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顏齊,郭翔宇
(東北農業(yè)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0)
現(xiàn)代微觀經濟學中,外部性、外部效應、外部經濟等概念表達了相似的經濟學含義。外部性理論致力于揭示侵害事實,從理論上闡釋公平與效率、自由市場與政府干預之間的均衡關系,從而對實踐起指導作用(羅士俐,2011)。[1]然而,目前學者關于外部性的認識存在一個明顯的偏差,即普遍意識并認可生產領域和消費領域的外部性,而對于交易領域的外部性卻較少關注。本文基于已有研究文獻,從外部性和交易的本質出發(fā),集中分析和討論了獨立于生產和消費之外的交易領域的外部性問題,對外部性的分類進行了系統(tǒng)的重新整理,從而擴展和豐富了外部性理論的研究范疇。
庇古(Pigou,1920)通過引入“社會邊際凈生產”和“私人邊際凈生產”兩個概念,深化了馬歇爾(Marshall)和西奇威克(Sidgrwick)對外部性的認識,即當社會邊際凈生產和私人邊際凈生產兩者之間存在差異時,就產生了外部性。[2]奈特(Knight,1924)對庇古的觀點進行了反駁,他認為產生外部不經濟的原因是對稀缺資源缺乏產權界定,若將稀缺資源劃定為私人所有,那么外部不經濟將得以克服。[3]埃利斯和費爾納(Ellis和Fellner,1943)提出了與奈特相似的看法,認為外部不經濟與產權有關,但是,他們比前人更加關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外部不經濟。[4]20世紀50年代以后,經濟學家對“外部性”概念的理解出現(xiàn)了寬泛化的趨勢。關于外部性,米德給出了這樣一個表述:“一種外部經濟(或外部不經濟)指的是這樣一種事件:它使得一個(或一些)在做出直接(或間接地)導致這一事件的決定時根本沒有參與的人得到可察覺的利益或蒙受可察覺的損失(Meade,1952)。”[5]貝特則提出了更加寬泛的主張:“將外部經濟這一概念擴展是自然而然的,也是有用的,這遠比限制要好,最好讓‘外部性’指示這樣一種狀況,即在用價格劃分成本與收入時,出現(xiàn)非帕累托的成本與收益關系(Bator,1958)?!盵6]布坎南和斯塔布爾賓用一個函數關系式表達了對外部性的認識,即UA=UA(X1,X2,…,Xn,Y1),UA表示A的個人效用,它依賴于一系列的活動(X1,X2,…,Xn),這些活動是A自身控制范圍內的,但是Y1是由另外一個人B所控制的行為,B被假定為社會成員之一(Buchanan和Stubblebine,1962)。[7]在上述定義中,貝特顯然將外部性等同于市場失靈。雖然外部性是市場機制所不能克服的,但是,市場機制所不能涉及的領域并不僅僅是外部性,可以說外部性發(fā)生的領域只是市場失靈領域中的一個子領域,從這個意義上說,貝特的概念過于寬泛了。布坎南和斯塔布爾賓的函數關系式則強調了外部性的產生一定包含了一個要素,即A受益或損失與一個非A的B有關,在這一點上與米德的觀點較為接近。鮑默爾和奧茨在對諸多“外部性”的論述考察之后,進行了概括:“如果某個經濟主體的福利(效用或利潤)中包含的某些真實變量的值是由他人選定的,而這些人不會特別注意到其行為對于其他主體的福利產生的影響,此時就出現(xiàn)了外部性:對于某種商品,如果沒有足夠的激勵形成一個潛在的市場,而這種市場的不存在會導致非帕累托最優(yōu)的均衡,此時就出現(xiàn)了外部性(Baumol和Oates,1988)?!盵8]可以說,鮑默爾和奧茨對外部性的概括是較為全面的。此外,薩繆爾森和諾德豪斯對外部性的定義頗具代表性:“當生產或消費對其他人產生附帶的成本或收益時,外部經濟效果便發(fā)生了,就是說,成本或效益被強加于其他人身上,然而施加這種影響的人卻沒有為此付出代價。外部經濟效果是一個經濟人的行為對另一個人的福利所產生的效果,而這種效果并沒有從貨幣或市場交易中反映出來(Samuelson和Nordhaus,2001)?!盵9]
