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江祁
蔡鍔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愛國主義者、軍事家和民主革命家。雖然他在世僅有短暫的 34年,但卻成就了在辛亥革命時期,領導云南反清武裝起義,建立辛亥云南軍都督府和在袁世凱復辟帝制時期,發(fā)起并領導反袁護國戰(zhàn)爭,再造民國這兩大業(yè)績,奠定了他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的重要地位。他之所以能夠成就這兩大業(yè)績,關鍵在于他具有堅定的民主共和思想和敢于為之獻身的革命精神。
蔡鍔,原名艮寅,字松坡,1882年12月19日出生于湖南省寶慶府邵陽縣親睦鄉(xiāng)蔣家沖(今湖南省邵陽市大祥區(qū)蔡鍔鄉(xiāng)蔡鍔村)的一個農民家庭。蔡鍔從小聰穎好學,6歲時即入私塾讀書,到10歲時就讀完“四書五經(jīng)”,能寫流暢文章,在當?shù)赜小吧裢敝Q。此后,蔡鍔拜邵陽著名的維新派學者樊錐為師,讀先秦諸子之書。1895年,13歲的蔡鍔應院試,為湖南著名維新人士、督學江標賞識,補為縣生員;次年又應歲試,名列一等。
1897年秋,蔡鍔以第三名的優(yōu)異成績考入湖南時務學堂,師從梁啟超、唐才常、譚嗣同等維新志士研習《公羊春秋》、《孟子》及西學。在梁啟超等維新人士的悉心教育和中國因列強入侵而面臨亡國滅種危機的刺激下,蔡鍔的思想迅速發(fā)生了變化,萌發(fā)了愛國熱情,逐漸形成了維新變法思想。在一篇學習札記中,蔡鍔主張學習“西人之法”,“西法何?議院之制也。議院之制何?萬心之推也”。[1]2與此同時,他還在《湘報》上發(fā)表《〈后漢書·黨錮傳>書后》和《秦始皇功罪論》兩篇文章,批評清政府“初挫于英,不知振;再挫于法,不知振;三挫于日,不知振”的腐敗無能和“不智民,而愚民”的愚民政策,[1]8-10呼吁開民智、興民權,實行維新變法,以救亡圖存。
戊戌變法失敗后,時務學堂解散,蔡鍔應出逃日本的梁啟超函召,于1899年8月東渡日本,進入梁啟超創(chuàng)設的東京大同高等學校。旅日期間,蔡鍔在梁啟超的指導下,比較系統(tǒng)地學習“英法名儒之自由平等天賦人權諸學說”,[2]72進一步受到了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熏陶,逐步由維新變法思想轉向民主共和思想。
1900年秋,蔡鍔回國參加由唐才常等人組織的自立軍武裝起義。不幸事泄,起義失敗,唐才常、林圭、傅慈祥等師友20余人同時殉難,蔡鍔卻因受命到湖南給黃忠浩送信要求其響應起義而幸免于難。之后蔡鍔在樊錐幫助下,重返日本。這次起義的失敗和師友的殉難,給蔡鍔以強烈的刺激,徹底打破了他對清政府的幻想。返日后,經(jīng)梁啟超安排,蔡鍔擔任《清議報》之《瀛??v談》、《譯書附錄》專欄主筆,先后發(fā)表時評、政論等40余篇,深刻揭露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殺戮人民,奸淫婦女,掠劫財貨”,“慘殆不下《十日記》、《屠城記》”的罪行;[1]24抨擊“頑冥而腐朽之(清)政府”,“舍驅義和團于死地而外,別無他長計”;[1]52呼吁國人增強愛國精神,“競自強自優(yōu)”,[1]29“破私心而赴公義,亡私利而存公利”,“擔負荷天下之任”。[1]21尤其在《雜感十首》中,蔡鍔在沉痛追思死難師友之時,表達了強烈的反清革命情緒。在第十首中,他寫道:“而今國士盡書生,肩荷乾坤祖宋臣。流血救民吾輩事,千秋肝膽自輪菌”,[1]15表達了立志“流血救民”,為國為民貢獻自己一切的遠大抱負和堅定決心。
