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趙云
傾聽:一種不該忽視的基本素養(yǎng)
■李趙云
我們先來觀察這一組教學鏡頭:
鏡頭一:
老師在講臺上強調小組合作要求時,未等老師說完,學生們就迫不及待地展開了討論。老師的后半句話早已淹沒在了學生們的討論聲中。
鏡頭二:
小組合作交流時,一些學生只顧講自己的,不能靜下心來聽別人的講解與補充。教室里討論聲此起彼伏,看起來熱熱鬧鬧,學生的實際收獲卻很少。小組展示反饋時,學生們紛紛舉手,踴躍發(fā)言,氣氛很是活躍。小組某一成員的發(fā)言還沒有結束,其他小組的學生就迫不及待地舉起小手,“我們組來,我們組來”的叫聲充斥耳旁。但是,回答的內容卻是在重復別組的發(fā)言。
鏡頭三:
教師針對小組展示反饋的情況,適時地進行點評提升。學生剛剛說出一部分內容,教師立即順著學生的話說下去;當學生回答問題不夠流暢時,教師為了趕時間,立即打斷學生,讓其余的學生回答,或者自己把答案說出。
細讀以上教學鏡頭,我們不難發(fā)現,在感嘆孩子的活力、熱鬧、積極、主動的背后,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缺少了一種極為重要的基本素養(yǎng)——傾聽。
《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痹谝詫W生為主體的閱讀教學活動中,用心傾聽,就是關注學生的個性體驗,從而促使其形成個性化閱讀,真正實現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平等的對話交流。反觀以上幾組鏡頭,這樣的課堂教學,表面的熱鬧和虛假的合作不僅導致了學生學習效率的低下,而且也違背了全員參與的初衷。讓學生學會傾聽,顯然應該成為課堂教學走向高效的題中之要義,也是一種極為重要的學習品質和基本素養(yǎng)。
傾聽學生的敘說是教師的道德和責任。再者,傾聽可以增進溝通,促進理解。在傾聽中交流,在傾聽中溝通,最終實現學教相長。課堂上,學生展示匯報時,無論說對了還是說錯了,無論是說得流暢還是語無倫次,教師都應該專注傾聽。不能隨便打斷他們的回答,不能簡單處理或草率評價,把自己的觀點強加于學生。應盡量為“理解”而傾聽,而不是為“評價”而傾聽。傾聽學生說些什么,并思考為什么這樣說,及時捕捉學生言語中那些極有開發(fā)和利用價值的教學資源,激發(fā)生成,這樣既利于讓學生在課堂上得到適當的關注,又讓教師能根據學生的述說及時調整教學動向,強化教學的針對性。
興趣永遠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銜接活動的過渡語、啟發(fā)語、點評提升的教學語言對學生是否具有吸引力,對學生的傾聽有著很重要的影響。
如教學《普羅米修斯盜火》第二課時,開課伊始,有位教師這樣帶領學生進入活動一:上一課,我們知道了“盜”是偷的意思。見到盜、偷字,你心中會產生怎樣的情感?普羅米修斯是不是這樣卑鄙的小人呢?今天,我們來讀課文,用課文中的語言來告訴大家,普羅米修斯到底是個怎樣的神?我們一起進入活動一來體會人物形象。這位教者的過渡語設置可謂獨具匠心,激發(fā)、調動學生生活的情感,引起質疑,從而營造了很好的傾聽氛圍,因此,學生樂于去傾聽。
改進現有的評價機制也能激發(fā)學生傾聽的興趣與動力。針對學生的交流展示,可對能認真傾聽的學生進行表揚。如“你有一雙金耳朵,一點小問題都沒逃過你的耳朵”、“瞧,某某同學聽課時神情很專注,他聽得一定很仔細!”也可適時引導學生補充、評價,如:“誰愿意當一次評委,評一評剛才小組的發(fā)言?”“你同意這位同學的看法嗎?還有不同的見解嗎?”這些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營造了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傾聽,會大大提升教學效率。
要實現學生的自覺傾聽,離不開方法的指導。
目光交流。要引導學生集中注意力真誠地注視對方,但要避免長時間盯視,應適當地轉移視線,再繼續(xù)目光接觸,間隔循環(huán)。讓學生知道,這才是傾聽最恰當的習慣。如果對方距離自己的位置很遙遠,應適時地改變自己的坐姿,以保證最佳的傾聽姿態(tài)。
態(tài)度謙遜。如果同學的回答與自己相一致,則以微笑、頷首表示認可或贊同。在同學回答錯誤時,一定要耐心傾聽,不隨意插話或打斷對方的話。即使不同意對方意見或認為對方沒有再說下去的必要,也要禮貌地等待對方把話說完或尋找恰當的時機提醒對方。
分析接納。丹尼斯在《美國教學創(chuàng)意手冊》中指出:傾聽的能力包括理解言說者口語表達的信息和能在頭腦中將語言轉換成意義兩部分。聽力和理解力是它的基本要素。聽清老師或發(fā)言同學說的每一句話,在聽的過程中學會分析別人的意見,邊聽邊想,吸取他人之長,充實自己。
傾聽作為一種能力和習慣,不是掌握了方法就能擁有的,需要教師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適當的訓練。
每晨活動。借助晨周會會前的三分鐘,通過新聞發(fā)布、背誦名篇佳句、三分鐘演講、推薦書籍等活動進行聽力訓練,引導學生邊聽邊想,下課后請學生憑記憶記錄下來,并寫出自己的認識。教師定期檢查記錄,并實行積分制,評選出“進步之星”、“傾聽小能手”。
每天作業(yè)。每天布置一條“傾聽”的家庭作業(yè),并告誡學生不能相互詢問。第二天檢查并獎勵傾聽正確、符合作業(yè)要求的學生。久而久之,學生傾聽的習慣會逐步形成,傾聽的能力能得到較大的提高。
每周游戲。美國有一批教學創(chuàng)意專家曾設計了一些游戲,專門訓練學生的傾聽能力。比如“傾聽和繪畫”:就是蒙上學生的眼睛,讓他按照別人的描述來畫畫;還有“傾聽與學習中心”——一個人講一句話,后面的人重復前面人講話,再在后面加上自己的話,依次進行。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有意識地適當開展此類“傾聽訓練”,可以有效調整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學生認真傾聽的能力也會穩(wěn)定形成。
中國有句古話“風流不在談鋒健,袖手無言味正長”。這是很有道理的。如果傾聽是公民的一項基本素養(yǎng),那么更是我們教育的一把金鑰匙,是走進學生心靈的一道陽光。
總之,我們教學改革中要發(fā)掘一切可利用的教學資源,做好身教示范,喚起學生傾聽的興致,引導學生掌握傾聽的方法,幫助學生科學訓練,養(yǎng)成良好的傾聽習慣。而“傾聽”并非是完全獨立存在的,它必須貫穿于說、讀、寫、思種種教學活動中。讓我們的學生邊聽邊想、邊聽邊記,在傾聽中生疑,在傾聽中解惑,在傾聽中出高效!
江蘇省如皋市九華鎮(zhèn)鄭甸小學)
責任編輯 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