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慧
(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 廣州510630)
美華協(xié)會與美國華人和亞裔的權益維護
李愛慧
(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 廣州510630)
美華協(xié)會;美國華人;亞裔美國人;權益維護
成立于1973年的美華協(xié)會最初致力于爭取和維護華人的權益,在華人社區(qū)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日益擴大。進入20世紀80年代之后,美華協(xié)會逐漸打破族裔的藩籬,不僅為華裔維權和謀福利,更努力聯(lián)合亞太裔其他組織的力量,為全美亞太裔申權。美華協(xié)會在維護亞裔移民權利、遏止種族仇恨犯罪、消除主流社會對華人和亞裔的偏見、錯誤認知和刻板印象、爭取亞裔選民權利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貢獻。作為一個尋求平等權利和社會地位的種族利益集團,它采取了多種策略,包括與議員或行政官員接觸、構筑聯(lián)盟、抗議示威、影響政治選舉、開展公眾教育等方式來為華人和亞裔謀權益。經過近四十年的悉心耕耘,美華協(xié)會現(xiàn)已發(fā)展成為美國最出色的亞裔民權組織之一,許多亞裔美國人公認其為居于領導地位的美國華人社團。
美華協(xié)會無論從分會數(shù)量,還是從其活動能量看,都可稱得上是美國華人社區(qū)中最有影響力的華人政治性社團之一。在美國學界,有不少研究亞裔美國人政治參與的學者,如連培德、林宗志,在其論著中或多或少都涉及美華協(xié)會,并且認為美華協(xié)會在為華人乃至亞裔社群爭取權益和推動他們參與美國主流政治上頗有作為;可是,關于美華協(xié)會的專題性論文目前還很鮮見,有一些評論散見于相關新聞報道中。在國內學界,也有一些有關美華協(xié)會的介紹散見于美國華人社團和參政問題的文章中,還未有學者對其開展專題研究。本文主要借助美華協(xié)會發(fā)布的年度報告以及關于亞裔民權問題的一些決議等英文一手資料,梳理美華協(xié)會如何從單一族裔性質的華人政治性社團發(fā)展成為一個泛亞裔政治團體,以及它在維護華人和亞裔美國人權益上作出的諸多貢獻,并運用利益集團理論對其維權策略進行解讀。
美華協(xié)會是在黑人民權運動及亞裔美國人運動的直接觸動下誕生的亞裔民權組織之一。聲勢浩大的民權運動促使美國政府頒布一系列聯(lián)邦法令,為黑人和其他有色少數(shù)族裔享受平等的政治和公民權利掃清了法律上的障礙。在民權運動的激發(fā)下,一批亞裔大學生和社會政治活動家 (以華人、日裔和菲律賓裔為主)也組織動員起來,抗議美國主流社會對亞裔依然存在的種族歧視,為爭取平等權利和社會公正進行斗爭,掀起了亞裔美國人運動。在華人社區(qū)中,受過高等教育的土生華裔加上一批歸化為美國公民的中國留美學生,在美國形成了數(shù)量相當可觀的華人知識分子階層。他們建立了一系列新型華人社團,擺脫了唐人街傳統(tǒng)僑團領導層的束縛,主張積極與主流社會融合,追求華人在美國的平等政治權益和社會地位。美華協(xié)會也是這類新型社團之一,并且逐漸發(fā)展成為華人乃至亞裔美國人社區(qū)首屈一指的民權團體。
美華協(xié)會的成立,離不開其創(chuàng)始會長王恭立堅持數(shù)年的努力發(fā)動和組織。在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風起云涌的社會運動大潮中,王恭立和一些華裔有識之士認識到,需要有一個團體來代表華人社群發(fā)出統(tǒng)一的聲音,就像全國有色人種協(xié)進會(NAACP)和日裔美國人公民聯(lián)盟分別代表非洲裔和日裔維權一樣。1971年9月,王恭立聯(lián)合幾位華裔精英在華盛頓成立了華裔美國人領袖委員會(Chinese American Leadership Council),這可以說是美華協(xié)會的前身。隨后王恭立到全美各主要城市巡游,推動成立全美性的華人民權團體。經過幾年的籌備,美華協(xié)會 (organization of Chinese American,簡寫為OCA)終于在1973年6月9日成立,在華盛頓召開了第一次全美大會,來自全美大約120多名代表參加了這次大會。會上通過了組織章程、附則,王恭立被選為第一任會長。最初僅有三個地方分會,分別設在華盛頓、底特律和圣路易斯[1]。美華協(xié)會總部位于華盛頓,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總部設在華盛頓的全美性華人團體。
美華協(xié)會是一個超越地域、職業(yè)和政治界限的非盈利性政治社團。它最初的成員主要包括在美國土生土長的華裔、臺灣移民和香港移民;后來也有中國大陸新移民加入。它的宗旨是鼓勵和推動華人參加美國各層次的政治及社會活動,爭取華人的平等權益和機會,消除美國人對華人及中國文化的無知和歧視,樹立華裔在美國人心目中的正確形象。美華協(xié)會成立后,成功地與美國各級政府和各階層民眾溝通,從白宮到美國國會,從聯(lián)邦政府、州政府到地方政府,從新聞媒介到普羅大眾,該協(xié)會不間斷地向他們闡述美國華社的理想和所關心的問題;美華協(xié)會也積極鼓勵華人大膽地參與美國政治,它動員選民投票,支持華人精英參加競選,培育青年政治領袖。由于美華協(xié)會廣泛開展爭取華人權益的活動,在華人社區(qū)中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日漸擴大。
