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 平,趙繼珂
肯尼迪政府對以色列開發(fā)核武器的政策初探
臧 平1,趙繼珂2
1958年,以色列在迪莫納以“和平利用核能”項目為掩護秘密開發(fā)核武器。美國的核政策開始出現(xiàn)重大轉變,對核武器實施“雙重標準”成為其重要的政策內(nèi)涵。美國為國際防核擴散體系的完善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并促成1968年《不擴散核武器條約》(NPT)的正式簽署。
肯尼迪;以色列;核武器
以色列在開發(fā)核武器方面長期推行“核不透明”政策,美國政府對涉及以色列核武器方面的檔案資料解密甚少,一直以來鮮有學者就美國對以色列開發(fā)核武器的政策問題予以研究。但此問題不但涉及美國與其盟國的關系,而且關系到復雜的中東問題,對此進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二戰(zhàn)中法西斯對猶太人的種族屠殺,以及周邊阿拉伯世界對以色列的敵視和入侵,促使以色列在建設常規(guī)軍事力量的同時,嘗試開發(fā)像核武器這樣的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以實現(xiàn)自己的領土安全并遏制對手。而美國從1946年提出巴魯克計劃以來,就一直反對核武器的擴散??紤]到發(fā)展核武器的敏感性,以及為避免同美國就這一問題發(fā)生正面沖突,以色列嘗試秘密進行核試驗。其具體策略可以歸結為:以美國“和平利用核能”項目援助的索雷克(Soreq)核反應堆為掩護,通過與法國合作,在迪莫納秘密進行另一核反應堆的建設。
這一秘密核基地建設始于1958年,遲至1960年底美國情報部門才參照其他信息,最終明確迪莫納正在建設核基地。1960年12月初,中央情報局將調(diào)查報告遞交給政府其他部門,有關迪莫納核設施的秘密被公開。迪莫納核建設公開之后,美國政府官員對以色列向美國隱瞞其開發(fā)核武器普遍不滿。1961年1月9日,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就以色列秘密發(fā)展核武器召開會議,與會者特別是參議員漢克·魯珀和戈爾對以色列隱瞞其行為且“故意誤導”美國表示憤怒。參議員富布賴特指出“如果真如以色列官員所聲明的以色列沒有什么可隱瞞,那他們?yōu)槭裁匆[瞞迪莫納建設的真實情況?”[1]2在研究對以色列開發(fā)核武器的對策過程中,肯尼迪多次同國務卿迪安·臘斯克會談,最終肯尼迪政府決定通過不斷對以色列施加壓力,尋求獲得秘密視察迪莫納的機會,并對如何視察做了詳細安排。
1961年5月兩名美國科學家在以色列國防部工作人員的陪同下視察迪莫納。稍后兩名科學家報告“他們對視察沒有被隱瞞表示滿意,而且這些設施也正如先前以色列駐美國代表所描述的那樣,其規(guī)模只是用于科學研究和和平利用目的?!保?]531961年5月30日,以色列總理本-古里安訪問美國,在同肯尼迪會談過程中,雙方商定將由中立國家繼續(xù)對迪莫納核基地進行視察。之后,參謀長聯(lián)席會議準備了一份“對以色列擁有核能力的戰(zhàn)略分析”報告,對以色列發(fā)展核武器可能會對阿拉伯世界、蘇聯(lián)集團以及自由世界造成的沖擊作出詳細評估,最終結論“美國必須采取行動阻止以色列擁有核武器,包括嘗試通過官方、半官方或私人方式使以色列和法國明確以色列獲得核能力將對自由世界、中東和以色列都有消極作用;嘗試通過各種可行方法,使以色列確信把投入到核武器開發(fā)的人才和資源全部利用到和平利用核能項目上,將使他們獲得最大化的經(jīng)濟和政治效益等?!保?]95
根據(jù)1961年本-古里安同肯尼迪總統(tǒng)會談約定,1962年美國要求對迪莫納進行第二次視察。雖然視察結論仍是以色列核設施是用于和平目的,但對這次視察,美國駐以色列大使沃爾沃思·巴伯在稍后發(fā)給美國國務卿的電報稱“由于受到過度限制,真正的視察時間不超過45分鐘”[2]112。隨著迪莫納核設施建設的不斷推進,當1963年美國政府再次提出核查要求時,以色列的抵制態(tài)度明顯顯現(xiàn)。由于以色列對核查態(tài)度的轉變,肯尼迪總統(tǒng)不得不多次致信以色列總理,敦促其履行承諾,并對核查提出新的要求。對美國提出的要求,本-古里安總理先以國內(nèi)政局動蕩需要處理為由進行拖延,繼而1963年辭去總理職務。繼任者繼續(xù)其前任的基本政策,在不與美國進行直接沖突的前提下,盡量拖延視察時間。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總統(tǒng)遇刺身亡,直到此時,新一輪視察迪莫納的活動也沒有安排妥當,以色列核問題不得不轉到繼任總統(tǒng)林登·約翰遜手中。
縱觀美國歷屆總統(tǒng)對核擴散的認識,肯尼迪持極其悲觀的態(tài)度,因此他嘗試采取積極措施阻止核武器進一步擴散。即便如此,對以色列開發(fā)核武器,他卻沒有采取比進行秘密核查更嚴厲的手段加以阻止,而這些秘密核查,難以獲得真實資料。制約肯尼迪政府就以色列開發(fā)核武器采取強硬措施的原因可歸結為:
首先,美國情報機構的失職使美國錯過了干預的最佳時機。由于將近三年美國情報部門都沒有確定迪莫納建設的真實目的,這給以色列提供了一個相對寬松的先期建設環(huán)境,迪莫納核設施得以快速建設,其大部分建設都已完成或接近完成。迪莫納興建之初,以色列國內(nèi)各派系由于政治原因或其他考慮對開發(fā)核武器還持有異議,但當1960年迪莫納核秘密被公開時,由于建設已基本完成,當初持反對意見的領導人很難再堅持不發(fā)展核武器的主張。并且由于害怕阿拉伯國家入侵以色列,國民普遍對政府開發(fā)這種巨大威懾力的武器表示支持。
