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倩
在當代快餐文化盛行的背景下,網絡時代的閱讀與寫作正逐漸解構著傳統(tǒng)意義的讀寫方式,功能性主張下的“淺閱讀”、“淺寫作”愈演愈烈。受流行文化的影響,高中生寫作也不可避免地呈現(xiàn)“淺寫作”的特點。
“淺寫作”所暴露的問題較多,就寫作過程而言,有審題方面的浮光掠影,有構思階段的淺嘗輒止,還有表達方面的文風浮淺,辭不達意。而就思維層面而言,“淺寫作”則緣于學生寫作中的“淺思維”。要根治高中生“淺寫作”的弊病,關鍵在讓學生由“淺思維”達到“深思維”層面。
何謂“深度思維”?顧名思義,即體現(xiàn)思維深刻程度的思維方式。深度思維在不同年齡階段體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高中生的抽象邏輯思維處于優(yōu)勢地位,他們以抽象概念為形式,依靠概念、判斷和推理進行思維,認識事物的本質特征和內在聯(lián)系。而抽象邏輯思維分為形式邏輯思維與辯證邏輯思維兩個階段,這兩個階段分別屬于對事物理性認識的初級、高級階段。在高中時期,應該把對學生辯證思維的培養(yǎng)作為重點,使辯證思維能夠成為他們認識事物和分析問題的一種主導思維。因此,訓練高中生的深度思維,應著力于辯證邏輯思維的培育。
彭華生在其專著《語文教學思維論》中將辯證邏輯思維特征歸納為四點:一、全面地統(tǒng)一的認識事物;二、靈活地變化地考察事物;三、系統(tǒng)地靈活地考察事物;四、具體地實踐地考察事物。依據(jù)其特點,可在實際教學中加強深度思維訓練。
列寧曾指出:“統(tǒng)一物之分解為兩個部分以及對其矛盾著的各部分的認識,是辯證法的實質。”這句話蘊含著對立統(tǒng)一思維的兩個階段,其一是“統(tǒng)一物之分解為兩個部分”,其二是“對其矛盾著的各部分的認識”。在訓練對立統(tǒng)一思維時,可以引導學生先對概念進行分解,再找出各部分對立而又統(tǒng)一的關系。
比如以“恕”為題,更多的同學是對“恕”大唱贊歌,但如果能將其分解成兩部分,既看到“恕”之益,也看到“恕”之害,而后在此基礎上分析出“不寬恕不代表心中無愛”,并提倡“有選擇地寬恕”。
事物都是處于不斷由量到質、由質到量的變化中,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引發(fā)質的變化??梢灾赜柧殞W生運用“量變引發(fā)質變”的思維分析事物。有一種簡單的操作方,就是在所要分析的概念之前加以“過分地”,而后進行判斷或推理。
如以“關注”為題,可以引導學生在“關注”前加“過分地”,從量變引發(fā)質變角度進行思考。比如社會對長江大學生救人事件過度關注,讓那些在場的大學生組成宣講團,讓他們以目擊者的身份一次次地回憶事發(fā)現(xiàn)場的情形,這其實是對生者心靈創(chuàng)口的一次次撕扯,這種過度地“關注”就成為了二次傷害。
唯物辨證法認為,肯定一切、否定一切,都是錯誤的;只能肯定應當肯定的,否定應當否定的,學會運用一分為二的方法評價事物。
如對韓國前總統(tǒng)盧武鉉自殺的評價,若一味地肯定其道德自律意識,或一味地否定其懦弱平庸的治政才能、都屬片面評價。如果既肯定其高潔的人格理想,又哀嘆其不知變通的處世悲劇,進而提出建議:為更好地實現(xiàn)人生價值,有時不妨學會“外圓內方”。這個觀點較之前兩種觀點全面而辯證。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發(fā)展的過程中,每一事物發(fā)展過程中始終存在矛盾。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fā)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為主要矛盾;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發(fā)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為次要矛盾。要訓練學生善于抓住重點,集中主要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同時要統(tǒng)籌兼顧,恰當處理次要矛盾。
如對 “窮而后工”這個命題抓住主要矛盾進行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這個命題并不能成立。因為事物的發(fā)生、發(fā)展都有其主客觀因素,“窮”僅為創(chuàng)作者的客觀環(huán)境而已,并不是決定文章“工”的所有因素。抓住主要矛盾,論證時就能高屋建瓴,勢如破竹。
這是確定事物相似點與不同點的辯證思維。通過對事物差異、正反、變化等比較,使我們更深刻、全面地認識事物??梢砸龑W生由“這個”聯(lián)想到相近、相關或相反的“那個”,在比較分析中得出結論。
如分析聯(lián)邦德國總理勃蘭特在猶太人死難者紀念碑前下跪這一事件,可以用另一事件作比較:“1997年,張純如寫下歷史紀實小說《南京暴行》,而日本駐美大使公開發(fā)表聲明,污蔑《南京暴行》是‘非常錯誤的描寫’,迄今還沒有一家日本出版社敢于出版《南京暴行》的日文版?!北容^中不難發(fā)現(xiàn):尊重歷史,承擔責任,不僅不會降低高度,相反能使獲得全世界的尊重。
這一訓練主要幫助學生認識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道理,學會從事物的個性與共性上分析事物。
比如以“圓”為話題,可以引導學生回顧幾部古典戲劇的結尾:《竇娥冤》中竇娥獲平冤昭雪,張驢兒處以極刑;《牡丹亭》中杜麗娘起死,與柳夢梅喜結連理;《西廂記》中張生考中狀元,與崔鶯鶯拜堂成婚……學生對這些個案作異中求同地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個案中蘊藏的共性:大團圓式的結局,這也是人們美好心愿的流露。
深度思維僅僅憑借課堂上的教師引導是不夠的。事實證明,人們思維能力的強弱,思維水平的高低,主要取決于頭腦中內化積淀的知識信息量。一般說來,知識信息量大,思維能力就強,思維水平就高;知識信息量小,思維能力就弱,思維水平就低。
深度思維還需要一份特立獨行的勇氣,拋開已成定論與一般習見,作個性化的見解發(fā)抒,正如法國羅曼·羅蘭所說:“要求深刻,必須有膽子把體統(tǒng)、禮貌、羞恥,和壓迫心靈的社會謊言統(tǒng)統(tǒng)丟開。倘若要誰都不吃驚,你只能一輩子替平庸的人解釋一些他們消受得了的平庸的理論,你永遠踏不進人生。直到能把這些顧慮踩在腳下的時候,一個人才能深刻而偉大?!敝挥芯芙^盲從,保持自我,獨立思考,思維才能體現(xiàn)深度。
一個人具有一定的思維深度,思考問題時就能透過事物的表面現(xiàn)象抓住本質,掌握規(guī)律,揭示事物的多種關系,預見事物發(fā)展的進程。重視深度思維的培育,相信“淺寫作”只是前進途中的一處沼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