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欣
(大連交通大學 國際交流與合作處,遼寧 大連 116028)
魯迅寫酒
苗 欣
(大連交通大學 國際交流與合作處,遼寧 大連 116028)
魯迅本人長期飲酒,其對酒的認識也比別人深刻,付之筆端,便形成不少對酒的描寫和論述.介紹魯迅在其詩歌、小說、散文中有關酒的描寫.
魯迅;酒;詩歌;小說;散文
酒,具有舒筋活血、去郁解悶、健神益智等作用,因而成為人們生活中最重要的飲料之一.文學創(chuàng)作需要激情想象,而適量飲酒有助于煥發(fā)激情、豐富想象.所以,古今中外的文人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飲酒使許多文人創(chuàng)作出不少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飲酒也造就了許多文人獨特的風神韻致.這就使文人與酒成為了長久而有趣的話題.
作為20世紀中國最偉大的文學家,魯迅長期飲酒,其對酒的認識也比別人深刻,付之筆端,便形成了不少對酒的描寫和論述.翻閱《魯迅全集》可知,他在各種文體中,都有關于酒的描寫.本文的"寫酒",就是專門介紹魯迅在詩歌、小說、散文中有關酒的描寫.
魯迅諸種文體皆擅,均為大手筆.郭沫若就曾說過:"魯迅先生無心作詩人,偶有所作,每臻絕唱.或則犀角燭怪,或則肝膽照人."在今天所見的魯迅數十首舊體詩中,涉及酒的就有10余首.就表達的內容、情調和運用的方式而言,可以分正、反兩類.
所謂"正",是指詩中或展示對酒的功能的積極運用和發(fā)揮,或塑造、表達健康向上的形象和情調,給人以鼓舞.
《惜花四律》作于1901年,4首詩依次寫了惜花的心情、惜花的行動、由賞花引起的感想、春天的百花盛開.其中第二首尾聯(lián)寫到"只恐新秋歸塞雁,蘭載酒櫓輕搖",意思是:只怕北方的大雁南歸,新秋快要到了;抓緊時間,坐著小船,邊喝酒邊欣賞兩岸的美景去吧.第三首的頸聯(lián)寫到"慰我素心香襲袖,撩人藍尾酒盈卮",意思是:花香襲袖,使我十分高興;春色撩人,使我滿杯地喝著藍尾酒!以上兩聯(lián),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惜花的行動,表達了對美好事物的珍惜和追求.
《自嘲》是魯迅作于1932年的一首被廣為傳誦的名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名聯(lián)即出自于此詩.此聯(lián)緊承的上聯(lián)亦即全詩的頷聯(lián)"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生動地寫出了魯迅在對敵斗爭中的機智勇敢,也形象地展現(xiàn)了在險惡的處境中,斗士的鎮(zhèn)定自若和從容不迫.
《無題二首》作于1932年,抄錄如下:
無題
故鄉(xiāng)黯黯鎖玄云,遙夜迢迢隔上春.
歲暮何堪再惆悵,且持卮酒食河豚.
其二
皓齒吳娃唱柳枝,酒闌人靜暮春時.
無端舊夢驅殘醉,獨對燈陰憶子規(guī).
此二詩分別抒發(fā)了魯迅對反動派黑暗統(tǒng)治的憤慨,對被反動派殺害的革命者的懷念.
所謂"反",是指詩中通過展示對酒的功能的消極運用和發(fā)揮,來進行揭露、諷刺和批判.如騷體詩《祭書神文》(1901)開篇寫到":今之夕兮除夕,香焰兮燭焰赤.錢神醉兮錢奴忙,君獨何為兮守殘籍?華筵開兮臘酒香,更點點兮夜長.人喧呼兮入醉鄉(xiāng),誰薦君兮一觴.絕交阿堵兮尚剩殘書,把酒大呼兮君臨我居."魯迅用對比的手法寫出了財神的荒淫、書神的高潔,同時也對嫌貧愛富的現(xiàn)實社會進行了間接諷刺.
《送O.E.君攜蘭歸國》以一句"故鄉(xiāng)如醉有荊榛",勾畫出昏天黑地的反動統(tǒng)治和反動派到處橫行的社會現(xiàn)實.《無題.大野多鉤棘》(1931)中形容國民黨反動派正在中國實行的法西斯統(tǒng)治為"下土惟秦醉".《所聞》(1932)又具體地寫出了黑暗中國吃人者窮奢極欲、荒淫無恥的生活:"華燈照宴敞豪門,嬌女嚴裝侍玉樽."
在中國文化里,詩酒并論的重要原因在于,酒是詩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內容.魯迅詩中也寫酒,但只要稍加比較自不難看出,魯迅詩中對酒的描寫有其鮮明的個性,即無論是"正"用還是"反"用,都極具鮮明的時代性、強烈的戰(zhàn)斗性、迷人的形象性,實在是前人不可比,后人難企及.
在魯迅的小說中,關于酒的描寫有以下兩種情況和作用.