美華協(xié)會原本是單一族裔性質的團體,后來逐漸具有了泛亞裔特性,關注影響所有亞裔美國人權益的問題。進入20世紀80年代之后,美華協(xié)會開始打破族裔的藩籬,把關心的民權問題日漸擴大到整個亞太裔,希望聯(lián)合亞太裔其他組織的力量,為全美亞太裔申權,讓亞裔過更美好的生活。這從其年度大會主題的變化可見一斑。1973年美華協(xié)會成立大會的主題是“承載所有美國華人的希望和夢想”;到了1980年,其年度大會主題為“亞裔美國人:1980年代的挑戰(zhàn)”,說明它已經開始轉向關注整個亞裔社群的權益;迨入1990年,它的年度大會主題為“亞太裔美國人:我們聯(lián)合起來就會有改變”,更是特別強調了亞太裔美國人的聯(lián)盟[2]。
為了壯大自己的力量,以利于實現(xiàn)組織的目標,美華協(xié)會積極擴展組織規(guī)模和基礎。它先著眼于點的拓展,呼吁各地華人在各大城市成立美華協(xié)會的分會,然后達到線的連結。美華協(xié)會尤為重視培育華裔和亞裔新生力量,以保證該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自1994年起,美華協(xié)會推出大學加盟計劃,鼓勵各大學的亞裔學生組織加入美華協(xié)會,成為該會的附屬組織成員。通過各大學的附屬學生社團,美華協(xié)會不間斷地教育與訓練年輕一代的華裔和亞裔大學生,希望他們在未來能肩負起領導美國華社和亞裔社區(qū)的工作,繼續(xù)為美國華裔和亞裔爭取平等的權利[3]。美華協(xié)會還特別為亞裔青年設置了一些領袖培訓項目和實習計劃,以培植亞裔新生代參與公共事務,希望將亞裔青年學子培育成為未來美國社會的領導人才。該組織設立的“亞太裔美國人領袖101項目”是全美唯一專門針對亞太裔學生而設的領袖培訓項目,旨在解決亞太裔學生在美國大學校園中遭遇的邊緣化問題,培育公民領袖,增強個人專業(yè)技能。自1999年設立以來,該項目已經培植了來自全美各個地區(qū)5000多名學生,讓他們成為亞太裔美國人社區(qū)更好的權益代言人[4]。在美華協(xié)會舉辦的年度大會中,青年領袖培訓課程或論壇已成為常態(tài)的內容。自1994年以來,美華協(xié)會就開始為全美亞太裔大學生設置領袖培訓課程。每年有50名學生被邀請參與一整天的免費培訓課程,學習領導和組織技巧。培訓主題包括:領導能力培養(yǎng)、技能增進、跨文化理解、身份認同、有效的溝通技巧、模范和導師等[5]。就2002年的年度大會而言,其中有“青年領袖日” (Youth Leadership Day)、 “青年日” (OCA Youth Day)、“大學日”(OCA College Day)三項針對青年學子而設的活動。在2004年的美華協(xié)會年度大會上,專門舉辦了青年領袖峰會和大學領袖峰會。美華協(xié)會還為亞太裔大學生設有全美最大的實習計劃。該計劃啟動于1993年,有很多參與該計劃的人后來繼續(xù)在公共部門任職或一直活躍于亞太裔美國人社區(qū)。2004年,美華協(xié)會招收了24名實習生,參與夏季實習計劃,他們被安置在國會眾議員杰西·杰克遜 (Jesse Jackson)和南希·佩洛西 (Nancy Pelosi)的辦公室、公平就業(yè)機會委員會、交通部、國內安全部、環(huán)境保護處、住房和城市發(fā)展部、內政部、有色人種協(xié)進會、全國教育協(xié)會、美國民權委員會、亞太裔美國人勞工聯(lián)盟、美華協(xié)會全國辦公室等重要部門實習[6]。不少曾參與實習計劃的亞裔青年如今已嶄露頭角。
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大陸新移民涌入美國,美華協(xié)會也逐漸注意團結和服務這一新群體。美華協(xié)會最初的構成基礎和服務對象主要是華人高級知識分子階層,他們與華埠居民在文化水平和經濟收入上存在很大的差異,與低收入的華人新移民接觸少,曾被人批評漠視華人低收入階層的權益。近十多年來美華協(xié)會積極與華人新移民團體合作,平衡該會與主流社會及華人社區(qū)間的連結。2006年擔任會長的齊紅是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會長,她的目標是讓更多的新移民了解并加入這個有三十多年歷史的美籍華裔民權組織[7]。
經過近四十年的悉心耕耘,美華協(xié)會迄今在全美已經發(fā)展了80多個分會,會員達一萬多人。美華協(xié)會總部設在華盛頓特區(qū),占據(jù)有利的地理位置,可以監(jiān)控攸關亞太裔美國人權益的立法和政策問題;而設在地方的分會則可以更好地監(jiān)控地方的發(fā)展,比總會的觸角更廣。目前,美華協(xié)會已發(fā)展成為全美最活躍和最出色的華人及亞裔民權組織之一,同時它也是全美民權團體聯(lián)盟的一個成員。