以科斯、德姆塞茨、張五常、巴澤爾等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者以產權、交易費用等為核心概念,運用新古典分析工具,對外部性進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了與傳統(tǒng)外部性理論不同的結論??扑梗–oase,1960)認為,在交易費用為零的條件下,庇古是完全錯誤的,因為無論初始的權利如何分配,最終資源都會得到最有價值的使用,理性的主體總會將外溢成本和收益考慮在內,社會成本問題從而不復存在。[10]科斯將外部性與產權問題相聯(lián)系,但其產權是一個外生變數,而德姆塞茨(1967)則強調產權背后的交易費用,即將產權作為一個內生變量,進而把外部性看成是交易費用問題。德姆塞茨認為,“產權的一個主要功能是引導人們實現(xiàn)將外部性較大內在化的激勵。使成本和收益外部化的一個必要條件是,雙方進行權利交易(內在化) 的成本必須超過內在化的所得”(Demsetz,1967)。[11]巴澤爾同樣認為,一種資產的產權能否界定清晰,是由界定產權的收益與界定產權的成本凈值決定的。但與德姆塞茨認為產權可以完全界定清楚的觀點有所不同,巴澤爾則認為:實際中產權是不可能完全界定清楚的。因為商品有很多屬性,要將所有屬性都界定清楚需要極高的交易費用,產權由不清晰到完全清晰的界定過程伴隨著交易費用的消耗逐步增加以至無窮大。當界定產權的收益小于成本,清晰產權界定就不值得,從而產生了外部性問題。外部性問題其實是無處不在的,因為“除非產權得到完全界定——在交易成本為正的情況下,這是永遠做不到的——部分有價值的產權總是落于公共領域中”(Barzel,1989)。[12]與巴澤爾從公共領域的角度理解外部性不同,張五常則從合約的角度來認識外部性。在張五常看來,任何交易總是或明或暗地在一定的合約關系中進行的,一切經濟關系問題都可以轉化為或理解為合約問題并用其合約方法來解決。而外部性的實質是合約界定清晰的交易費用與合約界定不清引起的外部性損失之間的兩難沖突問題(Cheung,1970,2002)。[13-14]
學者一般認為,從產生領域的角度,外部性可以分為生產外部性和消費外部性兩大類。生產外部性就是由生產活動所導致的外部性,消費的外部性就是由消費行為所帶來的外部性。從影響效果的角度可以進一步劃分為生產的外部經濟性、消費的外部經濟性、生產的外部不經濟性和消費的外部不經濟性四種類型。再進一步細分,外部性又可以劃分為八種類型(沈滿洪等,2002)。[15]20世紀70年代以前,學者較多關注生產領域的外部性,如企業(yè)對環(huán)境的污染問題、壟斷企業(yè)對消費者剩余的侵蝕等經濟現(xiàn)象。隨著經濟環(huán)境的變遷、知識結構的更新,尤其是可持續(xù)發(fā)展理論的深化,人們逐步意識到消費領域內外部性的普遍存在,而且這種存在對社會和經濟發(fā)展具有顯著影響,自此,關于外部性理論的研究逐步擴展至消費領域。但不論是生產領域的外部性,還是消費領域的外部性,似乎從“外部性”概念產生以來,人們就沒有(或者零星地)涉及交易領域的外部性,這是筆者考慮提出“交易外部性”概念的初衷。
我們知道,生產、分配、交換(流通)和消費四者共同組成社會生產過程。其中,交換是生產者之間、生產及由生產決定的分配和消費之間的媒介要素,是社會生產總過程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流通是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馬克思認為:“屬于流通的本質的東西是:交換表現(xiàn)為一個過程,表現(xiàn)為買賣的流動的總體”(《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16]144因而,流通是從交換總體上來看的交換,是交換的一定要素。如果將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分配劃歸到生產環(huán)節(jié),將生產結果的產品分配劃歸到消費環(huán)節(jié),則生產領域和消費領域顯然存在外部性,同樣,流通環(huán)節(jié)必然也存在產生外部性的可能性。一般意義上,交換包括人們在生產中發(fā)生的各種活動和能力的交換,以及一般產品和商品的交換,可以分為四類:(1)生產過程中發(fā)生的各種活動和各種能力的交換,即勞動者在分工、協(xié)作過程中所進行的活動和能力的交換;(2)生產過程中的產品交換,即在同一生產單位內,生產過程中各道工序之間的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交換;(3)產品在最后進入消費領域之前,各個不同生產單位之間在產品生產、運輸、包裝、保管等過程中的交換;(4)直接為消費而進行的交換,即產品進入最后消費領域的交換。如果將第一、二類交換形式視作一個完整的狹義的生產過程的組成環(huán)節(jié),顯然,第三、四類的交換形式是獨立于“生產本身”之外的,而這兩類交換形式恰恰是當前學者理解外部性過程中所忽略的領域。
