苦。導(dǎo)演杜家毅曾經(jīng)很嚴(yán)肅地把制片趙明叫進房間談話,說:“我要跟你商量件事,我們能吃頓紅燒肉嗎?”“這個真沒有!”“這個可以有!”“這個真沒有!”“這個可以有!”……
大家都說,拍這部電影,劇組100多號人,很多人都做好了就撂在這條路上的準(zhǔn)備,所以這是一部傾注了很多人心血和靈魂的電影。
9月18日,麗江云遮霧罩,對麗江來說再熟稔不過的玉龍雪山并沒顯露出來,但毫不妨礙這里如織游人的熱情。午間,從麗江機場陸續(xù)迎來了徐亞軍、大雨、王冠中、王芳四人,他們將與電影《轉(zhuǎn)山》的兩位主角:曉川、李桃一起出發(fā),他們要重走轉(zhuǎn)山路,一起去西藏。
在第一天,真正經(jīng)歷了一場尋找的,是曉川和徐亞軍。
徐亞軍,這個來自東北的漢子,在今年年中得知自己患了癌癥之后,并沒有接受治療,而是選擇了旅行來與命運抗?fàn)?。這讓曉川想起了自己在麗江曾經(jīng)有過一面之緣的美國老人,他也是癌癥患者,同樣選擇了旅行而不是留在醫(yī)院,他在行走世界很多地方之后,最終留在了麗江,并且打破了醫(yī)學(xué)預(yù)言,三十年來生活的很好。于是,曉川決定在即將離開麗江的這個夜晚帶著徐亞軍去尋找這位美國老人。他們轉(zhuǎn)遍了古城新城的各個角落,用盡一切朋友告知可能的線索,一直到夜里2點,兩人還在麗江的街頭,雖然最后沒有能夠找到。但尋找的過程和這個故事本身,已經(jīng)帶給了老徐不一樣的心理沖擊和思考。很多時候,尋找并不一定非有一個結(jié)果,而過程才是其意義,正如這次轉(zhuǎn)山之旅。
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也叫大研鎮(zhèn)、大研古城),在南宋時期就初具規(guī)模,至今已有八、九百年的歷史。自明朝時,麗江古城稱“大研廂”,因其居麗江壩中心,四面青山環(huán)繞,一片碧野之間綠水縈回,形似一塊碧玉大硯,故而得名。1997年12月,麗江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獲成功,填補了我國在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中無歷史文化名城的空白。
麗江古城歷史悠久,古樸自然。城市布局錯落有致,既具有山城風(fēng)貌,又富于水鄉(xiāng)韻味。麗江民居既融和了漢、白、彝、藏各民族精華,又有納西族的獨特風(fēng)采,是研究中國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遺產(chǎn)。麗江古城包容著豐富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集中體現(xiàn)了納西民族的興旺與發(fā)展,是研究人類文化發(fā)展的重要史料,是一座具有較高綜合價值和整體價值的歷史文化名城。
束河民居建筑群位于麗江古城西北4公里處,是麗江古城周邊的一個小集市,建筑群內(nèi)民居房合錯落有致,布局形制與麗江古城四方街相似。白沙民居建筑群位于麗江古城以北8公里處,這里曾是宋元時期麗江地區(qū)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筑群分布在一條南北走向的主軸上,中心為一梯形廣場,一股泉水由北面引入廣場,四條巷道從廣場通向四方,極具特色。白沙民居建筑群的形成和發(fā)展為后來麗江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礎(chǔ)。
玉龍雪山
玉龍雪山距麗江古城15公里,以險、奇、美、秀著稱于世,氣勢磅礴,玲瓏秀麗。主峰扇子陡海拔5596米,是世界上北半球緯度最低、海拔最高的山峰。呈南北走向,東西寬約13公里,南北長約35公里,與哈巴雪山對峙,洶涌澎湃的金沙江奔騰其間。玉龍雪山在納西語中被稱為“波石歐魯”,意為白沙的銀色山巖。又因玉龍雪山的巖性主要為石灰?guī)r與玄武巖,黑白分明,故又稱為“黑白雪山”。
玉龍雪山是納西族及麗江各民族心目中一座神圣的山,納西族的保護神“三朵”就是玉龍雪山的化身,至今麗江還舉行每年一度盛大的“三朵節(jié)”。唐朝南詔國異牟尋時代,南詔國主異牟尋封岳拜山,曾封贈玉龍雪山為北岳,至今白沙村北北岳廟尚存,仍然庭院幽深,佛面生輝。拜山朝圣者不絕于途。元代初年,元世祖忽必烈到麗江時,曾封玉龍雪山為“大圣雪石北岳安邦景帝”,玉龍雪山憑其迷人的景觀、神秘的傳說和至今尚是無人征服的處女峰而令人心馳神往。
拉市海
拉市海位于麗江縣城西面10公里處的拉市壩中部,是云南省第一個以“濕地”命名的自然保護區(qū)?!袄小睘楣偶{西語譯名,“拉”為荒壩,“市”為新,意為新的荒壩。
拉市海湖面海拔2437米,為斷層構(gòu)造湖,同時又受石灰?guī)r溶蝕構(gòu)造作用而成。人湖地表水源有南側(cè)的清水河和北側(cè)的美泉河。過去,湖面季節(jié)變化顯著,雨季水位高,最大蓄水量1.8億立方米,水面9平方公里,水深可達9米;干季水位下降,甚至干涸。80年代以來,先后興修水利,在落水洞前筑起了一個高大的堤壩,海水再也無法隨意流去,而是從海東黃山哨打通的輸水隧道流入麗江城區(qū)。拉市海由季節(jié)湖變成了保持一定水位的高原湖泊,如鏡的湖面倒映著玉龍雪山,越冬水鳥安然棲息,或翱翔于藍天白云之間,構(gòu)成高原濕地特有的氣息。
拉市海濕地共有鳥類57種,每年來此越冬的鳥類有3萬只左右,其中特有珍稀瀕危鳥類9種,包括青藏高原特有鳥類斑頭雁,國家一級保護鳥類中華秋沙鴨、黑頸鶴、黑鶴等。是候鳥的棲息樂園。
D2 麗江到香格里拉,路遇騎行者
9月19日,6點多,麗江的天還沒有完全亮起來,車隊已經(jīng)集結(jié)完畢,正式上路了。這天的目的地是香格里拉。今天重走轉(zhuǎn)山路有三個重要的地方:讓劇組虛驚一場的長江第一灣,在電影中制造出郵局的街邊小攤,還有藏在大山深處的美麗木屋。
走到石鼓鎮(zhèn)長江第一灣的時候,曉川立刻拿出了去年在這個地方拍攝的一張照片,那時的他剛剛進組兩個星期,皮膚已經(jīng)黝黑。他說,要在同一個地點再拍一張照片,看看自己的變化。
就在這里,還有一個故事被說起,拍攝時導(dǎo)演杜家毅差點在這里丟了!當(dāng)時,為了拍攝第一灣的壯美景色,杜導(dǎo)帶隊扛著設(shè)備到對面山上取景。走著走著,杜導(dǎo)居然不見了,這可嚇壞了劇組。還好最終只是虛驚一場,杜導(dǎo)只是走散,后來還是和大部隊會合了。
從石鼓鎮(zhèn)返回214國道,玉龍雪山露出_了—頂點山尖。車隊在一個路邊市場的時候,曉川忙著給其他幾位講解這就是電影中的一個郵局。市場是怎么變郵局的呢?原來片中有一場需要郵局的戲,可是這里附近沒有郵局,怎么辦呢,劇組突發(fā)奇想把一個水果攤改成了郵局,還讓當(dāng)?shù)氐拇彘L扮演郵局工作人員,究竟水果攤版的郵局是什么樣的,你在影片中就能看到了。
