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矯矯,胡述光,劉金明
(1.中國農業(yè)科學院上海獸醫(yī)研究所 國家防治動物血吸蟲病專業(yè)實驗室 農業(yè)部動物寄生蟲學重點開放實驗室,上海 200241;2.湖南省人民政府參事室,長沙 410005)
日本血吸蟲病是一種危害嚴重的人畜共患寄生蟲病。1905年美籍醫(yī)生Logan在湖南常德廣德醫(yī)院1名18歲漁民中發(fā)現中國首例血吸蟲病病例。但據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女尸和湖北江陵鳳凰山出土的西漢男尸的尸體檢查結果表明,血吸蟲病在中國至少已流行2100多年。建國初期,日本血吸蟲病曾在中國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四川省、云南省、福建省、廣東省、廣西省和上海市等12?。ㄊ校﹨^(qū)454個縣(市)、區(qū)流行,全國有血吸蟲病人1100多萬人,其中晚期血吸蟲病人50多萬,有一億人受該病威脅,有血吸蟲病牛120萬,釘螺面積148億m2[1,2]。血吸蟲病嚴重危害中國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疫區(qū)的社會經濟發(fā)展,毛澤東同志在《送瘟神二首》詩詞后記中寫道:“就血吸蟲所毀滅我們的生命而言,遠強于過去打過我們的任何一個或幾個帝國主義”,該詩詞里所描述的“千村霹荔人遺失,萬戶蕭疏鬼唱歌”正是解放前中國血吸蟲病流行區(qū)的真實寫照。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各級政府高度重視血吸蟲病的防治工作,毛澤東同志發(fā)出了“一定要消滅血吸蟲病”的偉大號召,1955年冬成立了中共中央血吸蟲病防治領導小組,周恩來總理簽發(fā)了《關于消滅血吸蟲病的決定》,并把防治血吸蟲病列入全國農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國家及各流行省、市、區(qū)、縣先后成立了血防專業(yè)機構,組建了血防專業(yè)防治隊伍。疫區(qū)各級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掀起了“男女老少齊上陣,千軍萬馬送瘟神”的血防高潮。組織全國科研大協作,堅持科研為防治服務,科研與防治結合,為中國血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撐。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國血吸蟲病防治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全國12個流行?。ㄊ校﹨^(qū)中已有廣東省、上海、福建省、廣西省、浙江省5?。ㄊ校﹨^(qū)在全省范圍內阻斷了血吸蟲病的傳播。至2008年底,全國454個流行縣、市、區(qū)中已有265個阻斷了血吸蟲病的傳播,有97個控制了血吸蟲病的傳播。尚未控制血吸蟲病流行的地區(qū)疫情也大大減輕[3]。全國血吸蟲病人數從解放初期的1100多萬人下降至41.3萬人。釘螺面積降至37.2億m2。全國以行政村為單位,都達到了血吸蟲病疫情控制標準(人、畜感染率<5%),其中四川和云南2省都已達到傳播控制標準(人、畜感染率<1%)[4]。血防工作取得的成果有效地保護了疫區(qū)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同時也有力地推進了疫區(qū)的社會經濟發(fā)展。一些原來血吸蟲病嚴重流行的疫區(qū),現已成為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有的已發(fā)展成為經濟發(fā)達、社會繁榮的地區(qū),如江蘇省的昆山市,解放前因血吸蟲病流行造成家破人亡的“無人村”就有100多個,1955年征兵時全縣應征青年3427人,體檢發(fā)現血吸蟲病病人2829人,感染率高達82.6%。解放后,昆山市有效地控制了血吸蟲病的流行,從1973年起,就沒有發(fā)生過急性血吸蟲感染,建設日新月異,已多次被列為中國經濟百強縣的榜首[3]。
日本血吸蟲的易感宿主包括人、牛羊等家畜及小家鼠等野生動物,涉及40多種哺乳動物。家畜感染血吸蟲,不僅給畜牧業(yè)生產造成重大損失,更為重要的是,患病家畜糞便是中國血吸蟲病最重要的傳染源,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家畜血吸蟲病流行,就不能最終在中國控制和消滅血吸蟲病。