美華協(xié)會一直秉承為華人和亞裔申權的信念,在過去近四十年間,它在許多方面糾正了美國主流社會對華人一貫的誤解與偏見,創(chuàng)造了許多成功的維權紀錄,為美國華社和亞裔爭取了不少權益。一些攸關亞太裔美國人權利的聯(lián)邦法律,如1990年的《仇恨犯罪統(tǒng)計法》(Hate Crimes Statistics Act)和《移民和歸化法修正案》、1992年的《選舉法修正案》(Voting Rights Improvement Act of 1992)和1999年的《預防仇恨犯罪法》 (Hate Crimes Prevention Act)的通過,都離不開美華協(xié)會的一份努力[8]。綜觀起來,美華協(xié)會在維護亞裔移民權利、遏止種族仇恨犯罪、消除主流社會對華人和亞裔的偏見、錯誤認知和刻板印象、爭取亞裔平等政治權利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貢獻。
美華協(xié)會在維護華人和亞裔的移民權利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美華協(xié)會成立之后,就把為華人爭取合理的移民權利放在首位,積極爭取國會通過更有利于華人的移民法案。首先,美華協(xié)會一直支持美國移民法的家庭團聚條款,在國會進行相關移民法改革時力爭亞裔美國人依然享有家庭團聚優(yōu)先權。1988年美國討論通過移民法修正案期間,美華協(xié)會一直關注該修正案的進程,在國會兩院內外活動,盡可能減少不利于華人的相關條款出臺。當時任美華協(xié)會行政主任的梅琳達·余 (Melinda Yee)在國會聲明支持照顧家庭團聚的移民政策[9]。1990年移民法修正案通過時,美華協(xié)會也在國會內外積極活動,確保亞裔美國人仍然享有家庭團聚優(yōu)先權,特別是第五類優(yōu)先——兄弟姐妹優(yōu)先權,因為這是亞洲移民賴以進入美國的主要條款。
美華協(xié)會也倡導和支持美國國會進行全面的移民法改革。2004年它發(fā)表支持全面移民改革的決議,提出了三點建議:(1)大幅減少家庭團聚類移民的積壓;(2)為非正規(guī)移民轉為合法永久居民設置常規(guī)渠道;(3)為合法進入美國短期或長期工作的人設置更多的項目[10]。其中第一條建議與亞裔移民權益尤為攸關。據(jù)有關統(tǒng)計,截至2004年,美國大約有350萬家庭團聚類移民申請積壓,其中150萬來自亞洲國家。2006年美國國會討論全美關注的移民改革法案時,美華協(xié)會通過社區(qū)、國會、媒體等多個渠道活動,支持全面的移民改革。這些活動包括:與民主黨參議員領袖會談,討論移民改革法和投票權法的狀況;在“美國之音”現(xiàn)場采訪節(jié)目,發(fā)言支持全面的移民改革;與亞太裔美國人全國理事會合作,發(fā)起向國會寄送明信片的行動,支持全面的移民改革[11]。美華協(xié)會全國行政主任黃顏秀在移民改革議題上曾向國會反映意見。她深知全美華人和亞裔在移民議題上的立場不一,有一部分人反對讓非法移民轉成合法居民。黃顏秀為消弭這種分歧,特別強調:國會草擬的移民改革法案并非只針對非法移民,其中有許多條款與合法移民密切相關,包括家庭團聚移民;美華協(xié)會的重點是推動國會通過一套能同時照顧亞裔社區(qū)諸多階層利益的移民法案。
美華協(xié)會也積極參與移民權利組織的相關活動。2010年3月,美國各移民和少數(shù)族裔團體聯(lián)手籌備在華盛頓市中心“國家廣場”(National Mall)舉行有10萬人參加的移民集會和游行,敦促奧巴馬總統(tǒng)盡快推動有意義的全面移民改革。美華協(xié)會作為華社團體代表之一,參與了此次“移民改革聯(lián)盟”的集會動員。美華協(xié)會表示,現(xiàn)在正是國會和聯(lián)邦政府醞釀移民改革的關鍵時刻,移民社區(qū)必須讓他們感受到壓力,了解移民的要求,移民改革不可再拖延。所有移民社區(qū)都要站出來,華裔和亞裔社區(qū)更不能缺席,一定要發(fā)出自己的聲音,讓全體美國人了解華裔和亞裔的關切[12]。
與其他亞裔團體一起積極應對美國社會針對亞裔的種族仇恨犯罪,也是美華協(xié)會的一項重大任務。當代亞裔的社會政治地位相比二戰(zhàn)前有大幅提高,可是美國社會針對華裔和亞裔的種族歧視和偏見依然存在,騷擾、恐嚇、毆打或無端猜忌亞裔的事件不時發(fā)生。更讓人痛惜的是,有很多受害者在美國司法體系下得不到應有的保護和公正待遇。1982年發(fā)生的“陳果仁案”就是典型的一起反亞裔仇恨犯罪案例,而兇手未得到應有的懲戒?!瓣惞拾浮卑l(fā)生后,美華協(xié)會等亞裔民權組織都對輕判兇手表示抗議,向公眾宣講反亞裔暴力行為的危害。美華協(xié)會聯(lián)合其他華人和亞裔申權團體,不斷地發(fā)動全美性的抗議運動,希望為陳果仁伸冤,為華人和亞裔爭取平等的司法權利[13]。雖然最終陳果仁沉冤未雪,但華人和亞裔民權團體持續(xù)的抗議運動,使人們意識到了反亞裔暴力的危害,有利于亞裔在此后采取措施預防和應對此類事件的發(fā)生。
除了發(fā)動和參與抗議運動外,美華協(xié)會更致力于推動國會通過預防和嚴懲種族仇恨犯罪的法律。1990年的《仇恨犯罪統(tǒng)計法》和1999年的《仇恨犯罪預防法》 (Hate Crimes Prevention Act)的通過,其中都離不開美華協(xié)會的努力。2001年“9·11”事件引發(fā)的反恐浪潮,使得許多無辜的亞太裔移民成為歇斯底里反恐斗爭中的犧牲者。2002年,美華協(xié)會的主要目標是致力于將嚴懲仇恨犯罪法案納入國會的議題之中[14]。2004年,美華協(xié)會積極與國會議員接觸和交流,敦促通過地方執(zhí)法加強法 (Local Law Enforcement Enhance Act),以加強現(xiàn)有的聯(lián)邦制裁仇恨犯罪立法[15]。
