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爽,崔智超
(1.鐵嶺市河務處,遼寧 鐵嶺 112008;2.鐵嶺市南城子水庫管理局,遼寧 鐵嶺 112000)
鐵嶺市地處遼寧省北部,全市總面積12 985 km2,其中山地丘陵區(qū)面積6 752.2 km2,漫崗平原區(qū)6 232.8 km2。鐵嶺全境屬遼河流域,除遼河、東遼河之外流域面積超過200 km2以上的中型河流20條,流域面積在200~100 km2的小型河流17條。由于鐵嶺地處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qū),雨熱同季,特別是汛期主要受西南季風控制,在地理、地貌、地勢條件的共同作用下,使鐵嶺成為暴雨洪水易發(fā)區(qū)和遼河洪水的主要發(fā)源地,每逢汛期山洪暴發(fā),威脅兩岸村屯耕地,給沿岸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嚴重的損失,僅以1995年為例,中小河道堤防潰決,洪水幾乎摧毀了建國以來山區(qū)累計建成的全部基礎設施,全市直接經濟損失約30億多元。
小型河道一般地處山區(qū),河床縱剖面起伏較大,河道比降大于0.8%,平面流態(tài)紊亂,河道岸線極不規(guī)則,在推行河道生態(tài)工程過程中,采取工程措施與植物措施相結合的方式阻止泥沙下泄,實施“緩、滯、攔、蓄”四項水土保持措施。首先是“緩”,在地表坡度25°以上的坡地全部退耕還林,提高林草覆蓋率,達到緩解匯流沖刷的目的;其次是“滯”,在坡度 8°~25°的坡地實施工程措施,如魚鱗坑、竹節(jié)壕、谷坊、塘壩等,分別起到“攔”、“蓄”的作用,既可以充分利用雨洪灌溉林地,又可以有效遏制推移質下泄。
中型河流河床相對較寬,河道比降一般在0.8%~0.3%,流域面積超過 200 km2,碾盤河、寇河均屬此類河道,河流兩岸多是縣城、鄉(xiāng)鎮(zhèn)居民區(qū)及耕地,也是河道主管部門重點規(guī)劃治理的河段。在中小河流生態(tài)治理的探索中,堅持以“固定主槽、緩坡低堤、因害設防、工程措施與植物措施相結合”的原則對全市中小河流進行治理。
1)固定主槽。采取工程措施使河道的主槽相對穩(wěn)定,還原河道輸送水沙的基本功能。由于上游坡面侵蝕,暴雨匯流使溝槽下切,人為的作用又加劇了這一破壞過程,使大量的礫石、泥沙在上、中游分級堆積,如果不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使主河槽基本固定,則必定使泥沙淤塞河槽而加劇河床擺動。因此,必須有計劃地、經常地疏浚河道,這也是確保防洪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2)緩坡低堤。低堤是對防護對象主要是農田,而山間谷地寬度在1 km左右者采用的防洪標準,從洪峰分析的角度去確定,重現期為5~10年一遇。 緩坡即考慮到超過常遇標準的洪水漫堤后不能對堤防產生重大破壞,而且不集聚很大的水頭對臨近農田造成強烈沖刷的坡比。不同的筑堤土質,不同的河流這一坡比系數不盡相同,鐵嶺地方的經驗系數為 1∶5~1∶3。
3)因害設防。根據不同的防護對象對防洪標準的要求所采取的不同方案及標準。防洪標準的確定要切合實際,考慮當地生產力發(fā)展和社會經濟狀況,結合中小河流匯流歷時短、洪峰消減快的特點,參照相關設計規(guī)范確定合適的防洪標準,在河道凹岸、河水集中沖刷的位置增加石籠丁壩或平順護岸等工程措施。近年來,鐵嶺市凡河新區(qū)防洪工程、昌圖縣城關河防洪工程都融入了生態(tài)治河理念,河道護岸由傳統(tǒng)的鋼筋混凝土轉變?yōu)樯鷳B(tài)防護網格結構。
4)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這是中小河道生態(tài)治理的重要措施。鐵嶺市山區(qū)中小河流分布分散,總長可達千余公里,如果單純采取工程措施來達到防洪安全的目的,那是一項耗資巨大的工程,從生態(tài)治河角度考慮也是不科學的。植物措施就是利用有些植物固灘效果顯著的特性來達到防洪目的,同時又改善了生態(tài)環(huán)境,實踐證明這種治河方法是科學有效的。2005年,清河水庫上游之清河干流發(fā)生洪水,沿河的橋梁、護岸工程均遭受不同程度水毀,但在清河一段200余米紅柳與干砌石相結合的防護段幾乎沒遭損失。
綜上所述,中小河道生態(tài)治理措施是在長期的河道治理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它將上下游有機地銜接,將植物措施與工程措施有機地結合。在河道治理中采用生態(tài)技術,既能取得良好的防洪效益,又能取得生態(tài)效益。此外,還應注意提升河道生態(tài)工程管理水平,加強植物措施的維修管護,堅決杜絕“邊治邊毀、重復建設”現象的出現。
[1]郭維東.河道整治[M].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2003.
[2]鐵嶺市水利局.鐵嶺防汛實用手冊[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