1979~1982年許綬泰教授等在目平湖(西洞庭湖)草州進行了5次野糞調查,總計查到野糞5017份。其中畜糞為4996份,占總數的99.58%,人糞只占0.42%,畜糞中牛糞占87.1%,豬糞占3.71%,羊糞占8.51%,犬糞占0.02%。陽性野糞中99.8%屬畜糞,其中陽性牛糞占87.8%。1991年中國農業(yè)科學院上海獸醫(yī)研究所等單位在云南南澗縣試區(qū)調查野糞348份,其中黃牛糞151份,占43.1%;馬屬動物糞60份,占17.1%;豬糞100份,占28.5%;山羊糞30份,占8.5%;人糞7份,占2%。野糞中畜糞占98%,共查出陽性糞便31份,感染率為8.85%,全部為畜糞,其中陽性黃牛糞占陽性糞的83.87%。1987年中國農業(yè)科學院上海獸醫(yī)研究所等單位在安徽省東至江心洲進行的野糞調查中,發(fā)現野糞中牛糞占99.5%,羊糞占0.5%[1]。流行病學調查還表明,牛血吸蟲病感染率與人血吸蟲病感染率呈正相關關系。如1980年江西省進賢新和村村民的感染率為11.7%,而耕牛的感染率為26.3%;同年湖南省君山農場七分場居民的感染率為22.4%,黃牛的感染率為42.2%;1988年安徽省東至江心州村民感染率為22.4%,同期黃牛感染率為92.2%,水牛為27.0%。郭家鋼等在江西省永修縣選取2個單元性強、環(huán)境條件相似、人群及耕牛感染率接近的行政村進行對比試驗,連續(xù)3年對干預村所有人群和所有小牛都進行治療,而對照村只對人群進行治療,結果顯示干預村比對照村人群血吸蟲病感染率減少70%。以上這些都說明,家畜,特別是牛在中國血吸蟲病傳播和防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做好家畜血吸蟲病防治工作,對早日在中國控制和消滅血吸蟲病具有重要意義。
為此,早在1955年,吳光、劉瑞三教授在中央衛(wèi)生部成立醫(yī)學委員會血吸蟲病研究會會議上指出,在防治血吸蟲病的實踐中,如果只抓人的防治而忽視牛血吸蟲病的防治,要有效控制血吸蟲病的流行是不可能的。1956年在南方血吸蟲病全國會議上,許綬泰教授力陳家畜血吸蟲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提出了防治血吸蟲病有三大戰(zhàn)場,即人的、釘螺的和家畜的。只重視前兩個戰(zhàn)場而忽視乃至無視后一個戰(zhàn)場,勢必影響整個血防工作的進展[1]。
50多年來,中國的農業(yè)血防先后經歷了4個階段,采用了4種主要的防治對策[1]:第一,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到80年代初期,結合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實施了以滅螺為主的綜合防治對策,包括藥物滅螺和環(huán)境改造滅螺,查治病畜,加強糞便管理等技術措施。在水網型流行區(qū)有效地控制了血吸蟲病流行。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廣東省通過圍墾和對低洼有螺地帶的改造,消滅了大量釘螺、降低了有螺面積。廣東省、上海、福建省和廣西省4個省(市、區(qū))及一大批縣(市、區(qū))先后達到了基本消滅和消滅血吸蟲病的標準。但這一策略無法在長江洲灘、洞庭湖、鄱陽湖等江湖洲灘型流行區(qū)實施。第二,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新的血吸蟲病治療藥物吡喹酮的問世和世界銀行貸款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項目的啟動,實施了以化療為主、結合易感地帶滅螺的防治策略。通過這一策略的實施,全國病人總數從163.8萬減少到2001年的82萬,下降了48.74%,病牛數下降了47.08%。浙江省于1995年達到了血吸蟲病傳播阻斷標準。防治實踐也表明,以化療為主的防治策略,雖可有效地控制疫情,但不能控制重復感染和難以鞏固防治效果。第三,20世紀90年代初期,農業(yè)部在湖北省潛江市設立試點,探討提出了“圍繞農業(yè)抓血防,送走瘟神奔小康”的農業(yè)血防工作新思路,實施了以“四個突破”為主的農業(yè)綜合治理策略,把滅螺防病與農業(yè)生產開發(fā)有機結合,有效地控制了血吸蟲病流行,促進了疫區(qū)社會經濟發(fā)展。