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二元到多元:海外中國政治精英研究述評*

      2011-02-10 16:01:05星,原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年6期
      關鍵詞:派系精英范式

      倪 星,原 超

      一、研究的緣起

      “精英”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17世紀的法國,意指“精選出來的少數(shù)”或“優(yōu)秀人物”。帕累托(Vilfredo-Pareto)根據(jù)詞源的意思指出:精英是指最強有力、最生氣勃勃和最精明能干的人,無論是好人還是壞人①[意]威爾弗雷多·帕累托著、劉北成譯:《精英的興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3頁。。拉斯韋爾(Harold Lasswell)指出:“政治研究就是對權勢和權勢人物的研究……權勢人物是在可以取得的價值中獲取最多的那些人們……取得價值最多的人是精英,其余的人是群眾?!雹冢勖溃莨_德·D.拉斯韋爾著、楊昌裕譯:《政治學——誰得到了什么?何時和如何得到?》,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第3頁。眾所周知,精英政治的邏輯貫穿于政治運行的過程中,其價值觀和政策取向?qū)Υ蟊娎娴木C合和輸入起著決定作用,權力精英的政治折中也是聚合社會不同利益的主要途徑③胡偉:《政治過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86頁。。因此,精英研究作為中國政治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歷來得到政治學界的高度重視。

      對于政治精英(political elite)的詮釋,拉斯韋爾認為:“政治精英是由政治實體中的當權者所組成的。當權者包括領導者及其據(jù)以產(chǎn)生的社會組織,并且領導者在一定時期內(nèi)對該社會組織負有責任。”單偉將其解釋為“政治權力的掌握者和使用者”,在迄今為止的所有人類文明社會中,政治權力總是集中在一小部分社會成員手中,這一小部分人就是精英。精英通常具有正式的職位,比如議員、局長、政治領袖等,通過這些職位,精英們制定并執(zhí)行公共政策,對社會資源分配作出權威性的決定①單偉:《美國學界對中國政治精英的研究》,《浙江社會科學》2008年第5期,第2頁。。Walder認為中國政治精英應當包括所有的縣處級以上干部,他將黨員也視為政治精英,但這些黨員必須能夠有機會被選拔為國家干部②Walder.A.G.The Party Elite and China’s Trajectory of Change,China: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4,2(2):189—209.。由于大多數(shù)黨員不具有實際的權威,他們其實是不應該被列入政治精英范圍的。簡單地說,政治精英就是那些可以操縱權力的群體,而這種權力在政治進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③Bullard.M.R.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lite Studies: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Asian Survey,1979,19(8).。

      政治精英研究就是對那些能夠?qū)ι鐣Y源做出權威性分配的政治群體進行研究,既包括靜態(tài)的精英個人特質(zhì)的描述,也有動態(tài)的晉升發(fā)展軌跡的分析。由于其中極少數(shù)的政治精英代表一定的利益集團,掌握著重大決策權,他們的政治態(tài)度、言行,對政治發(fā)展方向和前景產(chǎn)生重要影響,決定著政治的性質(zhì)。只有對政治精英進行研究和分析,才能揭示政治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

      在中國政治研究中,對于政治精英的研究和分析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是精英主義盛行的國家,重視政治精英是中國政治傳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些研究者看來,中國的政治未來既不是由全球化的力量塑造的,也不是由市場化的邏輯來改變的,而是由中國的政治精英來左右的?!罢侵袊木?,在中國未來是否發(fā)生政治變化上發(fā)揮關鍵作用?!雹躎ianjian Shi,Cultural Values and Democrac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The China Quarterly,2000,162:558.

      精英研究作為中國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研究方向和研究背景也必然受到了中國研究整體旨趣的影響。20世紀80年代中期,Harry Harding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海外政治學界的中國政治研究進行了區(qū)分⑤Harry.H.The Study of Chinese Politics:Toward a Third Generation of Scholarship,World politics,1984,36:284—307.:第一代學者受冷戰(zhàn)思維的影響,其研究視角的意識形態(tài)色彩濃厚;第二代學者在全能主義范式的影響下,套用西方的精英沖突理論研究中國政治;第三代學者受到改革開放的影響,不再局限于硬套西方模型,而是在國家與社會關系、政治文化等角度拓展制度化層面的多元分析。根據(jù)Harry的觀點,海外政治學者不斷地對中國不同代際政治精英的轉(zhuǎn)型和特點進行梳理,試圖通過對精英分類、精英沖突、精英共識、精英流動等領域的研究,透視中國政治的運作與變化,把握和預測中國政治的走向。

      其實,任何一個新階段的起點都是基于以前階段的經(jīng)驗、政治行為和觀點。不可否認,每個階段中國政治精英都有其相對獨立的特質(zhì)和背景,海外政治學界對于中國政治精英的研究在不同時期的研究側(cè)重點都有所區(qū)別,但這并不意味著海外對于中國政治精英的研究是孤立的、無意義的。相反,只有從歷史的關聯(lián)中才可理解這些區(qū)別的意義。對中國的政治行動者來說,這種關聯(lián)屬于個人經(jīng)驗,也許無須去分析,但局外的觀察者必須經(jīng)常地問自己:這種歷史關聯(lián)如何構造了政治行動并賦予其意義?⑥[美]詹姆斯·R·湯森著、董方譯:《中國政治》,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頁。因此,對中國政治精英的研究,其內(nèi)在意義就在于尋求對中國政治的整體理解。特別是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海外學界相關研究的代際轉(zhuǎn)型特點進行梳理和評述,可以為精英研究和中國研究提供一條渠道,幫助我們厘清其中的歷史關聯(lián),從而更好地把握和理解中國政治。

