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機關醫(yī)院 針推科,江蘇 徐州 221003)
頸性眩暈是臨床最常見的癥狀之一,隨著人口老齡化、計算機的廣泛應用、學生學習壓力的加大,此癥的發(fā)病率日趨增高,患者也逐漸年輕化,嚴重影響了人們的工作、生活和學習。筆者自2006年以來臨床收治了56例頸性眩暈癥患者,通過手法治療收到了非常滿意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56例中,男22例,女34例;年齡13~69歲;病程最短3 d,最長2年。曾經藥物、理療或其他療法無效者16例,稍有療效或僅有即時療效者18例。此全部病例均具備頸性眩暈癥的常見或伴隨癥狀,以及各陽性體征,X線、CT或MRT示除4名學生外,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質增生(特別是鉤突關節(jié))和椎節(jié)的失穩(wěn),TCD檢示有椎動脈痙攣和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征象,并排除了美尼爾氏綜合征、心源性、眼源性、高血壓、神經官能癥及顱內腫瘤等引起的眩暈。
1.2 治療方法 通過解除頸部軟組織的痙攣、整復椎體關節(jié)的紊亂,恢復頸椎內外應力的平衡;通過消除對椎動脈機械性壓迫和扭曲所致的痙攣,改善和增加椎-基底動脈的血供。治療部位以頸項肩背為主,頭面上肢為輔;經穴以督脈、手足太陽經為主,其余陽經及肝腎陰經為輔;以風池、風府、天柱、完谷、翳風、頸夾脊穴、大椎、肩井、百會、太陽、四神聰、印堂、睛明、魚腰、陽白、四白為主,大杼、風門、天宗、頭維、攢竹、絲竹空、角孫、率谷、曲池、手三里、內外關、后溪、合谷為輔。
患者取坐位或臥位,用一指禪推法、揉法、彈撥、拿法、滾法,作用于頸肩太陽經、少陽經及督脈的循行部位,尤以上頸椎部為重點。要手法柔和、用力均勻、力達深透,時間宜在10~15 min,待手感頸項兩側及肩部肌肉柔軟后,再在棘突偏歪或有明顯壓痛的頸椎處行復位手法,以整復紊亂的頸椎關節(jié)。然后,在頭頂、前額、眼眶周圍行推、揉、抹、運、點、拿、梳理、掃散等手法,開竅醒腦,升陽充髓,用時5~10 min。若伴有上肢酸麻脹痛,也以手法配合治之。整個治療時間宜在20~25 min,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1.3 療效標準 治愈:眩暈及伴隨癥狀均消失,能正常工作和生活,隨訪1年內未復發(fā);顯效:眩暈及伴隨癥狀均消失,1年內偶有復發(fā)但癥狀較輕,再經治療癥狀消失;有效:眩暈癥狀消失,但時有頭昏、頭暈及輕微伴隨癥狀,經治療后,癥狀仍可消失;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
本組56例,治愈37例,占66%;顯效14例,占25%;有效5例,占9%;無效0例,總有效率100%。
據(jù)有關資料[1]報道,頸椎病在我國的發(fā)病率為3.8%~17.6%,而在這些患者中有眩暈者可達半數(shù)以上,50歲以上頭痛、頭暈者50%以上與頸椎病有關[2]。
祖國醫(yī)學認為,本病是由氣血精髓不足,清陽不振所致,屬本虛標實證,多為肝脾腎俱虛,復感風寒濕邪引起。腎為先天之本,氣之根,藏精主骨;脾為后天之本,主運化,統(tǒng)血主肉;肝為風木之臟,主升主動,藏血主筋。因此,病變組織在骨、在筋,在肉,部位屬督脈及手足太陽經。三臟俱虛則氣血兩虧,氣血兩虧則精血無以充盈髓海;腦為髓海,“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疲眩冒?!笨梢?,內虛為本。加之督脈經氣失調,復遇外感,以致頸肩經脈受阻、陽氣虛損、氣滯血瘀,精血無以榮髓,清陽不得提升,遂得之。
現(xiàn)代醫(yī)學則認為,本病的發(fā)生是由于頸椎內外應力的失衡引起的。正常頸椎的穩(wěn)定性是由頸椎內外應力的平衡來維持的,內外應力的平衡主要是由頸部軟組織(肌肉、韌帶、筋腱、關節(jié)囊)、椎間盤、椎體和關節(jié)(枕環(huán)、環(huán)樞、后小關節(jié))共同協(xié)調完成。但由于長期伏案低頭、外傷扭挫、自然退化、外感風寒,使頸椎出現(xiàn)生理曲度變直、消失或反張,骨質增生、椎間盤膨出或突出、椎間隙變窄、關節(jié)囊松弛、椎體滑脫、枕環(huán)、環(huán)樞及后小關節(jié)紊亂,以及周圍軟組織的無菌性炎癥等因素,打破了正常頸椎內外應力的平衡,頸椎失穩(wěn)。頸椎為了維持其穩(wěn)定性,重建這種平衡,局部軟組織保護性痙攣,使椎動脈受到機械性壓迫或扭曲,同時也不斷地刺激了椎動脈周圍的交感神經,進而引起椎動脈及其分支的痙攣[3],造成椎-基底動脈的血供減少[4]。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使支配內耳的內聽動脈血流量減少,從而影響了前庭平衡器官的血供,以致眩暈。同時,頸椎的失穩(wěn)和軟組織的損傷,又可使頸部的本體感覺傳入紊亂,引起反射性暈厥[5]。