針對“9·11”事件后一些阿拉伯裔和南亞裔美國人遭到報復性恐嚇和暴力攻擊事件,美華協(xié)會特別發(fā)表了關于公民自由的決議。它明確譴責“9·11”恐怖事件,但指出居住在美國的阿拉伯裔美國人、南亞裔美國人以及錫克教徒和穆斯林社群都是守法的公民。美華協(xié)會表示繼續(xù)致力于維護所有美國人的公民自由權,反對任何人因假想的恐怖活動而對他人施加仇恨暴力犯罪[16]。
美華協(xié)會一直努力監(jiān)督和抗議美國社會中侮辱華人或亞裔的不適當字眼出現(xiàn)。比如“中國佬”(Chink)一詞在全美都被視為對華人的一種輕蔑和歧視,任何機構、團體或個人使用該詞都會遭到美華協(xié)會強烈反對。1973年,培金高中組建了一支名為“中國佬”的校運動隊。美華協(xié)會立即提出抗議,寫信給學校當局并與學校對話。該校了解到此隊名確有貶抑與歧視華人的意味,于是立即將其改為“培金龍之隊” (Pekin Dragons)。2001年,愛達荷州地名顧問委員會意欲在愛達荷命名一座“中國佬峰”,以表達對中國籍勞工的敬意。美華協(xié)會發(fā)表聲明,“中國佬峰”褻瀆了對中國勞工的紀念;而且這一命名對今天的華裔美國人也是一種侮辱。美華協(xié)會譴責繼續(xù)使用“中國佬峰”這一名稱,支持重新命名這一山峰的運動[17]。這座山峰后來改名為“中國人峰”。2004年,美華協(xié)會全國理事會通過決議案,支持敦促東岸費城一家以“中國佬”命名的牛排餐廳改名,因為這個店名對華裔帶來輕蔑和歧視的含意。美華協(xié)會費城分會發(fā)起抗議活動,要求該餐廳改名;也寫信給費城市議會及費城最大的報紙《費城日報》,要求支持改名行動;費城亞裔律師協(xié)會、美國日裔公民聯(lián)盟和反誹謗聯(lián)盟都支持將牛排餐廳改名??墒?,這些團體的努力并未成功。于是美華協(xié)會特別舉行全國理事會會議,在會議上通過一項決議案,支持費城分會發(fā)起的改名行動,并呼吁全美亞裔社區(qū)加入抗議活動。理事會通過這項決議案,一方面是要求該牛排餐廳改名,另一方面,也希望教育全美民眾,了解一些字眼、用詞,具有種族意義,并不適當,這些侮辱語句包括chink(中國佬)、Jap(日本佬)和Chinaman(中國漢)等[18]。
美華協(xié)會強烈反對美國政府針對華裔的種族類化政策。2006年美華協(xié)會特別發(fā)表決議,譴責美國的國家安全政策種族類化華裔美國人。美華協(xié)會指出,美國政府國家安全局制作并定期更新的《情報威脅手冊》(Intelligence Threat Handbook)指稱,所有華裔美國人是間諜組織招募的主要目標,是泄露絕密信息給中國的主要漏洞,這是對華人的種族類化。在國會報告—— 《美國眾議院的美國國家安全和軍事/商業(yè)與中國事務特別委員會報告》①一般稱為《考克斯報告》,以特別委員會主席考克斯命名。,也有類似的種族類化言辭。一些無辜的華裔美國人,包括國會議員吳振偉、民權委員會委員李艷虹、李文和博士和余百康 (James Yee)都成了這本《情報威脅手冊》和類似的國安全政策的種族類化對象。這些被種族類化的人士或遭受錯誤的間諜犯罪指控,或因間諜嫌疑而被單獨監(jiān)禁及再三調查,還有被控非法捐款,被拒進入國家政府大樓,以及其他區(qū)別對待,而這些人后來都被查清并非國家安全威脅者。有鑒于此,美華協(xié)會決議,呼吁美國聯(lián)邦政府停止使用這種毫無理由的種族類化作法,停止對華裔美國人進行調查、迫害、監(jiān)禁和區(qū)別對待。美華協(xié)會也譴責僅憑文化傳統(tǒng)和相貌而無端臆斷華裔和亞太裔美國人不忠的行為[19]。
現(xiàn)今每年五月在美國是“亞太裔美國人傳統(tǒng)月”(Asian Pacific American Heritage Month),全美各地的亞太裔都會舉辦各種慶?;顒?,規(guī)模與知名度逐年擴大??墒怯泻芏嗳瞬恢?,這個從1992年開始的“亞太裔傳統(tǒng)月”活動,是美華協(xié)會為首的亞裔團體努力爭取15年的結果。
早在卡特總統(tǒng)時代,受到美國發(fā)布“黑人歷史月”和“西班牙裔傳統(tǒng)周”公告的啟發(fā),兩位國會職員珍妮·F·喬 (Ms Jeannie Jew)和魯比·莫伊 (Ms.Ruby Moy)也試圖爭取國會為亞太裔通過類似的法令。珍妮·F·喬同時也是美華協(xié)會的全國理事會成員,在她的領導下,全美爭取亞太裔美國人傳統(tǒng)公告聯(lián)盟 (National coalition for a Pacific Asian American Heritage Proclamation)成立,以組織協(xié)調這次申權行動。在此聯(lián)盟的推動下,1977年,眾議員弗蘭克·霍頓 (Frank Horton)和諾曼·Y·米內塔 (Norman Y.Mineta)在眾議院提出了“亞太裔美國傳統(tǒng)周”議案 (眾議院540號議案),提請總統(tǒng)宣布每年5月的前10天為亞太裔傳統(tǒng)周。1977年7月19日,參議院兩位議員也提交了類似的議案。翌年7月10日,美國國會通過一項法令,宣布來年五月的前10天為亞太裔美國人傳統(tǒng)周。由于最終的聯(lián)合決議并未指定每年都是如此,所以這一公告必須年年爭取。1978年10月,吉米·卡特總統(tǒng)簽署了聯(lián)合決議。美華協(xié)會和其他亞裔團體爭取了十多年,直到1992年10月23日,布什總統(tǒng)才正式簽署法律,宣布每年的5月為“亞太裔美國人傳統(tǒng)月”[20]。