在前往香格里拉的路上,非常巧,遇到了三位非常年輕的騎行者,他們是來自深圳的張金光、許波杰和鐘峰,他們8月22日從深圳出發(fā),9月19日走到了麗江到香格里拉的路上,他們接下來要一直騎到拉薩,還要騎到珠峰大本營,再騎行青藏線到青海,再從那里回廣州,預(yù)計整個騎行將持續(xù)半年。三個年輕人,三輛載滿行李和一路風(fēng)塵的單車,三顆熱愛生活的心,三段雖然年輕但已經(jīng)足夠精彩的人生。他們一路省吃儉用,三人每天平均費用是150塊錢,不能在物質(zhì)上享受旅程,但一定在精神上極致地享受了旅程。
同樣喜歡騎行,騎過滇線藏的大雨一看到三個人就激動了,趕緊拿來自己攜帶的零食塞給三個小伙子,說自己騎過這條路,知道在路上的饞和饑餓。
曉川提議讓自己和大雨與三位年輕人_起騎行一段。沒想到,騎了一段距離之后,大雨碰到麻煩掉隊了,因為車胎爆了。于是,五人合力檢查車胎,并由三位年輕人替大雨出色地補好了前胎。其實作為騎行者,路上要遇到的復(fù)雜情況太多,面臨的艱難也遠不止這些,所以,我們要向他們致敬。
電影《轉(zhuǎn)山》中有很多反映藏人生活的場景,車到香格里拉后,重走轉(zhuǎn)山路的各位要去山中的牧民家拜訪。曉川在屋外的草地上很詳細地給大家講解當(dāng)時他和書豪在這里拍攝的每一個位置,每一個物件,每一個細節(jié),如此深刻的記憶一定要有觸動心靈的感受吧。老徐、李桃、大雨、王冠中和王芳踏著獨木橋進入這個彷如世外桃源的地方,也都對人的生活方式有了更多的思考。
長江第一灣
長江第一灣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南部沙松碧村與麗江市石鼓鎮(zhèn)之間。
萬里長江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奔騰而下,與瀾滄江、怒江一起在橫斷山脈的高山深谷中穿行形成了“三江并流”的壯麗景觀。到了香格里拉縣的沙松碧村,突然來了個100多度的急轉(zhuǎn)彎,轉(zhuǎn)向東北,形成了罕見的“V”字形大彎,“江流到此成逆轉(zhuǎn),奔人中原壯大觀”,人們稱這天下奇觀為“長江第一灣”。
長江第一灣石鼓渡口江面寬闊,水勢緩和,適于擺渡,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相傳三國時期,諸葛亮平定南中,在此“五月渡瀘”(金沙江古稱瀘水);公元1253年,忽必烈又在此“革囊渡江”。1936年4月,中國工農(nóng)紅軍二方面軍在賀龍、任弼時、肖克率領(lǐng)下,從這里渡江,北上抗日。解放后,在石鼓碑背后的高坡上,建起了紅軍“長征渡口紀(jì)念碑”,碑高8.1米,氣勢雄偉,莊嚴(yán)肅穆,為云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前的牌樓是紅軍渡江紀(jì)念室,室內(nèi)陳列著紅二方面軍長征時的文物。
石鼓一帶不僅人文薈萃,而且風(fēng)光秀麗,物產(chǎn)豐富,素有高原“小江南”之譽。這里江流平緩,河谷開闊,梯田層層,春天桃紅李白,麥浪翻碧,油菜泛金,秋天稻谷飄香,瓜果滿園,與村落瓦臺相映成趣。
虎跳峽
虎跳峽位于香格里拉東南部,距中甸105公里,距長江第一灣35公里,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峽谷,以奇險雄壯著稱于世?;⑻鴯{全長16公里,分上虎跳、中虎跳,下虎跳三段,迂迥道路25公里,東面為玉龍雪山,西面為哈巴雪山,峽谷垂直高差3790米,江流最窄處,僅約30余米。峽內(nèi)礁石林立,有險灘21處,高達10來米的跌坎7處,瀑布10條。
上虎跳是峽谷中最窄的一段,離公路邊的虎跳峽鎮(zhèn)9公里,其江心雄踞一塊巨石,橫臥中流,如一道跌瀑高坎陡立眼前,把激流一分為二,驚濤震天。傳說曾有猛虎借江心這塊巨石,從玉龍雪山一側(cè),一躍而跳到哈巴雪山,故此石取名虎跳石。中虎跳離上虎跳5公里,江面落差甚大,“滿天星”礁石區(qū)是這里最險的地方。百米峽谷中,礁石林立,水流湍急,驚濤拍岸。從中虎跳過險境“滑石板”,即到下虎跳。下虎跳有縱深1公里的巨大深壑,這里接近虎跳峽的出口處,是欣賞虎跳峽最好的地方。
獨克宗
“獨克宗”,香格里拉古城的初始叫法,是中國保存最好、最大的藏民居群,而且是茶馬古道的樞紐。歷史上,中甸—直是云南藏區(qū)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重地。中甸即建塘,相傳與四川的理塘、巴塘一起,同為藏王三個兒子的封地。千百年來,這里既有過兵戎相爭的硝煙,又有過“茶馬互市”的喧嘩。這里是雪域藏鄉(xiāng)和滇域民族文化交流的窗口,漢藏友誼的橋梁,滇藏川“大三角”的紐帶。
唐代,滇西北(包括迪慶地區(qū))為吐蕃王朝所屬之地。唐676-679年,吐蕃在維西其宗沒神川都督府,在今大龜山建立官寨,壘石為城,城名“獨克宗”,即歷史上著名的“鐵橋東城”。“獨克宗”藏語意為白色石頭城,寓意月光城。明代,中甸兩次被麗江木氏土司占領(lǐng),木氏土司在大龜山建“香各瓦”寨,藏語石山寨,其地即是原來的大龜山“獨克宗”。后又在奶子河畔建“大年玉瓦”寨,藏語名為“尼旺宗”,意即日光城。兩寨遙相呼應(yīng),構(gòu)成中甸歷史上著名的“香各尼洼”,即藏區(qū)有名的“日月城”。
整個古城依山勢而建,路面起伏不平,那是一些歲月久遠的舊石頭就著自然地勢鋪成的,至今,石板路上還留著深深的馬蹄印,那是當(dāng)年的馬幫給時間留下的信物。
噶丹·松贊林寺
由中甸縣城向北5公里,佛屏山前,一組莊嚴(yán)、肅穆的龐大建筑群依山而立,這里就是清朝康熙皇帝和五世達賴?yán)锼方ǖ牟貐^(qū)十三林之一,云南藏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也是藏區(qū)格魯教派最負盛名的大寺——噶丹·松贊林寺。因其外觀布局酷似布達拉宮,所以又有“小布達拉宮”之稱。清雍正時又賜名“歸化寺”。噶丹·松贊林寺在云南迪慶,是云南省規(guī)模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在整個藏區(qū)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據(jù)記載,這松贊林寺與七世達賴?yán)锔裆<未脒€有著一段深厚的“法緣”。六世達賴?yán)飯A寂后,拉薩三大寺祈求占卜認定的轉(zhuǎn)世靈童(即后來的七世達賴?yán)?遭到蒙古和碩特部藏王拉藏汗的破害,于是靈童被僧人們護送至松贊林寺避難。靈童將牛奶奉于水源程序,祈禱此水成為乳汗以養(yǎng)育眾生,此水由此成為“奶子河”。
與藏傳佛教建筑樣式相同,松贊林寺的扎倉、吉康兩座住殿高高矗立在中央,八大康參、僧臺等建筑簇擁拱衛(wèi),高矮錯落,層層遞進,立體輪廓分明,充分襯托出了主體建筑的高大雄偉。主建筑扎倉,藏語意為僧院,是僧眾學(xué)習(xí)經(jīng)典、修研教義的地方。后殿供有宗喀巴、彌勒佛、七世達賴?yán)镢~佛,高三丈有余,直通上層。中層有拉康八間,分別為諸神殿、護法殿、堪布室、靜室、膳室等。前樓客廳供貴賓宴會及觀賞“羌姆”(面具)舞時使用。頂層正樓設(shè)精合佛堂,供奉五世達賴?yán)?、七世達賴?yán)锓鹣?,以及貝葉經(jīng)卷、唐卡、傳世法器等。佛堂正南為高聳的鐘鼓樓,清晨、正午、黃昏擊鼓報時,聲聞十里。