第四,21世紀初,由于受自然、社會、經濟等多種因素影響,局部地區(qū)血吸蟲病疫情有所回升,釘螺擴散明顯。在此情況下,2005年國務院提出實施以控制傳染源為主的綜合防治策略。根據這一策略,農業(yè)部實施了重疫區(qū)村綜合治理、以機耕代牛耕、沼氣池建設和畜源性傳染源控制等“四大工程”,在血吸蟲病重疫區(qū)村,通過項目帶動,做到山、水、田、林、路綜合規(guī)劃,環(huán)境改造和村容村貌建設相互銜接,生產開發(fā)和滅螺防病有機結合,促進疫區(qū)社會經濟又好又快發(fā)展,加速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步伐。
隨著農業(yè)血防策略和防治任務的變化,農業(yè)血防工作經歷了“耕牛血防—家畜血防(動物血防)—農業(yè)血防”三個發(fā)展階段。
血吸蟲病防治工作開展之初,當時農業(yè)部門的主要任務是查治耕牛,保護家畜的使役能力。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各地相繼成立了耕牛血防調查小分隊,經過幾年的摸底調查,基本摸清了疫情。據1958年統(tǒng)計,全國有病牛約120萬頭,受血吸蟲病威脅的牛約500萬頭。同時,農業(yè)部門和水利部門密切協作,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改造釘螺孳生環(huán)境。
家畜血防時期農業(yè)部門的工作對象從耕牛擴大到所有易感家畜,工作任務不僅是保護家畜健康,更重要的是減少病畜排出的蟲卵對污染的環(huán)境,有效控制畜源性傳染源。在這一時期實施以化療為主的綜合防治策略,各省農業(yè)血防部門按照農業(yè)部統(tǒng)一部署,對疫區(qū)牛、羊、豬、馬、犬等家畜進行全面調查,并采用人畜聯防、擴大化療的方法,有效降低家畜感染率,遏制血吸蟲病疫情回升。隨著傳染源控制工作的逐步深入,一些地方野生動物傳播血吸蟲病的作用也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因此,提出了“動物血防”新概念。這一時期,農業(yè)部門的血防工作任務成倍增加,農業(yè)血防工作得到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高度重視,開創(chuàng)了人、畜血防工作同步規(guī)劃、同步實施、同步化療、同步檢查考核、同步總結表彰的新局面。
20世紀80年代后期,由于連續(xù)幾年洪澇災害,加之農村生產責任制的實施,富余勞力外出務工,原來集體所有制推行的一些滅螺防病方法難以為繼,而新的方法又在探索和完善之中,因此局部地區(qū)疫情有所回升。1989年9月,武漢市楊園地區(qū)2300多人發(fā)生急性血吸蟲病。面對農村改革發(fā)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黨中央國務院于1989年底及時在江西省南昌召開了湖區(qū)五省省長血防工作會議,發(fā)出了“萬民齊動員,再次送瘟神”的號召。會后,農業(yè)部在湖北省潛江市設立試點,探索、確立了農業(yè)血防的基本思路、戰(zhàn)略目標和具體措施,總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滅螺防病與生產開發(fā)有機結合的農業(yè)血防綜合治理工作經驗。農業(yè)部門在血吸蟲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各省結合“三農”工作,大力推行水改旱、水旱輪作,開挖精養(yǎng)漁池,實行改水改廁,建沼氣池,開展人畜同步化療等滅螺與滅源相結合的農業(yè)綜合治理措施,開創(chuàng)了以實施“四個突破”為主體內容的“圍繞農業(yè)抓血防,送走瘟神奔小康”的農業(yè)血防工作新局面。
由于血吸蟲宿主和傳播環(huán)節(jié)多,加之長江流域和山丘型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因素復雜,防治難度大,21世紀初,局部地方疫情又有所回升。為進一步加強血吸蟲病防治,國務院于2004年初重新成立了血防工作領導小組,明確目標,增加投入,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農業(yè)部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認真總結試點經驗,提出并實施了農業(yè)血防 “四大工程”,促進農業(yè)血防工作又上了一個新臺階。