美華協(xié)會維護亞裔文化傳統(tǒng)的另一個成功案例是促成美國郵政署從1992年開始推出中國農歷新年生肖郵票。這是美華協(xié)會爭取了數(shù)年的結果。1988年,美華協(xié)會喬治亞分會的成員瓊·陳(Jean Chen)看到有關跨太平洋鐵路修筑的歷史書中,沒有一幅圖片中有作為修筑鐵路主要勞動力的華工的面孔,于是向美華協(xié)會佐治亞分會提出推動聯(lián)邦政府發(fā)行紀念郵票的建議。會長安德魯·陳(Andrew Chen)將這一建議提交美華協(xié)會的全國委員會,全國委員會很快同意了這一提議,并責成佐治亞分會組織一個專門的委員會來研究和啟動這一項目。次年,即1989年的10月,美華協(xié)會全美總會長弗蘭克·劉 (Frank Liu)正式向郵政署遞交了一份要求發(fā)行相關紀念郵票的書信,并附上了來自美華協(xié)會佐治亞、威切斯特、紐黑文、丹佛等眾多分會會員的簽名。可是,由于每年有成千上萬發(fā)行紀念郵票的申請遞交到美國郵政署,美華協(xié)會的申請被擱置下來。1991年,美華協(xié)會再次組織了一場全國性的申權運動 (Advocacy campaign),要求郵政署發(fā)行紀念郵票。這場運動贏得了國會議員、全美不同社區(qū)群體組織和領袖的支持,最終,發(fā)行中國農歷新年十二枚紀念郵票的方案獲得通過。在每一枚郵票票面上是中國的一種生肖動物,上寫“Happy New Year”以及用中國書法寫的中文翻譯[21]。
美華協(xié)會一直反對獨尊英語,因而積極為亞裔爭取雙語服務。它與其他一些民權團體合作,推動通過了1992年的《選舉法修正案》(Voting Rights Improvement Act of 1992),為少數(shù)族裔選民提供雙語服務。2006年,美國國會研究是否延續(xù)已到期的選舉權改進法案,有國會議員提出議案,主張繼續(xù)在全美推出雙語選舉服務,美華協(xié)會更是積極推動國會通過這一提案。
美華協(xié)會還監(jiān)督和抗議一些可能削弱亞裔美國人政治權利的法律。比如1998年通過的《選舉人資格查證法》 (Voter Eligibility Verification Act)。該項法令允許選舉官員查證登記投票者和申請選舉登記者的公民身份,將他們的名字提交到移民歸化局和社會安全署核查。美華協(xié)會指出,該法令本身有漏洞,因為移民歸化局和社會安全署的數(shù)據(jù)庫本身是不全的;許多美國人 (包括亞裔美國人)有可能由于名字未被錄入該數(shù)據(jù)庫而被剝奪選舉權。
美華協(xié)會大體上屬于尋求平等權利和社會地位的種族利益集團,其主要目的是為華裔和亞裔美國人謀權益。在利益多元化的美國社會中,利益集團與政府的關系是一種雙向互動的關系,有人把這種關系稱之為“談判關系”[22]。利益集團與政府的談判 (討價還價)主要是通過院外活動的方式來進行的。綜觀利益集團的院外活動策略,大體可分為五類:直接游說、間接游說、影響政治選舉、法院訴訟、抗議示威等[23]。直接游說,是指利益集團為實現(xiàn)其政策目標與政府決策者 (國會議員、行政官員、司法人員)面對面雙向交流的活動,是一種最傳統(tǒng)的院外活動策略。為了影響聯(lián)邦政府的立法和行政決策,利益集團代表經常設法參與政府決策過程相關的大量活動,這些活動包括:(1)參加包括總統(tǒng)顧問在內的政府官員的私人會議,使他們了解本集團的利益訴求;(2)出席國會委員會和小組委員會或規(guī)章制定機構的聽證會,就議案或規(guī)章發(fā)表自己的意見;(3)為立法者或行政官員提供大量的免費服務,包括為立法者或政府官員起草法律或規(guī)章,有時游說者還為立法者提供特別詳細的立法建議,力爭法令的內容符合本集團的要求;(4)邀請立法人員 (議員)出席利益集團主辦的社交性聚會,增進了解;(5)利益集團和政府間人員在職位上的雙向流動,也是影響政府決策的一種重要途徑。間接游說是利用本集團的成員、輿論工具或其他團體來影響決策者[24]。具體來說有以下方式:發(fā)動本集團的成員或議員所在地區(qū)的選民,用訪問、寄信等方式對議員提出要求;利用電視、廣播和報刊廣告進行宣傳,爭取社會輿論的支持;通過組織聯(lián)盟或聯(lián)合陣線以壯大自己的力量;越過參與決策者直接動員社會公眾表態(tài)。影響政治選舉,是指利益集團通過提供政治捐款、協(xié)助做好選民登記、動員選民參加投票等活動,在競選運動中支持對本集團友好的候選人。法院訴訟是在與立法或行政部門溝通不見效的情況下,通過提交訴訟的方式來爭取和維護自身的權益。這種方法現(xiàn)在也為各大利益集團所使用,成為擴大公民參與的一個渠道和影響公共政策的一個手段。美華協(xié)會具有利益集團的一些共性,它采取了多種策略,包括與議員和行政官員溝通和互動、構筑聯(lián)盟、利用亞裔選民影響政治選舉、抗議示威、公共教育等多種方式來為華人和亞裔謀權益。