      二、政治精英研究的三種視角

      (一)早期二元模式的視角

      根據(jù)分析目的和研究變量,早期的中國政治精英研究可以劃分為派系模式(factional politics model)和具有多種表現(xiàn)形式的官僚模式(bureaucratic model)。由于信息來源和數(shù)據(jù)資料有限,早期研究受到很大限制,難以深入經(jīng)驗世界進行實證研究,可能的研究路徑就是通過分析不同研究成果中的變量,以及通過變量之間關系的復雜程度對精英進行分析和歸類。派系模式關注政治系統(tǒng)中的精英沖突,官僚模式則強調(diào)對政治系統(tǒng)中正式制度的研究,用以預測和解釋精英的決策和政治行為①Bullard.M.R.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lite Studies: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Asian Survey,1979,19(8).。Gordon Bennett指出,無論選擇何種分析模式,精英研究都要從以下四個變量來進行:環(huán)境(包括時間維度)、議題、精英的特質(zhì)以及精英沖突的結(jié)果②Bennett.G.Elites and Society in China:A Summary of Research and Interpretation,in Scalapino,Elites,1967,3—37.。Bullard在此基礎上補充了一個變量:決策的程序。

      在早期的中國政治精英研究中,變量關系最為簡單的當屬個體政治精英研究。這類研究往往從傳記文學等資料分析高層領導人的背景、政治行為和政治態(tài)度③此類高層精英傳記文學的研究文獻包括:Jerome Chen,Mao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Stuart Schram,Mao Tse-tung(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1967);Martin Ebon,Lin Piao:The Life and Writings of China’s New Ruler(New York:Stein and Day,1970);Kai-yu Hsu,Chou En-lai:China’s Gray Eminence(Garden City,New York:Doubleday,1968);Lowell Dittmer,Liu Shao-ch’I and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The Politics of Mass Criticis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4).,一般僅限于描述性的研究,缺少對政策變化等方面的解釋性研究。變量水平較為復雜的是精英團體研究,研究對象包括對政策持有相同態(tài)度的團體(factions)、利益相近的團體(interest groups)以及基于個人關系的團體(cliques)④關于factions,interest groups和cliques定義的區(qū)別,見John B.Starr,F(xiàn)rom the 10thParty Congress to the Premiership of Hua Kuo - feng: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olor of the Cat,China Quarterly 67(September 1976),pp.480—484.。也有學者將精英團體劃分為激進派和保守派、意識形態(tài)派和技術專家派(reds and experts)、文革派和老干部派⑤Yao.M.The Chinese Communist Internal Struggle During the Power Transition,Paper presented to the Fifth Sino-American Conference on Mainland China,1976.。這種簡單二分法的片面性非常明顯,在后來的發(fā)展中逐漸被學者們擯棄。Ting Wang在分析政治精英時將“職業(yè)軍人”加入到激進派和保守派中,使得政治精英分為三類,同時強調(diào)了個人權力關系在政治議程中的重要性⑥Wang.T.The Succession Problem,Problems of Communism,1973,22:13—24.。Steven Goldstein和Michel Oksenberg根據(jù)如何處理與西方關系而將政治精英劃分為四類:激進的原教旨主義者、激進的保守主義者、折中派和西化派⑦Oksenberg.M.&Goldstein.S.The Chinese Political Spectrum,Problems of Communism,1974,23:1—11.。受制于資料的局限性,早期研究多集中于高層政治精英,基層政治精英研究非常少見,主要有軍隊對于基層精英分類及影響的研究⑧相關研究主要包括:Bennett.G.Military Regions and Provincial Party Secretaries:One Outcome of China’s Cultural Revolution,China Quarterly,1973,54:294—307;Sung.G.China’s Regional Politics:A Biographical Approach,Santa Monica:Rand Press,1965;William.W.The Concept of Military Generation:The Chinese Communist Case,Asian Survey,1968,8(11):927—941;William.W.&Huang.C.The Chinese High Command——A History of Chinese Military Politics,1927—1971,New York:Pareger,1973.,基層精英對于央地關系影響的研究⑨Chamberlain.H.B.Transition and Consolidation in Urban China:A Study of Leaders and Organizations in Three Cities,1949—1953,in Scalapino,Elites,1971,245—301.。上述研究都可以歸結(jié)為派系模式,通過對政治精英的各種分類,從精英沖突的視角來展開分析。這種基于微觀分析所得出的數(shù)據(jù)和結(jié)論,加深了我們對中國政治系統(tǒng)和政治系統(tǒng)中精英沖突的理解,并為后來分析更加復雜的變量組合奠定了基礎①Bullard.M.R.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lite Studies: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Asian Survey,1979,19(8).。

      此外,還有一些學者選擇官僚模式來分析政治系統(tǒng)中的精英活動。Doak Barnett通過微觀分析來解釋中國政治組織中的結(jié)構、功能以及領導類型的變化,認為政治精英中表現(xiàn)出由革命型(revolutionary)向管理型和官僚型的轉(zhuǎn)變②Barnett.D.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Aspects of Personnel Management in Chinese Communist Bureaucracy,China Quarterly,1966,28:8—39.。Johnson通過宏觀分析的方法檢驗了Barnett的理論,Kau則建構了較為復雜的研究路徑,通過分析政治精英的背景、職業(yè)發(fā)展、升遷及流動,尋找微觀和宏觀兼顧的分析方式③Kau.M.The Role of the Military in Transition:The Politics of Mao’s Army Building,Paper presented to Fifth Sino -American Conference on Mainland China,1976.。Scalapino采用微觀和宏觀相結(jié)合的中觀分析視角,把政治精英按照背景進行分類,然后檢驗其在省際水平的不同發(fā)展,通過官僚模式的分析,以求得到關于政治穩(wěn)定性及對省際關系影響的結(jié)論④Scalapino.R.The CCP’s Provincial Secretaries,Problems of Communism,1976,24:18—35.。

      對于短期的政策分析和預測而言,以精英沖突為表現(xiàn)的派系模式是很有效的工具;對于更長時間范圍的政策預測而言,官僚模式的解釋能力顯然更強。總而言之,早期的中國政治精英研究由于資料有限,基本上仍處于概念及分類等基礎性研究階段,派系模式和官僚模式二元化研究的貢獻有限,對多元的中國政治和社會現(xiàn)實的解釋力不足。