從產權角度來講,筆者以為,外部性產生的本質是產權(束)或產權部分職能被動性的外溢而沒有被定價或得到對等補償。產權的外溢既可以發(fā)生在產權歸屬既定的情況下(對應于生產和消費領域),也可以發(fā)生在產權轉移的過程中(對應于交易領域)。進一步而言,交易是產權的交易,即交易的商品以產權持有為前提,并伴隨交易的完成而實現(xiàn)產權轉移。例如,房產買賣,買方因支付購房款而獲得房屋的使用權和處置權等權利,交易完成的過程亦即對應產權轉移的實現(xiàn)過程;然而,產權未必是交易的產權,即是說,產權的存在未必以交易為前提和目標。舉例而言,別墅的主人持有對別墅的所有權,同時保有隨時出售和隨意處置別墅的權利,也同樣持有禁止外人毀壞別墅玻璃、踐踏院內草坪的權利。此時,別墅主人對房屋的權利界定和維護以存在性和消費性為目標,而并非以交易為目標。同樣,農場主持有其莊稼不被人為損害和偷盜的權利,該項權利不以交易為目標,而是以存在性和生產為目標。沿著該思路,筆者以為,產權的存在和運動形式有兩類:一是給定產權初始狀態(tài)下(當然,初始狀態(tài)并不意味著產權完全明晰)的界定和維護,可以視為一個靜態(tài)的過程;二是產權轉移狀態(tài)下的界定和維護,可以視為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從這一思路出發(fā),不難導出,外部性的產生和作用環(huán)境應該包括兩類,即給定初始產權條件下的產權(束)或產權部分職能外溢造成的外部性和產權轉移過程中產權部分職能外溢造成的外部性,其中,前者對應生產和消費領域的外部性、后者對應交易領域的外部性。顯然,生產和消費領域的外部性是產權關系給定狀態(tài)下(未必界定清晰)的經濟主體間產權的干擾和再界定,而交易領域的外部性則是產權轉移過程中部分權能的外溢和再界定。為此,筆者將“交易外部性”定義為:產權交易過程中,交易一方主體或交易以外群體的權利(束)或權利部分職能被交易另一方強制利用,而未被定價或實現(xiàn)對等補償的現(xiàn)象。
下面筆者給出具有一般意義的外部性的數學描述:
這里,i、j、k為不同的經濟個體或組織的標識符號;fi和gj為i和j的福利(包括效用或利潤)函數,其中,X1i,X2i,…,Xni對應i的一系列活動,X1j,X2j,…,Xpj對應j的一系列活動;Xnk和Xqk為k的一系列行為,其中,前一行為可能對i的福利函數產生影響,后一行為可能對j的福利函數產生影響。這個影響是通過k的行為對i和j的行動成本、收益或效用產生作用,進而影響到福利函數fi和gj,但k的行為不受i和j控制。上述函數關系表明:只要經濟主體i或j的福利除受其自身的經濟活動X1i,X2i,…,Xmi或X1j,X2j,…,Xpj影響外,還受到其他主體k所控制的行為Xnk或Xqk的影響,則存在外部效應。下面分三種情況討論:
(1) 當k為生產者,且Xnk≠0時,fi表示生產外部性。具體講,當時,fi表示生產的正外部經濟,而當時,表示生產的負外部經濟;當i為生產者時,fi表示生產者對生產者的外部性,而當i為消費者時,fi表示生產者對消費者的外部性。
(2) 當k為消費者,且Xnk≠0時,fi表示消費的外部性。具體講,當時,fi表示消費的正外部經濟,而當 ?時,fi表示消費的負外部經濟;當i為生產者時,fi表示消費者對生產者的外部性,而當i為消費者時,fi表示消費者對消費者的外部性。
(3)當j和k為交易者,i為交易者以外的主體時:①Xqk=0,Xnk≠0時,函數fi和gj描述了這樣的現(xiàn)象:交易主體k的行動影響到了交易者以外的其他主體i的福利,但對交易另一方j的福利無影響,且該影響不受i和j的控制。筆者將此類(交易)外部性命名為一類交易外部性。具體講,當時為正的外部性,當時為負的外部性。②Xqk≠0,Xnk=0時,函數fi和gj描述了這樣的現(xiàn)象:交易主體k的行動影響到了交易另一方j的福利,但對交易以外的個體的福利無影響,且該影響不受j的控制。筆者將此類(交易)外部性命名為二類交易外部性。具體講,當時為正的外部性,當時為負的外部性。③Xqk≠0,Xnk≠0時,函數fi和gj描述了這樣的現(xiàn)象:交易主體k的行動同時影響到了交易另一方j和交易以外的其他個體i的福利,且該影響不受j和i的控制。筆者將此類(交易)外部性命名為三類交易外部性。具體講,當時為正的外部性,當時為負的外部性。