20世紀50年代以前,國內外寄生蟲學者通過現場調查,初步了解了中國部分地區(qū)血吸蟲病的流行情況及感染宿主種類,并認識到中國血吸蟲病流行及危害的嚴重性,但大多文獻僅為臨床報告。
20世紀50年代以來,黨和各級政府高度重視血防科研工作,組建了國家和各流行省血防專業(yè)機構,組織全國科研大協作,堅持科研為防治服務,科研與防治結合,以科學研究指導防治實踐,根據科學依據制定防治對策,為中國血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對中國血防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發(fā)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4.1 流行病學調查及防治對策研究[1]系統(tǒng)開展了血吸蟲病流行病學調查和中間宿主釘螺的生物學、生態(tài)學等研究,查清了中國血吸蟲病的流行范圍、疫情、流行因素、特點和規(guī)律及釘螺的分布,并根據地理、地貌特征及流行特點將中國血吸蟲病流行區(qū)分為水網型、山丘型和湖沼型3種不同類型流行區(qū),闡明了家畜及野生哺乳動物在血吸蟲病傳播中的作用和地位。根據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科學技術的進步,防治進程的推進,及世界衛(wèi)生組織防治策略的調整,在不同時期提出和實施了不同的防治策略,如防治初期以消滅釘螺為主的綜合防治措施,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起以化療為主的疫病控制策略,2004年以來以控制傳染源為主的綜合防治策略等,為中國血吸蟲病的有效控制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對三峽建壩、南水北凋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設,退田還湖、平垸行洪等水利措施的實施,及氣候變暖等可能對血吸蟲病流行的影響進行調研,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開展了血吸蟲病流行病學數據庫和地理信息模型研究,為血吸蟲病疫情的預報預警提供了基礎。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試點工作基礎上,針對血防工作的主戰(zhàn)場在農村,血吸蟲病危害的主要對象是農民,血吸蟲病的主要傳染源是家畜,提出了“圍繞農業(yè)抓血防,送走瘟神奔小康”的血防新思路,探索并提出了一系列把血防工作與農業(yè)產業(yè)結構調整、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結合的有效技術措施,如在有螺稻田推行水改旱和水旱輪作,在有螺低洼地帶挖塘養(yǎng)殖,通過一些農業(yè)、水利、林業(yè)項目的實施,改變釘螺孳生環(huán)境,達到消滅中間宿主釘螺的目的。在疫區(qū)實施封洲禁牧、家畜圈養(yǎng)、以機代牛、糞便無害化處理、發(fā)展養(yǎng)殖血吸蟲非易感動物、限養(yǎng)易感動物等控制傳染源的措施等等。以上各項措施的實施,收到了消滅釘螺,降低人畜感染,增加農民收入,發(fā)展農村經濟,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多重效果,保證了血防工作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4.2 診斷技術研究 幾十年來,國內先后建立了直腸粘膜檢查法(家畜用)、沉淀集卵和尼龍絹集卵涂片檢查法、糞便蟲卵孵化法、尼龍絹集卵孵化法、糞便棉析毛蚴孵化法等技術,改進了Kato-Katz法,有效地提高了病原診斷的檢出率。建立了檢測特異性抗體的皮內試驗、間接血凝試驗、環(huán)卵沉淀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膠乳凝集試驗、間接熒光抗體試驗等技術,檢測循環(huán)抗原和免疫復合物的雙夾心-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單抗-斑點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技術,及膠體金試紙條法等人、畜血吸蟲病免疫診斷技術,提高了診斷的敏感性,縮短了檢測時間。并在不同時期單獨或聯合(如應用一種血清學方法初篩,再用一種病原學方法確診等)應用于人畜血吸蟲病的檢測診斷,為了解掌握疫情,做好防治工作的計劃、實施,化療對象的確定和防治效果評估等提供了重要的保證。糞便棉析毛蚴孵化法和間接血凝法已列為家畜血吸蟲病診斷的國家標準,為目前國內最常用的檢測技術
