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衍
在河南虞城縣賈寨鎮(zhèn)馬樓村的20多間平房里,孫成樂和妻子生活的全部內(nèi)容,幾乎就是竭盡全力養(yǎng)活42個孤老和35個孤兒。
40年前,孫成樂還是個年輕力壯的小伙子,如今,他64歲了。1970年夏天的一個決定改變了他的一生。那時候,敬老院叫“幸福院”,屬于人民公社,有十幾個無兒無女的老人,而孫成樂是唯一一個在院里長大的孤兒。在他成婚后的轉(zhuǎn)年夏天,一場澇災讓敬老院成了公社的包袱,只能暫時解散。
“連大隊都管不了的事兒,我們咋管?”孫成樂回憶道,他本想和妻子劉巧真一走了之,但十幾個老人圍著他們,跪在地上哭,這讓他們再也走不動了。
他們開始建房。一天幾十趟地去黃河灘區(qū)拉濕土,割蒲草,再混在一起壘墻。有時候趕上大雨,土墻被沖成土堆,孫成樂就趴在土堆上哭,哭完了再接著壘。3間兩米高的土屋,建了8個月。
他們又開始開荒。河灘里的荒草又高又密,用鐵鍬掘不動,他們就掘一下,再用手挖。犁地沒有牛,就孫成樂扶犁,劉巧真在前面拉。30畝地,開了一年多。
有了房和地,老人們的生活算是暫時有了著落,但孫成樂的擔子卻從未放下。
70年代初農(nóng)村沒有加工面粉的機器,孫成樂就推磨磨面。家里老人最多時有20多個,一天要吃30多斤面,光是繞磨盤就要繞上十七八公里。
現(xiàn)在,那個完成使命的磨盤,安靜地躺在水井邊上。40年來院里的老人有來有走,每隔一兩年就要送走一個。孫成樂在院子周圍種了幾百棵楊樹,有老人“去了”,就砍倒一棵樹,請木匠做成棺材。
如今的大院里,只剩下了7位老人,他們大多耳聾,聽不清楚問話,但如果指指孫成樂,他們的回憶便仿佛突然清晰起來。
80歲的韓新生老人還記得,孫成樂大年初三背著他去鎮(zhèn)里看病,下雪天冷,孫成樂就把衣服脫給他,自己光著膀子走了十幾公里。90多歲的劉進良老人則想起,自己出門迷了路,20多天后,孫成樂愣是騎著三輪車在山東找到了他。
一年冬天,孫成樂家只剩下了兩斤棉花,劉巧真本想給小女兒做一件棉襖,后來新來了一個老人,夫妻倆用它給老人做了棉被。平時吃飯,有好東西吃的時候,都先給生病的老人,孫成樂就哄著自己的孩子啃窩窩頭。
大女兒孫紅衛(wèi)到現(xiàn)在都念念不忘,小時候家里有一個患食道癌的老人,每次吃雞蛋都要吐出來,剛上小學的她就站在老人的旁邊盯著、瞅著,“委屈??!你明白那種感覺嗎?”
孫紅衛(wèi)說,有時候老人之間會鬧別扭,會吵嘴,但只要孫成樂走過去,老人們立馬就散開,不再吵了。
孫成樂不是沒動過離開的念頭。在知青返城的時候,劉巧真的哥哥有門路把他們的戶口轉(zhuǎn)回商丘市,讓孩子變成城里人。這讓劉巧真樂得睡不著覺。后來,消息讓院里的十幾個老人知道了,他們開始不吃飯,也不睡覺。
孫成樂沒法松手——他知道自己是老人們唯一的靠山。他告訴妻子:“種地的人多的是,餓不死別人也餓不死咱。”
1983年,虞城縣民政局抱給他們一個腳有殘疾的棄嬰,夫婦倆每天給孩子捏手捏腳,做鞋時加竹片給她校正,硬是治好了孩子的腳疾。姑娘長大后,起名叫孫紅梅,她和孫成樂的二女兒孫紅英年紀相仿,每天上學,她們留同樣的發(fā)型,穿同樣的衣服,背同樣的書包。2000年,紅英和紅梅雙雙考上了中專,學費不夠,孫成樂讓紅梅去商丘上了中專,把親生女兒留在了家里。
許多人不相信這些事。上高一的時候,大女兒孫紅衛(wèi)把家里的這段故事寫成了作文,得了高分,但老師也附了一條批語:你寫的是真實的嗎?她的同學去北京做生意,有北京人議論“河南人好人少,壞人多”,同學馬上就用孫家的故事反駁:“誰說河南人壞,北京有這么好的人嗎?”