為了實現(xiàn)“流血救民”的抱負,蔡鍔認識到“拿槍桿比拿筆桿子更重要”,[4]131遂不顧身體瘦弱單薄,決定投筆從戎,改學軍事,并將原名艮寅改為鍔,取其“砥礪鋒鍔,重新做起”之意。在梁啟超的支持和幫助下,蔡鍔于1901年12月入日本成城學校習陸軍,1903年5月畢業(yè);同年7月,蔡鍔入仙臺騎兵第二聯(lián)隊實習;12月,又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三期騎兵科學習。在此期間,除了努力學習軍事理論,蔡鍔“倡排滿革命,言論與行動并進”,[5]23“所游者皆革命黨人,黃興、陳天華、宋教仁為最契者”。[3]139他還與湘、鄂、浙等省部分留日學生“秘密結社,歃血誓盟,以傾倒清廷,建設新國家為宗旨,以死為期”。[3]90在1903年的拒俄運動中,蔡鍔與黃興等人組織拒俄義勇隊,反對俄國提出強占中國東北的“七項要求”,要求回國參戰(zhàn),“名為拒俄,實而進行反清革命”。[3]141在積極投入革命活動的同時,蔡鍔還十分重視民主共和思想的宣傳。1902年2月,他在《新民叢報》上發(fā)表長文《軍國民篇》,批評封建專制制度,鼓吹軍國民主義,呼吁陶鑄尚武的國魂,希望借此達到反帝反封建、強兵救國的目的。同年11月,他與黃興、楊毓麟、梁鼎甫等留日湘籍學生創(chuàng)辦湖南編譯社和《游學譯編》,系統(tǒng)介紹西方政治學說及革命歷史,宣傳民族獨立和民主革命。他還參與了鄒容《革命軍》一書的起草工作,并為之初名《臘腸書》題簽。[6]149鄒容的《革命軍》,以資產(chǎn)階級的“自由、平等、博愛”和天賦人權學說為根據(jù),淋漓盡致地揭露了清朝200多年來殘酷壓迫全國各族人民的罪行,比較系統(tǒng)地闡述了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的理論,鮮明地提出了建立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因而成為鼓吹革命、喚醒人民起來戰(zhàn)斗的號角。蔡鍔參加此書的起草,說明其民主共和思想已經(jīng)形成。
1904年10月,蔡鍔于日本東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yè)后即離日回國,先后在江西、湖南、廣西、云南等地從事軍事教育和新軍編練。在復雜多變的政治環(huán)境和清政府控制嚴密的清軍營壘中,為了有效地保存和發(fā)展革命力量,蔡鍔堅持謹慎小心,跡求隱晦,秘密從事反清革命活動。在廣西任職期間,正值同盟會積極部署和發(fā)動西南邊境武裝起義之際,蔡鍔對同盟會的革命活動暗中予以支持,不僅先后邀請湘籍革命黨人石陶鈞、譚人鳳、李燮和、袁華選、楊源浚、曾廣軾、岳森、雷飆、梅蔚南等人赴桂,充任新軍和軍事學堂的要職,而且先后兩次與來桂策動反清武裝起義的黃興秘密相會,并對起義給予武器等方面的支持。1911年7月,蔡鍔擔任云南新軍第19鎮(zhèn)第37協(xié)協(xié)統(tǒng)后,正值四川保路運動爆發(fā)、全國革命浪潮風起云涌。為了迎接革命高潮的到來,蔡鍔沉著冷靜, “暗中和同盟會保持著聯(lián)系”,利用云貴總督李經(jīng)羲的信任,“對(云南)講武堂的革命活動,作了很好的掩護”,[3]33并撤換和調整了一批北洋派軍官,有意識地安排了一大批同盟會員軍官和深受革命思想熏陶的云南講武堂學生到 37協(xié)的各標、營、連、排中任職,使指揮權牢牢地掌握在革命黨人手中。武昌起義爆發(fā)后,經(jīng)云南的同盟會員和革命人士推舉,蔡鍔擔任云南反清起義總指揮,于10月30日率昆明新軍發(fā)動起義,一舉推翻了清政府在云南的封建統(tǒng)治,建立了中華民國云南軍政府并被推舉為軍政府都督。任云南軍政府都督后,蔡鍔按照西方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理論對云南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整頓,使云南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社會秩序井然,人民生活安定。與此同時,蔡鍔還關心全國革命形勢的發(fā)展,就建立民主共和制國家的重大問題提出一系列重要的政見。
