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紅
(周口師范學院職業(yè)技能教研部,河南周口466001)
論河南周口方言中的助動詞“管”“得”
李秀紅
(周口師范學院職業(yè)技能教研部,河南周口466001)
通過討論周口方言中有而北京話中沒有的助動詞“管”和在周口方言中與北京話中形式相同而用法有很大差異的助動詞“得”,梳理其歷史演變軌跡,以探究地方方言中助動詞的個性化特征,為助動詞的研究提供語料支持。
周口方言;助動詞;管;得
助動詞,又稱能愿動詞,是一種輔助性的動詞,是動詞中一個比較特殊的小類,也是動詞中非常重要的一個下位類型。呂叔湘先生曾說“助動詞是個有問題的類”[1]。語法學界對其名稱、定義、歸類等方面一直存在著分歧。本文暫且采用語法學界大多采用的稱謂——“助動詞”。
很多學者認為助動詞是一個封閉的類,數(shù)目有限,丁聲樹先生在《現(xiàn)代漢語語法講話》中把助動詞分成三個小類進行討論,他所列舉的16個助動詞可以看做是北京話中常用的助動詞:“能、能夠、會、可以、可能、得(dé)”表示可能義[2]89;“敢、肯、愿、愿意、要、得(děi)”都是表示意志的[2]91;“應、應該、應當、該”表示情理上、習慣上或事實上的需要[2]93。在周口方言中,常用的助動詞雖然沒有北京話中的多,但卻有自己的獨特之處。
周口市位于河南省東部,東依安徽省阜陽市,西鄰漯河、許昌兩市,南與駐馬店市相連,北與開封、商丘接壤。根據(jù)語音的差異,周口可分為東、西兩個方言區(qū)。東區(qū)包括沈丘、鄲城、鹿邑,西區(qū)包括項城、淮陽、太康、商水、西華、扶溝和川匯區(qū)。在中原官話里東區(qū)歸商阜片,西區(qū)歸漯項片[3]。周口方言作為中原官話的一種,與北京話同屬于北方方言,二者雖有相似之處但也存在不少差別。本文重點討論周口方言中有而北京話中沒有的助動詞“管”和在周口方言中與北京話中形式相同而用法有很大差異的助動詞“得[dε213]”。
“管”在北京話中不能用作助動詞,而在周口方言中“管”經常當助動詞使用,并且可以表達幾個不同的意義。周口方言中的“管”在用作助動詞時有三種不同的意義。為了便于說明,把周口方言中的這三個不同的“管”分別寫作“管1”“管2”“管3”。
1.“管1”表示具有某種能力。例如:
(1)那孩子才5歲,斗(就)管1認好幾千字啦。
(2)那老婆身體真好,80多了還管1下地干活。
(3)你嘞眼咋恁好使?恁小個針也管1看見?
(4)你恁胖俺恁瘦,俺咋管1背動你嘞?
與北京話中表示能力的“會”和“能”不同,周口方言中的“管1”表示的大多是一種超常的能力,如上例“管1”后的動作,是主語在一般情況下不應該具有的。如果要表示正常的能力,周口方言中大多用“會”,這一點與北京話中的用法相同。例如:
(5)公雞可不會下蛋?!u可不管1下蛋。
(6)牛一生下來斗(就)會走?!R簧聛砭凸?走。
由例(1)到(3)可以看出,在周口方言中,“管1”出現(xiàn)的情況有一定的規(guī)律:它通常位于句中,其后只能帶謂詞賓語,常與副詞一同出現(xiàn),并且多采用肯定形式,大多用來表示對超常能力的肯定。其疑問形式則表示對主語具備的超常能力感到奇怪、驚訝。
2.“管2”表示有某種用途。作此種意思時可以單獨回答問題,否定用“不管2”,可以有疑問形式。例如:
(7)吃芹菜葉子管2降血壓。
(8)長嘞好看還管2當飯吃?
(9)這卡消磁了,不管2刷啦!
