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敬澤,應海瓊
肛瘺是肛腸外科常見病、多發(fā)病,是肛周皮膚與直腸肛管之間的慢性、病理性管道[1],治療較為棘手。尤其是高位復雜性肛瘺,其病變部位周圍關系復雜,瘺管數目不定且行走多變,在診斷和治療上遠較單純性肛瘺困難。三線引流術即高位主管皮筋掛線切割引流、低位支管對口拖線隧道引流、高位支管藥線腐蝕脫管引流。2003年以來,我們對50例不同類型的難治性肛瘺組合應用切開或切除加“三線引流術”治療,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總結如下。
本組均為高位復雜性肛瘺,管道呈全馬蹄形者3例,均為3個外口;半馬蹄形者47例,均為后馬蹄形瘺管,有1~2個外口。男39例,女11例;年齡21~65歲,平均45.5歲。病程1~13年,平均(6.0±2.8)年。合并痔12例,肛裂6例。
2.1 手術方法 采用鞍麻20例,硬膜外麻醉24例,骶麻6例。左側臥位,先用球頭銀質探針從肛瘺外口輕巧探入,另以手指捫診、肛診以配合探查瘺管走行,分析內口位置、管道深淺及與括約肌關系,探明內側緣的組織厚度。切除外口,探針自切口循支管向主瘺管方向探尋,至主瘺管部位,于探針抵達處放射狀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人造外口,以同樣方法查清環(huán)繞肛門的全部支瘺管,分段“開窗”,搔刮后曠置支瘺管,行對口拖線,將八二丹或九一丹拖入瘺管內,隧道式引流。繼續(xù)以探針自人造外口循主瘺管向肛管直腸縱深探查,有的自肛隱窩內口穿出,有的需人造高位直腸內口,然后切開低位括約肌間瘺管,切除內口,或者切開高位瘺管對應的淺表組織,再將高位括約肌間瘺管、經外括約肌深部瘺管或括約肌上瘺管,由內口或人造直腸內口掛入橡皮筋切割引流。對于非內側走向的高位瘺管而不適宜行人造直腸內口者,視為高位支瘺管,通常為穿越外括約肌深部和(或)穿越提肛肌的瘺管,給予擴創(chuàng)、搔刮、沖洗后置入八二丹或九一丹桑皮紙藥線,以腐蝕脫管引流,每日換藥更換藥線。有的高位支瘺管于掛線脫落后換藥時才發(fā)現(xiàn),也可將其擴創(chuàng)、搔刮、沖洗后,插入藥線引流腐蝕脫管。合并痔及乳頭肥大者一并結扎切除,肛裂創(chuàng)面不需另作處理,多能自愈,適當修剪切口皮緣,凡士林紗條填充,紗布固定。
2.2 術后處理 術后流質飲食,24 h后普食。便后高錳酸鉀1:5 000稀釋液或中藥坐浴、換藥,換藥時牽轉對口引流的隧道拖線,沖洗、按壓曠置管道,排出污物,酌情以八二丹、九一丹、生肌散撒于拖線上面,拖入曠置管道,以祛腐生肌。至管道內污物和分泌物少,管腔變小,拖線不易牽轉時,分次拆除拖線,最后墊棉加壓以促進管道閉合。高位支瘺管每日沖洗、更換藥線,逐漸脫腐生肌,逐日減少插入深度,直至瘺管閉合。開放的創(chuàng)面清洗后以紅油膏紗條引流。掛線約于術后12~14 d左右脫落。術后酌用抗生素5~7 d。
2.3 療效標準 痊愈:肛瘺內外口完全閉合,開放創(chuàng)面完全修復,半年隨訪無復發(fā);未愈:肛瘺內外口未閉合,管道內仍有分泌物流出,3個月內復發(fā)[2]。
50例全部治愈,其中一期治愈48例,療程平均26 d。2例為雙高位主瘺管,肛門前半區(qū)與后半區(qū)的瘺管均在肛管直腸環(huán)上方,經分期手術治愈,療程58 d。術后隨訪半年至2年,無復發(fā),肛門功能正常,無肛門畸形、大便失禁發(fā)生。
高位復雜性肛瘺素有難治性肛瘺之稱,由于病變位置高,管道多變而復雜,常有支管及深部死腔,故在治療上難度較大。若手術方法選擇不當,不僅可以引起肛門失禁、肛門畸形,甚至會造成肛瘺久治不愈的痛苦。
三線引流術較好的解決了上述問題,我們的體會:⑴準確尋找和處理內口,適度緊線是治療本病的關鍵,也是掛線切割引流成功的前提。現(xiàn)有的檢查方法尚不能精細、準確的辨別所有主、支管道及空腔,手術中對管道的探查和辨別顯得尤為重要。根據GoodSall定律,參考術前影像學檢查,借助探針、肛門鏡、染色、指診,以直腸內手指感覺探針最清晰、相隔組織最薄弱處穿出探針,確定內口。在徹底切開低位瘺管及內口后,充分擴創(chuàng),自內口向上延長切口0.5 cm,搔刮周圍壞死組織,結扎或切除內口兩側黏膜,以徹底清除肛隱腺。緊線的程度主要根據橡皮筋的彈性張力、肛管直腸環(huán)纖維化硬變程度而定[3]。⑵徹底清除支瘺管對提高療效、防止復發(fā)有重要意義。對口拖線隧道引流、藥線腐蝕脫管引流的應用,能夠在較少損傷的前提下,一次性手術清除全部支瘺管。隧道拖線引流的材料以10根“0”號絲線絞織成的“絲線束”使用較多,須注意術中擴大外口通暢引流,術后牽轉拖線,及時拆線,墊棉加壓幾個環(huán)節(jié)。術后隨著管腔逐漸變細而依次減少引流的絲線。藥線又稱藥捻,以桑皮紙或細麻搓成“絞索”狀,帶很強的韌性,根據瘺管的大小深淺,選用相應粗細長短的藥線,外粘藥粉后插入瘺管,借助藥物腐蝕及物理作用,使壞死組織及污物附于藥線而流出。藥線的使用避免了手術損傷外括約肌深部及提肛肌,保護了肛管直腸環(huán)的功能。⑶創(chuàng)口引流通暢和有效的換藥是治療成功的保障。由于肛門環(huán)境的特殊性,易致創(chuàng)面污染,術后如引流不通暢,污物滯留,則易感染,使創(chuàng)口延期愈合,甚至手術失敗。故主管道切口要足夠寬敞,能滿足術后引流持續(xù)通暢。術后應正確管理“三線引流”,隧道拖線及高位支瘺管的藥線,換藥操作均為困難繁瑣,必須要細致耐心,同時要控制創(chuàng)面肉芽由上而下、由基底到表淺,次序生長愈合[3]。
總之,三線引流術是治療高位復雜性肛瘺較為理想的方法,缺點是術后疼痛難免,治療操作略顯繁瑣,還有待于改進。
[1]陸德銘.中醫(yī)外科學 [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2:188-193.
[2]李春雨,田振國,金國祥,等.切開掛線對口引流治療高位復雜性肛瘺179例 [J].大腸肛門病外科雜志,2002,8(3):167-168.
[3]姜春英,管仲安.肛腸病新論[M].上海:第二軍醫(yī)大學出版社,2003: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