(一)主張建立中央革命政府。蔡鍔領導云南反清起義成功后, 認為為了發(fā)展全國反清革命形勢,應迅速建立一個全國性的領導機關,統(tǒng)一領導全國革命,建立共和政府,即于1911年11月9日致電各省軍政府指出:“目前各國情狀,對于各省義軍,雖已認為交戰(zhàn)團體,暫守中立,并未認為完全政府,列為國際團體。自今以后,非有集中統(tǒng)一之機關,即無對外活動之資格?,F(xiàn)在長江以南漸次光復,黃河流域當必陸續(xù)反正,統(tǒng)一機關之急宜組織,諒為數(shù)萬萬同胞所共認。武昌居全國中心,交通總匯,聯(lián)合樞紐,似以此地為宜。至國體政體如何規(guī)劃,自宜由各省軍團選派代表,集會武昌,公同籌議,以至短之時期,立不拔之基礎。務使新造之國家能直接于國際團體中確占一席,庶不致遷延日月,外遲列強承認之機,內貽生靈涂炭之苦。斯為全局之幸!”[1]323在當時,蔡鍔是較早提出建立全國性的領導機構之人,反映了他早日推翻清政府專制統(tǒng)治、建立民主共和國的迫切要求。
(二)主張定國體政體為民主立憲。蔡鍔認為:“吾輩倡言改革,必推倒專制,改建共和”,“專制國,以君主為神圣不可侵犯,土地視為私產(chǎn),人民視為奴隸,故揮霍財產(chǎn)有如泥沙,草菅人命有如牛馬,恣睢暴戾,聽其所為,人民不得而干涉之、抵抗之。……共和國則不然,人民即一國之主人翁,凡制定憲法,推舉總統(tǒng),票選議員,皆出自一班人民之公意,故人民對于國家,立于最高無上之地位?!盵1]735-736基于此,在領導起義成功之后,蔡鍔立即主持起草并發(fā)布《云南軍政府討滿洲檄》和《布告全省同胞文》宣布了“鏟除專制政體,建造良善國家,使?jié)h、回、滿、蒙、藏、夷、苗各種族結合一體,維持共和,以期鞏固民權,恢張國力”的起義宗旨和“定國名曰中華國”、“定國體為民主國體”等七條政綱。并致電各省都督主張“定國名為中華<國>,定國體政體為民主立憲?!盵1]333南北議和期間,為了防止袁世凱借議和與召開所謂國民會議達到其實行君主立憲制的目的,蔡鍔始終不渝地堅持建立民主共和這一政治主張。他指出,“虜廷斷無幸存之理,惟茍延一日,則多一日戰(zhàn)禍”?!叭绻邇x退位,贊成共和,自可和平了結”;如果“民主君主問題,取決國民會議”或者“清帝退位,臨時政府同時取銷”,則“萬難從者”。[1]447-448他認為,“中國此時仍擁戴滿清為君主,固理所必無,則別以漢人為君主,亦事勢所不容,故君主國體為中國今日所萬不能行,必強留存此物,將來仍難免第二、三次之革命”?!肮蚀藭r直無和議之言,惟有訴諸兵力耳”。[1]410他建議孫中山不要“株守議和”,應“赫然震怒,長驅北伐,直搗虜廷”,[1]399并表示:“滇處僻遠,未敢遙度,惟有簡率精兵,結聯(lián)黔、蜀,長驅伊、洛,期共戮力中原?!盵1]410孫中山宣布北伐并自任北伐軍總指揮時,蔡鍔立即通電響應,并籌集軍餉十五萬元,組成云南北伐軍一梯團,積極“聯(lián)絡滇、川、黔三省,會師入陜,合關中之兵,以向宛、洛,俾朔方虜跡不至竄入西南”。[1]400這些集中反映了蔡鍔反對君主立憲,建立民主共和的堅強決心。