D3 梅里,面對雪神的儀仗
9月20日,依然沿著電影《轉(zhuǎn)山》拍攝的路程前行,這一段路不好走,不僅是顛簸,而且都是彎道,還不停上山下山上山下山。
走到納帕海的時候大家很興奮,因為風(fēng)景很美。曉川則對湖岸的公路比較興奮,因為書豪曾經(jīng)在這里騎的很絕望,去年拍攝的場景還歷歷在目,曉川把當(dāng)時的場景講給大家聽,大家都很想能夠在這里騎行一段。
轉(zhuǎn)山之路不易,在前往金沙江的路上,我們又碰到了兩次汽車的小事故,午飯也是吃的簡單的干糧。經(jīng)過奔子欄后到德欽,連續(xù)看到了兩座雪山:白馬雪山和梅里雪山。
梅里雪山很難一見真容,曉川和李桃都對梅里雪山特別有感情。曉川在電影里面對雪山脫掉了上衣,是他自己設(shè)計的一場戲,讓導(dǎo)演叫絕,也成了片中一個經(jīng)典動人的鏡頭。李桃則是因為上次來的時候沒有看見梅里真顏,很遺憾。
當(dāng)車隊駛?cè)肟捎^看梅里雪山的山口時,大家都驚呼起來,因為梅里主峰卡瓦博格非常清晰地屹立在了大家眼前,開車的藏族司機師傅們也特別開心。
關(guān)于梅里雪山的名字,1908年法國人馬杰爾-戴維斯在《云南》一書中首次使用“梅里雪山”的稱呼。但實際上梅里雪山所指的并不是卡瓦格博所在的太子十三峰,而是指在太子雪山北面的一座小山脈。那座小山脈在當(dāng)?shù)乇环Q作梅里雪山,因此山腳下的一處村莊也被稱為梅麗水(或梅里石),真正的梅里雪山主峰叫做說拉曾歸面布,海拔5229米。這個“錯誤”主要源于我國六七十年代的全國大地測量。當(dāng)年一支測量隊到了德欽,在與當(dāng)?shù)厝说慕涣髦?,誤把卡瓦格博所在的太子雪山記作了梅里雪山,并在成圖后如此標(biāo)注出來。從此,太子雪山就成了梅里雪山,這個名字也徹底流傳開來了。
這是雪神的儀仗。龐大的梅里雪山群,她由南向北,13座雪山一字排開,幾乎每座都有其化身的山神與之相對應(yīng),山峰的名稱都以山神命名。山神的容貌、性格、氣質(zhì)等特點一定程度上是山峰的地貌及氣候等地理特征的寫照。
著名的緬茨姆,是一座美女峰,山形俊秀婀娜,位于主峰卡瓦格博峰南側(cè),與之遙相輝映,峰頂海拔高達6054.6米,范圍30平方公里,積雪終年不化。
而梅里的主峰卡瓦格博,藏語意為“雪山之神”,也叫太子雪山。在藏傳佛教的傳說中,卡瓦格博是位九頭十八臂的煞神,后被蓮花生大師教化,改邪歸正,從此皈依佛門,做了千佛之子格薩爾王麾下一員彪悍的神將,位居藏區(qū)八大圣山之首,迄今為止,仍是無人登頂?shù)奶幣濉?br/> 雪山向人呈現(xiàn)著一種寧靜、凝結(jié)其內(nèi)的心理力量。白雪柔和地覆蓋在鋸齒般的巖石山顛上,顯得壯麗純潔,吸引不同背景、不同文化觀念的人前來觀看、拍照,或者頂禮膜拜。大家設(shè)法以不同的方式融入它所顯現(xiàn)的那種力量當(dāng)中。對于大部人來說,來到香格里拉,來到德欽,旅行的最亮點就是來觀看這座平時拒絕人觀望的雪峰。
而在當(dāng)?shù)氐牟刈迦诵哪恐?,梅里雪山是他們的保護神,所以長年被濃霧籠罩,只有極虔誠幸運的人,偶爾才能看到隱藏在云霧背后的真實面目。每一年,很多藏族人都會花很長的時間圍繞著這座雪山朝圣。他們從遙遠的地方,磕著等身長頭一路拜謁而來;或是圍繞著龐大的梅里雪山群那漫長的轉(zhuǎn)山路轉(zhuǎn)山。他們不停轉(zhuǎn)動著手里的經(jīng)輪,嘴里念誦起一段又一段的經(jīng)文。
藏區(qū)流傳的《指南經(jīng)》有載:“卡瓦格博外形如八座佛光赫弈的佛塔,內(nèi)似千佛簇擁集會誦經(jīng),具佛緣的千佛聚于頂上,成千上萬個勇猛空行盤旋于四方。這神奇而令人向往的吉祥圣地,有緣人拜祭時,會出現(xiàn)無限奇跡。帶罪身朝拜,則殊難酬己愿……”
《指南經(jīng)》對梅里雪山的外轉(zhuǎn)路線沿途所有景物,皆依佛教的內(nèi)容做出了指引和解說,因此,所有景物都成了佛的印跡靈物。甚至還有這樣的傳說:登上西藏拉薩的布達拉宮,便可在東南方向的五彩云層之中看到卡瓦格博的身影??梢娒防镅┥狡漕嵵撸漭x之遠。
艱辛卓絕的轉(zhuǎn)山活動,是藏族人向雪山朝覲的最高禮儀。那些虔誠的朝圣者,面對圣潔而純粹的雪山,艱難前行,一路上用身體和信念丈量前路,將自己匍匐在雪山的面前,意味著將自己的靈魂在雪山大神的面前剖開、清洗。那是他們畢生的信仰,因為按藏傳佛教的說法,佛性有緣之人可以在轉(zhuǎn)山與朝圣時得到如意妙果,護佑今生來世。
當(dāng)晚,車隊停在最適合欣賞梅里十三峰的飛來寺,這里由一座寺廟發(fā)展起來,現(xiàn)在已成了朝圣的人和觀光客們的必到之地。略有遺憾的是,當(dāng)晚和第二天一早,由于云霧太大,未能見到日落和日出時日照金山的雪山圣景。
納帕海
納帕海位于中甸縣城西北部,距縣城8公里。海拔3266米,湖泊積水面積660平方公里。現(xiàn)在已成為自然保護區(qū),保護區(qū)面積31.25平方公里。
由于保護區(qū)氣候濕潤,牧草生長比同類地區(qū)快,青翠的碧草,像一塊巨大的綠色地毯,無窮無盡地鋪展在大地上,幾乎覆蓋了天底下的一切。草原上的羊、牛、馬有時各自成群,有時混雜交織,它們悠閑地吃著草,和遼闊的草原融為一體。西面的石卡、葉卡、辛雅拉三大雪山俏然挺立。雪山草原和牛羊組成了大西南的塞北風(fēng)光,也使納帕海草原從柔美中透出無限的生機。
納帕海是高原季節(jié)性湖沼。夏末秋初,雨水頻降,湖面增大,秋末至次年夏秋,湖水下落。10月,秋風(fēng)漸起,成群的黑頸鶴、斑頭雁、白鶴、黃鴨、麻鴨如期而至,在湖邊沼澤覓食、嬉戲。納帕海是黑頸鶴最理想的棲息地。黑頸鶴為世界珍貴稀有鶴類之一,僅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云貴高原。除了黑頸鶴之外,這里還有省級保護動物灰雁、斑頭雁和灰鶴及大量水禽,堪稱飛禽的一個樂園。
奔子欄和金沙江大拐彎
奔子欄,藏語的意思是“美麗的沙壩”。奔子欄地處金沙江西岸,區(qū)位獨特,奔子欄以上的金沙江怒濤滾滾,洶涌奔流,以下一段江面則豁然開闊,江水平靜。奔子欄從古到今都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奔子欄渡口為滇藏“茶馬古道”上有名的古渡口,也是“茶馬古道”由滇西北進入西藏或四川的咽喉之地。從這兒往西北行即可進入西藏逆江北上,即是四川的德榮、巴塘;沿金沙江而下,就是維西、大理;往東南走,則是香格里拉縣及麗江。漢族、藏族、納西族等各民族文化,以及佛教、東巴教、自然崇拜、敬神活動等宗教內(nèi)容的東西與民族習(xí)俗綜合在一起,形成了茶馬古道上文化的一大特色——多元文化的交融。這就是茶馬古道的文化,也是小鎮(zhèn)奔子欄的獨特之處。