在美國聯(lián)邦體制中,權力在中央和聯(lián)邦各州政府之間分割;市縣級地方政府也履行重要的功能,擁有一定的權威。有鑒于此,利益集團認識到在聯(lián)邦、州及市縣各級政府形成組織非常有益。美華協(xié)會設在華盛頓的總部與聯(lián)邦政府機構和國會議員等建立了密切聯(lián)系,在國會討論通過攸關亞裔美國人權益的法案時或在白宮制定移民與民權政策時,可以即時了解進展情況,若有對亞裔不利與不公之處,能及時與政府官員接觸或在院外活動,發(fā)揮一些制衡作用。美華協(xié)會舉行的年度大會都會邀請國會議員和有關職能部門官員參加,讓他們了解華人和亞裔美國人關注的問題。自1994年起,美華協(xié)會就與日裔美國人公民聯(lián)盟舉辦聯(lián)席會議。這兩大組織都會分別派出15位成員參加在華盛頓舉行的4天會議。在每年的聯(lián)席會議上,參會者與國會議員、政府官員和其他民權團體的亞太裔代表探討民權等問題[25]。在國會討論移民法改革法案或民權立法時,美華協(xié)會的代表也會獲邀參加聽證會,為華人和亞裔社群發(fā)出聲音。美華協(xié)會的不少成員成功競選議員職位或被委任擔任政府官職,更能直接影響政府決策。這當中較為突出的例子有:美華協(xié)會大洛杉磯分會的成員趙美心 (Judy Chu)先后當選加州眾議會議員 (2003年)、美國國會議員(2009年),是美國歷史上首位華裔女國會議員,也是繼吳振偉之后的第二位華裔國會議員。趙美心一直努力為華人和亞裔代言。2011年5月26日,趙美心與伊利諾州聯(lián)邦眾議員畢格特 (Judy Biggert)正式提出決議案,要求國會承認1882年到1904年通過的數(shù)項法案違犯華裔基本民權,應對此決定表示遺憾[26]。
與亞裔團體和其他少數(shù)族裔民權團體組織聯(lián)盟或結成聯(lián)合陣線以壯大自己的力量,是美華協(xié)會使用的一種重要的間接院外活動策略。要想讓自己的權益訴求得以實現(xiàn),美華協(xié)會單靠自身的力量往往難以奏效,所以美華協(xié)會除了團結華人社群外,更注意凝聚亞太裔的群體力量,努力與其他亞太裔美國人申權團體和法律組織形成泛亞裔聯(lián)盟,就共同關注的問題聯(lián)合作戰(zhàn)。與美華協(xié)會形成密切協(xié)作關系的亞裔組織有亞太裔美國人勞工聯(lián)盟 (APA Labor Alliance)、亞裔美國人協(xié)會 (Asian American Institute)、亞裔美國人司法中心 (Asian American Justice Center)、同源會 (Chinese American Citizens Alliance)、百人會、日裔美國人公民聯(lián)盟、朝鮮裔美國人聯(lián)盟、越南裔美國人服務機構全國聯(lián)盟、亞太裔美國人律師協(xié)會、亞太裔婦女論壇、全美亞太裔美國人委員會 (National Council of Asian Pacific Americans)、全美菲律賓美國人協(xié)會 (National Federation of Filipino American Association)、錫克人聯(lián)盟 (Sikh Coalition)等[27]。1996年,美華協(xié)會參與組建了全美亞太裔美國人委員會。這是由21個亞太裔美國人組織構成的聯(lián)盟,代表了全美亞太裔美國人社區(qū)的利益,在亞太裔美國人問題上發(fā)出整體的聲音。美華協(xié)會作為該聯(lián)盟的創(chuàng)始成員之一,一直擔任它的財務代理人,而且美華協(xié)會的執(zhí)行理事陳棣芳 (Christine Chen)擔任該聯(lián)盟的副主席。
除了與亞太裔團體形成聯(lián)盟外,美華協(xié)會還與其他非亞太裔民權組織密切合作。它是華盛頓民權領袖聯(lián)席會議的180個組織成員之一。這些組織分別代表了有色人種、婦女、兒童、勞工、殘疾人、老年人、宗教群體、同性戀、公民自由和人權團體。美華協(xié)會與民權領袖會議的成員,諸如全國有色人種協(xié)進會 (NAACP)、墨西哥裔全美委員會(National Council of LaRaza)、美國猶太人委員會、反誹謗聯(lián)盟等組織協(xié)作行動,密切關注肯定性行動計劃、仇恨犯罪、投票權、移民、人口普查、民權執(zhí)法等問題,推進有效的民權立法和政策的通過與實施[28]。美華協(xié)會前全國行政主任郭為婉 (Daphne Kwok)曾表示,美華協(xié)會單靠自己的力量無法生存下去,也很難產生有效的影響力。(我們)非常感謝猶太人社區(qū)、拉丁美洲裔社區(qū)和非洲裔美國人社區(qū)在我們共同關心的問題上向我們伸出援手[29]。
美華協(xié)會也注意調動亞裔選民的力量來影響政治選舉,把關心亞太裔權益的政黨或政治候選人推上政治舞臺,以達到維護亞裔權益的目的。美華協(xié)會在組織和協(xié)調全美性的亞太裔美國人選舉登記動員上贏得了亞裔社區(qū)的全面支持。1996年,美華協(xié)會促成建立了亞太裔美國人投票聯(lián)盟 (Asian and Pacific Islander American(APIA Vote),并領導了由19個亞裔團體聯(lián)合開展的全美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亞太裔美國人選舉登記運動,提供雙語服務,最終有7.5萬名亞裔新選民登記投票[30]。亞太裔美國人投票聯(lián)盟是一個全美非黨派性的聯(lián)盟,旨在鼓勵亞太裔美國人的公民參與,并增進他們對公共政策和選舉過程的了解。亞太裔美國人投票聯(lián)盟取得重大進展,保證了APIA的投票人為候選人和政黨所承認。