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清
(江西中醫(yī)學院姚荷生研究室,南昌 330006)
《黃帝內經·本病論》是《黃帝內經素問》遺篇之一,王冰次注《素問》時尚缺,僅在目錄中保存了兩篇的篇名,并注明“亡”。至宋·林億等校正《素問》時發(fā)現(xiàn)有其流傳本,其后由北宋·劉溫舒編入《素問入式運氣論奧》中,一般認為是唐以后人因《素問》王冰注本中獨缺刺法論篇第七十二、本病論篇第七十三兩篇托名寫成,有深厚的道教背景。遺篇內容以論述運氣學說中的前后升降、遷正退位等問題為主,注重氣候實際情況的觀察,重點討論運氣變遷的過程細節(jié),是對七篇大論的發(fā)展補充。其中,《黃帝內經·本病論》主要闡發(fā)五運六氣升降失常是疫病發(fā)生的本原,故名。其雖“辭理鄙陋”卻包含深邃的思想,是研究五運六氣學說極其珍貴的文獻。但由于其歷經傳抄翻刻,存在不少訛脫衍倒現(xiàn)象,以致難以理解或理解錯誤,故必須對其進行??闭恚拍苁蛊涞玫綇V泛流傳,今舉其??倍t,以饗讀者。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63年出版的《黃帝內經素問》以明·顧從德刻的《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為藍本,在中醫(yī)界是較為通行的《素問》版本。書中原文為:“假令甲子陽年,土運太窒,如癸亥天數(shù)有余者,年雖交得甲子,厥陰猶尚治天,地已遷正,陽明在泉,去歲少陽以作右間,即厥陰之地陽明,故不相和奉者也。癸巳相會,土運太過,虛反受木勝,故非太過也,何以言土運太過,況黃鐘不應太窒,木既勝而金還復,金既復而少陰如至,即木勝如火而金復微,如此則甲己失守,后三年化成土疫,晚至丁卯,早至丙寅,土疫至也,大小善惡,推其天地,詳乎太一。[1]”“癸巳相會”中的“巳”為“己”字之誤,今據《類經》、《黃帝內經素問直解》改為“癸己相會”,此為誤字,即古籍在其傳寫和翻刻過程中出現(xiàn)的錯字,屬形近而誤。
今查《類經》二十八卷運氣類中所引《素問·本病論》的內容,引文與釋文均作“癸己相會”[2]。清代醫(yī)家高士宗所著《黃帝內經素問直解》中所引《素問·本病論》的內容,亦為“癸己相會”[3]。此為他校法,即利用其他文獻中的引文或相關文字進行???。
究其經義,這段原文主要是舉例說明剛柔失守,即原有的天干地支相配被打破。運氣學說以天干地支為基本的說理工具,其中天干化五運,地支化六氣。十天干中,甲、丙、戊、庚、壬為剛干,乙、丁、己、辛、癸為柔干,甲己同化土,丙辛化水,乙庚化金,丁壬化木,戊癸化火。十二地支中,子、寅、辰、午、申、戌為剛支,丑、卯、巳、未、酉、亥為柔支,子午化少陰君火,丑未化太陰濕土,寅申化少陽相火,卯酉化陽明燥金,辰戌化太陽寒水,巳亥化厥陰風木。如甲子之年,干支皆為陽,甲己化土,甲為土運太過,己為土運不及,故經文言“假令甲子陽年,土運太窒”,窒即有余而不通。當年甲子,則上年癸亥,若癸亥年天數(shù)有余,則當年雖已交得甲子,上年司天之氣厥陰風木仍不退位,而上年在泉之氣少陽相火已經升至在泉之右間,當年在泉之氣陽明燥金已歸其位,這樣就形成了厥陰風木司天、陽明燥金在泉的格局,故不相和。
“癸己相會”牽涉到另外兩個概念,即上位甲子和下位甲子。上位甲子即當年的甲子干支聯(lián)用,又稱天甲子。下位甲子也是一個干支組合,干為年天干同化所合的天干,地支為年支再往前推三位,是在泉六氣所對應兩地支中的一個,又稱地甲子。《黃帝內經素問》遺篇由此構成天甲子、司天、中運、在泉、地甲子五位一體的與運氣七篇不同的新格局。由此推算,甲子年的上位甲子為甲子,下位甲子為己卯,本該甲己相會,現(xiàn)癸不退位,則變?yōu)楣锛合鄷?。甲子剛土未正于上,則己卯在泉就柔孤無援,土氣被抑而表現(xiàn)為不及,三年后必發(fā)而為土疫。因此,從經義上推理其應為“癸己相會”,此為理校法,可見專業(yè)知識對于判斷義理從而校勘的重要性。