像紅梅這樣的孤兒,老兩口已經(jīng)養(yǎng)大了十幾個,現(xiàn)在,他們有的參了軍,有的當了工人,最遠的在烏魯木齊,最近的就在隔壁成了家。只要是在附近成家的,孫成樂準要搭上“不比別人差的東西”,紅梅成親的時候,孫成樂送了冰箱、彩電、自行車。而輪到自己兩個親生女兒成親時,“能給的早都給出去了”,十幾間房的大院子,孫成樂就用了一張紅紙,貼了幾個喜字。
“自己的孩子吃點虧有啥問題?還有一大家子人等著吃飯呢!”孫成樂說。
從80年代起,鄉(xiāng)里的經(jīng)濟開始好轉(zhuǎn),鄉(xiāng)政府也重新建立了兩家公立敬老院,但是一些重病的老人和治不好的棄嬰,還是會送到孫成樂這里,因為只有他不忍心拒絕。
這樣的不忍心讓孫成樂幾乎每隔兩年就要心疼一次。一些棄嬰天生有腦炎等病,一兩歲送過來,三四歲就死了。有的時候,剛死了一個孩子,民政部門就會又送來一個孩子,為了方便護理,孫成樂往往叫男孩子“狗蛋”,叫女孩子“妮妮”。孫成樂將死去的娃兒埋在院子附近的山坡上,遛彎的時候總是不經(jīng)意地路過,然后在腦海里描摹他們的樣子。
現(xiàn)在的大院里,唯一的孤兒孫克雯是一名唇腭裂棄嬰,為了治好她的病,孫成樂一家?guī)ム嵵菔凶詈玫尼t(yī)院做了兩次手術。現(xiàn)在孫克雯3歲了,是全家的寶貝,孫成樂讓小克雯上了全縣最好的幼兒園,還給她用最好的奶粉,“電視上播過的都用過”。他讓小克雯管大女兒叫媽媽,管二女兒叫媽媽,管兒媳婦也叫媽媽,因為“小孩不能沒有媽”。
孫成樂說,小克雯是他收養(yǎng)的最后一個孤兒,他僅有的愿望就是小克雯能幸福地長大、上大學。
40年過去了,孫成樂正在和他的敬老院一起慢慢變老。他從別人口中的孩子、爸爸變成了爺爺,頭上滿是白發(fā),皺紋爬了一臉,但他仍舊放心不下剩下的7個老人,“只希望他們能比俺們先走,免得我們死后他們沒人照顧”。
有時候,64歲的孫成樂會蹲在黃河故道的河灘上,狠狠地抽著煙,低著頭,一聲不吭。問他想什么,他說:“想變化?!?/p>
他總在想著這些變化:他想著是哪年用上了洗衣機,老伴不用再一盆一盆地洗得手指的關節(jié)都變形了;他想著哪年有了摩托車,他不用再推著平板車,走10公里去送老人看病了;他還想著哪年有了機械化耕作的機器,讓這30畝良田的產(chǎn)量一下翻了3個跟頭。
有的變化,孫成樂想起來就皺眉頭,默不作聲。他想不明白為什么原來家家爭著做好事,現(xiàn)如今請他去做助老講座,臺下的20多個聽眾都是鄉(xiāng)政府組織的各級工作人員,卻沒一個老百姓;他想不明白為什么村里的年輕人背地里議論他肯定拿了政府的大好處,理由卻是“不然沒人干得出這么傻的事兒”。
2009年,一個叫萬勝平的老人同時患了肺結核、肺氣腫和肺心病,而且“寧愿死”也不住院。孫家只能來回打車送萬勝平去商丘市醫(yī)院就診,最終,老爺子因為搶救無效死在了鄉(xiāng)衛(wèi)生院。誰知,萬家的一個遠房親戚趕來,說孫成樂不給老爺子治病,后來,在幾個出租車司機的力證之下,那個人才怏怏而去。
“人咋能這么沒良心呢!”孫成樂蹲在山坡上,盯著黃河故道的河堤與淺灘。
難受的時候,孫成樂就打開電視,他從不看歌舞,只鐘愛黑白的戰(zhàn)爭片,因為這能讓他感覺到建國是多么不易。他還愛看《渴望》,劇中的劉慧芳沒結婚就愿意收留棄嬰,這讓他覺得太偉大了。他最反感的就是看到新聞里的貪污腐敗報道,他跺著腳感慨:“變了,怎么都變了!”
最近幾年,孫成樂的事跡頻繁見諸報端,他當選了商丘市首屆道德模范、商丘市2005年十大新聞人物、全國敬老模范。這些榮譽也為敬老院帶來了實惠。2006年8月,賈寨鎮(zhèn)政府為敬老院蓋了5間新房。又過了3年,鎮(zhèn)政府派了工人來,替他們翻修了房屋,他們的老房下雨天不再漏水了。
不過,最讓這位典型人物受寵若驚的,是“河南省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這個稱號?!鞍晨膳洳簧??!睂O成樂說,共產(chǎn)黨員應該毫不利己,專門為人,就憑這一點,他覺得自己還“根本不夠格”。
(彭飛摘自《中國青年報》2010年9月8日,戴曉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