      (二)時間序列的視角

      在政治學領域,新發(fā)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往往刺激學者發(fā)展新的研究途徑,詮釋最新情勢。因此,回顧過去主要研究途徑出現(xiàn)的時空背景,對照發(fā)展出來的新議題、新解釋,就能清楚勾勒幾十年來相關研究的演變軌跡??芙∥脑诮梃bBullard所提出的派系模式與官僚模式二元路徑的基礎上,依照新中國成立以后的重大歷史發(fā)展,將中國精英政治研究在時間序列上分為四個類別:全能主義途徑(totalitarianism)、派系政治途徑(factional politics)、世代政治途徑(generational politics)、技術專家途徑(technocracy)⑤寇健文:《中國精英政治的研究途徑與發(fā)展》,《中國大陸研究》2002年第3期,第6頁。。

      在毛澤東時代,研究者們一直嘗試解答兩個問題:這些政治精英是誰?他們?nèi)绾纬蔀橹袊恼茩嗾?⑥Goldstein,Trends in the Study of Political Elites and Institutions in the PRC,China Quarterly,1994,139:714—730.許多早期的研究者著重從領導人的背景、個人特質(zhì)、政治經(jīng)驗和特定群體精英的集體特征出發(fā),分析中共高層領導人掌握權力的原因。從建國到文化大革命爆發(fā)之前,這個時期的政治精英研究主要是全能主義途徑。該研究途徑在中國的盛行,與同時期全能主義途徑支配蘇聯(lián)研究是分不開的⑦關于全能主義途徑在蘇聯(lián)研究的運用,見Gabriel A.Almond and Laura Roselle,Model Fitting in Communism Studies,Thomas F.Remington ed.,Politics and the Soviet System:Essays in Honor of Frederick C.Barghoorn(London:Macmillan Press,1989),pp.172—177.。學術界認為:中共領導人信仰馬列主義,緊密團結(jié)在一起,以集體領導方式制定政策,同時利用強大的黨政機器滲透到整個社會,動員民眾支持新政權的政策目標,并利用計劃經(jīng)濟體制掌握資源分配,把老舊的傳統(tǒng)社會迅速改造為新社會⑧以上觀點見 Michel Oksenberg ,Politics Takes Command:An Essay on the Study of Post-1949 China,pp.578—579;Jing Huang ,F(xiàn)actionalism in Chinese Communist Politics,p.26.。在這種環(huán)境下,對精英沖突的討論自然被精英共識的角度所取代。雖然MacFarquhar等學者指出高層內(nèi)部也存在沖突,領導人對政策的看法并不相同,但最高領袖在決策過程中顯然居于支配地位⑨MacFarquhar.R.Communist China’s Intra-party Disputes,Pacific Affairs,1958,31(4):323—335.。

      文化大革命的爆發(fā),撼動了全能主義途徑的支配地位?!爸飨瘨鞄洝蹦J?Mao-in-command)①“主席掛帥”模型,見 Michel Oksenberg,Policy Making under Mao,1949—1968,John M.H.Lindbeck ed.,China:Management of a Revolutionary Society .Seattle,Washington: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71),79—115.雖然認為最高領袖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與絕對的權力,但也承認在政治精英中間不斷出現(xiàn)著沖突,如“四人幫”與老干部的對立等。這些權力斗爭現(xiàn)象,使得多數(shù)學者放棄了全能主義途徑,轉(zhuǎn)而采用精英沖突的觀點,發(fā)展出派系政治和世代政治的研究途徑②Oksenberg.M.Politics Takes Command,MIT Press,1971.。

      20世紀70年代后,中國政治精英研究的重點從精英集體或個人特質(zhì)轉(zhuǎn)向權力運作與決策過程,以精英沖突為出發(fā)點的派系政治研究成為主要的研究途徑,主要學者有Nathan、Dittmer、Wu、Tsou等人。黎安友(Andrew Nathan)認為:政治派系是以“保護人制”(clientelist tie)③Clientelism被杜克大學學者單偉解釋為“保護人制”,也被Chien-wen Kou解釋為“扈從關系”。黎安友認為,保護人關系是“非家庭血緣關系的兩個人的交換關系,在這個關系中雙方就各自的權利和義務達成諒解”,雙方的地位和權力并不平等,一方依附于另一方,向另一方表示效忠,以換取保護和利益。為基礎,按照“共識—沖突—危機”的規(guī)律不斷循環(huán)④Nathan.A.A Factionalism Model for CCP Politics,China Quarterly,1973,53:33—66.。分析政治精英的背景,如工作經(jīng)歷、學校、籍貫等,有助于了解實際政治的運作。這一時期,雖然派系政治成為主流的研究途徑,仍有少數(shù)學者采取世代政治途經(jīng)來開展研究⑤李成認為“世代政治”途徑最準確的名稱應該是“政治精英世代”(political elite generations)。見Cheng Li,China’s Leaders:The New Generation(Lanham,Maryland: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2001),p.7.。世代政治途徑基本上沿襲精英沖突的脈絡,其基礎在于“共同經(jīng)驗”,強調(diào)同一政治世代具有相近的價值觀與政治傾向,并與其他政治世代不同,由此會出現(xiàn)不同世代之間的沖突⑥關于“政治世代”概念的解釋,見 Marvin Rintala,A Generation in Politics:A Definition,Review of Politics,vol.25 no.4(October 1963),pp.509—522.。根據(jù)不同分類標準,研究者將中國政治精英劃分為不同的世代類別⑦關于政治精英世代的不同劃分方法與各世代的特質(zhì),見Michael Yahuda,Political Generations in China,pp.796—804;Lucian W.Pye.China:The Politics of Gerontocracy,in Richard J.Samuels ed.,Political Generations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p.108;William de B .Mills ,Generational Change in China,Problems of Communism,vol.32,no.6(November-December,1983),p.17;Melanie Manion,Retirement of Revolutions in China:Public Policies,Social Norms,Private Interests(Princeton,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pp.50—51.,他們普遍認為各個政治世代的政治精英具有獨特的價值觀與政治傾向,導致每個世代之間的集體特性大不相同⑧寇健文:《中國精英政治的研究途徑與發(fā)展》,《中國大陸研究》2002年第3期,第13頁。。世代政治途徑的出現(xiàn),也引起了學界對“老人政治”的關注,以及90年代中期隨著公務員任用的制度化、規(guī)范化,“老人政治”逐漸衰減背景下,學界對新一代政治精英的甄選與晉升的關注。