“管2”的該種用法與北京話里的“能”“可以”在表示有某種用途時完全相同。在北京話里,以上各例中的“管2”都可以換成“能”“可以”,但在周口方言中較少使用“能”“可以”。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這可能是因為在北京話中較早地存在了形式豐富的助動詞“能、能夠、可以……”,從而阻礙了“管”的功能繼續(xù)向這個領域擴張,而在周口方言中助動詞的范圍不及北京話里的廣,就會出現(xiàn)“管2”的功能繼續(xù)朝著助動詞的方向發(fā)展。這點可以從大量語料中得以證實?!肮堋痹诒彼螘r期的中原官話中就已經出現(xiàn)助動詞的用法,只是助動詞的意思還不太明顯。例如:
(10)德光報曰:可無憂,管取一吃飯?zhí)?北宋《新五代史》)。
(11)卿比在刑州日,遠輸誠款,我至此,汝管取一吃飯?zhí)?北宋《舊五代史》)。
到了元明時期,“管”作助動詞的用法就比較明顯了。例如:
(12)他管跳出黃塵,走上清霄(元《倩女幽魂》)。
(13)憑著我舌尖上說辭,更和這簡帖兒里心事,管叫那人來探你一遭(元《西廂記雜劇》)。
但此后,由于官話中又出現(xiàn)了很多其他的助動詞,“管”作助動詞的現(xiàn)象逐漸衰退,至清時漸漸消失,很少有這種用法了。而豫東方言很好地保留了這種用法(在商丘、駐馬店方言中也是非常普遍的),“管”在這個語言系統(tǒng)中仍按照原來的軌跡發(fā)展,慢慢出現(xiàn)了“管2”的用法并一直保留到現(xiàn)在。由此可見,方言在反映語言原貌的研究過程中是有很大價值的。
3.“管3”表示許可。跟北京話里表示許可的“能”相同,表示情理上的許可和環(huán)境上的許可時,多用疑問句或否定句。如:
(14)你管3看著她們淹死不去救人嗎?——你能看著她們淹死不去救人嗎?
(15)不管3只想著自己發(fā)財,還該幫著大家一起掙錢。——不能只想著自己發(fā)財,還要幫著大家一起掙錢。
(16)誰說這兒不管3釣魚啊?——誰說這兒不能釣魚啊?
(17)這件衣服太小不管3穿?!@件衣服太小不能穿。
(18)A:這件衣服50你管3賣不管3?
B:不管3賣。
需要指出的是,“管3”還可以單獨用來回答某種情況能否被許可的句子。例如:
(19)A:明天幫我充100塊錢的話費吧?
B:管3。
(20)A:你騎車帶著我一塊兒去吧?
B:管3。
問句大都帶有一種同回答者商量的語氣,“管3”在這里表示對問話者所說情況許可的意思。這種用法在商丘方言中很常見,但在河南其他方言中較少見,一般用“好”“中”等詞即可。例如:
(21)A:求你幫我個忙吧?
B:好/中。
如果對問話者所說的情況表示不許可時,既可以用其相應的否定形式“不管3”,也可以用其他的詞語替代。但在駐馬店方言中,卻只能用其他的詞語替代。例如:
(22)A:你給我買個襖吧?
B:不管3,我錢不夠?!狟:不中 ,我錢不夠。
(23)A:你跟我一塊兒旅游去吧?
B:不管3,我還要上班哩。——B:不哩 ,我還要上班哩。
這些現(xiàn)象表明,同是豫東方言,“管”在不同的方言片其發(fā)展方向是不盡相同的。
周口方言里的助動詞“得[dε213]”,有兩種用法。一種意思是“必須”,寫作“得1”,跟北京話里的助動詞“得”[dei214]用法相同,只是讀音不同,本文不予討論。另一種意思是“能”,大多用否定形式“不得”,寫作“得2”。例如:
(24)誰叫你不好好寫作業(yè),這下不得2玩了吧?還得1挨訓。
(25)沒錢了吧?不得2出去喝酒啦吧?
(26)票弄嘞找不著啦,這下不得2看電影啦吧?
