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鵬 白慧寧 王建忠
(69231部隊衛(wèi)生隊,新疆獨山子833600)
2009年1月1日~12月1日,我們針刺中脘穴治療胃痛83例,收到滿意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本組資料共83例,年齡20~42歲,平均 25.6歲;病程0.5~3天。臨床表現(xiàn)為胃痛不適,常伴有脹滿、噯氣、反酸、打嗝、惡心、嘔吐等癥狀。
針刺穴位:傳統(tǒng)腧穴中脘穴。《針灸甲乙經(jīng)》中載:在上脘下1寸,居于蔽骨與臍之中。
取穴方法:取仰臥位。在腹正中線上,臍上4寸處,當胸骨體下緣與臍中連線的中點。常規(guī)消毒后,用2寸毫針迅速準確地刺入1.5寸左右,行捻轉(zhuǎn)手法,平補平瀉,待出現(xiàn)針感后留針20~30 min,其間每5 min行針1次,行針時間以30 s為宜。待胃痛明顯好轉(zhuǎn)后,令病人吸氣收腹,再慢慢放松腹肌,如此反復進行5~10次。胃畏寒者,可加艾條灸,效果更佳。如身邊無針,可以指代針壓此穴3~5 min,同樣可以起到止痛的作用。
1次治愈(疼痛消失)28例,2~3治愈42例,4次以上治愈13例,所治83例均治愈,總有效率為100%。
患者,男,21歲。因胃痛半天,于2009年10月21日就診。臨床檢查:腹部平軟,無腹肌緊張,劍突下胃部有觸壓痛,舌苔暗紅,舌中心區(qū)有裂紋,苔厚,脈沉緊,診斷為胃痙攣。取胃痛穴,針刺,行針1 min,病人自述疼痛減輕,繼續(xù)留針30 min,每5 min行針1次。次日又治療1次,所有癥狀均消失。隨訪未見復發(fā)。
胃痛是指由于炎癥、飲食不潔、飲食過飽、感受寒涼或生氣等因素而引起的,臨床多見于急、慢性胃炎或胃潰瘍等疾病。針刺中脘穴主治胃脘痛、腹脹痛、呃逆等,具有健脾和胃、理氣止痛、消積化滯的作用。中脘穴是任脈及手太陽、少陽、足陽明經(jīng)之交會穴,胃之募穴,八會穴中之“腑會”,脾之結(jié)穴。募穴是經(jīng)氣匯集胸腹的部位,結(jié)穴是經(jīng)氣歸結(jié)之處,故中脘穴可治脾胃之證?!堆?jīng)考穴編》中云:“中脘主治一切脾胃之疾,無所不療?!惫糯t(yī)張仲景云:“此穴為腑會,故凡腑病者,當治之。”所以六腑患病,特別是胃、腸、膽腑之疾患,均可取中脘治之。臨床上多用于治療胃痙攣、腹痛、腸鳴、腹瀉等癥狀。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證實,針刺中脘穴可使健康人的胃蠕動增強,表現(xiàn)為幽門立即開放,胃下緣輕度升高,尤其可使空腸黏膜皺襞增深、增密,空腸動力增強,上段尤為明顯,從而證明中脘穴確有健脾胃、助消化的功能。此外,作者在臨床實踐中發(fā)現(xiàn),多數(shù)急性胃痛的病人在中脘穴有壓痛,而針刺此穴治胃痛可以達到良好效果。此法簡便易行,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