從上述討論結果不難看出,交易外部性和生產外部性、消費外部性在作用主體上最大的不同是,前者存在“內部范圍”(即交易雙方內部)和“外部范圍”(交易雙方以外)之分,即交易外部性可能來自于交易另一方,也可能來自于另一方以外的其他主體(如社會公眾);而后兩者不存在類似情況,即生產或消費的外部性指向對象直接是非自身的其他經濟主體。上述情況(3)的分析結果可以作為當前外部性研究的理論補充,圖1對三種外部性的產生機理和結構進行描述。
圖1 生產外部性、消費外部性和交易外部性的圖形示意
事實上,交易外部性在現(xiàn)實中是無處不在的。例如,海上貿易對周邊居住環(huán)境和經濟環(huán)境所產生的外部性。據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報道,①2010年8月7日,兩艘貨輪在印度孟買海域相撞,該事件的連鎖影響是:貿易額占到印度海洋貿易總量40%的尼赫魯港和孟買港隨之關閉,尼赫魯港要等到航道清理完畢后才能重新開放;尼赫魯港里當時有12艘船不能出港,港外還停泊著13艘船等待入港,一些貨運公司已經停止接受預約,海運價格可能很快就會出現(xiàn)上漲;漏油和部分集裝箱中的有毒化學物品對海洋生物和附近海岸造成傷害,鄰近海域的捕魚作業(yè)全部暫停。近些年,海上石油開采活動日益頻繁,海上石油運輸也日趨活躍,海運石油泄漏事件不僅對地區(qū)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大氣環(huán)境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還對水產養(yǎng)殖、淺水岸線、碼頭工業(yè)等行業(yè)經濟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甚至對地區(qū)政治格局、流行文化和環(huán)保運動產生鮮明的影響。再如,市場中普遍存在的假冒偽劣商品以次充好,制假者欺騙消費者的經濟行為就充分說明了交易者間的外部不經濟性。典型的北京“福壽螺”事件也說明了交易外部性。2006年5月至8月間,有消費者先后在一家名為“蜀國演義”的酒樓及其分店食用過加工不當的“福壽螺”的菜肴,引發(fā)感染,先后有131人入院治療。再如,常言講道,“店多隆市”,集市上的每一個攤點都會互相帶來生意。賣肉的店鋪生意興隆,自然會給賣蔬菜和調料的店鋪帶來生意,前者給后者的影響就是正的交易外部性。再如,空難對地面無辜第三方造成的生命威脅和身體損害、臨近鐵路線的居民區(qū)住戶受火車行使和鳴笛噪音的影響等。可以說,上述幾例是對一類交易外部性、二類交易外部性和三類交易外部性的準確詮釋。一般看來,生產過程和消費過程具有持續(xù)性特征,外部性就產生在這一過程中,而通常交易過程較為短暫,所以交易外部性不容易被察覺,但在國際貿易、物流領域內程序復雜、持續(xù)時間較長的交易通常存在更為明顯的、易察覺的交易外部性。
1.立場的相對性。外部性具有鮮明的“立場”特征,甚至它的提出本身就是為某些群體表達觀點的。外部性直接與福利(效用和利潤)評價相關,但不同的群體處于不同的立場,對外部性評價會存在差異甚至截然相反。在生產外部性和消費外部性中,外部效應的程度來自實施主體之外(被外部性影響的群體)的評價,這種評價可能是無法貨幣化的效用形式的(如煙塵對居民區(qū)的危害),也可能是可以貨幣化的利益形式的(如垃圾處理廠對附近房價的影響)。交易外部性具有類似的立場特征,只不過一類交易外部性中,外部效應由交易者之外的社會公眾或其中的某些群體來評價,而二類交易外部效應的影響程度則由交易的另一方來評價。因此,從成本收益核算角度看,生產外部性、消費外部性、一類交易外部性和三類交易外部性都以社會公眾為考慮的出發(fā)點,而二類交易外部性則以交易另一方為出發(fā)點。如此,社會成本收益核算的結果是:上述前四類外部性的影響效應可能為正或負,而二類交易外部性的影響效應為零。但是,當所處的立場范圍更加廣泛時,廣泛到超出了社會公眾的范疇(例如以全球居民為立足點),此時顯然,所有的外部性都不存在了。
在建立一致性模型與相關系數模型前,需尋找雷公藤木質部與皮部相區(qū)分的特征譜段,首先對木質部和皮部光譜進行一階導數處理,見圖3所示。
2.作用的直接性。這里的“直接性”強調的是行為主體的作用效果不通過市場關系來體現(xiàn),借助市場對其他主體的影響不是外部性的范疇。例如,企業(yè)過度生產,導致商品市場價格下降,影響其他廠商的收益,也影響到消費者的消費效用,這種影響不是外部效應。再如,企業(yè)打算低價處理一批庫存商品,所有商品(假設為服裝)按件統(tǒng)一低價售賣,此時,購買商品的消費者得到了外部性的收益,只不過收益有大有小,因為商品的質量好壞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