從奔子欄盤山而上到一處觀景臺,可以看到江對岸的金沙江大拐彎(也稱金沙江第一灣),金沙江大拐彎位于川滇藏三省區(qū)結(jié)合部的四川得榮縣子庚鄉(xiāng)境內(nèi)。穿山越谷而來的金沙江,在即將沖出這川滇要塞之時,它似乎想先舒緩—下長途奔波的疲勞,于是放慢腳步,圍繞著金字塔般的日錐峰瀟灑地畫了一個馬蹄形的大拐彎。其兩壁危巖峭立,紅色砂巖地層畢露,且受局部山谷氣流影響,谷地氣候燥熱,林木稀蕪,僅生長一些較耐旱的禾草與有刺小灌叢,呈現(xiàn)出類似荒漠的特殊自然景觀。沿江邊有一條從云南中甸(現(xiàn)香格里拉)通往川西南最小的縣城——得茶縣的公路。這一帶也曾是滇茶入藏的“茶馬古道”重要路段之一。近處有一渡口,1936年紅軍長征時即由此渡江入川。
噶丹·東竹林寺
東竹林寺位于德欽縣奔子欄書松村東坡上,距中甸105公里的滇藏公路旁。東竹林寺始建于清康熙年間(1667)年,原名“沖沖措崗寺”,意為仙鶴湖畔之寺,初建為噶舉派寺院。
歷史上,該寺曾被毀。1985年,在州、縣人民政府的資助下重建東竹林寺,寺址由書松村駐地西南方約3公里的山腰遷至村南面。如今所能看見的是歷時七年建成的新的噶丹·東竹林寺。新寺建筑井然有序,遠遠望去,藏式平頂房鱗次櫛比,褐窗密布,宛若一座城鎮(zhèn)。
東竹林寺位居中央的大經(jīng)堂為四層土木結(jié)構(gòu)建筑,82根合抱大柱成網(wǎng)狀密布,底層是全寺僧人誦經(jīng)之處。正面供有格魯派始祖宗喀巴及其弟子達瑪仁清和一世班禪克珠杰像(俗稱“師徒三尊”),兩側(cè)是釋迦牟尼、觀世音、文殊、度母、普賢等佛和菩薩像。第二、三層分別為經(jīng)堂、佛殿、以及堪布(主持)念經(jīng)和起居的靜室。各層內(nèi)外都裝潢富麗,彩繪紛呈,加上宗教藝術(shù)瑰寶——雕塑、唐卡、壁畫的裝點,更顯得金碧輝煌,莊嚴(yán)肅穆。二層新塑的強巴佛高6.8米,頭部直到第三層,臉形豐滿,形象逼真。釋迦牟尼佛殿的佛像高約105米,銅質(zhì)鎦金,佛冠及前胸鑲滿寶石,是拉薩色拉寺所贈。
白馬雪山
白馬雪山,亦稱“白茫雪山”,藏語叫“坎日格布”,北面與西藏芒康縣接壤,東面隔金沙江與四川甘孜州德榮縣相望。西面隔著瀾滄江與梅里雪山遙遙相望。白馬雪山主峰海拔5430米,猶如一匹奔馳的白馬,因而得名。
開滿高山杜鵑的白馬雪山曾入圍《中國國家地理》的“中國十大最美森林”。1986年批準(zhǔn)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總面積為190000公頃,2000年經(jīng)國務(wù)院辦公廳批準(zhǔn)調(diào)整擴大,擴大后的保護區(qū)跨迪慶藏族自治州的德欽、維西兩縣九個鄉(xiāng)(鎮(zhèn))。總面積為281640公頃,整個保護區(qū)海拔超過5000米的主峰有20座。白馬雪山保護區(qū)主要保護對象為高山針葉林、山地植被垂直帶自然景觀和滇金絲猴。本區(qū)的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星葉草、瀾滄黃杉等十多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滇金絲猴、云豹、小熊貓等30多種,有“寒溫帶高山動植物王國”之稱。
214國道穿過白馬雪山,是云南省目前海拔最高的公路線段。在白馬雪山上,共有三個較高的公路埡口,最高的埡口海拔高度達到了4292米,這個位置也是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和香格里拉縣的區(qū)界。但觀賞白馬雪山最好的位置,在兩個位置稍低的埡口上。
D4 鹽井,正式進入西藏
9月21日,一大早,等了很久,沒能等來期待中的日照金山,也許是梅里雪山希望我們再來看她吧。于是,從德欽的飛來寺出發(fā),沿著瀾滄江奔向鹽井。今天要離開云南境內(nèi),進入西藏境內(nèi),所有的人都有一點興奮。但同樣的,也意味著接下來的路程也將越來越有挑戰(zhàn)性??偟膩碚f,今天有三次淚水,也有一大驚喜。
從飛來寺下山的路,沿著瀾滄江一邊折向梅里雪山腳下的明永村,一邊折向西藏。雖然《轉(zhuǎn)山》講的是去拉薩路上的故事,但卻有一場重要的戲是在去往明永的路上拍攝的,所以今天大家特地走過來,看看它。
應(yīng)該說,去明永的路異常險峻,選擇這里作為一場重頭戲的拍攝地,正是因為它的險峻。而重返故地,讓制片趙明幾近崩潰,淚灑當(dāng)場。當(dāng)時為了拍攝曉川騎車墜崖的場景,制片組經(jīng)歷了很多常人無法想象的付出。正當(dāng)曉川帶著大家尋找那個拍攝點的時候,趙明突然沖下懸崖,他就是在重演當(dāng)時的一個場景。當(dāng)時,曉川和書豪正在騎行,前面一個場工為了避免入畫,直接沖下懸崖,跳在下一個斜坡上,其實這非常危險,—旦跌落,下面就是500米的幾乎垂直的深淵。曉川為了拍攝這場戲,自己也模擬摔下去好幾次,反復(fù)重拍這個場景。但其實更辛苦的是工作人員,天不亮就要坐著顛簸的中巴上山,搭景吊威亞躲避隨時可能的落石,還要注意攔一些過路的車希望他們配合—下拍攝,甚至是作為替身隨時演示摔下去的景象。
重回這樣的拍攝現(xiàn)場,讓趙明忍不住激動流淚。也讓參與其中的曉川和李桃,和沒有參與電影拍攝的其他五人都紅了眼眶。趙明說電影沒有好壞,大家都是帶著誠意參與《轉(zhuǎn)山》的拍攝的,拍攝過程讓他學(xué)會了更多的寬容,人生就像是轉(zhuǎn)山,總是在不停地上山下山,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
佛山鄉(xiāng),滇藏公路上屬于云南省管轄的最后一個鄉(xiāng)鎮(zhèn),大雨在這里哭了,因為她想起了自己去年騎行在這里時遇到的艱難經(jīng)歷。
過滇藏界碑,不久便到達西藏鹽井。中午,重走轉(zhuǎn)山路的人員又來到了去年居Ⅱ組曾來過的卓瑪家,吃佳加面。佳加面每碗只有一點,客人每吃一碗面,就在自己面前放一個石頭,看看能吃多少碗,去年劇組來的時候,書豪的最高紀(jì)錄是78碗,曉川是55碗,李桃是30碗,而劇組的記錄是92碗。再次來到這里,大家也想在挑戰(zhàn)—下記錄。果然,王芳吃了46碗,譚超吃了88碗,也算打破了當(dāng)年李桃和書豪的成績了口正在一片歡樂中,《轉(zhuǎn)山》入圍東京電影節(jié)主競賽單元的消息傳來了,是這次唯—入圍的華語影片,大家都興奮不已。
電影中,書豪和曉川就是在鹽井和一位藏族阿佳相遇,后來還住到了她們家。當(dāng)時電影的拍攝是在仁青家,仁青在電影中還是李桃扮演的阿佳的兒子。其實仁青是個女孩兒,這次重走轉(zhuǎn)山路,李桃早早地就準(zhǔn)備好了各種仁青喜歡的禮物,還特別換了一身藏族的民族服飾,因為她怕穿著普通衣服仁青認不出來。
李桃在拍攝電影前曾經(jīng)在仁青家住了一段時間,一直是穿著藏袍和仁青還有阿爸阿媽一起生活,感情特別好。剛到仁青家,就看到阿媽在喂豬,李桃立刻就哭了,沖過去抱住喊阿媽。阿媽很高興,忙領(lǐng)著李桃上了樓,說阿爸和仁青都不在家,阿爸在中學(xué)工作呢,仁青在上學(xué)。
因為時間太緊,李桃沒有辦法在仁青家多住幾天,于是李桃決定去中學(xué)找阿爸,再去小學(xué)找仁青,一定都要再見見。李桃在中學(xué)里見到了阿爸,還是那么精神,說也想李桃了,說怎么都不多聯(lián)系呢,要多回來看看,說仁青總是在想著她的媽媽,喜歡媽媽從北京寄來的禮物。