其次,美因特殊利益關系在處理這一問題時有所顧忌。美國一直將以色列視作堅固的盟友,同阿拉伯國家不同,以色列在意識形態(tài)方面更趨同于美國自由社會的思想,易于被美國社會所認同,并且以色列駐美國的院外集團力量巨大,任何一屆美國政府都不敢對以色列過于苛刻。而作為美國的“準盟國”,以色列在應對美國要求他們停止開發(fā)核武器時,不斷以獲得美國的安全保障作為要挾,這使美國在處理此問題時投鼠忌器。而肯尼迪入主白宮之后,指責艾森豪威爾主義使美國與阿拉伯世界關系惡化,他認為“美國新的中東政策的重點應當是:美國既要保證以色列的生存,又要加強與阿拉伯國家的關系以遏制蘇聯(lián)的影響?!保?]338因此,美國積極推進解決中東地區(qū)的約旦難民問題和水危機問題,在嘗試解決這一問題時,以色列政府合作與否作用重大,美國政府不得不對此有所遷就。
第三,冷戰(zhàn)心理作祟,害怕過分公開以色列開發(fā)核武器問題會使蘇聯(lián)借機卷入中東事務。1963年3月6日,中央情報局和國家情報委員會的會談記錄明確提到以色列獲得核武器可能會使蘇聯(lián)獲得巨大的政治機會。報告稱,“根據(jù)蘇聯(lián)慣例,他們可能會恐嚇以色列和其他國家不要嘗試對阿拉伯國家發(fā)動進攻。如果以色列克制不對阿拉伯進行大規(guī)模的軍事行動(我們認為他們也不會采取行動),那蘇聯(lián)就會將這一結果歸功于他們對以色列的恫嚇。在這種情況下,蘇聯(lián)不需冒任何卷入軍事沖突的危險,就可以增大他們在阿拉伯乃至整個中東地區(qū)的地位和影響”[4]。因此,如何淡化以色列發(fā)展核武器可能引起的國際關注,使此問題盡量不在中東地區(qū)成為焦點就成為美國處理此問題的優(yōu)先考慮因素。
回顧以色列核武器的發(fā)展歷程,可以看出肯尼迪時期采用的秘密核查方式影響巨大。
首先對以色列方面來講,在同肯尼迪政府交涉過程中,以色列領導人將發(fā)展核武器同以色列的安全掛鉤,向美國要求提供安全保證;并且以色列還以阿拉伯國家積極嘗試進行導彈和核武器建設為由,要求美國向阿拉伯國家和蘇聯(lián)施加壓力,阻止他們將核武器引入中東。由于以色列此一階段的這些操作效果明顯,為以后歷屆政府同美國就核武器進行交涉提供了充足的談判經(jīng)驗,同時使以色列洞悉美國制止以色列發(fā)展核武器方面的政策底線,在以后同美國政府的談判中得以承受住美國的巨大壓力,最終獲得核武器。
其次,這一政策的實施對美國造成重大影響。一方面是美國在核武器管制問題上“雙重標準”政策逐漸成形。雖然從1945年美國嘗試對核武器進行壟斷,但由于蘇聯(lián)、英國相繼獲得核武器,美國的核壟斷夢想破滅。美國的核政策開始出現(xiàn)重大轉變,對核武器實施“雙重標準”成為美國重要的核政策??梢哉f以色列是繼法國之后又一個獲利于美國“雙重標準”的典型,同時以色列對這一政策的最終成形也有重大影響。
另一方面,考慮到以色列最終獲得核武器可能會對美國造成的危害,美國政府開始思考構建完整的國際防擴散條約體系,試圖通過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來防止核武器進一步擴散。早在1962年3月29日,美國國務院同英國駐美大使就以色列核問題進行會談時,就設想把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核查體系引入中東,同時美國表示將盡最大努力促使以色列把其核工業(yè)納入國際核查體系。但以色列聲稱迪莫納建設并未受到美國的援助,且以阿拉伯世界特別是埃及沒有接受原子能機構核查為由,拒絕接受這一要求。1963年肯尼迪倡議達成《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PTBT),以色列在同年正式聲明簽署,條約的簽署使以色列喪失了在大氣層、外層空間和水下進行核試驗的機會。正是從肯尼迪時代開始的核禁試努力,為以后國際防核擴散體系的完善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進而使1968年《不擴散核武器條約》(NPT)正式簽署。
[1]U S Department of State.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簡稱FRUS),Volume XVII:Near East,1961-1962[EB/OL].http://history.state.gov/historical documents/frus1961-63v17/comp1,2011-05-31
[2]Avner Cohen.Israel and the Bomb[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8.
[3]彭樹智.二十世紀中東史(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Consequences of Israeli Acquisition of Nuclear Capability”,March 6,1963[EB/OL].東北師范大學圖書館數(shù)據(jù)庫:解密文獻參考系統(tǒng)(Declassified Documents Reference System:DDRS),文件號:CK3100416952.
K712.54
A
1001-6201(2011)05-0210-02
2011-03-01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10YJC770017);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10JJD770007)
(作者單位:1.吉林工商學院教務處;2.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責任編輯:趙 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