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都市教學研究室 特級教師 陳光全
湖北宜都市陸城一小 劉文衛(wèi)
關于課堂文化的反思
——現(xiàn)代課堂文化重建思考之一
■湖北宜都市教學研究室 特級教師 陳光全
湖北宜都市陸城一小 劉文衛(wèi)
學校文化建設是伴隨社會上興起的“文化熱”而走進校園的。學校文化是一個大的系統(tǒng)。課堂文化是學校文化中最核心、最靈動、最有磁性、最具魅力的部分;同時也是對學生成長影響最大、烙印最深的精神要素。
何謂課堂文化?課堂文化是指教師(學生)在課堂上所堅守的教學理念(學習理念)、態(tài)度、情感、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相互作用、積淀、升華而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的課堂風氣、課堂習俗、課堂教學境界以及課堂教學的價值訴求。
在不同教育理念主導下,課堂文化會呈現(xiàn)迥然殊異的性狀和品質。新課改前盛行的課堂文化,不外乎是以知識為媒介,教師與學生間的授受文化。主要特征是教師講教材,學生記教材,教師享有話語霸權,學生在課堂上失語;教師板著面孔施教,學生受控,仿佛是被教師用線拎著的木偶,不由自主地呆坐著,心理上受壓抑,精神上受禁錮。正如一首詩所描述的——“課堂,你曾像一個密不透氣的箱/禁錮了思想的自由飛翔;課堂,你曾像一把鎖/鎖住了心靈的馳騁/鎖住了智慧的生長;課堂,你曾像一座廟/因為有太多的清規(guī)戒律/一個無法令孩童們心馳神往的地方……。”這首詩形象地撻伐了傳統(tǒng)課堂文化的弊害。如果從本質上剖析,傳統(tǒng)課堂文化是冷色調的,是一種帶有霸權式的專制文化。教師本非自覺自愿而實質上充當了課堂上的獨裁者,而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質疑詰難的權利,抒發(fā)個人獨特感受和體驗的權利,自主支配學習時間的權利,參與活動的權利,利用課程資源的權利,開發(fā)自身潛能,發(fā)展獨特個性的權利……等等,統(tǒng)統(tǒng)都被剝奪了。學生變成了課堂上的“灰色孩子”,他們的天性受到了壓抑,智慧受到了冷遇,發(fā)展受到了阻滯,心靈受到了傷害,實際上淪落為了課堂專制文化的犧牲品。
對于這種傳統(tǒng)的課堂文化,必須除弊,必須改革,必須重建!隨著新課改的啟動,對于影響教師情感、態(tài)度、行為的深層次因素——即課堂文化,理所當然地引起人們的重視。新課改的頭十年,幾乎所有學校都對課堂文化進行了程度不同的重建。不少學校還組織專班,研究如何營造課堂文化的新景觀,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或成果。然而,用一分為二的觀點透視,前一段課堂文化的重建和研究,尚有不少缺失:
其一,膚淺性。不少學校對于課堂文化的研究僅僅停留于感性層面,停留于課堂觀察,而未從理性層面探索課堂文化的本質屬性和功能,沒有探究課堂天地中究竟應該“棲居”、“駐守”何種精神?
其二,功利性。不少學校研究課堂文化,常常簡單化地與教師的“做課”、“磨課”、“賽課”等教學行為緊緊捆綁在一起。在他們看來,營造優(yōu)質課堂文化,主要是要“磨”出好課,在競賽中贏得優(yōu)勝名次。其實,先進課堂文化的營造,并非手段,而是目的;課堂文化的根本訴求是價值訴求;課堂文化所要關注的是課堂中人的幸福旨趣。
其三,片面性。不少學校研究課堂文化,扣住的往往只是表征課堂文化的兩三個品質、諸如生本性、生命性、和諧性等等,而未對課堂文化進行多視角、多層面、多維度、全方位、立體化的研究和整體觀照,因而不可能建構現(xiàn)代優(yōu)質課堂文化的整體性面目。
華東師大的鄭金洲教授對課堂文化重建的滯后,曾充滿激情地表達了期待和無奈。他說:“與課程改革的高歌猛進相比,課堂不能說是按兵不動,但至少可以說是變動不大的。我們極少看到與新課程相匹配的新課堂,極少看到與新課程文化相對應的新課堂文化,極少看到與新課程形態(tài)相一致的課堂形態(tài)?!睘榱私鉀Q這個問題,新課改的第二個十年,課堂文化的重建,必須從“深度”上下功夫。講“深度”,意味著對“膚淺性”、“功利性”和“片面性”的揚棄;講“深度”,就“要指向事物的本質,促使事物朝更高層次發(fā)展”。實施課堂文化的深度研究,是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深入推進課程改革,完成課堂“攻堅”,提升教學品質之必需。
責任編輯 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