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恒
(揚州梅嶺中學 江蘇 揚州 225000)
作為一名常帶畢業(yè)班的教師,一聽到“中考總復習”,都有一種沉重感;復習是一項繁重、辛苦的工作.學生經(jīng)過兩年的物理學習,已累積了一定的知識,教師怎樣將這些知識系統(tǒng)化、結構化;怎樣進一步鞏固學生的基本技能與技巧;怎樣進一步提高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當中任務的確很重.當然,更不能缺少科學性的指導.那么,應如何進行科學、有效的復習?下面筆者就談談自己在復習過程中的一點想法.
這個想法來源于2009年江蘇省中考統(tǒng)考第12題:如圖1所示,小剛將盛滿水的圓柱形透明玻璃杯貼近書本,透過玻璃杯觀看書上的鸚鵡圖片(圓圈中的鸚鵡圖與書本中的鸚鵡圖實際大小相等),他所看到的虛像可能是
圖1
筆者曾經(jīng)在考后對本題做了一個統(tǒng)計,班上的7名“尖子生”有4名做錯了,全選了C;但是班上幾位成績一般的學生(約9名)幾乎不費力的就做了出來.我覺得很好奇,便問他們?yōu)槭裁催xA,學生幾乎都是很得意的說,不難啊,拿礦泉水瓶子看一下就行了.
這個現(xiàn)象引起了筆者的思索,為什么這么簡單的事情,學習好的學生幾乎錯了一半,教師是否讓尖子生在在題海中沉浸得太久了,讓學生做了太多的紙上實驗,以至于忽略了最基本的實驗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其實,有很多題目不需要教師費心費力地講解,為什么不讓學生做個實驗看看呢?這樣,既能節(jié)約時間,提高效率,又能使學生學得輕松,記得牢靠.
受上一道題目的啟發(fā),筆者在講解一些光學的易錯題時就盡可能的讓學生多做多看,爭取讓學生能夠先有一個直觀的感知,然后再從原理上理解光現(xiàn)象.
【例1】一束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圖2中能正確表示其光線傳播路徑的是
圖2
分析:如果只做這道題目,學生幾乎都會選擇出正確的選項C;偶有選錯的,也基本上是因為未發(fā)現(xiàn)光線的傳播方向,而錯選了選項B.但不管怎么樣,“空氣大角”的這個規(guī)律學生都能記?。墒侨绻瑫r再做下面一道題目,學生往往就不知所措了.
【例2】如圖3所示,是我們看到的筷子斜插入水中的情況,其中正確的是
分析:這兩題如果連著一起考,則學生十有八九會選錯,因為他們對光路和虛像的概念產生了混淆.以前筆者對這類題目的處理方式是反復講解、畫圖,但明顯感覺到最終效果不盡如人意,即使學生最后做對了,也基本上是靠死記答案.其實,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做了大量的“無用功”.如何突破這個瓶頸?受2009年中考12題的啟發(fā),為什么不讓學生親手做實驗看呢?
于是,筆者讓學生自己帶碗和筷子,按照題目上的要求放好,先自己看現(xiàn)象,然后告訴我,筷子應該向什么方向彎折?學生幾乎是毫不費力的答出正確的答案.接著筆者又在講臺上演示光線從玻璃中斜射入空氣的實驗,學生很清楚的記住了現(xiàn)象.在這節(jié)課快結束時,特意不做提示,讓學生做了一個隨堂練習,內容就有上面這兩題,結果全班48名同學,兩題全對的有43人,教學效果空前的好,幾乎不需教師講,學生自然地就記住了光路和虛像兩者的不同.
圖3
通過這一對比,筆者深刻的感受到了認知規(guī)律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學生建立一個物理概念,必須要經(jīng)過“感知操作—建立表象—形成概念”這一科學過程,如果教師一味地強調講解,實際上就是把前兩個過程全部忽略,而僅僅是“紙上談兵”,這樣不科學的方法,當然費時又費力.
后來,筆者又利用例2的教學方法,在后續(xù)的光學復習過程中突破了好幾個以往難以講清的難點.
【例3】將筷子豎直插入裝水的玻璃杯內,從俯視圖(圖4)中的P點沿水平方向看到的應該是圖5中的哪一個?