魯迅的許多杰出小說中都有關于酒店的文字,如《孔乙己》《明天》《風波》3篇都描寫了魯鎮(zhèn)的咸亨酒店,特別是《孔乙己》的故事就是在咸亨酒店里發(fā)生、展開和結束的.只要人們一想到孔乙己,便會在眼前浮現(xiàn)出咸亨酒店的格局:"當街的一個曲尺形的大柜臺,柜里面預備著熱水,可以隨時溫酒."還有"阿Q"常去光顧的未莊酒店,"我"在S城巧遇呂緯甫的那個樓下有著幾株老梅的廢園的"一石居"酒樓(《酒樓上》),當然還有趙七爺開的"茂源酒店"(《風波》).魯迅為什么這樣頻繁地描寫酒店呢?因為酒店是社會各階級、階層的人們往來聚合、吃喝談笑的場所,時代特征、社會風貌、階級動向,在這里往往能得到集中而充分的體現(xiàn),因而酒店雖然在空間上是有限的,卻能概括出廣闊的生活.因此,選擇酒店作場景,可以使環(huán)境典型化,有助于塑造典型人物,同時還可以使表達經濟化.
魯迅在小說中描寫了許多飲酒的人物,如孔乙己(《孔乙己》),藍皮阿五、紅鼻子老拱(《明天》),七斤(《風波》),阿 Q(《阿Q正傳》),方玄綽(《端午節(jié)》),呂緯甫(《酒樓上》),魏連殳(《孤獨者》),公輸般(《非攻》)等.他們可以分成兩類.
一是農民,其中以阿Q為代表.在《阿Q正傳》中,魯迅7次寫到阿Q喝酒.將它們細加分析,可以歸納為以下4種情況.
(1)"精神勝利法"式的喝酒.阿Q常常在遭打不到10秒鐘之后,就"愉快的跑到酒店里喝幾碗",與人調笑一番,或去酣睡,或去賭錢."不準革命"后,阿Q"從來沒有嘗過這樣的無聊","他游到夜間",賒了兩碗酒,喝下去,漸漸地高興起來.阿Q不承認失敗、自我忘卻、自我麻醉的"精神勝利法"通過喝酒的細節(jié),得到了最好的體現(xiàn).
(2)渾渾噩噩式的飲酒.阿Q因為要與吳媽睡覺而遭打、受罰、被驅逐之后,雖無以為生,但仍將最后的幾文錢統(tǒng)統(tǒng)喝了酒."中興"發(fā)跡回未莊,阿Q "睡眼朦朧的在酒店門前出現(xiàn)了,他走近柜臺,從腰間伸出手來,滿把是銀的和銅的,在柜臺一扔說:'現(xiàn)錢!打酒來!'""革命"使阿Q感到新鮮和高興,當然要喝酒,酒后又做了一番少有的幻想:殺人、奪貨、找女人,之后很快又昏睡過去.
(3)荒唐的飲酒.趙太爺的兒子進了秀才,正喝了酒的阿Q為此也感到很光彩,自稱和趙太爺是本家,并比秀才還長三輩,結果挨了趙太爺一嘴巴,被地保訓斥了一番,還謝了地保二百文酒錢.知道的人都說阿Q太荒唐.
(4)無賴式的飲酒.飲了酒膽子大起來,因捉虱的事與王胡由口較直到動手,吃虧的當然是阿Q,他也自覺這是其"生平第一件的屈辱".于是便遷怒于人,可惜找錯了對象,又吃了假洋鬼子的哭喪棒,使自己遭了"生平第二件的屈辱".但阿Q很快又忘卻了,因而輕松起來.但看見了小尼姑,又產生了回憶,因而再遷怒于她,于是便去罵、摩、擰,惹得酒店里的人大笑,阿Q自己也"飄飄然的似乎要飛去了".這便于自欺欺人之外,又添了些無賴氣.《風波》里喝了酒便罵"趙太爺是賤胎"的七斤,《明天》中酒后對單四嫂子產生非分之想的藍皮阿五、紅鼻子老拱都近乎于此.
總之,阿Q為了麻醉自我和自欺欺人而飲酒,卻很少去思考自己為什么遭受這么多的痛苦,更不去思考如何解除,至少減少和避免痛苦,所以始終遭受痛苦,也因而總是糊里糊涂地飲酒,并由此形成了一個無法擺脫的怪圈:痛苦-飲酒-痛苦,帶給自己,也帶給他人.
二是知識分子.飲酒是孔乙己的嗜好,更是他維持其知識分子面子的重要方式.所以無論他怎么貧困,穿了長衫站著也要喝,沒錢欠賬也要喝.喝了之后,還會借著酒力做一點點自認為該做并可以實現(xiàn)自我價值、獲取快樂的事.如教孩子們"茴"字的寫法,或將他那本來就少得可憐的茴香豆分給孩子們吃.由此,一個貧困潦倒,又不乏自尊和善良的舊知識分子形象,便永遠地站立在中國文學史中.
相比之下,呂緯甫和魏連殳及"我"等則屬于新知識分子形象,他們的性格各不相同,雖也喝酒,但原因及后果卻大有區(qū)別.
