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嵐,李希華
(1.撫順市新?lián)釁^(qū)教師進修學校,遼寧 撫順 113008;2.遼寧省基礎教育教研培訓中心,遼寧 沈陽 110032)
小學文言文多以串講的方式教學,學生學習比較被動,效果欠佳。《楊氏之子》(人教新課標版五年下)的教學,老師在尊重學生自主閱讀過程的基礎上,大膽改變了串講的方式,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僅對文言文教學有所啟示,對現(xiàn)代文教學也有一定的啟示。
本課例的教學基本流程為初讀課文——生字詞語學習——指導朗讀——閱讀理解——課堂練筆——背誦,其中閱讀理解部分最值得借鑒。簡錄如下:
(1)課文中有哪兩個人物?(學生回答“楊氏之子”和“孔君平”)
(2)課文還有哪些詞語指楊氏之子和孔君平?(學生找到“孔”、“其父”的“其”、“君家”的“君”——這些詞語指稱楊氏之子,“孔”“夫子”——這些詞語指稱孔君平)
(3)結合注釋再讀一遍課文,看是否能夠讀懂。(學生按照老師的要求,對照注釋,讀懂了課文的大意)
(4)“家禽”是什么意思?(學生回答。課文中的“家禽”與現(xiàn)代漢語的“家禽”意思有區(qū)別,是指“家里的鳥”,這是一個教學難點。所以,在學生回答之后,老師對課文中“家禽”的本義做了解釋)
(5)為什么說楊氏之子“甚聰慧”?(學生回答。老師出示課文中的句子: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眱簯暣鹪唬骸拔绰効兹甘欠蜃蛹仪荨?,并引導學生從楊氏——楊梅、孔君平——孔雀來發(fā)現(xiàn)楊氏之子回應孔君平問話的妙處)
本課例沒有采取一句句串講的傳統(tǒng)方法,而是先從學生可理解的內容入手,再深入到理解上有難度的內容,將文言文的學習變成從已知到未知的探索過程。這種方法是有科學根據(jù)的。閱讀中的眼動研究表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其眼動并不總是按照課文的文字線索移動的,而是從已知線索出發(fā),不斷地探索求知的過程。因此,一味地按照課文的線索,也就是用串講的方式來講解,對學生的自主閱讀是一種壓抑。
老師向學生提出了5個重要問題,第一個問題最簡單,“楊氏之子”與“孔君平”均為指稱人物的專有名詞,且分別在兩個句子中做主語,學生比較容易識別。第二個問題有一定難度,需要學生對整篇課文的意思做出假設,才能準確找出指示楊氏之子與孔君平的其他詞語,但由于這些詞語與“楊氏之子”和“孔君平”均存在著一定的聯(lián)系,學生在“楊氏之子”與“孔君平”這個前提知識的引導下,能夠比較容易地找到老師指定的詞語。前兩個問題的解決,為學生自主地弄清課文的意思創(chuàng)造了很好的條件。事實上,當學生思考第二個問題時,必然要通篇理解課文,對課文內容有大概的了解,接下來,學生再通過注釋來獨立把課文讀通,就容易多了。
本課成功教學的關鍵是老師準確地找到了學生的學習起點,這得益于課文是一篇學生較為陌生的文言文,對于現(xiàn)代文來說,要做到這一點就不太容易了。本課執(zhí)教者在上另一篇課文《草蟲的村落》時,把重點設在讓學生找出表達想象的句子,由于這個學習任務落在學生的閱讀經驗之內,學生找得比較容易,缺少挑戰(zhàn)性,效果遠不如《楊氏之子》的教學。這也提示我們,如何在現(xiàn)代文教學中找到學生的學習起點,是一個值得我們深入思考、認真對待的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會直接影響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一艘泊在港灣的船,必將錨拋于水中,否則它將漫無目標地飄走,閱讀理解也是如此。本課教學中,教師在學生閱讀理解之初,就讓學生找到課文中的兩個人物,將課文的理解“錨定”于兩個人物的關系上,教學就如舉綱撒網,層次分明。將閱讀理解的“錨”拋在哪里,是需要深入思考的。找不到“錨”,線索不清,內容組織散亂;而“錨定”不準確,不僅會使閱讀理解發(fā)生偏差,還可能造成教學目標定位不準確。再以《草蟲的村落》為例:這是一篇通過觀察表達感受的課文,教學中,宜以作者觀察過程中的體驗和感受為線索展開教學,作者的想象雖則重要,卻不處在課文主線的位置。這類表達感受的課文,如葉圣陶的《荷花》等,均要求我們把焦點放在作者的觀察與感受上,而如《蟋蟀的住宅》一類的科學小品,同樣是觀察,卻不重在主觀體驗,而在觀察中的發(fā)現(xiàn),所以需要將課文理解“錨定”于作者觀察與發(fā)現(xiàn)這一線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