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梅
高考對詩歌鑒賞的考查包括五個方面的內(nèi)容,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其實在這五個考點中,其核心是把握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因為,語言及表達技巧的運用都是為主題服務(wù)的,而且一切形象的情感特征都是由思想內(nèi)容決定的,所以只要把握住作者的思想感情,就是拿到了詩歌鑒賞的一把鑰匙,因為只有正確把握住了感情的大方向,回答問題時才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那么怎樣才能快速準確地把握住這個方向呢?我認為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切入:
沒有一定的詩歌知識積累,鑒賞就成了一句空話。要準確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學生要積累古詩常見的思想感情類型和一些常用意象。
古典詩歌取材豐富,情感類型多種多樣,大凡人類喜怒哀樂之情都在古典詩歌中得以表現(xiàn),而這些情感又因為個人經(jīng)歷、胸襟氣度以及人生觀世界觀的不同而呈現(xiàn)出不同的風貌。教學中引導(dǎo)學生從分析詩歌題材內(nèi)容入手,歸結(jié)產(chǎn)生不同情感的原因,理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情感類型,然后將其分門別類,作為應(yīng)考鑒賞新作時的參考。
我把古詩常見的16種思想情感編成5句話:我憂國憂民,欲建功報國,卻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狂傲的我,憤世嫉俗,蔑視權(quán)貴;孤獨的我,羈旅感傷,懷古傷今;放達的我,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登高覽勝;多情的我,憶友懷舊,思鄉(xiāng)念親,相知相思,離愁別恨。
例如,閱讀下面的唐詩,分析這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
登 樓杜 甫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
這是一首感時憂世的詩。作者寫登樓望見無邊春色,想到萬方多難,浮云變幻,不免傷心感喟。進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極星座一樣,不可動搖,即使吐蕃入侵,也難改變?nèi)藗兊恼y(tǒng)觀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諸葛
亮輔佐朝廷的抱負,大有澄清天下的氣概。
意象是寄寓了詩人主觀感情的客觀物象。古詩中意象的寓意往往是固定的,教學中幫助學生歸納這類自然事物在古詩中的常見寓意以及所寄托的情感,運
用于詩歌鑒賞實踐,則可事半功倍。
自然界的動植物因其特有的生長習性被賦予人的
品格節(jié)操、思想感情。
有的是積極向上的,例如——
松:傲霜斗雪
竹:氣節(jié)、正直、謙恭、虛心
梅:不怕挫折打擊、敢為天下先、純潔
鴻鵠:理想遠大
有的則是消極低沉的,例如——
梧桐:凄涼、凄苦
鴉、杜鵑、猿、蟬:衰亡、凄楚、哀婉
舟、湖、長亭、灞陵(橋)、鏡、燈(燭、蠟、炬):離情別緒、思鄉(xiāng)懷遠、孤寂落魄
登高、憑欄:相思之情、報國之志、壯志難酬
一些自然景象也常常有特定的內(nèi)涵,例如——
明月:思鄉(xiāng)、念親
風、霜、煙霧:哀怨、惆悵、凄苦、蒼涼
流水:人生苦短、命運無常
以上這些意象感情傾向常常是單方面的,有些意象感情傾向要復(fù)雜些,應(yīng)注意——
草:生命力強、生生不息、希望
荒涼、偏僻、離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雪:純潔、美好
環(huán)境的惡劣、惡勢力的猖獗
酒:失意、愁苦
得意、歡悅
如果說知識積累是準確把握詩歌思想感情的前提的話,掌握分析詩歌情感的常用方法,從技巧運用的角度探討其感情內(nèi)蘊,則是關(guān)鍵。我們知道,詩歌創(chuàng)作大多是即興之作,其感情表達具有偶然性和不確定性,即使同一作家同一時期同一題材的作品,其內(nèi)容、風格也可能大相徑庭,而同一事物,在不同作品中也可能是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意象,因此鑒賞時不能依據(jù)思維定勢,脫離具體內(nèi)容作“貼標簽”式的分析,要引導(dǎo)學生著眼作品本身,從其字里行間體味詩人感情的細膩精妙之處。具體方法有:
不少詩人的情感熾烈,表達方式直白。我們可從中直接找到表明情感的詞句。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表達的是決不向權(quán)貴低頭彎腰的凜然傲骨。
當然,也有很多詩表達情感的詞句并不如此鮮明易找,我們則必須通過揣摩作品中豐富意蘊的關(guān)鍵詞語,引導(dǎo)學生探幽燭微,挖掘其情感內(nèi)蘊。
例如2010年全國卷Ⅱ
12.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夢 中 作①
歐陽修
夜涼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種花。
棋罷不知人換世②,酒闌③無奈客思家。
【注】①本詩約作于皇祐元年(1049),當時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貶謫到潁州。②傳說晉時有一人進山砍柴,見兩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觀,等一盤棋結(jié)束,斧已攔掉.回家后發(fā)現(xiàn)早已換了人間。③酒闌:酒盡。
(1)這首詩表現(xiàn)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
解析:本詩“路暗花迷”表現(xiàn)了作者對前途的迷茫,結(jié)合注釋可知這是因為仕途失意所致,“無奈”“思家”等詞語則表現(xiàn)了無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
答案為:表現(xiàn)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對前途憂慮和無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脫離官場返回家鄉(xiāng)的心情。
詩中的景物事件往往染上詩人的主觀感情色彩。鑒賞時,抓住詩人筆下的事物特征,分析其所構(gòu)成的氛圍,從而探討詩人所要表達的感情。
例如,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分析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緒?