近幾年,一些實驗室開展了特異性診斷抗原的篩選、鑒定、表達等研究,并把重組抗原作為診斷抗原用于血吸蟲病的檢測,以提高診斷技術的特異性、敏感性,同時有利于診斷抗原的大量制備和標準化。積極探索血吸蟲病的核酸檢測技術,期望能用于區(qū)分現癥感染和既往感染。構建診斷試劑盒,摸索標準化的試劑生產條件和試驗條件,為診斷技術的現場推廣應用創(chuàng)造條件。
4.3 治療 先后開展了二硫基丁二酸銻鈉、青霉胺銻鈉、銻—273、血防846、敵百蟲、硝硫氰胺、硝硫氰醚和吡喹酮等家畜和人血吸蟲病治療藥物的藥效、制劑、治療劑量、毒理、藥理等研究,并在不同時期推廣應用于人和家畜血吸蟲病的治療,對控制病情和疫情,保護人畜健康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取得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應用吡喹酮治療血吸蟲病具有高效、低毒、價廉、使用方便等優(yōu)點,是目前人畜血吸蟲病的首選治療藥物。中國科學家成功合成該藥,并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中國廣泛使用。無論在個體治療,或是在群體化療上,吡喹酮都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極大地推進了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進程。
中國科學家還研制了有效的口服預防藥物蒿甲醚和青蒿琥酯,對日本血吸蟲童蟲具有很好的殺蟲效果,可用于血吸蟲病的早期治療,預防急性血吸蟲病發(fā)作[2]。
4.4 應用基礎和基礎研究
4.4.1 疫苗的探索 雖然已有較理想的治療藥物吡喹酮,但由于重復感染現象嚴重,防治實踐已表明,單靠藥物治療不能最終在中國控制和消滅血吸蟲病。因此,發(fā)展高效、安全的抗血吸蟲病疫苗一直是科學家們努力追求的目標。國內先后探索了日本血吸蟲的死疫苗(不同發(fā)育時期的蟲體抗原,單一分子的蟲體抗原)、活疫苗(輻照或化學致弱的血吸蟲尾蚴/童蟲苗,異種蟲體苗)、抗獨特性抗體疫苗、基因工程疫苗、人工合成肽苗等。至今,在所有研制的疫苗中,輻照致弱的血吸蟲尾蚴/童蟲苗誘導的免疫保護效果最高,但由于蟲體來源,保存運輸,安全性等問題,該種疫苗難予在現場中應用[1]。其他幾種疫苗仍未能獲得穩(wěn)定的高保護效果。基因工程疫苗是今后一段時期血吸蟲疫苗的研究重點。目前國內已克隆鑒定了數十個血吸蟲抗原基因,獲得能誘導較高免疫保護作用的家畜用基因工程苗,但還不能應用于現場,還需繼續(xù)加強新的保護性抗原基因的篩選,以及多價疫苗、免疫佐劑和免疫程序等研究,進一步提高基因工程苗的免疫保護效果,并爭取早日在家畜中得到應用。
4.4.2 基因組學、功能基因組學、血吸蟲與宿主相互作用關系等防治基礎研究 中國科學家已率先在日本血吸蟲中國大陸株的基因組測序和基因功能注釋等研究方面取得突破,為血吸蟲病防治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礎信息[5,6]。應用芯片技術、消減技術、比較蛋白質組學、生物信息學技術等開展了血吸蟲期別、性別差異表達基因和蛋白的研究[7-9];應用RNA干擾技術、酵母雙雜交技術、芯片技術、分子免疫學技術等開展了基因的功能、作用及調控機制等研究[10]。這些研究結果豐富了血吸蟲發(fā)育生物學知識,為深入探討血吸蟲的生長發(fā)育機制,分離鑒定血吸蟲生長發(fā)育關鍵分子,進而為篩選新的血吸蟲疫苗侯選分子、新藥物靶標、新診斷抗原等提供基礎。
應用分子免疫學技術、基因敲除技術等對抗血吸蟲感染機制、免疫病理機制等作了諸多有益的探討。應用分子免疫學技術、芯片技術、比較蛋白質組學技術、基因敲除技術等探討血吸蟲感染建立與維持的機制,免疫逃避機制,闡明血吸蟲生長發(fā)育機制,發(fā)現血吸蟲與宿主相互作用的關鍵分子,為血吸蟲病防治提供新理論和新思路。