      改革開放后,中國經(jīng)濟百廢待興,急需大量具有專業(yè)知識的干部推動經(jīng)濟發(fā)展。80年代初期,中共推動革命化、年輕化、專業(yè)化、知識化的干部四化政策。在這個背景下,中共中央委員會成員結(jié)構從十二大開始出現(xiàn)以技術專家取代老干部的趨勢⑨相關文獻見 Mills.W.Generational Change in China,Problems of communism,1983,32(11):16—35;Lee.H.Y.China’s 12thCentral Committee:Rehabilitated Cadres and Technocrats,Asian Survey,1983,23(6).。由于技術專家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學者們開始討論這些技術專家的特質(zhì)及其對決策的影響,從而出現(xiàn)技術專家政治的研究途經(jīng)。這一派學者認為:中國新一代技術專家出身的政治精英具有“重要職位”、“技術性教育”和“專業(yè)經(jīng)驗”等三個特性⑩Li.C.& White.L.The Fifte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Full-Fledged Technocratic Leadership with Partial Control by Jiang Zemin.Asian Survey,1998,36(3):231;Li.C.Jiang Zemin’s Successors:The Rise of the Fourth Generation of Leaders in the PRC.China Quarterly,2000,161:19—21.,不同于意識形態(tài)出身的上一代精英。當然,學者之間對于現(xiàn)今政治精英的本質(zhì)是否純粹為技術專家曾有過爭論,如李成和懷特等人認為技術官僚出身的政治精英已經(jīng)掌握決策中心,而臧小偉則認為中國精英政治的本質(zhì)是“政治—技術官僚政治(political-technocracy)”,而非單純的技術官僚治國①Zang.X.Elite Formation and the Bureaucratic-Technocracy in Post-Mao China,Studies in Comparative Communism,1991,24(1):123;Zang.X.Provincial Elite in Post-Mao China,Asia Survey,1991,31(6):523;Zang.X.(1993).The Fourte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CP:Technocracy or Political Technocracy?Asian Survey,1991,33(8):801—802.。與此同時,隨著改革開放后地方自主性的增強,學界開始關注地方官僚尤其是省級精英的個人特質(zhì)與背景②Goldstein,Trends in the Study of Political Elites and Institutions in the PRC,China Quarterly,1994,139:714—730;Bo.Z .Governing China in the Early 21stCentury:Provincial Perspective,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2002,2(2):1—2;Bo.Z.Political Mobility of County Leaders in China:The Case of Jiangsu,Provincial China,2008,1(2):76—96.。

      (三)范式轉(zhuǎn)換的視角

      按照托馬斯·庫恩的說法,研究范式(paradigm)是一個時期在某一學術領域內(nèi)關于研究對象、問題、方法以及結(jié)論所達成的共識,是所有研究要遵循的典范③Kuhn,T.S.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2.。單偉從范式轉(zhuǎn)換的角度對二戰(zhàn)以后美國政治學界的中國政治精英研究進行了綜述,認為自50年代以來美國學界的中國政治精英研究大體上經(jīng)歷了兩個研究范式:全能主義(totalitarian)范式和多元主義(pluralist)范式④Harry Harding的“The Study of Chinese Politics:Toward a Third Generation of Scholarship”(1984),曾用“多元主義”(pluralism)來指代70年代的“第二代”中國政治研究者。這里,單偉用此詞命名全能主義范式之后的新研究范式。。60年代是第一個范式的成熟期,七八十年代是轉(zhuǎn)型時期,到90年代轉(zhuǎn)型基本完成,多元主義范式進入成熟期⑤單偉:《美國學界對中國政治精英的研究》,《浙江社會科學》2008年第5期,第5頁。。

      在全能主義范式的成熟期,學界的研究主要基于“主席掛帥”模型,假設在整個政治體系中黨的最高領袖指揮一切,領袖意志的變化導致了所有的政策和意識形態(tài)上的變化。因此,當時的中國政治研究集中于對中國最高層精英的研究⑥Teiwes.F.Provincial Leadership in China: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the Aftermath,China-Japan Program,Cornell University,1974.。單偉認為:全能主義范式中存在著研究范圍狹窄,很少關心非正式的政治行為,缺少分析性的研究方法等問題⑦Wilson認為這一時期的研究主要是描述性的而不是分析性的,很少有人致力于發(fā)展一般性的概念和理論框架。見 Wilson,R.Chinese Studies in Crisis.World Politics.(1971)23:295—317.。文化大革命結(jié)束后,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全能主義范式因為無法解釋現(xiàn)實中出現(xiàn)的新問題以及學術上的局限性被最終拋棄⑧Dittmer.L.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Politics,Issues&Studies,1996,32:1—18.。

      在新的環(huán)境背景下,研究者們開始探索新的研究問題和研究方法,努力開拓新的范式。由于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都趨于多元化,單偉將其定義為多元主義范式。在多元主義范式下,學界不僅關注政治精英的背景和個人特質(zhì),而且更加關注正式制度、央地關系、地方精英晉升、精英流動等研究主題,呈現(xiàn)出研究中心多元化、資料采集多樣化、研究方法規(guī)范化等特點⑨單偉:《美國學界對中國政治精英的研究》,《浙江社會科學》2008年第5期,第8頁。。

      從以上三種研究視角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無論是早期的二元模式,還是時間序列視角,或是范式轉(zhuǎn)換的視角,都體現(xiàn)出海外學者對于中國政治精英研究的深入。