3.發(fā)生的強制性。這里的“強制性”強調的是外部性是一方被動接受的、缺乏合作的表現(xiàn)。正如前面對外部性的數學描述,某一主體的損益除取決于自身的經濟活動外,還受到其他主體行為的影響,并且此種行為不在該主體控制范圍之內,其只能被動接受行為的影響。例如,夜晚街邊大排檔的喧鬧聲對附近居民睡眠的干擾。這里,施加影響的行為不受居民控制,居民只能被動接受。
4.邊界的動態(tài)性。這里的“邊界”強調的是外部性的影響程度或作用效果,外部性的邊界不是一成不變的。巴澤爾(1989)將外部性描述為界定產權的成本和收益均衡后的遺留狀態(tài),即界定產權的成本不小于相應的收益也不大于收益時,為外部效應的穩(wěn)定和均衡狀態(tài)。但是,當外在條件發(fā)生變化時,界定產權的成本和相應的收益會發(fā)生變化,產權均衡點也會隨之變動,即外部性的邊界也是變動的。[12]例如,通常集貿市場上出售的雞蛋都是散賣的,雞蛋有大個的,也有小個的,不同體型的雞蛋混合出售時,消費者之間就承擔了不同的外部性(因為不同的人對雞蛋個頭大小的喜好不同,對相同大小的雞蛋的效用不同,市場價格統(tǒng)一,由此產生的外部效應就存在差異)。而在超市中,雞蛋按個頭大小、產地、品種等標簽被分揀開來,不同類別標簽的雞蛋售價不同,此時,消費者承擔的外部性被削弱,即外部效應的邊界被縮小了。
5.效果的復雜性。這里的“效果的復雜性”強調同一個外部性現(xiàn)象對不同的人的影響效果存在差異,表現(xiàn)在正福利或負福利的差異和影響程度的差異。莎士比亞的名劇《威尼斯商人》中的猶太商人夏洛克講到:“有些人不愛瞧一只張口的豬仔;有些,瞧見一只貓會勃然大怒;又有人,聽到了風笛在嗚嗚鳴響,會不禁流小便。因為愛憎和喜怒,激情的主宰,指揮著它的意趣,全憑一個人的好惡?!睂τ卩従语曫B(yǎng)的寵物,喜愛小動物的人可能把它作為一種正的外部效應看待,因為無聊時可以讓人開心,而有潔癖的人或天生討厭動物的人卻在鄰居寵物的身上得到了負效用。
交易過程中,交易一方囿于有限理性、信息分布不對稱、知識和技術的局限性等,在界定產權的成本和收益時,留下了公共領域,為交易外部性的產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在逐利動機的驅使下,交易另一方或其他主體攫取公共領域內的產權資源,同樣限于信息和技術手段,公共領域內的產權資源的發(fā)掘程度具有一定限度,從而決定了交易外部性的邊界。一般而言,交易外部性的產生與下列因素有關。
第一,有限理性和技術手段等所引致的信息不對稱。決策者的權利空間是不同的,這一方面源于決策者的利益差別,另一方面源于彼此的信息差異。因此外部性的真正誘因在于決策單位的分離,這種分離使決策者與受決策影響的主體之間產生了“官能障礙”,從而可以誘發(fā)效率的損失(外部性產生)。哈耶克認為,“資源配置的好壞,取決于決策者所掌握的信息的完全性與準確性(Hayek,1948)?!盵17]“信息的完全性”可以理解為信息的數量,而“信息的準確性”則可以理解為信息的質量,相應地,信息不對稱表現(xiàn)為信息數量分布的不對稱和質量分布的不對稱,兩者都可能導致交易中一方權利被侵害,從而造成交易外部性。信息數量分布的不對稱表現(xiàn)為,信息在交易主體間有無的不對稱、信息獲取存在成本導致的不均勻以及信息獲取能力差別導致的不均勻。信息在質量上的不對稱主要指信息被扭曲、不準確甚至錯誤,也就是指信息在質上與客觀事實不一致,這種不一致直接導致決策主體決策的失誤。
第二,有限理性和技術手段等局限下的機會主義行為。機會主義行為突出表現(xiàn)為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兩種情況。機會主義行為源于人的逐利本性,信息不對稱和人的有限理性給機會主義行為提供了活動空間,從而使外部性的產生成為可能,而人們追逐利益的動機強弱和知識層次、技術手段的先進性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外部效應的發(fā)揮程度。這里的技術手段可以理解為開發(fā)(使用)、界定(維護)公共領域內產權的技術、知識和能力等工具的先進性和運用程度。以煤礦生產為例,煤炭開采業(yè)屬高風險行業(yè),對作業(yè)場所的安全性及雇員的素質要求較高,但在一些非法小煤窯中,普遍存在雇主和雇員素質較低且安全生產意識薄弱的現(xiàn)象。一旦生產事故發(fā)生,由于煤礦生產的特殊性和復雜性,雇主和雇工都會遭受巨大的經濟損失。在采取預防行動時,雙方都存在機會主義行為,防范水平的不可觀察性預示著雇員和雇主之間的私人合同將不能從交易中實現(xiàn)所有潛在收益的轉化,而防止不可觀察事故的努力決定了交易外部性的影響程度。