(三)主張建設完全統(tǒng)一國家。未來國家的結構形式也是蔡鍔當時關注的主要問題。武昌首義后各省紛紛響應,以“獨立”的形式宣告與清政府脫離關系。對于新共和國家的結構形式,各方紛紛發(fā)表意見,大多主張聯(lián)邦制。山東、貴州、廣西等省宣布獨立后也要求組織聯(lián)邦民國。1911年11月15日,湖北都督黎元洪致電獨立各省,希派代表到武昌會商,“建立聯(lián)邦國家,為對外之交涉”。蔡鍔接電后立即通電各省指出:“聯(lián)邦制度于吾國不甚相宜,仍應主張建設一完全統(tǒng)一國家,設立民主立憲政府,內政外交均易措置?!盵1]330在他看來,“中國地大人眾,而勢力未雄,實省界為之梗阻,欲圖恢張國力,宜先破此藩籬,若省自為謀,必有分崩離析之禍?!盵1]365如何才能建設一個完全統(tǒng)一國家呢?蔡鍔明確主張必須建立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艾F(xiàn)在國基未固,外患方殷,非有強固有力之政府,不足以維持國脈?!盵1]794他認為“非集權統(tǒng)一不足以伸張國力,保障民權,非有強固有力之政府,又不足以收統(tǒng)一集權之效”,[1]796而中央政府的統(tǒng)一集權又不外于用人、財政和軍事。他向孫中山建議,在用人上,“宜由中央?yún)⒆酶魇≈F(xiàn)行制度,擬具大綱,頒布通行,以歸一律。其上級長官由中央委任,次級長官由本省呈請大總統(tǒng)委任,下級官由本省委任后報明中央政府。至關于外交、財政官應由中央遣派”;在財政上,“宜將各省歲入悉報中央,由中央視各省緩急情形,量為分配,庶可得酌濟盈虛之益,不致以一部分而妨害全局”;在軍事上,“宜由陸軍部體察各省情形,酌定應編鎮(zhèn)數(shù),通令汰弱留強,勤加訓練,已成之鎮(zhèn),悉聽中央調遣,庶全國軍隊聯(lián)為一氣,可以互相策應”。[1]441-442
由上可知,蔡鍔在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前后的所言所行充分反映了他徹底推翻滿清專制統(tǒng)治和堅決主張民主共和的思想,為民主共和理想在中國的實現(xiàn)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1913年l0月,蔡鍔奉調晉京,先后任陸軍部編譯處副總裁、政治會議議員、參議院參議、陸海軍大元帥統(tǒng)率辦事處處員、全國經(jīng)界局督辦等職,并被授予“昭威將軍”頭銜。1915年5月,袁世凱接受日本“二十一條”,蔡鍔大起反感。8月,袁世凱授意楊度出面,在北京發(fā)起成立籌安會,為其復辟帝制造輿論。至此,袁世凱復辟帝制的陰謀公開化,蔡鍔在“多方設法,冀挽狂瀾,卒歸無效”。[1]1233之后,痛感“袁逆之帝制成,吾民之希望絕矣”,[1]1244于是“決然引去”,[1]1233義無反顧地走上反袁之路,為捍衛(wèi)民主共和制度殊死拼搏。
(一)堅決反對復辟帝制。“籌安會”成立次日,蔡鍔連夜乘車從北京趕到天津,與梁啟超密商,決定發(fā)起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斗爭。他說,“眼看著不久便是盈千累萬的人頌王莽功德,上勸進表,袁世凱便安然登其大寶,叫世界看著中國人是什么東西呢?國內懷有義憤的人,雖然很多,但沒有憑借,或者地位不宜,也難發(fā)手。我們明知力量有限,未必抗他得過。但為四萬萬人爭人格起見,非拼著命去干一回不可”。[3]236之后,蔡鍔“間數(shù)日一詣天津,造先生(指梁啟超——引者)之廬,諮受大計”,[1]1481與梁啟超具體謀劃倒袁之策,決定梁以文、蔡以武反袁稱帝,二人相約:“事之不濟,吾儕死之,決不亡命”。[1]1481計劃既定,蔡鍔與梁啟超依計劃而行。