      早期二元模式的研究較為單一,僅僅根據(jù)分析目的和變量分為派系模式和官僚模式,一種強調(diào)政治精英之間的沖突,另一種強調(diào)對政治系統(tǒng)中正式制度的研究。隨著信息來源和數(shù)據(jù)資料的開放,兩種模式中的各種核心變量和影響因素增多,變量之間的關系變得復雜起來,由個體政治精英的研究逐步發(fā)展為團體精英研究,進而發(fā)展為討論整個政治精英系統(tǒng),研究范圍也由微觀走向了宏觀。同時,雖然從整體上而言,無論派系模式還是官僚模式仍然集中于高層政治精英的研究,但官僚模式較派系模式而言,更為注重省際和基層政治精英的背景和流動。

      在時間序列視角中,從全能主義途徑開始,歷經(jīng)派系政治途徑、世代政治途徑,最后發(fā)展為現(xiàn)在的技術官僚途徑,都反映了中國政治精英研究在新的時空背景轉(zhuǎn)換下的新議題、新解釋。在“革命中國”向“現(xiàn)代國家建構”的發(fā)展中,對于政治精英的研究也隨之變化:由“革命中國”歷史背景下的高層政治精英的精英沖突論視角,逐步發(fā)展為“現(xiàn)代國家建構”背景下的基層官僚在制度框架范圍內(nèi)的精英流動與甄選;由革命背景下高度威權的“強人政治”,歷經(jīng)“老人政治”,最終發(fā)展為制度建設背景下的新型官僚的晉升軌跡研究;由“鐵板一塊”的央地關系背景下的高層政治精英研究,逐步發(fā)展為地方自主性大大增加的新央地背景下的基層政治精英研究。

      在范式轉(zhuǎn)換視角中,主要基于“主席掛帥”模型、強調(diào)高層領袖的意志決定一切的全能主義范式,由于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圍上的缺陷逐漸被學者拋棄,新的多元主義范式取而代之。在多元主義范式視角下,不僅僅關注高層政治精英,研究范圍逐步擴大,研究方法逐步獲得突破,實證研究的引入大大擴寬了中國政治精英的研究視野和科學性。通過對文獻的整體梳理和把握,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多元主義范式之下,當前海外中國政治精英研究中出現(xiàn)了兩個明顯的趨勢:從非正式政治研究逐步轉(zhuǎn)向制度化研究,從高層精英研究逐步轉(zhuǎn)向基層精英研究。

      三、現(xiàn)代化轉(zhuǎn)型背景下政治精英研究的趨勢

      (一)從非正式政治下的派系研究轉(zhuǎn)向制度化下的精英流動研究

      縱觀海外學者對中國政治精英的研究,派系具有重要意義,派系研究是重要方向之一。派系模式最早的代表人物Jorgen Domes將中國政治的派系分為兩類:一類是“結(jié)構性”派系(structural factions),指這些人在生活上有共同經(jīng)歷,比如說同學或同鄉(xiāng);另一類是“功能性”派系(functional factions),指在各個部門利益基礎上形成的派系,如軍隊和政府①Bo.Z .Chinese Provincial Leaders: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Political Mobility Since 1949,Armonk,NY:M.E.Sharpe,2002.。黎安友對這種分類提出質(zhì)疑,認為派系是以領導者及其政治支持者之間以“扈從關系”(patron-client relation)為基礎所構建起來的人際關系,建立在部門利益基礎上的關系屬于正式權力關系,不屬于派系②Nathan.A.China’s Crisis:Dilemmas of Reform and Prospects for Democrac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0,23—37;Nathan & Tsai.S.Factionalism:A New Institutionalist Restatement,China Journal,1995,34:157—192.。鄒讜反對派系一詞,提出“非正式政治(informal politics)”和“勝者全得(winner-takes-all)”的視角③Tsou.T.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Post-Mao Reforms:A Historical Perspective,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6;Tsou.T.Chinese Politics at the Top:Factionalism or Informal Politics?China Journal,1995,34:95—156.。羅德明發(fā)展了鄒讜的觀點,認為派系雖是中國政治中的重要力量,但在實際政治運作過程中,并非只有派系之間的互動,還必須考慮非正式政治的因素④Dittmer.L.Chinese Informal Politics,China Journal,1995,34:12—13.。與此相反,Teiwes引入“常規(guī)政治(normal politics)”和“追求穩(wěn)定團結(jié)(pursuit of stability and unity)”的概念來取代“勝者全得”的視角,認為中國政治正在逐漸制度化、規(guī)范化⑤Teiwes.F.The Paradoxical Post-Mao Tradition:From Obeying the Leader to Normal Politics,China Journal,1995,34:55—94;Teiwes.F.Normal Politic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China Journal,2001,45:69—82.。Fewsmith認為:盡管中國政治正在逐步制度化,但中國的精英政治仍然建立在“勝者全得”模型的假設上,基于人際關系的“非正式政治”的重要性大于“常規(guī)政治”⑥Fewsmith.J.The New Shape of Elite Politics,China Journal,2001,45:83—93.。在后續(xù)的研究中,羅德明提出了“修改后的精英派系主義”,但同時也強調(diào)了在中國改革進程中派系形成和沖突機制的變化⑦Dittmer.L.The Changing Shape of Elite Politics,China Journal,2001,45:53—67.。

      薄智躍認為:派系模式建立在猜測和小道消息而非系統(tǒng)資料的基礎上,對許多現(xiàn)象無法作出解釋,并且忽略了很多政治精英具有多重背景這一因素,更不足以解釋政治精英的升遷①Bo.Z.Governing China in the Early 21stCentury:Provincial Perspective,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2002,2(2):1—2.。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中國已經(jīng)由文革時期派別之間的斗爭走向派別聯(lián)盟和平衡,精英政治正在從派別競爭走向制度化,政治繼承不再是零和博弈,而變成追求各方權力平衡的游戲②Bo.Z.China’s Elite Politics:Political Transition and Power Balancing,Hackensack,NJ:World Scientific,2007.。這樣,伴隨著政治環(huán)境逐步開放,特別是政治進程的現(xiàn)代化和政治體制的制度化進一步加快,學界對中國政治精英的研究取向由“非正式政治”研究慢慢轉(zhuǎn)變?yōu)椤俺R?guī)政治”的研究。與此同時,隨著學界對制度化政治研究的重視,制度化條件下中國政治精英的甄選與晉升、權力分享條件下集體領導的形成③Li.C.China’s Leaders:the New Generation,Lanham,[Md.]Rowman& Littlefield Publishers,2001,127—170.、精英民主和黨內(nèi)民主程度的提高④Lin.G.Ideology and Political Institutions for a New Era,in China A after Jiang,ed.Gang Lin and Xiaobo Hu.Washington,DC: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2003,39—68;Lin.G.Leadership Transition,Intra-Party Democracy,and Institution Building in China,in Leadership in a Changing China,ed.Weixing Chen and Yang Zhong.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5,37—55.,這一系列議題成為了學者們關注的重點。