頸部主要由督脈和手足太陽經脈循行,督脈為陽脈之綱,統(tǒng)督一身之陽,貫脊屬腎,入絡于腦;與六條陽經交會于大椎,對各陽經和腎經氣血有調節(jié)作用。手法作用于頸項,可使各經絡暢通、清陽升騰、氣血榮灌腦髓。髓海充盈則眩暈可解?,F(xiàn)代醫(yī)學認為,手法治療頸項可解除椎動脈和周圍軟組織的痙攣,增強局部氣血運行;調整紊亂的椎體關節(jié),可使失穩(wěn)的頸椎重新達到正常狀態(tài)下的內外應力平衡,緩解對椎動脈與交感神經的刺激,消除對椎動脈的機械性壓迫和扭曲,改善頸部軟組織結構的信息傳入,使中間神經元池的異化作用加強,進而使紊亂的血管動脈得到有效調節(jié),增加了椎-基底動脈的血供;同時,手法治療還可以通過改善頸部的本體感覺傳入紊亂信號,使空間定位準確,維持人體姿勢的穩(wěn)定,達到治療的效果[5]。
“頭為諸陽之會”,六條陽經會于頭面,與督脈交于大椎,且經絡“內屬臟腑,外連肢節(jié)”,頭面部的治療不僅可以提升清陽之氣充養(yǎng)腦髓,醒腦開竅,鎮(zhèn)靜定眩,還能暢通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脈,為本病的治愈,提供了保障。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治療頭面特別是眼眶周圍,能夠通過頸神經與頸肩交感神經纖維存在的聯(lián)系[6]進行相應的調節(jié),增加椎-基底動脈的血供,并間接地調整了植物神經功能,達到治療目的。
臨證治療前一定要明確診斷,特別是排除腦內腫瘤、藥物中毒等所引起的眩暈,以免誤診漏治,貽誤時機。本癥的壓痛點、棘突的偏歪、椎體的紊亂往往都在上頸椎,這可能和頸椎本身的生理結構有關,且在按壓時有眩暈加重或減輕感;頸椎極向側轉眩暈加重,這是頸性眩暈的又一大特點;藥物、理療或其他療法對此癥往往無效,或療效不甚理想。
由于此證發(fā)作嚴重,不能站立,可予頸托以限制其活動,防止眩暈的進一步加重或猝倒。證重時可取臥位,既緩解緊張使患者穩(wěn)定,又能使頸項軟組織放松,有利于治療。由于眩暈的加重與轉項有關,所以在調整椎體關節(jié)紊亂時,一定要注意患者的感受和手法技巧,在與患者溝通后,力求做到快而準。如果患者證情重、緊張,又無法配合,可在治療2~3次后,再做調整。
治療期間,也可根據(jù)病情的需要,適當配合針灸或牽引輔助治療,以提高療效,但一定要視病情和患者的接受情況而定,否則適得其反。要重視治療前后或發(fā)作期與緩解期TCD的檢測,加以比較,準確掌握椎-基底動脈的供血情況,有利于提高治療效果和診斷的準確性。
本病有反復發(fā)作的傾向,因此平時的養(yǎng)護更顯重要,叮囑患者平時一定要重視頸肩部的防護,防護得好,復發(fā)概率小,周期長,同時,不要忽視頸肩部的功能鍛煉,但切忌過量。避免長期低頭伏案工作,以及頭頸部的外傷和外感,保持良好的睡眠體位。平時,還應重視咽喉疾患的治療?,F(xiàn)代醫(yī)學認為,咽喉部炎癥既易引起上頸椎自發(fā)性脫位,也可誘發(fā)頸椎病[7]。筆者認為,一旦自感有發(fā)病跡象,特別是有過頸性眩暈病史者,宜及時治療,盡可能早的阻斷重證頸性眩暈的出現(xiàn),以減少不必要的痛苦。
[1]王楚懷.環(huán)樞關節(jié)紊亂與頸性眩暈[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1997,12(4):190.
[2]韓仲巖,叢志強,唐盛孟.神經病治療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3:59.
[3]倪文才.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手法治療與發(fā)病機制的研究[J].中華骨科雜志,1985,5(3):144.
[4]鐘乃川.椎-基底動脈短暫缺血性眩暈[J].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1996,10(6):377.
[5]連寶領.推拿治療頸性眩暈作用研究(下)[J].按摩與導引,2001,17(2):10.
[6]楊克勤.脊柱疾患的臨床與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514-515.
[7]李家順,賈連順.頸椎外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