9月初,梁啟超不顧袁世凱的收買和威脅,毅然發(fā)表了《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一文,在全國引起了強烈的震動。蔡鍔則“深自韜晦,勿為所忌”,[7]300在京中假裝成與梁啟超“分家的樣子”,并在“主張中國國體宜用君主制署名”的題名錄上第一個簽名,以麻痹袁世凱。但在暗中他卻與京中和西南各省可信任的軍政要員以及遠在美國的黃興秘密聯(lián)絡,相約共同倒袁。尤其難能可貴的是,蔡鍔不僅“定策于惡網(wǎng)四布之中”,而且“冒險于海天萬里以外”,[4]138待一切準備基本就緒后,即智巧潛出北京,歷盡艱難險阻,經(jīng)天津、日本、上海、香港、越南秘密入滇,與唐繼堯等人于12月25日發(fā)出通電,宣布云南獨立,揭開了反袁護國戰(zhàn)爭的巨幕。在致各省的通電中,蔡鍔指出:“鍔等夙愛和平,豈有樂于茲役?徒以袁氏內罔吾民,外欺列國,有茲干涉。既瀕危亡,非自今永除帝制,確保共和,則內安外攘,兩窮于術。鍔等今與軍民守此信仰,舍命不渝,所望凡食民國之祿,事民國之事者,咸激發(fā)天良,申茲大義?!盵1]1241-1242同時明確宣布“與全國民戮力擁護共和國體,使帝制永不發(fā)生”等四條討袁護國的政見,[1]1240-1241表達了“但有進死,更無退生,非達到還我共和國民之目的不止”[1]1238的“不斬樓蘭不生還之慨”。[1]1256
(二)誓死捍衛(wèi)共和制度。宣布云南獨立后,蔡鍔抱病親任護國軍第一軍總司令,率軍奔赴四川主戰(zhàn)場,與數(shù)倍于己的袁軍展開殊死搏斗。出發(fā)時,由于喉病的折磨,蔡鍔已經(jīng)“瘦得像鬼,兩頰下陷,整個臉上只有兩眼還閃閃發(fā)光”,但他仍堅決表示“要把全部生命獻給民國”。[3]46-47在前線指揮作戰(zhàn),蔡鍔“平均每日睡覺不到三點鐘,吃的飯是一半米一半砂硬吞”,[3]239隨著病情的加劇,蔡鍔完全不能發(fā)聲。盡管如此,他還給夫人潘蕙英寫信表示:“余素抱以身許國之心,此次尤為決心,萬一為敵賊暗算,或戰(zhàn)死疆場,決無所悔?!盵1]1263在蔡鍔的指揮和帶領下,護國軍“土氣堅定,上下一心,雖傷亡頗重,晝夜不能安息,風餐露宿,毫不為沮”,[1]1289雖鏖戰(zhàn)經(jīng)月,“屢瀕于危,皆能絕處逢生”,[1]1364并不斷取得勝利。蔡鍔率領的護國第一軍在川南與袁軍英勇作戰(zhàn),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反袁斗志,推動各地反袁斗爭的開展。1916年1月27日,在蔡鍔的積極聯(lián)絡下,劉顯世宣布貴州獨立,并派戴戡以護國第一軍右翼總司令名義率兩團黔軍由遵義北上,配合蔡鍔進攻綦江,威逼重慶;王文華以護國第一軍右翼支隊司令名義率四個團黔軍進攻湖南,這不僅穩(wěn)定了云南的外圍,而且使北洋軍在湖南、四川兩省都受到威脅。3月15日,在蔡鍔、梁啟超的先期聯(lián)絡和梁啟超毅然赴桂的促使下,陸榮廷和陳炳焜宣布廣西獨立,桂軍分三路出兵湖南、廣東肇慶及欽州、廉州。這樣,滇、黔、桂及川南、湘西連成一片,極大地鞏固了護國軍的后方。貴州和廣西的相繼獨立,又反過來給川南前線的蔡鍔以極大的鼓舞。就在廣西宜布獨立的當天,蔡鍔接連發(fā)出七道命令,組織向瀘州發(fā)起全線總反攻,連戰(zhàn)告捷,重創(chuàng)袁軍,使“正面之敵被此次擊潰后,已無反攻之勇氣”,[1]1327“惟伏居戰(zhàn)壕,不敢越雷池一步。即其新到之第八師,亦有聞風喪膽之勢”。[1]1337最后,袁世凱被迫停戰(zhàn)議和。這標志著袁世凱武力鎮(zhèn)壓、軍事圍剿護國軍的計劃徹底破產(chǎn)。