      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干部四化政策的出臺,對國家發(fā)展長期有利的精英甄選和晉升機制開始形成并走向制度化。學術界對影響政治精英升遷的因素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焦點集中于年齡、財政、績效、關系網(wǎng)絡、學歷及黨員身份等因素對晉升的影響。鄭世平認為:“年齡限制”逐漸成為形塑政治精英的重要因素⑤Zheng.S.The New Era in Chinese Elite Politics,Issues& Studies,2005,41(1):190—198.。Teiwes認為:政治繼承制度化雖然尚未發(fā)展完全,但退休制度的引進讓終身制消失,任期最高十年的慣例成為政治繼承制度化的重大特征⑥Teiwes.F.Normal Politic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China Journal,2001,45:69—82.。臧小偉從領導人選擇和替換的角度,證明了政治精英行為的制度化呈現(xiàn)逐漸增加的趨勢,同時省級經(jīng)驗和財經(jīng)經(jīng)驗對于政治精英的甄選與升遷具有相當重要的正面貢獻⑦Zang.X.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Elite Behavior in Reform China,Issues& Studies,2005,41(1):204—217.。薄智躍驗證了政績與政治升遷的緊密關系,并將這種關系總結(jié)為:如果一個省經(jīng)濟發(fā)展好,則省級領導得到升遷的可能性大;如果一個省上繳國家的稅收多,則省級領導得到升遷的可能性大⑧Bo.Z.Chinese Provincial Leaders: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Political Mobility Since 1949,Armonk,NY:M.E.Sharpe,2002.。一項針對全國縣級領導人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財政收入增長對晉升的影響遠大于經(jīng)濟增長的貢獻⑨Guo,G.A New Broom Sweeps Clean?Turnover of Chinese County Mayors and Fiscal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1996—2002,Paper presented at the 63rdAnnual 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Midwest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Chicago,IL,2005.。這說明上繳財政稅收更多的干部會受到獎勵,得到晉升,因為收入增長相對于經(jīng)濟增長來說,更能夠為上級政府提供真正的利益。對于這一觀點,也有學者提出了不同意見。蘭德里對中國104座城市市長進行了研究,試圖探討城市績效、市長特征等對晉升的影響,發(fā)現(xiàn)經(jīng)濟績效僅對官員的政治命運產(chǎn)生著有限的積極影響,績效對市長晉升的影響不大(10)Landry.P.The Political Management of Mayors in Post Deng China,The Copenhagen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2003,17:31—58.;奧珀和布雷姆對1987—2005年間省委書記、省長的研究發(fā)現(xiàn),省級官員的關系網(wǎng)絡對晉升的影響顯著,經(jīng)濟績效的作用不明顯(11)Opper,S& Brehm,S.Networks versus Performance Pilitical Leadership Promotion in China.Working paper,the Lund University,2007.。

      有學者認為學歷與精英的升遷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認為政治精英的學歷越高,其升遷的可能性也就越大①Lee.H.Y.From Revolutionary Cadres to Party Technocrats in Socialist China,Berkeley,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1.。臧小偉認為:如果將國家機關分為行政部門和黨務部門,大學學歷對于行政部門的精英比對黨務部門的精英更加重要。有學者認為政治精英的升遷與否與其是否具有“黨員身份”和“黨務經(jīng)歷”具有高度關聯(lián)性,個人黨員身份的政治性條件是向上流動的主要因素②Dickson.J.& Maria.R.Membership has Its Privileges:The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st Party Members in Urban China,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2000,33(1):87—112;Walder.A.G.Communist Neo-Traditionlism,Berkeley and Los Angeles,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6;Walder.A.G.The Political Dimension of Social Mobility in Communist State:Reflections on the Soviet Union and China,The Political Sociology of the State,eds.Richard G.Braungart and Margaret G.Braungart.Greenwich,Conn.:JAI Press,1990;Zhou.X.Partial Reform and the Chinese Bureaucracy in the Post-Mao Era,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1995,28(3):440—468.。一般認為,80年代之前中共選拔精英主要重視黨務經(jīng)歷的資深程度,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政策路線的轉(zhuǎn)移,由于經(jīng)濟發(fā)展的需要而更偏重于專業(yè)化背景。Walder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中共的政治精英選拔中,政治性維度仍然具有重要地位③Walder.A.G.The Political Dimension of Social Mobility in Communist State:Reflections on the Soviet Union and China,The Political Sociology of the State,eds.Richard G.Braungart and Margaret G.Braungart.Greenwich,Conn.:JAI Press,1990.。臧小偉從功能分離的角度探討了黨務部門和行政部門精英選拔模式的差異,發(fā)現(xiàn)黨務部門更加重視精英的政治性,而行政部門更加注重精英的專業(yè)性④Zang.X.Elite Dualism and Leadership Selection in China,New York,NY:Taylor&Fransic,2004;Zang.X.Technical Training,Sponsored Mobility,and Functional Differentiation:Elite Formation in China in the Reform Era,Communist and Post- Communist Studies,2006,39(1):39—57.。周雪光認為:官員的選拔標準隨著時間在變化,國家官僚體制內(nèi)部及體制之間存在著兩種迥異的晉升模式,這表明制度維系和新興市場力量的雙重影響⑤Zhao.W.& Zhou.X.Chinese Organizations in Transition:Changing Promotion Patterns in the Reform Era,Organization Science,2004,15(2):186—199.。雖然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政治的制度化,政治精英的專業(yè)化背景逐漸增強,但對精英的政治性考量(主要表現(xiàn)為入黨時間的早晚和黨務經(jīng)歷的長短)仍然具有重大意義。

