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含利
氣管內(nèi)攜藥供氧的觀察與護理
程含利
目的探討氣管內(nèi)攜藥供氧的臨床治療效果和護理體會。方法對胸部大手術后、嚴重的呼吸困難、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癥,需要持續(xù)吸氧的患者,采用氣管內(nèi)攜藥供氧療法。結果78例患者平均吸氧 8h,癥狀得到緩解。結論氣管內(nèi)攜藥供氧臨床效果滿意。
氣管內(nèi)攜藥供氧;胸部術后;護理
氣管內(nèi)攜藥供氧是一種新的氧療技術。借鑒濕化瓶內(nèi)加入 50%~70%的酒精治療肺水腫和氧氣霧化的原理,我們在濕化瓶內(nèi)加入所需藥物濕化氧氣,使氧氣氣流將藥物帶入呼吸道及肺,達到消炎、化痰、止咳平喘等目的的。2005年 9月至 2010年 6月,我們對胸部大手術后、嚴重的呼吸困難、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癥,需要持續(xù)吸氧的 78例患者,采用氣管內(nèi)攜藥供氧療法,療效明顯。報告如下。
78例中男 58例,女 20例,年齡最大 87歲,最小 46歲。食管癌術后 28例,肺心病 30例,重度肺炎 15例,各種原因導致的呼吸衰竭 5例,均具有氧氣吸入和霧化吸入的適應證。78例患者平均吸氧時間 8h,癥狀得到改善。
濕化瓶內(nèi)裝 1/2的滅菌蒸餾水或生理鹽水,溫度 25c左右,加所需吸入的藥物 (常用利多卡因 50~100mg,a~糜蛋白酶 4支,氨茶堿 0.5,慶大霉素 32萬 u或其他抗菌素,必要時加入地塞米松 10~20mg,病毒唑 0.5~1.0等藥物),利于消炎,鎮(zhèn)咳化痰,藥物可根據(jù)癥狀進行調整。患者取坐位或半坐臥,將導管(一次性導尿管 14~16號,管前段 15cm內(nèi),側壁剪 3~4個 0.5cm的孔)經(jīng)鼻腔插入 12~14cm,矚患者深吸氣,趁聲門開放時將導管插入氣管內(nèi),如患者有嗆咳及聲音嘶啞時,經(jīng)導管注入 2%利多卡因 2~3ml,然后將導管輕輕送入 5~10cm固定,外端接氧氣,氧氣輸送管以 1~1.5m為宜(離患者越近進入肺內(nèi)藥物成分越多);氧流量 2~4L/min。待病情穩(wěn)定后,降低氧流量至 1~2ml/min,維持 2~3d拔管,病情較重者可延長拔管時間。結果:78例患者平均吸氧時間 8h,癥狀得到改善。
3.1 心理護理 術后患者因舒適度的改變及對周圍環(huán)境不熟悉,而產(chǎn)生恐懼、焦慮、緊張的心理。護士應與患者良好溝通,穩(wěn)定患者情緒,加強術后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疾病的知識,在治療護理中共同協(xié)作克服困難。細致的解釋和語言的安慰可以起到增強患者自信心和提高治療效果的作用。必要時請家屬交流有時會取得良好的效果,可有效地增加患者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及適應速度,有利于患者對各種治療的配合[1]。
3.2 密切觀察病情,加強護患溝通 根據(jù)患者不能說話的特點,學會用手勢或書面表達表情及對護理的要求如口渴、疼痛、發(fā)熱、有大小便等?;颊邥簳r失去語言表達能力及上呼吸道的保護功能應密切觀察,及時了解其要求及病情變化,各項操作均應按無菌操作進行。有呼吸困難現(xiàn)象時如呼吸次數(shù)增多,阻力增大,有喘鳴等,應注意有無肺部及全身其他原因,應注意預防套管的氣囊破裂或滑脫,根據(jù)病情每隔4~6h放氣 1次。
3.3 氣管插管位置與患者體位護理:了解插管的位置,以防氣管插管過深或過淺,若位置不當,應請麻醉醫(yī)生重新固定插管位置,定期更換固定膠布,每班交接并記錄氣管插管的位置及時地評估雙肺呼吸音的情況。保護局部皮膚,為防止胃擴張、腸脹氣,應常規(guī)放置胃管?;颊哳^頸及上身應保持在同一直線,翻身或改變體位時應同時轉動,避免套管活動造成刺激或套管脫出發(fā)生呼吸困難,患者躁動有可能自行拔除套管應設法固定其上肢,告知家屬以便理解,以免發(fā)生意外。如有導管阻塞,用注射器抽吸,或輕輕上下移動導管,及時固定好,防止導管扭曲,并密切觀察患者缺氧等癥狀是否改善。
3.4 咳痰護理 痰液較多不易咳出者,可用一次性負壓吸引器或注射器從氣管插管抽吸痰液,以增加藥效,同時也減輕了吸痰給患者帶來的痛苦。在患者血壓穩(wěn)定,撤離呼吸機拔除氣管插管后,即可翻身,拍背,以后每 2h翻身 1次,以防止因重力作用,分泌物沉積在胸背及肺底部,叩背手法:手掌微凹呈弓型,由下至上,由邊緣到中央,有節(jié)奏地叩拍患者背部,同時囑患者深呼吸。
開胸手術患者應盡早戒煙,術前進行肺功能鍛煉,訓練有效咳嗽,術中不要過分擠壓揉搓肺組織,術畢吸盡痰液。術后在相同流量、同等供氧時間下,氣管內(nèi)供氧,氧氣入血量比鼻塞供氧量高 2倍多,且藥物直接進入氣管、肺泡內(nèi),短時間內(nèi)發(fā)揮藥效,癥狀得以改善[2]。筆者臨床觀察認為,操作前,主動向患者解釋置管的意義和方法,消除恐懼心理,取得配合。衰竭或半衰竭狀態(tài)的患者,應先用鼻塞大流量吸氧 10m in,以改善其缺氧情況,提高插管成功率;同時護理中的濕化氣道是治療的關鍵,送入的氧氣必須完全濕化,以達到治療目的,冬季濕化瓶內(nèi)液體需加溫,以減少對呼吸道的刺激,氧流量控制在 4L/min以內(nèi),防止過大氣流刺激氣管黏膜,一般情況下,濕化瓶內(nèi)的藥物一天更換一次;另外安全吸痰操作正確可起到治療作用,操作不當或吸痰次數(shù)過多,會帶來并發(fā)癥,如氣道損傷、感染、窒息、心律失常、血壓下降等不良后果。
[1] 梁涵嵐,李海玲.淺析家屬陪護促進患者康復的正性心理影響.實用護理雜志,2000,16(6):44.
[2] 馬燕蘭,韓忠福.全麻開胸病人術后排痰護理進展.中華護理雜志,2001,36(9):700.
455000河南省安陽市鐵路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