第三,突發(fā)事件和不可抗拒力。機會主義行為并非是誘發(fā)交易外部性的唯一原因,當產權在轉移過程中受到外部的不可抗拒力的影響時,交易一方或交易主體以外的群體的權益可能受到損害,從而引發(fā)外部效應。這里的不可抗拒力可以理解為兩種情況:一是外界的權利干擾,如政治權利侵害;二是突發(fā)事件。首先,對于政治強權。政治權力是人們選擇以力量對比和力量制約方式作為實現(xiàn)和維護自己利益要求的過程中聚集形成的一種力量,它是在特定的力量對比關系中,政治權力主體擁有的對其他社會和政治力量及其他政治權力客體的制約力量。政治權力在本質上表現(xiàn)為特定的力量制約關系,在形式上呈現(xiàn)為特定的公共權力。市場交易中,如果交易一方持有政治強權,并且利用該權利牟利,使交易另一方或其他公眾遭受額外的成本增加、收益損失或效用損失等,交易外部性就產生了。由一方強權引起的交易外部性問題不同于政府進行管理型交易所引發(fā)的政府行為外部性。因為,僅從外部性的施加主體來看,前者是交易內部的一方,即外部性是由交易過程所引起的;而后者則是交易外部的組織——政府,即外部性是由政府為彌補市場缺陷、改變市場規(guī)則或體制等管理行為所引起的。其次,對于突發(fā)事件。交易中的突發(fā)事件可能導致成本收益在交易雙方或者其他主體之間的重新分配,從而造成外部性。例如前面列舉的海運過程中由意外事件所引發(fā)的原油泄漏事故,事故除造成了海運簽約雙方利益的損失外,也給海域內居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負面影響。
對應于“外部性”,有學者提出并研究了“內部性”問題。據考證,“內部性”概念最早是由美國經濟學家史普博于1989年提出的。在《管制與市場》一書中,史將“內部性”定義為:“由交易者所經受的但沒有在交易條款中說明的成本或效益”,并進一步認為,內部性主要是由信息不完全引起的交易費用導致交易另一方的成本增加或效益損失。他認為主要有三類交易費用導致內部性的產生:一是存在風險條件下簽訂意外性合約的成本,二是當合約者行為不能完全觀察到時所發(fā)生的觀察或監(jiān)督成本,三是交易者收集他人信息和公開自身所占有的信息時發(fā)生的成本。史普博在書中小注里又將內部性定義為“經濟交易參與者之間交換但沒有在交易條款中反映的商品束。”[18]目前國內關于內部性的研究文獻尚不多見。比較有代表性的有:程啟智(2002,2004)、王冰和黃岱(2005)、何立勝和楊志強(2006)、蘇曉紅(2008)、張東峰和楊志強(2008)、仇恒喜和李武江(2009) 等。[19-25]
這里筆者要表達的觀點是:史普博的“內部性”實質是筆者提出的“交易外部性”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更準確地說,“內部性”是交易外部性中的二類交易外部性。對史提出“內部性”的初衷和目前一些學者的研究資料進行逐一考察,筆者發(fā)現(xiàn),“內部性”的本質是交易過程中,交易一方的產權(束)沒有被完全定價或得到對等補償,以致其成本增加、收益減少或福利損失。從作用關系來看,“內部性”的施力主體是交易中的一方,受力主體是交易的另一方,兩方均處于交易的“內部范圍”(對應于“外部范圍”,即交易主體外的社會公眾范疇);從作用效果來看,“內部性”存在正向性和負向性兩種效果,當交易一方A的產權(束)被強制發(fā)掘和利用時,可能出現(xiàn)A的福利(收益或效用)受損,也可能出現(xiàn)另一方B的福利增加。從產生原因來看,內部性的產生和引發(fā)的程度受信息不對稱、有限理性、機會主義行為、技術手段的先進性的約束和影響,同樣受外在強制力的影響。②綜合前面的分析,筆者以為,基于產權轉移角度認識交易的本質,“內部性”實質就是傳統(tǒng)的外部性問題中的一個剛被識別出的類型,并且,它完全可以歸結為“交易外部性”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