      (二)從高層政治精英研究轉(zhuǎn)向基層政治精英研究

      在全能主義的分析框架下,各項政策的推出都是基于中央政治精英的認知和偏好,“主席掛帥”模式壓倒一切⑥Oksenberg.M.Politics Takes Command,MIT Press,1971.,所謂中國政治研究簡單等同于中國高層領導研究⑦單偉:《美國學界對中國政治精英的研究》,《浙江社會科學》2008年第5期。。這一時期的中國政治精英研究聚焦于以傳記形式為主的高層領導人背景及個性特質(zhì)方面,如《毛澤東與中國革命》《毛澤東傳》《革命不朽:毛澤東與文化大革命》《革命的肖像:毛澤東》《林彪:中國新執(zhí)政者的生活與著作》《周恩來》《劉少奇與中國文化大革命》等,學界癡迷于研究高層領導人的家庭背景、籍貫、行為、態(tài)度等對于政策的影響。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fā)展,“主席掛帥”模式下鐵板一塊的經(jīng)濟政治版塊被打破,中央—地方形態(tài)由原來的垂直的“條”轉(zhuǎn)變?yōu)楝F(xiàn)在的“塊”,央地關系開始重構。隨著地方經(jīng)濟的發(fā)展及其對整個國家財政貢獻的逐步增多,基層政治精英在推動地方發(fā)展、維持社會穩(wěn)定方面的政績越來越得到中央的關注,大量具有地方工作經(jīng)歷的基層精英逐步走向了政治高層。學界也開始將越來越多的目光轉(zhuǎn)向基層政治精英研究,試圖通過對基層精英的個性特質(zhì)、精英流動的分析來判斷和預測中國政治的運作、變化。正如薄智躍所言,中國政治精英研究在90年代取得了實質(zhì)性的成就,我們了解了更多的關于國家政治精英及其相互關系的信息,包括人口統(tǒng)計學特征和社會特質(zhì)等①Bo.Z .China’s Elite Politics:Political Transition and Power Balancing,Hackensack,NJ:World Scientific,2007.,但我們更應當去打開地方政治精英的黑箱,了解地方政府的內(nèi)部運作、地方精英的政治流動性及其與政績之間的關系②Bo.Z.Governing China in the Early 21stCentury:Provincial Perspective,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2002,2(2):1—2.。

      早在改革開放之前美國學者Frederick Teiwes就進行過比較系統(tǒng)的中國基層精英研究,著重分析了文革時期省級領導人的個人特質(zhì)以及文革期間省級領導的變動情況③Teiwes.F.Provincial Party Personnel in Mainland China,1956—1966,East Asian Institute,Columbia University(New York),1967;Teiwes.F.Provincial Leadership in China: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the Aftermath,China-Japan Program,Cornell University,1974.。80年代后,關于省級領導的研究逐漸增多,Huang研究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央和地方尤其是省一級領導之間的互動④Huang.Y.Inflation and Investment Controls in Chin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Lin和Chung等人采用個案分析的方法,研究了8個省的各級領導的改革舉措和成效⑤Cheung.P.& Lin .Z.Provincial Strategies of Economic Reform in Post-Mao China:Leadership,Politics and Implementation.Sharpe,Armonk,1998.;薄智躍采用計量分析方法,研究了省級領導人升遷與政績的關系⑥Bo.Z.Chinese Provincial Leaders: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Political Mobility Since 1949,Armonk,NY:M.E.Sharpe,2002.;Landry針對城市領導人的研究發(fā)現(xiàn),城市領導人的職業(yè)發(fā)展與該城市經(jīng)濟績效具有很好的相關性⑦Landry,P.Performance,Markets and the Political Fate of Chinese Mayors,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Boston,MA,2002;Landry,P.Informal Responses to Decentralization:The CCP’s Control over Municipal Elites in China,Paper presented at the Midwest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Chicago,IL,2004.;郭剛在觀察縣級官員的升遷時則有著截然相反的發(fā)現(xiàn),認為縣級官員的提升與地方經(jīng)濟發(fā)展或財政狀況沒有關系,而主要與當?shù)氐恼螤顩r相關⑧Guo,G.A New Broom Sweeps Clean?Turnover of Chinese County Mayors and Fiscal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1996—2002,Paper presented at the 63rdAnnual 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Midwest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Chicago,IL,2005.。類似研究還有很多,主要集中于省級,也有相當部分關于市縣級和鄉(xiāng)鎮(zhèn)級干部精英的甄選與晉升的研究。

      四、結(jié)論與展望

      正如詹姆斯在其著作《中國政治》中所說:中國政治是長期革命的產(chǎn)物,推翻舊國家政權及其精英的一系列成功努力,成為革命進程中的一個個決定性的高潮。然而,這些高潮并不必然標志著革命本身的終止。盡管1949年新中國即已成立,但革命時期卻一直延續(xù)到文化大革命的結(jié)束。因此,在許多中國人的觀念中,他們的時代是革命的時代。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進入“后革命時代”,拋棄了傳統(tǒng)意義上革命的反體制的批判性和分裂性,從傳統(tǒng)社會向現(xiàn)代社會轉(zhuǎn)型,著力進行現(xiàn)代國家建設。一般而言,在傳統(tǒng)社會向現(xiàn)代社會轉(zhuǎn)型的過程中,往往伴隨著精英制度向憲政制度的轉(zhuǎn)型,權力從傳統(tǒng)精英到現(xiàn)代精英的轉(zhuǎn)移。轉(zhuǎn)型完成之后,分權和制衡的原則獲得普遍認同,擁有權力和責任的不再是個人而是制度⑨Nettl,J.P.Political Mobilization:A Sociological Analysis of Methods and Concepts,New York:Basic Books,1967.。從這個角度來看,政治現(xiàn)代化的中心問題之一,即是社會從墨守傳統(tǒng)體制的政治精英向贊成徹底現(xiàn)代化的政治精英的轉(zhuǎn)化(10)[美]C.E.布萊克著、景躍進譯:《現(xiàn)代化的動力:一個比較史的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56頁。。