美華協(xié)會分會與亞太裔美國人投票聯(lián)盟聯(lián)合組織了多種活動來推動亞裔美國人選民參加選舉登記投票。選舉結束后,在福特基金會的贊助下,美華協(xié)會還與亞太裔美國人投票聯(lián)盟開展了經驗總結,以評估針對亞太裔社區(qū)選舉動員活動的成效;分析現(xiàn)有數(shù)據(jù),發(fā)布有關亞太裔美國社區(qū)政治參與現(xiàn)狀的報告;與亞太裔美國人投票聯(lián)盟的全國和地方分會聯(lián)合舉辦全國性的匯報會;推動亞太裔美國人投票聯(lián)盟未來活動以及其長期基礎建設的戰(zhàn)略性計劃討論[31]。2008年美國總統(tǒng)大選之前,美華協(xié)會與全美亞太裔美國人委員會合作,出版了一份亞太裔美國人的政綱,開展了總統(tǒng)候選人的問卷調查,與亞裔美國人法律辯護和教育基金會和亞太裔美國人投票聯(lián)盟來登記、動員和保護選民[32]。
美華協(xié)會也積極發(fā)揮公眾教育的功能,不僅讓華裔和亞裔美國人社群,也讓美國主流社會了解哪些問題與亞裔美國人利益攸關。為了推進美國公眾對亞太裔社群的了解,美華協(xié)會在2000年專門開展了向各大公共圖書館贈送有關亞裔美國人書籍的活動。該項活動最初是從個別分會開始,主要是幫助當?shù)毓矆D書館購買由亞裔作者撰寫的著作,接下來美華協(xié)會得到了1.2萬的捐助,該項活動就正式啟動了。美國圖書館聯(lián)盟 (ALA)的行政主管威廉·戈登 (William R.Gordon)稱美華協(xié)會開展的贈書活動是“一個絕妙的點子”,“我們很高興美華協(xié)會選擇了公共圖書館作為增加人們對亞太裔社群的認知和了解的重要的文化中心”。美華協(xié)會的圣路易斯分會與亞太裔美國人聯(lián)盟合作,捐贈1200美金給圣路易公共圖書館,購買100本亞裔作者的書籍[33]。
美華協(xié)會還設置了全美預防仇恨犯罪的教育項目,以幫助亞裔社區(qū)應對仇恨犯罪和偏見事件。在《民權法》簽署40年之后,依然有不少亞裔美國人遭受種族歧視,甚至成為種族仇恨犯罪的受害者。媒體常用“模范少數(shù)族裔”來刻畫亞太裔美國人社群,忽略了這一社群因其多元化的構成而面臨的特殊挑戰(zhàn),他們所遭受的仇恨犯罪問題也常常被忽略。很多時候,這些犯罪事件未被曝光,而且施暴者也未受到懲罰,這其中既有缺乏相關信息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缺乏有關仇恨犯罪和偏見事件的公共教育。美華協(xié)會的仇恨犯罪教育項目旨在讓華人和亞裔社區(qū)對仇恨犯罪和偏見事件做好心理準備,并教導他們如何迅速和有效地應對此類事件。自2001年以來,美華協(xié)會在全州基金會 (Allstate Foundation)的資助下,依托協(xié)會的地方分會和附屬組織,在全美組織專題研討小組,在亞太裔美國人社區(qū)和大學校園舉辦相關的討論會和培訓班,讓社區(qū)領袖、組織和執(zhí)法者了解到針對亞裔美國人的仇恨犯罪。美華協(xié)會還特別發(fā)行了仇恨犯罪應對手冊《應對仇恨犯罪:社區(qū)行動指南》 (Responding to Hate Crimes:A Community Action Guide)(2005年發(fā)行第一版,2006年再版),以指導美華協(xié)會成員和普通大眾如何有條不紊地應對仇恨犯罪,指南提供了一些可用的網絡資源,并列舉了亞裔社群應對仇恨犯罪時最佳的應對策略[34]。美華協(xié)會主要將該指南作為地方分會主辦的仇恨犯罪專題研究小組的補充,也將其視作給所有社區(qū)的相關行動指南。
現(xiàn)今在所有美國華人民權團體中,美華協(xié)會的影響力可謂覆蓋全美,在華人社區(qū)內外都有相當大的活動能量,是亞裔社區(qū)乃至整個美國社會都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團體。美華協(xié)會由華人精英領導成立,將自己視為美國華人的代言人,就像日裔美國人公民聯(lián)盟和有色人種協(xié)進會分別為日裔和非洲裔美國人的代言人一樣。進入20世紀80年代之后,美華協(xié)會的服務對象已有所擴大,不僅為華裔維權和謀福利,也擴展到維護亞太裔美國人的權益,推動整個亞裔群體的政治參與,維護亞太裔美國人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福利。自創(chuàng)立以來,美華協(xié)會不斷發(fā)展壯大,現(xiàn)在組織規(guī)模相當可觀。它的明確目標就是與其他全國性亞裔美國人全美性團體聯(lián)合,監(jiān)督影響華裔和亞裔美國人的立法和政策,時刻準備為亞太裔和所有少數(shù)群體的自由權利而斗爭,對亞太裔美國人所遭受的種族類化和其他形式的偏見大膽抗議。盡管美華協(xié)會在華社并不具備日裔美國人公民聯(lián)盟在日裔社區(qū)那樣大的影響力,在華社之外也不及后者那樣有聲譽,不過,由于華社中也沒有比它具有更大活動能量的組織,美華協(xié)會被許多亞裔美國人公認為居于領導地位的華人團體。有學者斷言,在當代全美性的華人團體中,只有美華協(xié)會可與日裔美國人公民聯(lián)盟平起平坐[35]。
【注 釋】
[1]“OCA Facts and History”,www.ocanational.org.
[2]“OCA Convention History”,www.ocanational.org.