(三)堅持要求袁世凱退位。1916年3月22日,在護國軍的頑強作戰(zhàn)和全國人民的強烈聲討下,袁世凱被迫撤銷帝制,廢除“洪憲”年號,但仍賴在大總統(tǒng)的位置上發(fā)號施令,一邊公布各省擁戴他當皇帝的文電以推脫罪責,一邊以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之名義致電蔡鍔、唐繼堯等,宣稱:“帝制取消,公等目的已達,務望先戢干戈,共圖善后?!盵8]410并令四川將軍陳宧與蔡鍔商議停戰(zhàn)事宜,企圖迷惑護國軍,暗中卻大肆擴軍備戰(zhàn),謀劃再次討伐護國軍。對袁世凱的陰謀詭計,蔡鍔洞若觀火。早在起義之初,蔡鍔就明確宣布:“總統(tǒng)者,國民之總統(tǒng)也,凡百官守,皆民國之官守也。既為背叛民國之罪人,當然喪失元首之資格?!盵1]1241此時,蔡鍔初衷不改,堅決要求袁世凱退位,并接受法律的制裁。他致電唐繼堯等人指出:袁世凱撤消帝制,“一因兵事挫衄,外交逼緊,財政困窮,人心鼎沸”,“一因獨立省份逐漸加多,護國軍勢力繼漲增高,無力抗御。始借此下臺,以和緩國人之心理,孤我軍之勢力,仍盤踞現(xiàn)位,以為卷土重來之地”?!拔醿娂冉伊x旗,自須貫徹始終,方肯罷休”。[1]1334他向梁啟超建議:“吾儕亟宜趁此時聯(lián)絡各省,迫袁退位。”[1]1338在與陳宧、張敬堯商議停戰(zhàn)時,蔡鍔堅持以袁世凱退位為首要條件,并堅定表示,“項城(指袁世凱—引者)一日不退,戰(zhàn)禍一日不休”。[1]1418與此同時,蔡鍔一方面從政治上爭取陳宧等人宣布四川獨立;另一方面多次致電唐繼堯、劉顯世等人,要求其“趕派增援,分赴川、湘,并補充彈藥”,[1]1023以便作好再戰(zhàn)的準備,從軍事上迫袁退位。由于蔡鍔等人堅持袁世凱不退位就決不停戰(zhàn)的原則,及時揭露袁世凱撤消帝制后留任總統(tǒng)職位的違法性,廣泛宣傳繼續(xù)護國戰(zhàn)爭直至袁世凱下臺的合法性,積極爭取各方采取迫袁退位行動,各地護國斗爭向縱深發(fā)展。繼云、貴、桂獨立之后,廣東、浙江、陜西、四川、湖南等五省又相繼宣布獨立。至此,護國軍巳占有8省地盤,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未獨立各省的護國討袁斗爭也四處烽起,袁世凱焦頭爛額,深陷四面楚歌之中。
(四)堅決主張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1916年6月6日,僅僅做了83天皇帝夢的袁世凱,在全國人民的唾罵中一命嗚呼,結束了可恥的一生,自然而然地解決了蔡鍔等護國軍領導人和全國人民要求其退位的問題。袁世凱死后,黎元洪雖以副總統(tǒng)繼任大總統(tǒng)之職,但在其任大總統(tǒng)的法理根據(jù)上,各政治派別卻產(chǎn)生了分歧。早在迫袁退位期間,蔡鍔就與唐繼堯等人通電宣布:袁世凱因犯背叛大罪,所有大總統(tǒng)資格當然消滅。根據(jù)依《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制定的《大總統(tǒng)選舉法》第五條“在總統(tǒng)缺位時,由副總統(tǒng)繼任,至本任大總統(tǒng)期滿之日止”的規(guī)定,“恭承現(xiàn)任副總統(tǒng)黎公元洪為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領海陸軍大元帥”。[1]1362-1363而國務卿段祺瑞卻公然于袁死當天下午以國務院名義通電全國宣布:奉“袁大總統(tǒng)”遺命,依《中華民國約法》第二十九條,“以副總統(tǒng)黎元洪代行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之職權”。段氏此舉的意圖很明顯,就是妄圖據(jù)此“合法”地繼承袁世凱的衣缽。因為根據(jù)袁氏《修正大總統(tǒng)選舉法》第十一條規(guī)定,副總統(tǒng)代任總統(tǒng)后,要在3日內召開臨時選舉會選舉大總統(tǒng),這樣,段則可趁機利用手中權力謀選為大總統(tǒng)。這就引發(fā)了“舊約法”(即孫中山民國元年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新約法”(即民國三年袁世凱“私造”的《中華民國約法》)誰具有憲法上的效力之爭。