      隨著中國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現(xiàn)代化進程不斷加快,現(xiàn)代社會正在逐步形成。從全能主義體制的瓦解到現(xiàn)代科層制的構建,從精英沖突到精英共識再到權力分配的制度化,中國的政治精英在推動社會現(xiàn)代化轉(zhuǎn)型的同時,也逐漸由傳統(tǒng)的政治精英形塑為擁有現(xiàn)代性意識的政治精英,成為“能在危急關頭獨立負起整個社會發(fā)展選擇政策責任”①[美]C.E.布萊克著、景躍進譯:《現(xiàn)代化的動力:一個比較史的研究》,第59頁。的群體。

      海外學者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政治精英的研究,由早期關于“派系—官僚”二元化模型的討論,經(jīng)歷了政治精英世代更替分析途徑的討論,推動了由全能主義范式向多元主義范式的轉(zhuǎn)變,由簡單的對影響中國政治精英的因素的定義和歸類,發(fā)展為全能主義、派系主義、世代政治、技術專家等四種研究路徑下對中國政治精英的討論。在政治學領域,新發(fā)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往往刺激著學者發(fā)展新的研究途徑,詮釋最新情勢。隨著時空背景的變化,單一的研究路徑已經(jīng)無法完整地解釋現(xiàn)代化進程中中國政治精英實踐的變化。在舊研究范式失靈的情況下,學者們大大地拓寬了研究的視野,推動了全能主義向多元范式的轉(zhuǎn)變,適應了中國政治的革命時代向建設時代的轉(zhuǎn)變,傳統(tǒng)社會向現(xiàn)代國家的轉(zhuǎn)變,墨守成規(guī)的傳統(tǒng)精英向現(xiàn)代化政治精英的轉(zhuǎn)變。

      上述研究思路和方向的轉(zhuǎn)變和深入與資料來源的豐富性是分不開的。要獲得有關中國政治動態(tài)的信息并非易事。海外學者關于當代中國的資料,大部分取自官方的正式文獻,自然有相當?shù)木窒扌?。這不僅僅是由于官方力圖維持一個封閉的傳播體系,或許在任何一種革命形勢下,可靠資料的產(chǎn)生和保存都會困難重重。改革開放以后,盡管在中國政治特別是中國政治精英研究的各種資料中,仍然存在著許多空白和矛盾,但總體上而言,中國的出版物和資料在數(shù)量和品質(zhì)兩個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為海外學者提供了更多的便利。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關于中國政治精英的研究資料空前地豐富起來,早期意識形態(tài)對立所帶來的偏見減少,研究方向也隨著范式的變化而出現(xiàn)了轉(zhuǎn)變。當前,關于派系模式的討論雖然仍是研究中的重要方向,但建立在猜測和非系統(tǒng)資料基礎上的簡單派系研究正逐漸被制度化背景下的精英流動、央地關系等多元研究所取代。

      從總體上看,目前學術界關于中國政治精英研究已經(jīng)有了比較豐富的成果,但還缺乏完整的理論體系來統(tǒng)領。準確地說,海外中國政治精英的研究尚未完全走出單一研究路徑的模式,雖然有逐步走向制度化背景下多元研究的趨勢,但在具體的實證研究成果中則缺乏突破。大部分研究成果仍然停留在高層政治精英的個人特質(zhì)、晉升軌跡等方面。一部分研究注意到了基層政治精英的精英流動以及中央與地方精英互動的關系,然而受制于資料搜集和證據(jù)來源等問題,研究的范圍有限,研究質(zhì)量有待提升。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以定量研究為主,通過采集數(shù)據(jù)對政治精英的個人特質(zhì)和精英流動進行回歸分析,然后得出結(jié)論。在定性研究上缺乏突破,難以建構出一個較為廣泛、整體性的理論范式。多元范式下的中國政治精英研究,特別是政治精英的現(xiàn)代化轉(zhuǎn)型研究中,呈現(xiàn)出某種“碎片化”的形態(tài)。因此,現(xiàn)階段如何構建一個科學合理的邏輯體系來整合這些“碎片化”的理論和概念,如何在研究方法上進行突破,推動中國政治精英研究的深化,進而推動中國研究的深化,成為學術界必須思考和解決的課題。

      猜你喜歡
      派系精英范式
      以寫促讀:構建群文閱讀教學范式
      甘肅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4:08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維
      鄉(xiāng)籍、派系與黨政:抗戰(zhàn)時期吉安縣商會選舉之爭
      近代史學刊(2020年2期)2020-11-18 09:15:58
      它們都是“精英”
      孫惠芬鄉(xiāng)土寫作批評的六個范式
      管窺西方“詩辯”發(fā)展史的四次范式轉(zhuǎn)換
      精英2018賽季最佳陣容出爐
      NBA特刊(2018年11期)2018-08-13 09:29:14
      “派系撕裂校園”:暨南大學驅(qū)長風潮研究(1933—1934)
      近代史學刊(2017年2期)2017-06-06 02:25:25
      派系政治與農(nóng)民上訪的邏輯
      當英國精英私立學校不再只屬于精英
      海外星云(2016年7期)2016-12-01 04:18:01
      靖江市| 忻城县| 靖江市| 修水县| 阜平县| 沾益县| 筠连县| 大名县| 旅游| 兴安县| 泊头市| 法库县| 江津市| 楚雄市| 汤原县| 乌兰浩特市| 绥滨县| 兰西县| 长武县| 东方市| 凉山| 紫阳县| 苗栗市| 苍南县| 平阳县| 西峡县| 长春市| 惠来县| 东阿县| 精河县| 武鸣县| 纳雍县| 韶关市| 锡林浩特市| 旺苍县| 色达县| 苗栗市| 武义县| 花莲市| 山西省| 濉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