呂緯甫是頹唐的飲酒者.他在飲酒時,"神情和舉動都活潑起來,漸近于先前所見的呂緯甫了".他樂于回憶、講述自己過去到城隍廟里拔神像的胡子,連日議論改革中國的方法.他也認識到和不滿意自己的現(xiàn)在:敷敷衍衍,模模糊糊,麻木,對"有些事也還看得出",但他卻從不考慮自己的未來.總之,他把自己比喻為由一個點出發(fā),繞了一個圈子又回到原點的蜂子或蠅子.
魏連殳是自暴自棄的飲酒者.他有學問、有愛心、有追求,但卻被世人視為"怪人""新黨",因此找不到工作,生活困頓.但他照例喝酒,依然發(fā)些關于社會和歷史的議論.待做了杜師長的顧問后,別人認為他交運走紅了,他卻自認為是徹底失敗了.因此,照樣地三天兩頭喝酒,但這已不同于先前的酒后想著活路活下去,而是拿生命做賭注一搏,終于過早地死去.
"我"是個清醒的飲酒者.在《孔乙己》中,"我"是個少年侍酒者,也是個清醒的飲酒旁觀者.到了《酒樓上》《孤獨者》中,"我"已成了一名飲酒者,但依然是清醒的,即清楚自己和社會、過去和現(xiàn)在."我"關注、同情呂緯甫和魏連殳的遭遇,傾聽他們的訴說,為他們尋找出路盡力.即便飲了酒,也不忘提醒他們思考以后該怎么辦,而不要太自尋苦惱,不要作繭自縛,"應該將世間看得光明些".呂緯甫和魏連殳喝酒,已放棄和喪失未來;"我"雖也有過失意、失業(yè)的遭遇,感到孤寂與痛苦時也喝酒,但這只是為了排遣,仍然執(zhí)著于對未來的追求,且大有把握未來的希望和可能."我"的身上有魯迅的許多影子.
魯迅先生的散文結集有《野草》和《朝花夕拾》,后者是回憶性散文的精品.其中,《范愛農》追憶了魯迅東京留學時期的同窗好友范愛農性格狷介、落落寡合、溺水而亡的一生.文章雖不長,但有關飲酒的文字卻不少,原因在于范愛農愛喝酒.范愛農因無錢中途停止留學,返回故鄉(xiāng).初入社會,陷入困頓,借酒自慰.武昌起義"紹興光復"后,他"煥發(fā)了活力熱情",減少了喝酒,集中精力投身于工作——當師范學校監(jiān)學,辦學兼教書.革命過后,社會又恢復舊觀,他被擔任孔教會會長的校長撤了職,再度陷入困頓,又喝起酒來,借此自扶受挫的傷痛,消磨剩余的時光,但仍抱著希望:"也許明天就收到一個電報,拆開來一看,是魯迅來叫我的."范愛農是有才華、有抱負、有個性的新型知識分子,然而社會卻不容他,因此他才愛喝酒,并因酒而死,不能不令人扼腕痛惜.魯迅還著有詩歌《哀范君三章》,其第三首首、頷兩聯(lián)寫到":把酒論當世,先生小酒人.大圜猶茗,微醉自沈倫."申明范愛農是借酒澆愁,憂國憂民,而不是一味濫醉的酒徒.在整個中國處在昏亂時,他只是"微醉",即比許多人要清醒得多,他也正因此而酒醉,溺水而逝.
魯迅也如常人一樣飲酒,但其原因和結果與常人卻有所不同.生長在苦難黑暗的時代,滿懷著救國救民的理想,投身于同奸佞邪惡的角斗,使得魯迅更深、更廣地感知體驗到痛苦,形成了深重的憂憤.他常常因此而舉起酒杯,飲下難以計量的苦酒、辣酒,甚至是毒酒.魯迅超乎常人之處在于:他沒有被這樣的酒所澆倒、麻醉、毀滅,而是如鐵淬火成鋼一般,更堅、更硬、更強.也正因為如此,才使得魯迅在飲酒的同時,對酒有了常人難以企及的認識和理解.他將這些認識和理解融入雜文、書信,便成為使人振聾發(fā)聵的異響;化為詩文、小說,則成為超前啟后的華章.這異響、這華章,道出了酒與人生的玄妙奧秘,刻畫了人生飲酒的種種真相,使人吃驚、叫人清醒、令人難忘,更引人思考.
[1]魯 迅.魯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2]魯 迅.魯迅詩歌全集[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 2007.
LU Xun's works about liquor
MIAO Xin
(Dept.of Foreign Exchanges,Dalian Jiaotong Univ., Dalian 116028,China)
LU Xun has been drinking liquor for a long time,and his understanding about liquor is deeper than others.He wrote a lot of works about liquor.The paper summarized the description of liquor in LU Xun's poetries,novels and essays.
LU Xun;liquor;poetries;novels;essays
1671-7041(2011)02-0126-03
I210.97
A*
2010-11-25
遼寧省教育廳一般項目(W2010089)
苗 欣(1978-),女,黑龍江克山人,講師; E-mail:gpmx@d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