[3]王恭立: 《美國華人的福音——美華協(xié)會介紹》,《華裔館通訊》(CHC Bulletin),2003年第1期。
[4]“OCA annual report 2006 -2007”,http://www.ocanational.org/images/stories/docscenter/oca-annualreport_2006-2007.pdf.
[5]“OCA Annual Report 2004”,http://www.ocanational.org/images/stories/docscenter/oca-annualreport_2004.pdf.
[6]“OCA -annual report 2004”,http://www.ocanational.org/images/stories/docscenter/oca-annualreport_2004.pdf.
[7]《美華協(xié)會擴大招募會員》, 〈美〉 《世界日報》2006年4月15日。
[8]Jeffrey D.Schultz et.al.eds,Encyclopedia of Minorities in American Politics:African Americans and Asian Americans,Volume 1,Phoenix,AZ:Oryx Press,2000,p.319.
[9]Jeffrey D.Schultz et.al.eds.,Encyclopedia of Minorities in American Politics:African Americans and Asian Americans,Volume 1,Phoenix,AZ:Oryx Press,2000,p.351.
[10]“Organization of Chinese Americans,Resolution in support of comprehensive immigration reform”,passed 2/1/04,www.ocanational.org.
[11]“OCA annual report 2006 - 2007”,http://www.ocanational.org/images/stories/docscenter/oca-annualreport_2006—2007.pdf.
[12]《10萬移民擬集會促奧巴馬推動移民改革 華社吁發(fā)聲》,中國新聞網,2010年3月16日。
[13]Roland Hwang,“A Report from the‘Rededication to Justice:Vincent Chin 20th Year Remembrance’”,Amerasia Journal,Vol.28,No.3,2002,p.57.
[14]劉愛貞:《美華協(xié)會為人權奮斗三十年》,〈美〉《世界日報》2002年8月11日。
[15]“OCA national Report 2004”,http://www.ocanational.org/images/stories/docscenter/oca-annualreport_2004.pdf
[16]“Resolution Concerning Civil Liberties after September 11,2001”,Adopted by OCA National Board January 20,2002,www.ocanational.org.
[17]“Resolution Proposing the name Modification of Chink's Peak”,www.ocanational.org,2001
[18]“Resolution on Chinks'Steak”,www.ocanational.org,2004;《美華協(xié)會促費城餐廳更改對華裔不敬店名》,http://news.sina.com/2004-02-13/09211789610s.shtml.
[19]“OCA Resolution Condemning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of Racial Profiling Americans of Chinese Descent”,January 14,2006,www.ocanational.org.
[20]“History of Asian Pacific Heritage Month”,www.ocanational.org.
[21]“OCA Annual Report 2004”,http://www.ocanational.org/images/stories/docscenter/oca-annualreport_2004.pdf
[22]孫大雄:《憲政體制下的第三種分權——利益集團對美國政府決策的影響》,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第37頁。
[23]李道揆:《美國政府和美國政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第298頁。
[24]關于利益集團的直接游說和間接游說策略的解釋,參見孫大雄《憲政體制下的第三種分權——利益集團對美國政府決策的影響》,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第38-39頁。
[25]“OCA Annual Report 2008”,www.ocanational.org
[26]《美多家僑團聯(lián)合呼吁全美華裔社區(qū)支持趙美心提案》,www.cntv.cn
[27]“OCA annual Report 2008”,http://www.ocanational.org/images/stories/docscenter/oca-annualreport_2008.pdf
[28]“OCA Annual Report 2004”,http://www.ocanational.org/images/stories/docscenter/oca-annualreport_2004.pdf
[29]Alethea Yip,“Countering Complacency:An Interview with OCA Director Daphne Kwok”,in Judy Yung and Gordon H.Chang and Him Mark Lai,Chinese American Voices:From the Golden Rush to the Presen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6,p.388 -392.
[30]Pei-to Lien,The Making of Asian America through Political Participation,Temple University Press,2001,p.73.
[31]“OCA Annual Report 2004”,http://www.ocanational.org/images/stories/docscenter/oca-annualreport_2004.pdf
[32]“OCA Annual Report 2008”,http://www.ocanational.org/images/stories/docscenter/oca-annualreport_2008.pdf.
[33]“Asia Pacific Americans Do Some Consciouness-Raising-Through Libraries”,News Fronts ALA,May 2000,p.11.
[34]“OCA annual report 2006—2007”,http://www.ocanational.org/images/stories/docscenter/oca-annualreport_2006—2007.pdf.
[35]Tsung Chi,Eastern Asian America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A Reference Handbook,ABC-CLIO,Inc,2005,p.83.
OCA's Contribution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Chinese Americans and Asian Americans
Li Aihui
(Academy of Overseas Chinese Studies,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0,China)
Organization of Chinese Americans;Chinese Americans;Asian Americans;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The Organization of Chinese Americans(OCA),founded in 1973,had originally been committed to striving for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Chinese Americans.After the 1980s,OCA gradually broke the ethnic barriers,and built coalition with other Asian American organization,with the mission of protecting the rights and advancing the well-being of Asian Pacific Americans as well as Chinese Americans.OCA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in several aspects.As one of the racial and ethnic interest groups in the U.S.,OCA adopted diverse tactics,including contacting the assemblymen or executive officers,building coalition,protesting,exerting influence in the voting process,and launching public education,to advocate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Chinese Americans and Asian Americans.With nearly forty years'devotion,OCA has become one of the outstanding organizations of Asian American civil rights,and also been recognized as the leading association in Chinese community.
D634.371.2
A
1008-6099(2011)06-0070-09
2011-09-06
李愛慧,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副研究員。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資金“1960年代以來的美國亞裔政治聯(lián)盟研究——基于族群政治的分析”(10JYB2070);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基金“美國華人政治性社團的跨族裔聯(lián)盟研究”。
【責任編輯:郭又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