事實上,有學者在此前已經認識到了“內部性”的“外部性”本質。例如,程啟智(2002)對內部性問題進行了分析,認為不論外部性還是內部性,都是由于產權未充分界定而導致的成本與收益的外溢,二者唯一的不同是受損(受益)方不同?!八^內部性和外部性的區(qū)別,只在于某一經濟主體對其他經濟主體造成的利益或成本這一行為,是在交易活動之內還是在交易活動之外。”外部性是對不涉及交易的第三方造成的影響,而內部性是具有信息優(yōu)勢的交易方對另一交易方造成的影響,二者可以統(tǒng)一到同一產權理論框架下。但他認為“這種區(qū)別只是表面的,在理論上沒有太大的意義”,所以,也就沒有對內部性做進一步的理論探索和發(fā)展。[20]何立勝和楊志強(2006)分析了內部性產生的原因,同樣并認為,內部性和外部性的根源都是未界定清晰的產權關系,二者都會導致市場機制配置資源效率的低下,形成市場失靈的狀態(tài)。[22]重新將外部性的歸類整理如圖2所示。
圖2 外部性的重新歸類整理
這里筆者要補充一點:鑒于對當前社會和經濟發(fā)展問題具有較好的理論解釋力,“內部性”作為外部性問題中的一個突出表現(xiàn)形式,逐步被學者和社會所接受。但學者尚未意識到因交易而產生的外部性不僅會影響到交易雙方的福利,而且更重要的是,這種外部性還可能波及到交易之外的公共領域。正如筆者前面的分析,一類交易外部性和三類交易外部性同樣解釋了當前經濟發(fā)展中的一些突出的外部性事件,該問題值得我們關注。
交易的實質是產權的轉移。普遍意義上,交易過程由于信息不對稱、機會主義行為的存在,技術手段和有限理性的約束以及外部不可抗拒力等的影響,(產權未明確界定)導致產權(束)或產權部分職能外溢在公共領域,從而引發(fā)交易主體或交易以外群體的追租行為,如果缺乏有效的排他性權利的進一步約束,進入公共領域的權利(財富) 將被他人爭奪,從而引起“租值耗散”(Cheung,1970,1974;Barzel,1974),[13][26-27]交易外部性就此產生。結合對交易費用本質的理解,筆者認為,只有交易外部性才隸屬于交易費用范疇,而生產外部性和消費外部性所產生的福利損失不是交易費用(生產外部性應劃歸在狹義的生產成本范疇,消費外部性應劃歸消費成本范疇)。這樣理解的目的是,盡量縮小“交易費用”作為一個概念的外延的范圍,從而限制交易費用的泛化。兩者的關系用圖3表示更為清晰。
圖3 外部性與交易費用關系的重新整理
基于對外部性和交易本質的理解,本研究認為將外部性進行生產外部性和消費外部性兩分的觀點和做法有失偏頗。筆者以為,外部性產生的本質是產權(束)或產權部分職能被動性的外溢,而沒有被定價或得到對等補償所致。產權的外溢可以發(fā)生在產權既定的情況下(對應于生產外部性和消費外部性),也可以發(fā)生在產權轉移的過程中(對應于交易外部性)。因此,研究提出了“交易外部性”概念。認為,交易外部性是指產權交易過程中,交易一方主體或交易以外群體的權利(束)或權利部分職能被交易另一方強制利用,而未被定價或實現(xiàn)對等補償的現(xiàn)象。研究進一步給出了具有一般意義的外部性的數學描述。考察外部性的實施主體和作用主體的屬性差異和行為影響特點,外部性的分類可以重新整理為生產外部性、消費外部性和交易外部性三類,其中交易外部性又可以進一步劃分為一類交易外部性、二類交易外部性和三類交易外部性三種。特別說明的是,筆者的“二類交易外部性”與史普博的“內部性”具有相同的本質內涵。
注 釋:
①資料引自:http://www.qingdaonews.com/gb//content/2010-08/11/content_8455233.htm。
②史普博和國內部分學者僅從信息不對稱角度分析內部性的產生,筆者認為該分析思路有待商磋。
[1]羅士俐.外部性理論價值功能的重塑——從外部性理論遭受質疑和批判談起[J].當代經濟科學,2011,(2):27-33.
[2]Pigou A C.The Economics of Welfare[M].London:Macmillan,1920.
[3]Knight F H.Some Fallacie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Social Cos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24,38(7):582-606.
[4]Ellis H,Fellner W.External Economies and Diseconom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43,23(3):493-511.
