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玲 唐 慧 劉振忠 孫向彬 慕曉玲 袁 俐
(石河子大學醫(yī)學院免疫學教研室/醫(yī)學形態(tài)實驗中心,石河子 832002)
長期以來,我校免疫學實驗教學內容主要是一些簡單的驗證性實驗,雖然在一定時期內起到了促進理論教學的積極作用,但由于內容過于陳舊,實驗方法落后,導致實驗教學嚴重滯后于學科發(fā)展。同時,實驗教學多采用“灌輸式”教學法,教師是傳授知識和技能的主體,而學生則被動地接受知識和技能。在這種忽視學生主體作用的教學模式下,學生不需要主動思維和創(chuàng)新,極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實驗教學質量直接影響學生對免疫學基本理論的理解與掌握,也間接影響學生將免疫學知識運用到臨床實踐的能力與水平。
2004年,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加強實踐教學,而實驗教學是主要實踐環(huán)節(jié)之一,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基本途徑。本著這個指導思想,我們將對原有實驗課內容進行改革與更新,基本思路是建立以免疫學現(xiàn)象(按照免疫應答的基本過程)為中心的實驗課教學體系。從而突破實驗課以傳授技能為主的觀念,重點放在培養(yǎng)學生獨立運用技術能力、實驗分析能力和疾病診斷思維能力上,以適應“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針[1,2]。具體改革方案如下。
免疫學的核心內容就是免疫應答,因此按照免疫應答的基本過程建立免疫學實驗教學體系,不僅能夠在實驗教學活動中突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其科學思維和獨立操作的能力。也同時體現(xiàn)出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在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我們順著體液免疫應答和細胞免疫應答兩條路進行實驗教學。①體液免疫應答:由設計抗原免疫家兔制備抗體的實驗開始,隨時間檢測家兔抗體產生的種類和時間以及抗體的滴度。整個抗體制備過程學生通過教師的指導和自己的學習需要進行凝集反應(玻片凝集、試管凝集)、沉淀反應、補體結合實驗、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以及Western blot方法來檢測抗體的產生,最后再進行抗體的純化。②細胞免疫應答:從吞噬細胞的吞噬開始啟動細胞免疫應答,接著進行單個核細胞的分離,計數(shù),以及活性鑒定,隨后用已經分離得到的單個核細胞進行E花環(huán)形成實驗、淋巴細胞轉化實驗和NK細胞功能鑒定實驗,最后加上細胞凋亡實驗。
整個實驗體系是連續(xù)、動態(tài)的過程,不僅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思考、自己設計、自己動手,還鍛煉了學生動手動腦能力、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和初步的科研思維能力。
根據(jù)上述實驗體系的建立,我們對具體的實驗內容進行改革:①刪除一些單純驗證性以及和其他學科重復的實驗,如玻片凝集實驗檢測血型。②加強經典性的實驗技能操作,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如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由原來的單純觀察標本片改為由學生自己制備標本片后再觀察之。③增加綜合性實驗的內容,在學生學習掌握了免疫學基本實驗技能的基礎上,由學生自行設計進行綜合性實驗,讓學生將所學的免疫學、病原生物學知識及相關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提高教學效果,鍛煉學生的科研能力,如E花環(huán)實驗。④增加設計性實驗的內容:比如在掌握了免疫應答的基本問題的情況下,我們讓學生設計進行NK細胞的殺傷實驗,讓學生自己分析天然免疫的主要效應細胞和分子是如何發(fā)揮效應的,并且注意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對照,分析實驗結果。⑤增加應用性實驗的內容:比如B27的檢測與強直性脊柱炎的相關性檢測,以及乙肝兩對半的檢測。這不僅增強學生免疫學的認識,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一旦走入工作崗位(檢驗本科同學),這個實驗立刻就可以在所在醫(yī)院開展,如果已經開展,則馬上可以上崗操作。⑥增加與現(xiàn)在研究熱點相關的內容:比如通過電泳技術觀察細胞凋亡現(xiàn)象。⑦增加開放性實驗內容:組織部分學生進行開放性實驗,比如設計單個核細胞的分離后進行淋巴細胞轉化實驗。這使學生增加對科研的興趣,對基礎醫(yī)學的熱愛。
這些實驗,既有以訓練學生基本操作技能為主的基礎實驗,又有體現(xiàn)知識、能力、素質培養(yǎng)的綜合性實驗,還要安排能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綜合運用知識、創(chuàng)新等適應科研工作能力的設計性實驗。使實驗教學具有驗證、綜合和探索三大功能。
實驗授課中實行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導師的教學方式,把學生作為“研究者”身份,建立符合研究性學習的新型師生關系[3]。我們讓同學親自參與或獨立進行實驗試劑的配制及前期材料的準備工作,使學生真正體驗到實驗的全過程。不僅改變了學生的依賴思想,培養(yǎng)了學生的責任心,而且也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全局意識,主觀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更加活躍。此外,整個以免疫應答現(xiàn)象為中心的實驗體系也要求學生必須從理念上改變過去作為一個接受者的身份,遇到問題首先自己查資料解決,而鍛煉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對實驗課的學習興趣[4]。
總之,只有不斷進行改革,才能使免疫學的實驗教學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充分發(fā)揮實驗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動手動腦能力及提高綜合分析能力的作用。通過設計以免疫學現(xiàn)象為中心的實驗教學體系迫使學生在實驗教學中學會思索、發(fā)現(xiàn)問題,并更好地分析和解決問題。同時也對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了學生的素質,使其能更好地適應21世紀現(xiàn)代化建設對人才的需要。
1 熊愛華.更新師生角色,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J].山西醫(y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yī)學教育版,2004;6(6):643-644.
2 王國平.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4;23(6):81-82.
3 鄭家茂,張 胤.論研究型大學本科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特點[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8;29(1):108-112.
4 張霞芬.結合免疫實驗教學,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05;18(7):859-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