中國血吸蟲病防治工作已取得巨大成就,但防治工作仍是一項長期、艱巨和復雜的任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5.1 中間宿主釘螺難以消滅,且有擴散的趨勢 目前中國血吸蟲病流行區(qū)主要分布在湖沼地區(qū)和高原山區(qū),由于受到環(huán)境、水位、社會、經濟等因素的影響,在水網地區(qū)和山丘地區(qū)創(chuàng)造的一系列有效的滅螺措施在這一類地區(qū)無法實施,釘螺難以消滅。同時,由于受洪澇災害及退田還湖等的影響,釘螺有擴散的趨勢。
5.2 保蟲宿主種類多,傳染源控制難 在中國,除人之外,還有40余種家畜、家養(yǎng)和野生哺乳動物可感染和傳播血吸蟲病,日本血吸蟲的產卵量也明顯大于曼氏血吸蟲、埃及血吸蟲等其他血吸蟲,家畜特別是牛,是中國血吸蟲病最重要的傳染源,由于受社會經濟等因素的影響,傳染源控制十分困難。
5.3 重復感染嚴重,現有的防治技術不能阻斷血吸蟲病傳播 雖然有高效的治療藥物吡喹酮,但治療后的人、畜因生產、放牧等再次接觸疫水,重新得到感染,難以阻斷該病傳播。
5.4 已控制或阻斷血吸蟲病傳播的地區(qū)疫情不穩(wěn)定據統(tǒng)計,至2003年底,全國63個傳播控制縣、市中,有21個螺情、病情出現回升,占33.33%。在7個未控制傳播省的150個傳播阻斷縣、市中,有16個疫情回升,占6.15%。
5.5 新的社會、經濟、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化給血吸蟲病防治帶來新的挑戰(zhàn) 三峽建壩、南水北調等國家重大水利工程的建設,全球氣候變暖,人畜流動增大,血防機構、隊伍削弱等都給血防工作帶來新的挑戰(zhàn)。5.6 血防科研亟待突破 要加強新的社會、經濟、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下血吸蟲病流行現狀、特點調研,并因地制宜地提出防治對策。
建立更為敏感、特異、簡便、價廉的診斷試劑盒,及能區(qū)分現癥感染和既往感染的診斷檢測技術。
亟待家畜用疫苗、新治療藥物和藥物新制劑的研制與開發(fā)取得突破。
需加強血吸蟲病原分子生物學、血吸蟲與宿主相互作用關系等基礎研究,為防治技術研究取得新突破提供新思路和新途徑。
6.1 要繼續(xù)堅持“政府領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血防工作機制 血防工作是一項系統(tǒng)的社會工程,要繼續(xù)發(fā)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將血防工作納入當地的社會經濟發(fā)展規(guī)劃,把血防工作與當地的社會經濟發(fā)展相結合,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保障血防工作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進一步加強衛(wèi)生、農業(yè)、水利、林業(yè)等部門之間的合作與協調,堅持人畜同步,綜合治理。
6.2 要繼續(xù)堅持因時因地制宜地科學防治 中國血吸蟲病流行區(qū)分布范圍廣,不同類型流行區(qū)血吸蟲病的流行因素、流行特點及應采取的防治措施都不一致,應因時因地制宜地采取適合當地的綜合防治措施。目前,中國大部分流行區(qū)都已達到了血吸蟲病疫情控制標準,高效安全的治療藥物---吡喹酮的大規(guī)模應用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力武器。然而,要沖刺下一階段的目標,即根除血吸蟲病在中國的流行,仍缺乏有效的措施及相關技術,要繼續(xù)加強血防科研工作,研究提出防治新思路、新技術,研制開發(fā)防治新產品,為早日送走瘟神提供科技支撐。6.3 要繼續(xù)堅持依法防治及血防工作的科學管理 國務院及各級政府十分重視血防工作,先后頒布了《血吸蟲病防治條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guī),制定了《全國預防控制血吸蟲病中長期規(guī)劃綱要》,有力地促進了血防工作,要加強宣傳、貫徹、落實,加大執(zhí)行力度,強化科學管理,為血防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保證。
