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宜平
(安慶市第七中學,安徽 安慶 246002)
分層教學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檀宜平
(安慶市第七中學,安徽 安慶 246002)
隨著英語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分層教學已成為適應學生個體差異、落實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徑。從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進行分層設標、分層施教、分層評價,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最優(yōu)發(fā)展,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教學中教師要遵循全體性原則、主體性原則、主導性原則、保底性原則、激勵性原則、動態(tài)性原則,以確保分層教學的有效實施。
分層教學;英語;應用;個性差異;因材施教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差異性教育作為一種現代教育理論,它全面地體現在基礎教育英語課程當中,從課程目標到教材內容都體現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多樣化,允許學生發(fā)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評估標準,為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分層教學已成為適應學生個體差異、落實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徑。
分層教學著眼于人在發(fā)展過程中的個別差異,有的放矢,區(qū)別對待。教師從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針對學生各方面的具體差異,在教學中賦予不同的要求,達到全體學生充分發(fā)展的目的,符合“因材施教”原則[1]。
學生個體無論在認知結構、認知能力、興趣、個性等方面都存在差異,學習上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分層教學是一種承認并針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而實施的差異性教育,體現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多樣化,允許學生發(fā)展的不同,為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域”學有所得,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最佳的發(fā)展。
成功教育理論告訴我們,每個學生都有獲得成功的需要和潛能。分層教學的立足點是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發(fā)展每一個學生的潛能,使教學要求適合每一個層次學生學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為不同層次學生創(chuàng)造各種嘗試、探索、發(fā)現、發(fā)展的條件和機會,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成功與自信。因此,分層教學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件和創(chuàng)造性。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發(fā)展和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性,教學必須以發(fā)展學生的主體性為主導,構建發(fā)展學生主體性的課堂教學。從各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分層教學、分類指導,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確保了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要有效實施分層教學,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研究學生,掌握學生的差異,然后在綜合考慮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水平和潛力傾向等因素的基礎上,把學生分成A、B,C三個層次。A層次的學生基本功扎實,接受能力強,潛力大,為特長發(fā)展生;B層次的學生在英語學習上接受能力稍微差,基礎不扎實,但有一定的能力和潛力,需要老師扶一把,給以一定的督促和輔導;C層次的學生英語基礎相對較差、學習自覺性不高,在學習上有障礙,需要教師時刻關心和督促。
根據英語課程標準對知識、能力和情感的不同要求,以及各層次學生學習的可能性水平,提出相適應的分層次目標,以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要求。基本性目標,要求學生能掌握基本的知識,適用于C層次的學生;提高性目標,把基本目標提高一個層次,將各知識點綜合起來,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適用于B層次的學生;發(fā)展性目標,要求學生熟練掌握知識點,著重培養(yǎng)綜合運用的能力、技能與技巧,適用于A層次的學生。教師在展示目標的時候,要指導學生根據自身的情況,科學地選擇符合自己的學習目標。這樣就能給學生創(chuàng)造多種嘗試、選擇、發(fā)現、發(fā)展的機會和條件,使他們的學習狀態(tài)始終處于興奮之中,最終實現較好的學習效果。
分層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過程分層,即著眼于學生自然分層的實際,按照分層備課的教案進行實施針對性的教學。教師在教學中要靈活駕馭課堂,對A層學生以“放”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導學生自學;對B層學生和C層學生以“扶”為主,“扶”中有“放”,重在帶領學生學習。在集中講授時,教師要根據學生層次的劃分把握好授課的起點,處理好知識的銜接過渡,要分解難點,突破重點,讓各組同學共同參與,講授內容適當放低起點,減緩坡度,分層遞進,引導優(yōu)等生,激發(fā)中等生,帶動差等生;課堂提問時,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難易不同的問題,讓各類學生有輸出信息的均等機會,對于C層次的學生以概念性、信息性、理解性的低層次問題為主,而對A層次學生應以分析性、綜合性、分析性等高層次問題為主,以促進不同層次學生的思維發(fā)展;進行課堂練習時,可在相同的時間內,安排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有層次性梯度的練習,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達成自己的目標[1]。在進行學法指導時,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不同方法進行有效的幫助和指導,基礎差的C層學生應以模仿性學習為主,讓學生從中找出規(guī)律,嘗試舉一反三,指導中等的B層學進行分類、聯(lián)系、拓寬,有所創(chuàng)新,學會變式,對A層次的優(yōu)等生則以創(chuàng)新性學習為主,指導啟發(fā)發(fā)散思維,鼓勵大膽質疑[2]。