告別阿爸,李桃來到了仁青讀的小學(xué),她在一年級一班,去年那段時間就是李桃天天送仁青上學(xué)的,所以她對這條路很熟悉,來到仁青的班門口,立刻發(fā)現(xiàn)了仁青,長高了,頭發(fā)長了,也漂亮了。經(jīng)過老師的同意,李桃抱著仁青到外面聊了一會。仁青說想媽媽了,李桃說媽媽馬上就要走了,仁青說不對,沒有車,媽媽不走。李桃說媽媽要走路走。仁青說那媽媽不去那么遠了,不去北京。李桃說,是的,不去北京,要去拉薩,仁青跟媽媽一起去嗎。仁青默默地搖搖頭,是啊,這里是仁青的家,仁青喜歡這里,也喜歡媽媽。質(zhì)樸的雙眼,打動了現(xiàn)場的每一個人。
鹽井鹽田
鹽井自古就有產(chǎn)鹽的歷史,這被當(dāng)?shù)厝丝醋魇巧咸斓酿佡?,這是因為鹽井所在的瀾滄江邊分布有許多地?zé)崛?,含有豐富的鹽分。而鹽田又成為這里獨有的一道人造景觀。所謂的鹽田,其實是在洶涌澎湃的瀾滄江邊搭建的一些土木結(jié)構(gòu)的平臺。順著鹽田之間的小道下坡,鹽水井就挖在江邊。這兒的鹽水井有的深近10米,工人們身背圓柱形的木桶,將鹵水存儲在鹽田邊的槽溝里,其他的工人將鹵水從槽內(nèi)舀出倒人鹽田里。經(jīng)過一天日頭的暴曬和江風(fēng)的吹拂,第二天,鹽田里就會結(jié)晶出白色的鹽粒了。
鹽井的鹽田,被稱為“陽光與風(fēng)的作品”,仍完整保留著世界獨一無二的古老制鹽術(shù)。更為神奇的是采用同一處的鹵水源,相同的加工器材和同樣的加工技藝,但在瀾滄江兩岸制成的鹽卻呈紅、白兩色。瀾滄江兩岸,西岸地勢低緩,鹽田較寬,所產(chǎn)的鹽為淡紅色,因采鹽高峰期多在3-5月,俗稱桃花鹽,又名紅鹽;江東地勢較窄,鹽田不成塊,一處一處的,但產(chǎn)的鹽卻是純白色,稱為白鹽。這種看似神秘的現(xiàn)象源于瀾滄江兩岸土質(zhì)的不同——江西的加達村使用紅土鋪鹽田,而上、下鹽井卻用細沙或白土鋪田。紅鹽產(chǎn)量高,但價格低;白鹽多在江東高地筑田曬得,量少,略貴。
如今,鹽巴仍是當(dāng)?shù)氐牟孛竦闹匾杖雭碓?,鹽井每年產(chǎn)鹽四千噸左右,一般的農(nóng)戶一年有四五千元的收入。因缺少耕地,灌溉困難,鹽井人世代靠鹽換取糧食,鹽也就成為鹽井人的命根子。
鹽井天主教堂
鹽井天主教堂是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位于芒康縣納西鄉(xiāng)上鹽井村,國道214公路旁,占地面積6000多平方米。
鹽井天主教堂是西方與藏族建筑藝術(shù)的罕見結(jié)合,其內(nèi)部裝飾是典型的哥特式高大拱頂,天花板上繪滿了《圣經(jīng)》題材的壁畫,而外部則呈“梯”字形,是藏族民居常見式樣,只有建筑外墻正中的大十字架提醒著人們這是一所教堂。天主教堂里極具中國特色和藏式風(fēng)格,除了耶穌像、圣母像和一些裝飾品外,還有傳統(tǒng)的紅燈籠和潔白的哈達。
教堂所在地上鹽井村不到一千個村民,是這座教堂主要的信仰人群。天主教1865年傳到鹽井,至今已有近一個半世紀(jì)了,自1865年至1949年歷經(jīng)17位外藉本堂神父。首次打開這種局面來到鹽井傳教的是鄧德亮神父和比神父。兩位傳教士經(jīng)過長途跋涉,翻山越嶺來到現(xiàn)在鹽井的根拉村,1865年從貢格喇嘛手中買下了上鹽井的這塊地皮,并蓋起了教堂,有十五間的住宿。
現(xiàn)在,上鹽井村里新出生的小孩大都會被家長帶到教堂,請神父取個“保羅”、“安妮”這樣的“教名”,伴隨他們終生,不再另取藏族名字。他們死后也是按照天主教的儀軌進行土葬。
天主教給這一村莊帶來不少異國風(fēng)俗,而另—方面,和藏文化的長久融合又呈現(xiàn)出別樣的意趣,當(dāng)?shù)夭簧偾嗄昴信趹賽鄣臅r候,分別信仰佛教或天主教,家人也不會阻止他們結(jié)合?;楹?,二人還是各信各的宗教,耶穌和釋迦牟尼像可以共處一室。出生的孩子信仰什么,則看孩子本人的意愿。
鹽井被一條溝劃分為上、下鹽井。下鹽井多為外來的納西人,卻信藏傳佛教,和藏族沒有太大區(qū)別。而住在上鹽井的雖都為土生土長的藏族,80%卻是虔誠的天主教徒。藏式白塔與天主教堂遙遙相望,講述著不同語言的民族和睦相處。
曲孜卡溫泉
曲孜卡,位于離鹽井納西鄉(xiāng)10公里處的瀾滄江西岸。“曲孜卡”藏語意為“溫泉成群的地方”。曲孜卡地處瀾滄江峽谷地帶,海拔只有2200多米,洶涌澎湃的瀾滄江水,經(jīng)過千回百折,從北向南縱穿而出,像一匹脫韁的野馬,充滿著野性與粗獷,周圍是康區(qū)才獨有的藏族田園風(fēng)光,氣牡中有幽雅,澎湃中有清新,給人于一種大自然的雄壯氣魄或回歸田園的溫馨的感覺。
關(guān)于曲孜卡溫泉,有一個動人的故事,曲孜卡溫泉背面是當(dāng)?shù)睾苡忻倪_美擁雪山。傳說達美擁雪山是梅里雪山的第三個女兒。在很久很久以前她來到鹽井時,鹽井正疫病流行,橫尸荒野,民不聊生。仙女看到,憐憫之心油然而起,點洞取水,以淚調(diào)溫,根治百病,造福眾生。于是,百姓沐浴,治愈了疫病。從此,當(dāng)?shù)厝罕娨曔@溫泉為神泉,稱其為上帝賜給的甘露,喝了這泉水,可以消災(zāi)祛病,沐浴可凈化心靈、延年益壽。美麗的達美擁由于參與了凡人瑣事,違犯了天規(guī),化生為一座雪山屹立于曲孜卡背后,永遠凝視著黎民百姓。當(dāng)?shù)厝罕娨舶堰_美擁雪山尊稱為神女峰,永遠供奉起來。
現(xiàn)在芒康旅游業(yè)的不斷發(fā)展,曲孜卡基礎(chǔ)實施的不斷建設(shè),曲孜卡已經(jīng)成為“回歸自然”的理想“世外桃源”。
D5 在海拔5008米東達拉山口徒步
9月22日,一天基本在路上。早上,我們翻
lAnpS6FQ+fvEOB/wTEFe1uXjTPNydtWmo9IsblHCFp0=過紅拉山口后抵達芒康,結(jié)束了滇藏公路和214國道上的行程,從芒康開始進入川藏公路南線和318國道。從這里,我們又要接連翻越拉烏山、覺巴山(又稱腳巴山)和東達山三座大山。
中午,隊伍到達東達山4180米的一處空地,大家依舊是干糧簡餐,因為接下來是這次重走轉(zhuǎn)山路的第一次徒步,大家將從海拔4180米處走到東達山口的5008米處,全長近八公里。
開始的時候,大家都很興奮,說說笑笑就出發(fā)了,興致盎然。曉川、老徐、王冠中和撿來的譚超四個男生走在前面,而李桃、大雨和王芳基本也是緊隨其后。這時候,陽光燦爛,天氣還稍顯有些熱。
走了一段之后,大家的步速、身體狀況都不太一樣,慢慢地隊伍開始有了分化,但是大家都還是很努力地要完成這段行走。這時候,天也開始下雨,氣溫驟降。先是老徐感到身體不適,上了車,接著王芳也退出了這段行程。接下來的幾位,冠中、曉川和譚超開始加快步伐,李桃和大雨在后面拉開了距離。
冠中越走越快,曉川和譚超也在加大步伐。
西藏的天氣確實多變,陣雨之間偶爾放晴,沒想到最后竟然又開始下起了小雪和冰雹,大雨也沒有辦法繼續(xù)了,李桃開始停停走走享受旅程。
冠中第一個到達5008米的埡口,小雪開始落下不久,曉川也到達了,隨后譚超也到了。但接下來,冰雹就噼里啪啦開始落下了’打在身上生疼。
這個時候,李桃還在路上,冰雹打在身上雖然很疼,但李桃卻高興地唱起了歌,是《拯救》。最后,六個人都在埡口會合了,帶著不一樣的過程,不一樣的心情和不一樣的感悟。