6.4 要充分認識血吸蟲病防治工作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 血吸蟲病的傳播和控制受到生物、自然環(huán)境、社會經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在中國控制和消滅血吸蟲病仍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制定防治目標要遵循血吸蟲病的傳播和控制規(guī)律,不能脫離流行區(qū)的社會經濟狀況,要堅持實事求是。
1958年,毛澤東同志在得知江西余江縣消滅血吸蟲病后,“浮想聯翩,夜不能寐,遙望南天,欣然命筆”,寫下了《送瘟神二首》光輝詩篇,回顧中國血防50多年的奮斗歷程,我們既為血防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驕傲,同時,更要堅定信心,以科技創(chuàng)新與進步促進血防工作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為早日在中國送走瘟神而努力拼搏!
[1]李長友, 林矯矯. 農業(yè)血防五十年[M].北京: 中國農業(yè)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8, 10 .
[2]王隴德. 中國血吸蟲病防治歷程與展望[M].北京: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6, 4.
[3]鄭江. 我國血吸蟲病防治的成就及面臨的問題[J]. 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 2009, 27(5): 398-401.
[4]郝陽, 鄭浩, 朱蓉, 等. 2009年全國血吸蟲病疫情通報[J].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 2010, 22(6): 521-527.
[5]Hu W, Yan Q, Shen D K, et al. Evolutionary and biomedical implications of a schistosoma japonicum complementary DNA resource[J]. Nat Genet, 2003, 35(2):139-147.
[6]Zhou Y, Zheng H, Liu F, et al. The Schistosoma japonicum genome reveals features of host-parasite interplay [J].Nature, 2009, 460(7253): 345-352.
[7]Cheng G F, Lin J J, Feng X G, et al. Proteomic analysis of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 between the mate and female worm of schistosoma japonicum after pairing[J].Proteomics, 2005, 5(2): 511-521.
[8]Jiang W, Hong Y, Peng J, et al. Study on differences in the pathology, T cell subsets and gene expression in susceptible and non-susceptible hosts infected with Schistosoma japonicum[J]. PLoS One, 2010, 5(10):e13494.
[9]Wang X, Gobert G N, Feng X, et al. Analysis of early hepatic stage schistosomula gene expression by subtractive expressed sequence tags library[J]. Mol Biochem Parasitol,2009, 166(1): 62-69.
[10]Cheng G, Fu Z, Lin J, et al. In vitro and in vivo evaluation of small interference RNA-mediated gynaecophornal Canal protein silencing in Schistosoma japonicum[J]. J Gene Med, 2009, 11: 412-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