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中醫(yī)學院中西醫(yī)結(jié)合臨床醫(yī)學系,太原 030024)
慢性鼻竇炎目前已成為耳鼻喉科的常見病、多發(fā)病之一,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其臨床發(fā)病率較高,屬中醫(yī)“鼻淵”范疇。筆者自2007年8月~2009年12月采用封髓丹加減治療慢性鼻竇炎48例,療效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觀察治療慢性鼻竇炎患者96例,隨機分為封髓丹組(以下簡稱治療組)48例,鼻淵舒口服液組(以下簡稱對照組)48例。治療組中男22例,女26例,平均年齡36.3歲,病程1.5~10年,平均4.32年。對照組中男24例,女24例,平均年齡35.6歲,病程2~11年,平均4.43年。2組病例的年齡、病程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參照《中醫(yī)耳鼻喉科學》[1]和《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臨床分型分期及內(nèi)窺鏡鼻竇手術(shù)療效評定標準》[2]進行確診。
用封髓丹加減治療,每日1劑,分2次服。基本方:黃柏 9g~18g,砂仁(后下)6g~12g,炙甘草 6g~12g。加減:若舌淡胖,有齒痕,苔白,口干不欲飲,涕多易擤加肉桂 3g~5g,吳茱萸 6g~9g,制附子(先煎)3g~9g;若舌紅,苔黃,口干,涕粘不易擤出,黃柏劑量加倍,加地骨皮6g~9g;若治療期間因感冒而加重偏于汗出惡風(太陽中風證)者,加桂枝9g~12g,白芍 9g~12g,葛根 12g~15g,白芷 6g~9g,川芎6g~12g;偏于惡寒、無汗(太陽傷寒證),加麻黃6g~9g,桂枝 9g~12g,荊芥 9g~12g,防風 9g~12g,細辛3g~6g。7d為1個療程,連續(xù)服用2個療程,服藥期間停止一切其他治療。
鼻淵舒口服液10ml,每日3次,7d為1個療程。連續(xù)服用2個療程,服藥期間停止一切其他治療。
痊愈:頭痛、鼻塞、流涕、嗅覺障礙等癥狀消失,鼻腔分泌物消失,鼻黏膜恢復正常,鼻竇X線片基本恢復正常;顯效:上述癥狀、體征及鼻竇X線片明顯改善;有效:上述癥狀、體征減輕,鼻竇 X線片稍有改善;無效:上述癥狀、體征及鼻竇X線片均無改善或加重。
治療組 48例,痊愈 17例,顯效 20例,有效 5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87.5%;對照組48例,痊愈10例,顯效15例,有效10例,無效13例,治愈率為72.9%,總有效率為88.6%。2組總有效率比較,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
慢性鼻竇炎是鼻竇黏膜的慢性化膿性炎癥,臨床以流膿涕、鼻塞、頭痛為主要癥狀,病程較長時可影響視力、聽力等。部分患者可出現(xiàn)精神不振、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等,從而影響學習和智力。
中醫(yī)認為病久必及腎,耗傷腎精,累及腎陽,下陽為上陽之根,故上焦之陽不足,不能制約上焦之津,上焦化變之機失職,中炎之土氣上升于肺,肺氣大衰,而化變失權(quán),故黃涕作?!盎鹕衽伞北亲驵崥J安認為[3],鼻流濁者雖常規(guī)為肺熱之驗,如無肺熱可征,相反鼻涕雖黃或如赤豆汁,但量多易擤,如粉成團,并不干粘拉絲,舌苔雖黃但苔潤,口不渴或渴不喜飲,即飲亦喜熱或一二口即止,大便不成形色青黑,或前干后溏,或時溏時秘,均屬陽虛化變失職。提出遇鼻流濁涕不止,每以西砂一兩、黃柏五錢、炙草四錢、安桂和吳萸各三錢治之,一兩劑即止,甚者加姜、附二三錢,屢屢獲效。
封髓丹即由黃柏、砂仁、炙甘草組成,方中黃柏味苦入心,稟天冬寒水之氣而入腎,色黃入脾,故為調(diào)和水火之樞紐;砂仁納五臟之氣而歸腎;甘草調(diào)和上下又能伏火;黃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化陰;砂仁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陽,陰陽合化,交會中宮,則水火既濟。陽虛者酌加附子辛熱,能補坎中真陽,真陽為君火之種,補真火即壯君火也?,F(xiàn)代藥理研究也證實,黃柏、炙甘草都具有抗炎作用。筆者師其方發(fā)現(xiàn),封髓丹加減在治療慢性鼻竇炎方面療效可靠,尤其相對于常規(guī)化痰通竅活血治法,遠期療效更為穩(wěn)定。
[1] 王世貞.中醫(yī)耳鼻喉科學[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130-135.
[2] 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喉分會,中華耳鼻喉科雜志編委會.附: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臨床分型分期及內(nèi)窺鏡鼻竇手術(shù)療效評定標準(1997海口)[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98,33(3):134.
[3] 唐步祺.鄭欽安醫(yī)書闡釋[M].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6: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