[5]Meade J.External Economies and Disexternal Economies in a Competitive Situation[J].Economic Journal,1952,62:54-67.
[6]Bator F M.The Anatomy of Market Failure[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8,72(3):351-379.
[7]Buchanan J M.Stubblebine W C.Externality[J].Economica,1962,29:371-384.
[8]Baumol W J,Oates W E.The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Policy(2th ed.)[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9]Samuelson P A,Nordhaus W D.Economics(17th ed.)[M].New York:McGraw-Hill,Companies,Inc.,2001.
[10]Coase R H.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60,3:1-44.
[11]Demsetz H.Towards a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7,57(2):347-359.
[12]Barzel Y.Economic Analysis of Property Rights[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13]Cheung S N S.The Structure of a Contract and the Theory of a Non-Exclusive Resource[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70,13(1):49-70.
[14]張五常.經濟解釋[M].香港:花千樹出版有限公司,2002.
[15]沈滿洪,何靈巧.外部性的分類及外部性理論的演化[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1):152-160.
[1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7][英]哈耶克.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
[18]Spulber D F.Regulation and Markets[M].Cambridge:The MIT Press,1989.
[19]程啟智.內部性與外部性及其政府管制的產權分析[J].管理世界,2002,(12):62-68.
[20]程啟智.政府社會性管制理論的比較研究[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4,(5):3-8.
[21]王 冰,黃 岱.信息不對稱與內部性政府管制失敗及對策研究[J].江海學刊,2005,(2):53-57.
[22]何立勝,楊志強.內部性·外部性·政府規(guī)制[J].經濟評論,2006,(1):141-147.
[23]蘇曉紅.內部性解決機制的比較分析[J].經濟學家,2008,(5):89-95.
[24]張東峰,楊志強.政府行為內部性與外部性分析的理論范式[J].財經問題研究,2008,(3):8-15.
[25]仇恒喜,李武江.產權的公共領域、最佳產權清晰度與內部性[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9,(8):86-91.
[26]Cheung S N S.A Theory of Price Control[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74,17(1):53-71.
[27]Barzel Y.A Theory of Rationing by Waiting[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74,17(1):7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