一天下來,對每個人來說都很特別,因為他們通過身體力行的行走,體會到了行走的力量,也是生活的力量。
紅拉山
紅拉山保護區(qū)距芒康縣城60公里處,1985年確定為自然保護區(qū),1987年至1988年經(jīng)西藏自治區(qū)珍惜野生動物考察隊考察,確認為當(dāng)?shù)匕傩辗Q之為“準(zhǔn)察”的滇金絲猴是世界瀕臨滅絕物類,1992年被西藏列為自治區(qū)級自然保護區(qū)。2002年11月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整個自然保護區(qū)以紅拉山為主,寬30公里,長80公里,森林覆蓋面積達70%-80%,芒康境內(nèi)現(xiàn)有滇金絲猴570~580只,每群在100只左右。紅拉山立體氣候明顯,分布著高山棟、高山柳、紅柳、白柳、山楊、高山松、卡杉、紅豆杉、云松等珍貴林木。
保護區(qū)內(nèi)山林植被保存較好,除陽坡有較大面積高山櫟灌以外,陰坡及眾多支溝中都生長著原始的云杉和冷杉林,并混生有落葉松與大葉杜鵑。由于這一帶地形復(fù)雜,海拔高度差異明顯,山高、谷深、水急,自然景色呈明顯的垂直地帶規(guī)律。從海拔2300米至4448米,沿214國道線,可飽覽“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自然景觀。
D6 怒江七十二道拐騎行接力
9月23日,今天從左貢經(jīng)邦達、八宿到然烏。在電影《轉(zhuǎn)山》里,書豪曾只身面對一段很有挑覘陛的路——一怒江七十二道拐,所謂的七十二道拐是指318國道從業(yè)拉山口往怒江邊上的一段連續(xù)急拐彎下山的路,當(dāng)?shù)匾灿姓f九十九道彎,意指拐彎之多。
今天,重走轉(zhuǎn)山路的隊伍要在這里完成一次接力騎行,體驗七十二道拐的驚險與刺激。六位被分成了三組,大雨和冠中是第一組,老徐和曉川是第二組,李桃和王芳則是第三組。
大雨和冠中騎行了20公里,大雨講述了自己騎行這段路的經(jīng)歷,冠中默默地聽著,到了拐彎處則讓大雨先行,然后自己享受加速度側(cè)身急拐彎的快感。
大雨曾在去年10月底騎過這段路。一般騎行者都是從麗江騎到拉薩,大雨則做個逆騎的女勇士,從拉薩到麗江,一共騎了20多天。當(dāng)時她是一個人,在拉薩的青年旅館花600塊錢買了一輛二手車,就這么上路了口往拉薩方向,七十二道拐的難度在于險,而往麗江方向,更多的是辛苦,連續(xù)上坡爬行,需要非常大的體力。很多走滇藏、川藏的騎行者,到拉薩就把車賣了,并沒有體驗到向上爬七十二道拐的感覺。大雨既體驗了上坡,又體驗了下坡,也算是一種完滿吧。
曉川也愛騎行,騎過很多地方,認識了很多朋友。從認識了老徐開始,他一路上就在照顧這位身患癌癥的兄弟。從第一天幫助老徐尋找美國老頭開始,每一天的行程和活動中,他們倆一直同車,也基本一路同行,交換彼此對于生活,對于生命的感想。
開始騎行之后,曉川陪著老徐慢慢往前騎,沒想到,騎著騎著老徐先加快了速度。兩人聊了很多關(guān)于騎行的話題,老徐說以前自己都是在東北騎車,那種感覺和這里很不一樣,特別是冬天,在冰雪面上騎行,其實很難前進。兩人還約定,要一起到東北去騎行一次。
最后,騎行的接力棒交給了李桃和王芳,王芳騎的比較慢,李桃在前面一邊騎一邊等。沒想到,突然山里又下起了雨。昨天徒步時李桃就渾身濕透,今天又在騎行時碰到下雨,她自己也感嘆是與水有緣啊。
這一段騎行的時間不長,但是大家都很享受,因為《轉(zhuǎn)山》的淵源,也是因為在騎行中能體會那種自己前進的快感。大雨被曬得鼻子紅紅的,她去年在七十二道拐附近的一個道班留了一個記號,今年她又去了,還做了一個新的記號。算是一種紀(jì)念吧。
今天走到了這次重走轉(zhuǎn)山路遇到的第三條江——怒江。午飯很特別,是在怒江邊上的某中隊食堂里吃的,大家都吃的光光的,一粒米一點菜都不剩,因為這里其實生活并不容易,吃的一般是三天一運,所以大家都很珍惜,不希望有任何浪費。其實,不僅是在資源稀缺的地方,我們平時也應(yīng)該珍惜和節(jié)約,不浪費,這也是轉(zhuǎn)山之行帶給我們的進步吧。
邦達草原
318國道出左貢,經(jīng)由以擁有眾多美女而著稱的田妥,穿出玉曲河谷,—下子就迷失在茫無邊際的邦達大草壩里。那是一片片蒼茫起伏、雄渾遼闊的原野。藏族民眾將這片原野稱為邦達。
地處昌都地區(qū)三江流域之高山深谷中的邦達草原屬水草豐美的高寒草原。怒江支流玉曲上游蜿蜒流淌其中,兩岸廣闊的低濕灘地上生長著茂密低矮的大蒿草、苔草之類的草甸植物,綠茵如氈,除成群牛羊在那里游蕩覓食外,偶爾也會有一些藏原羚出沒于其間。因位處西藏東部,降水稍多于西藏中西部地區(qū),牧草生長狀況較好,這里是西藏境內(nèi)較為優(yōu)良的天然草場,畜牧業(yè)比較發(fā)達。
這里曾是過去著名的“茶馬古道”必經(jīng)之地,馬幫們把它叫做500里長草壩。那是一片讓人心醉也讓人有些恐懼的大草原,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夏天草原上到處是沼澤地,到處流淌著雪山的融水和雨水。高原上的雨不下則已,一下就是瓢潑盆傾,昏天黑地,有時還夾著冰雹。雪山融水和雨水慢慢又匯聚成無數(shù)的小溪,最終流到玉曲里,這景象在無垠的草原上恰似一條條飄飛的絲帶。遙遠的地平線盡頭,是一座連一座山勢平緩而又變幻無常的山崗。
怒江七十二拐
怒江七十二拐位于邦達到左貢的路上,看路名就知,絕對是蓋世天險。西藏早年被形容為“亂石縱橫,人馬路絕”;怒江峽谷被稱為“東方大峽谷”,一個“怒”字,已知吉兇難料,何況要翻越海拔近五千米的業(yè)拉大山。難怪路口豎立警告牌:“您將翻越怒江山急彎地區(qū),注意安全!”
怒江,又稱潞江,上游藏語叫“那曲河”,發(fā)源于那曲境內(nèi)的唐古拉山脈吉熱格帕峰南麓,是西藏第二條大河。它在索縣榮布區(qū)熱曲河口以下2公里處流入昌都地區(qū),流經(jīng)邊壩、洛隆、八宿和左貢等縣,在左貢縣碧土西13公里處進入察隅縣,然后入云南,出國境到緬甸,稱薩爾溫江。怒江在昌都地區(qū)長660公里,上段為以峽谷為主的窄峽相間河谷段,下段為深切峽谷段。
七十二、九十九、一〇八這些數(shù)字,在中國常用來代表一些特殊意義。七十二拐應(yīng)該也是象征,因為也有人稱“怒江九十九道彎”、“怒江一〇八拐”,總之,就如一個博客作者寫的:“反正是沒完沒了地盤旋,轉(zhuǎn)得我頭暈?zāi)X脹。路面很不好,在一個拐彎處摔得人仰車翻,肩膀胳膊摔傷了。”
D7 D8 然烏休整,繼續(xù)出發(fā)
9月24,轉(zhuǎn)山第七天,旅程過半,這中間有人高反,有人暈倒,有人被落下,有人受傷,各種狀況。好幾輛車也各自出了不同的問題。9月23日晚,大家一起走到了然烏。之前,每到一個地方,都只匆匆住一晚,為的是盡快完成轉(zhuǎn)山之路。這天,隊伍決定在然烏休整一天,再往拉薩進發(fā)。
回首前六天,六位重走轉(zhuǎn)山路的參與者,在冰雹中徒步過,在怒江七十二道拐上騎行過,撿過同伴,也鬧過別扭,過程中有很多歡笑,也有很多淚水,很多思考。
究竟,重走轉(zhuǎn)山路是為了什么?