在作業(yè)設計和布置上,教師也應該考慮到學生的差異,設計有層次的作業(yè),以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況,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使教學目標逐步完成;不同層次學生的作業(yè)在數量、內容和形式上有所不同,對于A層學生要求除了基礎性作業(yè)以外,要配有一定難度的綜合性的作業(yè);B層學生在基礎知識掌握后,增加少量略有提高的作業(yè);C層學生要求掌握基礎知識并與個別輔導結合起來,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層次目標可達。
堅持發(fā)展性評價,對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給予他們適時、適當的鼓勵、表揚、贊許,讓各類學生都能夠體驗成功的喜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有利于激發(fā)其學習積極性,從而保持他們良好的心態(tài)和學習的自信心。對不同層次學生的評價要以不同起點為標準,對學習有困難、自卑感強的C層次學生,評價應該偏向對他們的鼓勵,更多給予表揚評價,及時肯定他們的點滴成績進步,幫助他們樹立自信,逐步消除自卑;對成績一般的B層次學生,采用激勵評價,既指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幫助他們審視自己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建立解決問題的計劃,促進他們不甘落后,積極向上;對成績好、自信心強的A層次學生,采用競爭評價,堅持高標準嚴要求,激發(fā)他們的斗志,促使他們更加努力拼搏,不斷超越自己[1]。
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是素質教育的第一要義,也是我們?yōu)檫m應學生個體差異而進行分層教學的出發(fā)點。教師要堅持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促進每一個人的進步和成功;在教學中要做到抓中間,而不放兩頭,知人善教,好、中、差分別要求,從學習上、個性上發(fā)揮不同學生優(yōu)勢,做到既照顧全體,又培養(yǎng)個別。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發(fā)展和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性。在分層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激發(fā)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教會學生學習,要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最大限度保護他們的學習熱情,不斷培養(yǎng)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欲望,增強他們學習的內驅力,確保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分層教學中,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努力創(chuàng)造一種盡量適合全體學生的“保底不封頂,分層不分班”的教學組織形式,這是保證教學質量大面積提高的根本。 “保底”是指保證學生人人達到英語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不封頂”是指在達到基本要求的基礎上,讓不同的學生都有所發(fā)展,促使中層學生向上層生靠近,允許成績好的學生加深拓寬,達到“培優(yōu)、促中、轉困”。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在掌握學習理論中指出,“許多學生在學習中未能取得優(yōu)異成績,主要問題不是學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適當的教學條件和合理的幫助造成的”。在分層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運用多種激勵形式,有意識地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創(chuàng)設成功的機會,使他們體驗到成功的艱辛,享受到成功后的喜悅。尤其是對于基礎差,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教師要從感情教教育入手,熱情耐心地幫助他們,對他們所取得的微小進步及時進行表揚鼓勵,使他們感到每天的學習都有所得,這樣就會漸漸地對英語學習產生興趣,從而實現以前的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的轉變。
分層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學習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實際情況,確定每個學生的層次,分層不分班,教學進度一致,教學的深度和廣度拉開差距;同時要根據學生不同時期的表現,實行階段性調整,每個學期的期中和期末進行兩次微小的調整,有上有下,對學生層次實行動態(tài)管理,有效地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提高教學的實效。
在中學英語教學中從實際出發(fā),實施有差異的分層教學,能夠彌補大班教學中無法適應學生個體差異的不足,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在各自原有基礎上得到發(fā)展,從而大面積提高英語教學質量。但分層教學是一個極具深遠意義的新課題,需要廣大英語教師不斷加強學習,努力強化與提高自身素質,提升實施分層教學的能力。
[1]王先榮.大學英語隱性分層教學實驗研究[J].山東外語教學,2005(1):51-53.
[2]周秀娥.分層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寧夏教育,2002(1):95.
G632
A
1674-1102(2011)05-0159-02
2011-06-10
檀宜平(1967-),女,安徽東至人,安慶市第七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
[責任編輯:余義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