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 (江蘇省連云港市東港中學)
詩歌鑒賞已成為我市中考語文的一道常見題型,筆者分析了近幾年的中考詩歌鑒賞題目的命題趨勢:1.考查的形式主要是主觀題;2.詩歌鑒賞題在命題及答題上呈開放型,但這種開放性不可能是完全開放的,它必須是“帶著鐐銬跳舞”,即在放開手腳的同時對試題加以必要的限制,答題切入點不宜太大,只能聚焦于詩中最為出彩之點,就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某一方面加以設(shè)問。有些同學沒有掌握好答題要領(lǐng),往往答非所問或不知所問,造成失分。如何鑒賞詩歌既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又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本人從平時教學中積累了一些自己的做法,擬從以下角度入手做題。
標題之于詩,如同眼睛之于人。詩歌的題目往往會表明詩歌的基本內(nèi)容和主題,解題時可以根據(jù)詩題提供的信息,較為準確地理解詩歌。有些題目本身就具提示性:例如不同類型詩歌在題目上的用詞各有自己的特點,像送別詩的題目往往有“贈、別、送”等字眼,如高適的《別董大》是一首送別詩,詩人在荒寒壯闊的環(huán)境中,送別這位身懷絕技卻又無人賞識的音樂家。后兩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是對朋友的勸慰:此去你不要擔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個不知道你董庭蘭啊!話說得多么響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滿著信心和力量,激勵朋友抖擻精神去奮斗、去拼搏。如果了解了這些特點,也就基本上把握了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或者詩歌的主題,為鑒賞領(lǐng)悟全詩打開了一扇大門。
一般考試出題選取詩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創(chuàng)作風格的詩作,審視一下作者,回憶作者所生活的時代、個人的經(jīng)歷,回想詩人的作品風格,特別是教材中涉及的詩文大家,比如陶淵明的樸素自然、蘇軾的曠達豪邁、杜甫的沉郁頓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邁飄逸、王昌齡的雄健高昂、杜牧的輕健俊爽、王維的詩畫一體、高適的悲壯蒼涼等,這些對我們準確理解詩歌將會有很大幫助。如陶淵明曾做過幾年小吏,后辭官回家,從此隱居不仕,徜徉于山水之間,可以說田園生活是他詩作的重要題材,因此后人稱他為“田園詩人”。綜觀陶淵明的田園詩,隨處可見他對恬靜的田園生活的熱愛。有了對陶淵明其人的了解,我們不難了解他的詩作。
意象包括“意”和“象”兩個方面。 “意”指詩歌中的思想感情,“象”指詩歌中人和物的形象。所以,意象是詩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東西。作者要通過意象來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感情,指導學生把握形象后面所蘊含的言外之意,這是鑒賞成功的重要因素。例如:王之渙《登鸛雀樓》僅僅二十字的千古絕唱中,粗線條地描繪了落日、晚山、黃河、大海等意象,顯示出登高遠眺的特點。既有落日近山的奇異風光,又有千里黃河歸大海的壯麗景象,甚至還有滔滔黃河水的聲響,不僅可以使人們看到一幅登樓遠眺的、無限廣闊的藝術(shù)圖畫,而且能夠有力地激發(fā)人們“更上一層樓”的思想愿望,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有些意象由于在詩歌中被反復使用,甚至積淀了一定的文化內(nèi)涵。所以,抓住這些意象,領(lǐng)悟其文化含義,就可以幫助我們判斷詩歌表現(xiàn)的主觀情思,如“月亮”在我國古典詩歌中往往與思鄉(xiāng)懷親相關(guān)。
詩人在描繪客觀景物時,往往將主觀感情融于其中,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這樣的藝術(shù)境界稱為意境。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王國維語),都是說在詩歌中,景物描寫中往往含有詩人主觀的感情。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發(fā)與滲透,從而達到融合無間的狀態(tài)。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中選取了早春最有代表性的景物——小雨中的草色。小雨滋潤大地,小草萌動生機。“草色遙看近卻無”,這是全詩最為精彩的一句。作者如同畫家設(shè)色作畫,草因雨而綠,但初始時不是惹眼的一片碧綠,而是若隱若現(xiàn),似有似無。那滿城的煙柳,景色也很迷人,但總比不上大地回春的淡遠草色,人們怎能不珍惜早春這一最美好的時光?
詩人總是通過詩歌的意象,意境的描繪來表達一定的情感,或憂國傷時、或建功報國、或思鄉(xiāng)懷人、或生活雜感、或長亭送別等,在答題時要注意判斷清楚。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由一系列單個的意象——黃鶴樓、煙花、孤帆、長江等組合起來。單從這首詩來看,全是對客觀景物的具體描寫,字面上一點也沒有透露出對友人的態(tài)度。但從那煙花三月,黃鶴樓頭的美好景色中,已透露出對友人的祝福;通過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佇江邊若有所失的詩人形象,將送別之情表達得真切而深摯。這首詩表面上句句寫景,實際上句句都在抒情,真是一切景語皆情語。
一首詩寫得好壞,與它采用的表達技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而表達技巧又要從表達方式、修辭手法和表現(xiàn)手法三個方面去分析。詩歌中主要運用敘述、描寫、議論、抒情四種表達方式。涉及的修辭手法主要有“對偶”“比喻”“擬人”“借代”“夸張”“排比”“對比”等。表現(xiàn)手法主要有象征、烘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卒章顯志、動靜結(jié)合等。學生對這些手法都應了解,以便在鑒賞時得心應手。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最后兩句以小草比喻游子,以春天的陽光來比喻慈母的恩惠,通俗形象,寄托了游子熾烈的情懷。
經(jīng)過一定的鑒賞訓練之后,學生對于一首詩歌,往往會有獨到的見解和感悟。但是,一旦述諸語言,學生的思維往往大打折扣,寫出的鑒賞文字缺乏邏輯性、條理性,表達不出自己的想法,成為思想表達的瓶頸。因此,在答題時要緊扣題目,要點齊全;表達流暢,用語準確、簡明、規(guī)范。
以上對詩歌鑒賞進行了粗略的談論。我相信,只要教師引導學生對詩歌產(chǎn)生興趣,并且掌握一定的規(guī)律和方法,摒棄為做題而做題的思想,就一定能幫助學生打開詩歌鑒賞的大門,在平時的學習和考試中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