對于曉川和李桃來說,重走轉(zhuǎn)山路是回憶走過的路,也是完成去年未走完的路。
對于老徐來說,轉(zhuǎn)山路可能是他重新思考生命意義和生命方式的過程。
對于大雨來說,轉(zhuǎn)山路是她的騎行回憶,也是她的夢想。
對于冠中來說,轉(zhuǎn)山路是一次勇敢的改變和邁出,是對自己的突破。
對于王芳來說,轉(zhuǎn)山路是從未體驗過的生活方式,是可能的堅持。
在旅程過半的時候,李桃又為自己的轉(zhuǎn)山之行找到了一個目標(biāo):把一路收集的陪伴她轉(zhuǎn)山之路的珍貴哈達掛到大昭寺,她心中的圣地。
帶著種種思考,他們共同完成了一件事,也是《轉(zhuǎn)山》劇組的一項委托。他們?nèi)チ巳粸蹑?zhèn)中心小學(xué)探訪去年12月在然烏湖拍攝時,從尋找藏族演員到藏語翻譯,并在零下30度的夜里協(xié)助劇組拍攝,給了劇組莫大支持的洛松羅布老師。王芳特別給孩子們帶去了一箱筆記本和書作為禮物,大家還和孩子們一起跳舞。
現(xiàn)在洛松老師—直關(guān)注《轉(zhuǎn)山》的消息,他從網(wǎng)上得知電影入圍東京電影節(jié),很高興地給予了祝福,而他現(xiàn)在最大的希望就是看到電影中的自己。
25日,轉(zhuǎn)山的隊伍離開然烏,往林芝方向進發(fā),沿途經(jīng)過有美味羊湯的波密,隨時可能塌方的通麥天險,還會路過魯朗林海和南迦巴瓦峰觀景臺。
果然,過通麥天險時,就有一輛車因為塌方被堵了兩個多小時,幸運的是,沒有人或車出現(xiàn)問題。
到達林芝之后,下一站就會到達拉薩了,大家已經(jīng)開始有了不合和傷感,因為即將到來的分別。但無論如何,這都應(yīng)該會是一段永遠留在心里,給過大家很多感動和堅持,有轉(zhuǎn)山精神的靈魂之旅。
然烏湖
然烏湖位于昌都地區(qū)八宿縣境內(nèi)西南角,距離縣城白馬鎮(zhèn)約90公里的然烏鄉(xiāng),面積為22平方公里,湖面的海拔高度為3850米。意為“山羊山麓湖”,傳說中湖里有頭水牛,湖岸有頭黃牛,他們互相較量角力,死后化為大山,兩山相夾的便是然烏湖。
湖畔西南有崗日嘎布雪山,南有阿扎貢拉冰川,東北方向有伯舒拉嶺。四周雪山的冰雪融水構(gòu)成了然烏湖主要的補給水源,并使湖水向西傾瀉形成西藏著名河流雅魯藏布江重要支流帕隆藏布的上源之一。其形成是由于山體滑坡或泥石流堵塞河道而形成的堰塞湖,處于喜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和橫斷山的對撞處。
然烏湖的靜和藍是遠近聞名的,湖中極少看到枯枝雜物,湖周景色各不相同。然烏湖的色彩非常豐富,草地、森林、秋葉以及白色的水禽和湖岸淺灘五顏六色的卵石,清新如鏡面反映。
沿帕隆藏布一路向西,離然烏鎮(zhèn)十公里處有一村名“瓦村”。村里的房屋是典型的藏東南林區(qū)建筑,大量采用木材建造,連屋頂都是用木材鋪就。晨昏時分,斜射的陽光下黑亮的木屋頂反射著光線,村落里彌漫著濃郁的藏家韻味,是攝影的好地方。
來古冰川
從然烏鎮(zhèn)到來古村—直是沿著有“西天瑤池”之稱的然烏湖岸邊走,湖兩岸的灌木叢疊加上白云藍天,在湖水中反射成一幅幅涂抹濃彩的畫面。
圍繞著來古村的多條冰川,在村子前形成了多個冰湖,因不同的冰川所在的地質(zhì)和土壤成分不同,每一個冰湖都會反射出不同的顏色,有一個冰湖上還漂浮著大大小小的冰山,看上去真有點到了南極的感覺。冰川的未端與冰湖之間,斷裂的冰川露出十?dāng)?shù)米高藍幽幽的冰層。
身在來古札你可以同時看到美西、亞隆、若驕、東嘎、雄加和牛馬冰川,因為所有這些冰川都圍繞著來古村,所以它們被人們統(tǒng)稱為來古冰川。其中生成于崗日嘎布山東端長達12公里的亞隆冰川最為雄壯,它從海拔6000多米的主峰,一直延伸到海拔4000米左右的來古村邊,黑白相間的“中磧”又為它在宏偉之中再添上幾分美麗,在其它的冰川很難看得到。
米堆冰川
米堆冰川位于波密縣玉普鄉(xiāng)米美、米堆兩村,距縣城所在地扎木鎮(zhèn)90多公里。米堆冰川主峰海拔6800米,雪線海拔只有4600米,末端只有2400米。米堆冰川由世界級的冰瀑布匯流而成,每條瀑布高800多米,寬1000多米,兩條瀑布之間還分布著一片原始森林。冰川周邊山花爛漫,林海蔥蘢舞銀蛇。冰川下段已穿行于針闊葉混交林帶,是西藏最主要的海洋型冰川、中國三大海洋冰川之一,也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冰川。
米堆冰川所在的緯度為北緯29°,但冰川末端卻比北緯近44。的天山博格達山的冰川還要低,這是我國現(xiàn)代冰川中較為特殊的現(xiàn)象,與喜馬拉雅山東南段的氣候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米堆冰川冰潔如玉、景色優(yōu)美、形態(tài)各異、姿態(tài)迷人。是典型的現(xiàn)代季風(fēng)型溫性冰川。
米堆冰川在米堆河的上游,米堆河是雅魯藏布江下游的二級支流,它在川藏公路84公里道班處從帕隆藏布南岸匯入帕隆藏布。米堆冰川靠近川藏公路,規(guī)模大,進入方便,特征典型,類型齊全,是罕見的自然奇觀。在這里冰川、湖泊、農(nóng)田、村莊、森林等融會在一起,是一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范,是考察和旅游的絕好去處。
波密
波密位于西藏東部喜馬拉雅山脈與念青唐古拉山脈交匯地帶,在川藏公路83與103道班之間。波密藏語為“波窩”,意為祖先。這里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豐富的自然資源,歷史上的波密曾長期脫離西藏地方政府管理,成為藏東南高度自治的一個獨立王國。一部波密古代文明史,便是一部千年藏族部落史。特殊的歷史經(jīng)歷就造就了波密既不同于康區(qū)、又異于工布地區(qū)獨特的民俗風(fēng)情。
波密境內(nèi)多冰川,其中卡欽、則普、若果等較為有名??J冰川是我國最大的海洋型冰川,長約19公里,面積約為90平方公里,位于波密八蓋鄉(xiāng)境內(nèi)。波密境內(nèi)有易貢湖、古錯湖等冰磧湖80多個,其中易貢湖名列藏東50多個淡水湖之首,面積22平方公里。此處,波密還有著名的崗鄉(xiāng)自然保護區(qū),以保護云杉高產(chǎn)林及其它珍稀植物和珍稀動物為目的,位于縣城扎木以西22公里,保護區(qū)東西寬約12公里,南北長約24公里,總面積4600公頃。
在波密松宗鎮(zhèn)格尼村,可以看見兩座雪山宋東巴熱山和盔甲山,這兩座雪山都是藏區(qū)出名的神山。宋東巴熱神山,在傳說中,為世界著名的十三大圣地之一。盔甲山是宋東巴熱神山的主峰之一,原名寧波查日,其接近山頂部分由石板巖層構(gòu)成,經(jīng)風(fēng)化形成金字塔一樣的形狀。每年夏秋季,積雪在石板崖上化掉一部分后,遠遠望去,像古代兵勇所披盔甲上的花紋,所以叫盔甲山。
距波密縣城扎木鎮(zhèn)東28公里,會看到一座萬丈懸崖。懸崖底下便是遠近馳名的龍牙喊泉。游人至此,只要大聲喊“請放水!”或用石塊敲擊崖石,不一會兒,崖底的縫中就會涌出涓涓細流。喊一次水,流水時間大約持續(xù)40分鐘左右。據(jù)說,喊泉水具有治療胃病、腸炎、小兒軟骨癥、牙痛、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炎等功效。長期以來,不僅常有康區(qū)藏族群眾到此來喊水,而且也有藏藥廠至此取水運回制藥。
通麥天險
通麥本是個氣候宜人的地方,海拔只1800多米,屬峽谷地段,豐富的雨水常將谷地兩側(cè)的山石沖垮,因此通麥前10公里的帕隆藏布沿江公路,成了川藏線上聞名的天險,是川藏線上最險峻的一段公路,也是泥石流最嚴(yán)重和規(guī)模最大的一段,緊臨排龍?zhí)祀U。