應該注意的是,“得2”表示的是不被主語以外的環(huán)境、條件所允許、許可,而不是主語本身不具有某種能力,也就是說起決定作用的是句中所描述的沒有實現(xiàn)的情況,是外因而不是內因。從例句可以看出,在使用“不得2”這個詞時,句子表達的都是未然的,即都是沒有實現(xiàn)的事情或沒有達到目的的狀態(tài),而且說話者大多有埋怨或幸災樂禍的意味。
從“得2”的本義考察可以發(fā)現(xiàn),“得”字甲古文中已有,本義是“獲得”,是個實義動詞。先秦文獻中就出現(xiàn)了“得”用于謂詞性成分前(得V)的例子。例如:
(27)王之大欲可得聞乎?(《孟子·梁惠王上》)
(28)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戰(zhàn)國策·齊策四》)。
(29)天旱而雩,卜筮然后決大事,非以為得求也,以文之也(《荀子·天論》)。
一般都認為這個“得”是“可能”的意思。到了先秦漢語中,助動詞“得”就不僅僅簡單地表示“可能”了,它還可以表示實現(xiàn)、達到某種結果。例如:
(30)對曰:“未之得聞也?!?墨子·公孟)
(31)于崇,吾得見王,退而有去志(孟子·公孫丑下)。
據(jù)杜軼先生考察,先秦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得VP”結構中的“得”表動作實現(xiàn)義,受語境影響,可以作能性動詞,在談到與“V得C”中“得”的關系時,他認為二者的語義內涵一致,都表行為或結果的實現(xiàn)[4]。從現(xiàn)代助動詞系統(tǒng)看,“得”是虛化于先秦的助動詞[5],但在歷經古代漢語到現(xiàn)代漢語的演變中,“得”的用法發(fā)生了變化,現(xiàn)在的北京話中“得”的這種用法已不常見,只在一些方言中得以保存。周口方言中的“得2”就是由“得”的這種用法發(fā)展而來的。
為什么周口方言中的“得2”使用場合有限且只有否定形式呢?這是因為“得2”在表示“允許、許可”時有被動的意味,在使用“不得2”時更強調動作或狀態(tài)不被外界條件允許、許可而發(fā)生或實現(xiàn)。既然有被動意義,那么它表示允許、許可的語氣就更弱了,語氣弱的詞通常都處于表達否定意義的層級上,因此導致了“得2”只能有否定形式,出現(xiàn)在特定的場合。
同樣表示允許、許可,“得2”和“管3”有何區(qū)別?
首先,最明顯的區(qū)別就是,“得2”表示允許、許可時含有被動意義,這是“管3”所不具備的。例如:
(32)咱斗(就)一百塊錢,都買成東西,你就不得2去動物園玩啦。
(33)咱斗(就)一百塊錢,都買成東西,你就不管3去動物園玩啦。
例(32)表示的是由于“斗(就)一百塊錢”這個條件的限制導致了聽話人不被允許去動物園玩的結果,而(33)表示的是由于“斗(就)一百塊錢”的限制,主語就不能去動物園玩了。(32)更強調主語被動的狀態(tài),(33)只是純粹地表示主語不可以去做這件事。
其次,同樣的句子中使用“得2”和使用“管3”所表達的環(huán)境或條件是不一樣的。例如:
(34)這輛車你不得2開啦!
(35)這輛車你不管3開啦!
例(34)的意思是主語不能開車的原因不是車有問題而是因為其他原因,含有被動意義。而(35)的意思則是主語不能開車的原因是車自身有問題,而不是因為其他原因。也就是說,使用“得2”時造成“不得2”的原因是句子以外的因素,使用“管3”時造成“不管3”的原因是句子里現(xiàn)有的因素。可以分別給句子加上一個限定條件,(34)可以加上“有人把車借走了”,(35)可以加上“這輛車壞了”。
最后一點不同就是用“不得2”的句子可以換成“不管3”,反過來,用“不管3”的句子一般不能換成“不得2”。例如:
(36)作業(yè)做了斗(就)得玩,做不了斗(就)不得玩?!鳂I(yè)做了就管玩,做不了就不管玩。
(37)這個人太賴,他的事兒真不管管。
例(37)中的“不管”就不能換成“不得”。這是因為“得2”和“管3”的語氣不同造成的,語氣強點的詞適用的范圍相應大一些,而語氣較弱的詞適用范圍肯定小一點,這也符合語言表達中的對稱理論。
以上是筆者對周口方言中兩個特殊的助動詞進行的探索性分析。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們交流的需要,語言的發(fā)展呈多樣化趨勢,因而助動詞這類表達人們主觀意愿和對事情可能性、必要性推測的詞語也就應運而生,只是在不同的方言中語言演變發(fā)展的規(guī)律不同而已。方言中存在的問題雖然細微,但值得我們去深入發(fā)掘和探究,通過梳理其歷史演變軌跡,體現(xiàn)每個助動詞的個性化特征,以呈現(xiàn)方言的多樣化,可以為助動詞的進一步研究提供語料支持。
[1]呂叔湘.漢語語法分析問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41.
[2]丁聲樹.現(xiàn)代漢語語法講話[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89-93.
[3]李秀紅.周口方言韻母系統(tǒng)調查研究[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8,26(3):123-125.
[4]杜軼.VP結構在魏晉南北朝的發(fā)展:兼談V得C結構的來源問題[M]//沈家煊,吳福祥,李宗江.語法化與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28.
[5]張宋蘭,張德歲.漢語助動詞語法化的特點與原因[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09(6):31-32.
H07
A
1671-9476(2011)01-0069-03
2010-10-22;
2010-12-19
2010年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周口方言詞匯調查與研究”(2010-ZX-268)的階段性成果。
李秀紅(1972-),女,河南沈丘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