這場新舊約法之爭,蔡鍔堅決主張恢復“舊約法”,黎元洪依民國二年《大總統(tǒng)選舉法》繼任大總統(tǒng)。 6月7日,蔡鍔通電北京各部院及各省指出:黎元洪繼任大總統(tǒng)“輿情拱服,中外翕然,元首得人,曷勝抃頌”。[1]14276月8日,段祺瑞親信張敬堯假冒蔡鍔、羅佩金等人名義聯(lián)名致電國務院及各省,要求公推段祺瑞為大總統(tǒng)。蔡鍔知悉后立即聲明,此電“內署賤名,實未預聞其事,應不負責”。[1]1429-1430并致電張敬堯,嚴正指出:“現(xiàn)黃陂(指黎元洪——引者)繼任,既合法律,又順輿情,似不宜另倡異議,致滋紛擾。”[1]14556月22日,黎元洪致電蔡鍔征求政見,蔡鍔當即復電,再次明確提出遵用元年約法、克期召集國會等四項主張。[1]14406月29日,北京政府以大總統(tǒng)名義發(fā)表申令:憲法未定以前,仍遵行中華民國元年公布之《臨時約法》,依其而定之《大總統(tǒng)選舉法》仍然有效,并宣布定于當年8月1日續(xù)行召開國會。[9]689至此,歷時近一個月的新舊約法之爭,最終以《臨時約法》和國會得以恢復而結束。
護國戰(zhàn)爭后,蔡鍔因軍旅勞頓致病情惡化,不得不于1916年9月去日本治病,終以醫(yī)治無效于11月18日病逝于福岡醫(yī)科大學醫(yī)院。
蔡鍔逝世后,國會一致決議:為捍衛(wèi)共和制度而獻身的蔡鍔將軍舉行國葬,并決定12月25日為護國軍起義紀念日。孫中山為蔡鍔親題挽聯(lián):“平生慷慨班都護,萬里間關馬伏波”,[10]624以東漢名將班超、馬援作比喻,對蔡鍔捍衛(wèi)共和制度之壯舉作了高度評價。蔡鍔奮不顧身反袁稱帝、維護共和的英國事跡也感動和激勵了千千萬萬的中國人民。“人們只要提到護國戰(zhàn)爭,就必然想到蔡鍔;提到蔡鍔,也必然想到護國戰(zhàn)爭。蔡鍔成了護國戰(zhàn)爭的代名詞,成了人們心目中振臂一呼,打倒袁世凱的英雄”。[11]239值得指出的是,蔡鍔誓死捍衛(wèi)共和的精神對后來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主要領導人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正在湖南一師讀書的毛澤東稱蔡鍔是民國的“模范”,并在蔡鍔“為人格而戰(zhàn)”的精神鼓舞下發(fā)動了“驅張運動”。[12]70-71陳獨秀稱贊蔡鍔是“何等堅忍不拔的軍人”,并呼吁歡迎這種奮斗精神。[13]480-481李大釗親赴中央公園參加了蔡鍔的追悼會,并說:“蔡鍔將軍乃在吾人敬服之列。”[14]119劉少奇參加了湖南各界人士為蔡鍔舉行的追悼會,不僅抄錄了300多副挽聯(lián),而且決定效法蔡鍔,棄文從軍,于1917年5月進入湖南陸軍講武堂。[15]14蔡鍔的學生和部下朱德得知蔡鍔病逝的消息,禁不住失聲痛哭,悲哀之際,寫了一副挽聯(lián):“勛業(yè)震寰區(qū),痛者番向滄海招魂,滿地魑魅跡蹤,收拾河山誰與問?精靈隨日月,倘此去查幽冥宋案,全民心情盼釋,分清功罪太難言”,[16]65對蔡鍔奮不顧身捍衛(wèi)民主共和的精神給予了充分肯定。1916年11月27日,在湖南一師附屬小學就讀的任弼時參加了長沙教育會舉行的追悼蔡鍔大會。