“車過帕隆道,險處不許看”,這段僅長10公里的帕隆藏布峽谷道,過去通常需要走3個多小時才能通過。帕隆藏布江從通麥流過,與雅魯藏布交匯之處就是著名的馬蹄形大拐彎的弧頂處。
天險一帶,公路在此鑿石穿崖,臨江傍崖,極為險要,同時地表層極為疏松,沿途泥石流、滑坡和塌方肆虐,路面瘡痍滿目,川藏公路在此就像開山巨斧剛剛在江邊亂砸出的作品,到處裸露著新鮮粗礪的斷崖,雨季時常不能通行。臨時修復(fù)的棧道有時是用木樁層層疊起再臨時填土而成,狹窄而又向外傾斜的棧道上,還兼有上下陡坡和急彎。
正如網(wǎng)上對通麥天險的描述:“通麥天險又被叫做通麥墳場,是川藏線上泥石流、滑坡最多的一段,全長約14公里,若在雨季,走這段路可算得上是走在生死線上”。不過,隨著近些年的不斷修繕,“天險”的路狀已大有改觀。
魯朗林海
魯朗林海位于西藏林芝地區(qū)林芝縣魯朗鎮(zhèn)境內(nèi),距八一鎮(zhèn)80公里左右的川藏路上,座落在深山老林之中,素有“西藏江南”美稱?!棒斃省辈卣Z意為“龍王谷”,是龍王爺居住的地方,也是“叫人不想家”的地方。區(qū)內(nèi)樹滿青山、河流縱橫,有規(guī)模巨大、終年碧綠蒼翠、林木蔥蘢的原始森林和漫山遍野的杜鵑花。
魯朗海拔3700米,是一片典型高原山地草甸狹長地帶,長約15公里,平均寬約1公里。兩側(cè)青山由低往高分別由灌木叢和茂密的云杉和松樹組成“魯朗林?!?;中間是整齊劃一的草甸,猶如人工整治一般;草甸中,溪流蜿蜒,泉水潺潺,草坪上報春花、紫苑花、草梅花、馬先蒿花等成千上萬種野花怒放盛開,頗具林區(qū)特色的木籬笆、木板屋、木頭橋及農(nóng)牧民的村寨星落棋布、錯落有秩,勾畫了一幅恬靜、優(yōu)美的“山居圖”。
魯朗林海云蒸霞蔚、大氣磅礴、風(fēng)光優(yōu)美,遠處的雪山、冰川,與近處的原始森林、村落、河流交相輝映。魯朗林海的樹木以青岡為主,林中有大量鳥類棲息,色季拉山的杜鵲花海也為林芝著名景觀。每年4月中旬到6月初,這里是杜鵑花的季節(jié),各色杜鵑盡情綻放,是一片鳥語花香、神仙居住的地方。
南迦巴瓦和加拉白壘
被評為中國最美雪山的南迦巴瓦峰是林芝地區(qū)最高的山,海拔7782米,高度排在世界最高峰行列的第15位,但它前面的14座高山全是海拔8000米以上山峰,因此南迦巴瓦峰是7000米級山峰中的最高峰。其巨大的三角形峰體終年積雪,云霧繚繞,從不輕易露出真面目。南迦巴瓦在藏浯中有多種解釋,一為“雷電如火燃燒”,一為“直刺天空的長矛”。由于南峰所在的雅魯藏布大峽谷地區(qū)地質(zhì)構(gòu)造復(fù)雜板塊構(gòu)造運動強烈,造成南峰地區(qū)山壁聳立,地震、雪崩不斷,攀登難度極大,因而使南迦巴瓦峰曾很長時間以來成為未被人類登上的最高的一座“處女峰”,直到1992年10月30日方由中日聯(lián)合登山隊登頂成功。
加拉白壘峰海拔7294米,位于雅魯藏布江大拐彎外側(cè),與南迦巴瓦峰隔江對峙,兩峰僅距20公里。加拉白壘峰的走向為東西弧形排列,主脊線上向南側(cè)、西北側(cè)增生著數(shù)條支脊,多為陡壁懸崖。山谷中發(fā)育著數(shù)十條冰川。其頂部比較平展,常年被冰雪覆蓋。
觀賞和拍攝南迦巴瓦峰的最佳季節(jié)在每年秋季。所謂秋高氣爽,一般這個時候,空氣澄凈,拍攝到南迦巴瓦峰的機會大增。觀賞和拍攝點有二,一個是在川藏公路上的色季拉山口,但因為距離過遠,容易受色季拉山和南迦巴瓦峰各自局部天氣環(huán)境的影響。另一個地方是在大峽谷內(nèi)派鎮(zhèn)附近的大渡卡村和直白村。
D9 D10 錯高村的下午與抵達拉薩
9月26日,今天的行程比較簡單,上午從林芝出發(fā),中午就到達了巴松錯?;顒觾?nèi)容是徒步。進人巴松錯國家森林公園,行車大約30公里,到達湖邊,換乘船,大約40分鐘后,到達了湖的另一岸。大家在湖邊簡單野餐,準(zhǔn)備開始徒步。
徒步基本沿著山間的小路走,這里有一個村子,叫做錯高村,生活著大概五六十戶人家。其實說是徒步,還有三匹馬,大雨和王芳騎了馬,其他人徒步。村子里的人都很熱情,大家坐在路邊聊家常,一位長者介紹說,村里有全藏區(qū)最高的經(jīng)幡,高38米,還能看到一座雪山,是被稱為“燃燒的火焰”的神山。于是,大家就循著神山和經(jīng)幡去了。天氣不錯,神山得以見到。
走回到湖邊,村口有一戶人家,院子里種滿了各種顏色鮮艷的花,有被稱為“張大人花”和“格?;ā钡牟ㄋ咕?,還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種類,很美。主人邀請大家喝酥油茶,離開的時候,阿佳拉領(lǐng)著家里的小朋友來到湖邊相送,船行很遠,還在向眾人揮手告別,讓大家都很動容。
9月27日,轉(zhuǎn)山隊伍從巴松錯出發(fā),下午過拉薩河,遠遠望見靜靜矗立在金色陽光中的布達拉。這一刻,拉薩,我心抵達。這一刻,拉薩,我身抵達。而對于所有參與了重走轉(zhuǎn)山路的人而言,大家都歷經(jīng)了一次屬于自己的朝圣之旅。
巴松錯
巴松錯又名錯高湖,是西藏東部最大的堰塞湖之一,“錯高”在藏語中意為綠色的水,湖面海拔3469米。湖形狀如鑲嵌在高峽深谷中的一輪新月,長約12公里,湖寬幾百至數(shù)千米不等。最深處66多米??偯娣e為37.5平方公里。
巴松錯湖水清澈見底,四周環(huán)繞的雪山倒映其中。沙鷗、白鶴浮游湖面,湖水透明可見游魚如織,情趣怏然。每到春季,湖四周群花爛漫,雪峰陣列并倒影湖中,景色宜人至極。秋季萬山紅遍,層林盡染,天空碧藍如洗,火紅的楓葉折射燦爛的陽光,倒影在碧藍的湖面,景色美不勝收。距岸邊大約一百米處有一座小島名為扎西島,傳說該島是“空心島”,即島與湖底是不相連而漂浮在湖水上的。雖然只是個傳說,卻讓人覺得蔚為神奇。
小島上有唐代的建筑“錯宗工巴寺”,是西藏有名的紅教寧瑪派寺廟,建于唐代末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錯宗寺為土木結(jié)構(gòu),上下兩層,殿內(nèi)主供蓮花生、千手觀音和金童玉女。寺南有一株桃和松的連理樹,春天時,桃花與青松相映,煞是好看。
尼洋河
尼洋河發(fā)源于米拉山西側(cè)的錯木梁拉,由西向東流,在林芝縣的則們附近匯入雅魯藏布江,全長307.5公里。尼洋河在傳說中是神山流出的悲傷的眼淚。該河兩岸森林植被完好,河水清、含沙少,是工布人民的“母親河”。
中流砥柱位于川藏路上的尼洋河中游,山高溝深,河流湍急,江中一巨石兀然立于江中,背靠神佛山,相傳這塊巨石是工布地區(qū)的守護神——工尊德姆修煉時的座椅。尼洋河的源頭是一條細流,它奔流向前,越流越急。到了中游以下,河面已越流越寬,水流也漸漸平緩了下來。這時的尼洋河已漸入佳境,河水中,可以看到對岸青山綠樹的清晰倒影。天上的白云也到尼洋河里來游蕩,它們在河里弄濕了衣衫,一件一件都掛到天上去晾曬。
尼洋河風(fēng)光帶景區(qū),起自達則村,止于米瑞德木寺,沿米瑞公路散布著無數(shù)的旖旎風(fēng)光和歷史遺跡。尼洋河沿途主要景點有德木寺、達則寺,兩江交匯處還有苯日神泉、摩崖石刻、古藏醫(yī)學(xué)院遺址等。
米拉山口
米拉山口即西藏米拉山的山口,是川藏公路到拉薩前所經(jīng)過的最后一個高海拔的山口。地處林芝地區(qū)工布江達縣與拉薩市墨竹工卡縣的分界上,也是拉薩——林芝旅游線上的一個重要休憩之地。
米拉山是雅魯藏布江谷地東西兩側(cè)地貌、植被和氣候的重要界山,不但是西北邊的拉薩河水系與東南面的尼洋河水系的分水嶺,也是林芝地區(qū)海洋性氣候與拉薩地區(qū)內(nèi)陸性氣候的自然分野,具有顯著的地理分界意義,米拉山以西地區(qū),氣候干燥寒冷,而東部地區(qū)則是溫暖潮濕,植被茂盛。
米拉山口海拔5013米,站在山口,山風(fēng)勁吹,藍天白云下,五彩經(jīng)幡在大地與蒼穹之間飄蕩搖曳,連地接天,將藏民們虔誠的愿望傳達上蒼神靈。山口處常年積雪,發(fā)育有遠古時期冰川活動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