《黃帝內經·刺法論》中的相關內容亦可佐證此???“假令甲子,剛柔失守,剛未正,柔孤而有虧,時序不令,即音律非從,如此三年,變大疫也……又有下位己卯不至,而甲子孤立者,次三年作土疫。[1]”下位在泉之位己卯不至而上位甲子已經到位,同樣會造成問題,即土位太過無制,次三年則化作土癘。從《黃帝內經素問》遺篇中看,司天之剛氣不得遷正,在泉之柔氣必孤立無援,此為太虛,三年化大疫,為剛陽不得伸展,陰極之象。在泉不遷正,司天孤獨無配,為小虛,其剛氣亢進無制,三年化大癘。疫、癘二者雖有差別,但總因司天在泉不相和而成,即在泉孤危,根在司天。司天無制,根在在泉。由此可見,本應甲子與己卯相合,因癸亥不退,而變成癸己相合的格局,故原文應改為“癸己相會”。
《素問·本病論》中有“假令庚辰陽年太過,如己卯天數(shù)有余者,雖交得庚辰年也,陽明猶尚治天,地已遷正,太陰司地,去歲少陰以作右間,即天陽明而地太陰也,故地下奉天也。乙巳相會,金運太虛,反受火勝,故非太過也,即姑洗之管,太商不應,火勝熱化;水復寒刑,此乙庚失守,其后三年化成金疫也,速至壬午,徐至癸未,金疫至也,大小善惡,推本年天數(shù)及太一也。[1]”“乙巳相會”中的“巳”亦為“己”字之誤,今據《類經》、《黃帝內經素問直解》改為“乙己相會”。
今查《類經》二十八卷運氣類中所引《素問·本病論》的內容,引文與釋文均作“乙己相會”[2]。清代醫(yī)家高士宗所著《黃帝內經素問直解》中所引《素問·本病論》的內容,亦為“乙己相會”[3]。
從義理上判斷,當年庚辰則上年己卯,若己卯年天數(shù)有余,則當年雖已交得庚辰,上年司天之氣陽明燥金仍不退位,而上年在泉之氣少陰君火已升至在泉之右間,當年在泉之氣太陰濕土已歸其位,這樣就形成了陽明燥金司天、太陰濕土在泉的運氣格局,故不相和。庚辰年的上位甲子為庚辰,下位甲子為乙未,本該乙庚相會,現(xiàn)己不退位,則變?yōu)橐壹合鄷?。庚辰剛金未正于上,則乙未在泉就柔孤無援,金氣被抑而表現(xiàn)為不及,三年后必發(fā)而為金疫,因此從經義上推理其應為“乙己相會”。
《素問·刺法論》中亦有相關內容可佐證此???“假令庚辰,剛柔失守,上位失守,下位無合……又或在下地甲子乙未失守者,即乙柔干,即上庚獨治之,亦名失守者,即天運孤主之,三年變癘,名曰金癘。[1]”即下位在泉之位乙未不至而上位庚辰已經到位,同樣會造成問題??梢?,本該乙庚相會,因己卯不退位,而形成乙己相會的格局,故原文應改為“乙己相會”。
“巳”、“己”二字在古書傳抄和翻刻時極易相互誤用,以上綜合運用了他校法和理校法等方法對《黃帝內經·本病論》中兩處“巳”字進行了???。筆者將原文與后世醫(yī)家所引用的經文進行對照,運用《黃帝內經素問》遺篇中的運氣相關知識從義理上判斷,并結合《素問·刺法論》的相關內容進行推理,最終得出結論,二者均為形誤,據此改為“己”,使得原文經義通暢、易于理解,特撰文求證于同道。
[1]黃帝內經素問[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63:589,579,590,580.
[2]明·張介賓.類經[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65:1014,1016.
[3]清·高士宗.吳昆(注),孫國中.方向紅(點校).黃帝內經素問直解[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528,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