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排斥與教育作為
劉會貴、龔波在《中國特殊教育》2011年第5期中撰文,立足當前新生代農民工的生活現狀、社會需求及其群體特質反思其社會排斥,站在大教育的范疇,探索教育在推進新生代農民工社會融入進程中的作為機制,以求為特殊群體的社會排斥和教育作為,進而推動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提供一些理論思考和實踐探討。
首先,作者歸納了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的社會排斥的特質。主要表現為:1.群體分層性特質更為明顯;2.群體主客觀需求沖突更為強烈;3.群體復合性特質更為突出。根據社會排斥的表現層次,作者從差別性意識待遇、差別性態(tài)度待遇、差別性行為待遇和差別性權益待遇四個方面闡述了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的社會排斥問題。
接著,作者對新生代農民工社會排斥的誘因進行了分析。按照誘因相關理論,主要分為個體誘因和社會誘因。個體誘因主要是指個體穩(wěn)定誘因和個體動態(tài)性不穩(wěn)定誘因,其中個體穩(wěn)定誘因包含人力資本因素、思維類型因素、社會經歷因素和地域文化適應因素,個體動態(tài)性不穩(wěn)定誘因主要是新生代農民工“集體變遷”和“集體重建”。社會后繼補償因素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新生代農民工的暫時性社會問題,社會誘因在消解社會排斥問題上的作用需循序漸進。
最后,作者提出了消解新生代農民工被社會排斥的教育作為。主要包括:1.建立新生代農民工再教育體系。通過建立新生代農民工再教育體系,將農民工的再教育制度化、常態(tài)化、有序化。2.有序強化市民引導教育。獲得社會身份,推進“市民化”教育是促進新生代農民工社會融入的主要手段。以社會法制、公共管理、社交禮儀等為主要內容,規(guī)范新生代農民工的言行舉止,從“形”上融入城市社會。3.深入推進新生代農民工個人成長性教育?!俺砷L性教育”指的是“非智力”類別教育,主要是從社會成員發(fā)展進步的立場上所應施以的教育影響。
特約編輯 匡 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