村 夜
白居易
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
獨出門前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
解析:詩中描寫了“霜草”、“蟲”;“月、蕎麥、花”等景物,這些景物的修飾語為蒼蒼、切切、明、如雪,景物所體現(xiàn)的特點,前者冷清、愁苦;后者明亮,美好。詩中還描寫了人物,如“行人絕”“獨出門”等,尤其從“獨出門”可以發(fā)現(xiàn)詩人情感上有一個轉(zhuǎn)變過程。表現(xiàn)在首句和尾句上,尤其是“霜草蒼蒼”和“花如雪”,兩種景象截然不同。
參考答案:這首詩抒發(fā)詩人由原先的孤獨寂寞,到獨出門后去排遣煩悶,看到了明麗景色而感到特別喜悅的感情變化。
詩人總是憑借意象載體,運用適當?shù)氖闱榉绞绞銓懶撵`。破譯詩歌的抒情方式,能更加確定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古詩中常見的抒情方式分為兩種,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如楊炯的《從軍行》最后兩句“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就直接抒發(fā)了書生保邊衛(wèi)國的壯志豪情。間接抒情在古詩中更常見,詩歌語言講究含蓄委婉,寫景則借景抒情,狀物則托物言志,敘事則即事感懷,記史則詠史抒懷。杜甫的《登高》借凄涼的江岸秋景抒發(fā)了詩人沉郁的悲秋之情;于謙的《石灰吟》以石灰石自喻,抒發(fā)了自己不畏艱險,勇于犧牲的高尚精神,表達了潔身自好、清白自守的高風亮節(jié);蘇軾的《定風波》(沙湖道中遇雨),敘寫路上遇雨,沒帶雨具,雨后遂晴,由此事詩人生發(fā)出既不為憂患而動搖,也不為喜樂而忘形的人生感悟;劉禹錫的《石頭城》借六朝的滅亡來抒發(fā)國運衰微的感嘆,諷喻當時的統(tǒng)治者能以前車之覆為鑒。
例如,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孤 桐
王安石
天質(zhì)自森森,孤高幾百尋。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虛心。
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明時思解慍,愿斫五弦琴。
這首詩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運用托物言志的抒情方式,借孤高的梧桐表現(xiàn)了作者正直向上,虛心扎實,堅強不屈,甘愿為解救百姓疾苦而獻身的人生追求。
要準確把握詩歌的感情,還要置身詩境,做到知人論世。所謂“人”與“世”即我們所說的背景知識。詩歌是詩人思想感情的載體,與詩人個人經(jīng)歷和思想觀點密不可分,因此“知人”,就是要求鑒賞者了解詩人的身世和思想。詩歌又是現(xiàn)實生活的藝術(shù)反映,某一時代的詩歌,總帶著這一時代鮮明的印記。因此關(guān)注詩人所處時代的特征以及重大歷史事件,積累相關(guān)的歷史常識,是準確把握詩歌思想感情的重要條件,這也就是古人所謂“論世”。
這是從宏觀上把握作者,高考古詩鑒賞題有的還附有具體詩篇的寫作背景,使讀者從微觀上了解詩人感情的觸發(fā)點,這更是解讀詩歌思想感情的鑰匙。
把自己想象成作者,置身于作者所處的大環(huán)境和小環(huán)境中,去體味、品鑒詩人此時此地此情。讓自己與詩人融為一體,怎能不理解詩歌的感情?
如:絕句二首(其一)
杜 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注】此詩寫于詩人經(jīng)過“一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后,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
此詩描繪了一幅明凈絢麗的圖景: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月,花草散發(fā)出清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筑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灘上靜睡不動。
若不考慮背景,就可能理解為對初春景象的喜愛之情;結(jié)合背景就能準確理解詩人結(jié)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后愉悅閑適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