會后,12歲的任弼時在作文《追悼蔡松坡感言》中稱贊蔡鍔率部“卒能鏟除帝制,恢復共和,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并感慨地寫道:“今日吾國何時乎?內憂外患,頻仍疊起,……受外人之壓迫,無人抵抗,由此觀之而足以堪平亂御侮之任者,蓋惟公耳!今公已矣,吾人可不急起直追,繼公之志乎!”[17]14-15正在天津直隸第一女子師范學校讀書、年僅12歲的鄧穎超也懷著沉痛的心情,以簡潔精煉的文字寫成500言的《對于蔡松坡先生逝世的感言》,概述了蔡鍔的生平以及策劃倒袁的經(jīng)過,充分肯定蔡鍔將軍反袁護國的功績,認為他“揭彰正義,共伐民毒”,其志在于“推倒巨憝,民國再造”,他的逝世“實吾民國之大不幸”,號召同學們:“振起精神,謀國家之進步?!盵18]36
總之,蔡鍔的一生是反對封建專制、追求民主共和的一生,他為建立和維護民主共和制度奮不顧身的愛國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必將激勵我們?yōu)閷崿F(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1] 曾業(yè)英.蔡鍔集[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8.
[2] 馮自由.革命逸史初集[M].北京:中華書局, 1981.
[3] 田伏隆.憶蔡鍔[M].長沙:岳麓書社, 1996.
[4] 陶菊隱.籌安會“六君子”傳[M].北京:中華書局, 1981.
[5] 石陶鈞.六十年的我[J].湖南歷史資料, 1981(2).
[6] 劉禺生.世載堂雜憶[M].北京:中華書局, 1960.
[7] 云南省社會科學院, 貴州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護國文獻[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1985.
[8] 陶菊隱, 陳旭麓, 王耿雄, 等.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史話(上冊)[M].北京:三聯(lián)書店, 1983.
[9] 李希泌.護國運動資料選編(下)[M].北京:中華書局, 1984.
[10] 王耿雄.孫中山集外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11] 孟祥才.梁啟超傳[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0.
[12] 夏遠生, 馬娜, 龍峰, 等.偉人與歷史的交響——毛澤東的110年[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3.
[13] 陳獨秀.陳獨秀文章選編(上)[M].北京:三聯(lián)書店, 1984.
[14] 楊紀元.李大釗研究論札[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92.
[15] 王進.共和國領袖大辭典·劉少奇卷[M].成都:成都出版社, 1993.
[16] 姚建平, 劉本良.偉人之初—朱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
[17] 章學新.任弼時傳[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4.
[18] 金鳳.鄧穎超傳[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