圖4 筷子豎直入水俯視圖
分析:這個題目是一道競賽題,在課上筆者一般是不講解的,可經(jīng)常有學生來問,而且問的往往都是好學生.如果不講解,會影響這部分學生的學習熱情.但是每次都是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則是聽得渾渾噩噩.因為對于學生而言,如何看懂本題的兩張圖是一個難點,這種三維俯視圖,以前學生基本不接觸,一般很難看懂.
圖5
從2011年開始,每逢學生來問,筆者只布置一個任務,讓學生回去照著題目上的要求自己看,只提醒學生注意看的方向要符合題意,同時要注意把筷子多放幾個不同的位置,觀察并尋找規(guī)律.也就是說,筆者只解釋如何看其中一張圖(如A),其余的工作都由學生自己完成.利用這樣的方法,所有學生都很快地知道了答案,而且都能理解這一現(xiàn)象的成因.通過這個案例讓筆者對“方法比過程重要”這句話有了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解.
其實不僅僅在光學中可以使用以上的方法,力學中也有類似的例子.
【例4】張老師用2 N的力沿水平方向推一輛在水平桌面上的小車,小車以較慢的速度沿力的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小車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__N;當他推小車以較快的速度沿力的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時,所用的推力應該__________2 N(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分析:本題的第一問,學生都能很快得出答案.但是第二問,學生本能地選擇大于,因為學生存在著一個固有思維,速度越大,摩擦力越大.如何讓學生能夠認識到摩擦力的大小與速度無關?以前筆者講這類題型的時候,都是用灌輸式的講法,逼迫學生死記硬背.但是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他們根本不理解,只是教師這么說了,就這么記了.筆者在上這節(jié)內容的時候也感覺到學生的木然,這種感覺讓我很不舒服,能不能讓學生眼見為實.
筆者也曾經(jīng)試著用彈簧測力計勻速拉動木塊,一次速度快,一次速度慢;但由于實驗操作時很難做到勻速直線運動,所以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不是很穩(wěn)定,自然教學效果就不是很好.于是我就想突破這一難點.
圖6 摩擦力演示器
有一次到兄弟學校聽課,發(fā)現(xiàn)一種很直觀的演示器材——摩擦力演示器(圖6).這種器材有一個特點,可以通過控制電流的大小來控制皮帶的轉速.筆者將這個器材借回來,在班級里演示了一下高速和低速時木塊受到的摩擦力,并未多講,大多數(shù)學生立刻很輕松的說出摩擦力與速度無關.看到這樣的教學效果,我感觸良多.同樣的知識點,換了一種教法,得到的幾乎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教學效果.看來,物理中很多結論,能做的一定不要講.盡可能用學生的思維習慣來講授知識.
其實還有一個類似的例子.在中考復習中,有這樣一道關于二力平衡的例題.
【例5】甲、乙兩同學各用2 N的力在水平桌面上沿相反方向拉一彈簧測力計,則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是______N,彈簧測力計所受合力是______N.
圖7
分析:學生對于第二問,合力為0,基本上能夠順利給出答案;但對于第一問示數(shù)是2 N,總是理解得有點困難.因為學生認為合力就是二力之和,所以他們更愿意認為示數(shù)是4 N.于是筆者設計了一個簡單實驗,用三個同樣的輕質彈簧測力計,如圖7首尾相連,在兩端各加一個相反的力.學生做完實驗后,立刻就發(fā)現(xiàn),三個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是一樣的.借助此模型,本題的第一問學生輕而易舉地就會了.
由上面的幾個教學實例,使筆者深刻感受到,作為教師要經(jīng)常反思教學,要不斷地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教學不能依靠慣性,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效率,尋找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盡可能使得學生好懂,教師好教.在復習過程中,能做給學生看的就不要講,突出物理學科的實驗性,盡可能的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千萬不要在紙上做實驗.由于中考總復習時候學生進行紙筆復習時間比較多,動手實驗次數(shù)和時間少,實驗基本儀器的操作缺乏一定的訓練.所以一旦出現(xiàn)對實驗操作過程的考查題目,學生就會束手無策.這幾年來,中考物理中對于實驗過程的考查越來越多.作為一名一線教師,盡可能的多做實驗,讓學生從實驗現(xiàn)象中發(fā)現(xiàn)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也許正是我們一線教師在中考的“題?!睆土曋腥菀缀雎缘囊粋€問題.
1 李桂福.中學物理教學法實驗.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