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清
(河北工業(yè)大學 文法學院,天津 300401)
心理契約視角下的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賈清
(河北工業(yè)大學 文法學院,天津 300401)
大學新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本文基于心理契約視角論述了建立心理契約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分別探討了心理契約視角中的大學新生特點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念。從認知加工、情感培養(yǎng)、意志管理及個性發(fā)展四個維度上構建了心理契約視角下的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最后給出了心理契約視角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實現(xiàn)途徑。從而實現(xiàn)心理健康教育的終極目標——身心健康發(fā)展。
心理契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當今社會正處于變革時期,大學生在學習、生活和社會適應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困惑日益增多,各種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的出現(xiàn)也日益頻繁。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與否,不僅對學生在校學業(yè)和人格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而且對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及健康文化的發(fā)展也產(chǎn)生著直接作用。[1]因此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機制,必須能夠使教育內(nèi)容內(nèi)化到大學新生的觀念中,必須能夠使教育的效果實現(xiàn)長效性,才能使大學新生的心理沿著健康的方向發(fā)展,為大學新生學業(yè)發(fā)展提供必要的條件。心理契約因為具有相互心理期望這一特點,能夠?qū)崿F(xiàn)心理健康教育的內(nèi)化過程,決定個體態(tài)度和行為,從而達到長時間的教育效果。
(一)心理契約概述
1960年,組織心理學家Argyris最先在其著作《理解組織行為》中,用“心理的工作契約”來表述雇員與雇主之間的關系。Rousseau和Parks等學者認為:心理契約大致可分為兩類:交易型心理契約和關系型心理契約。Rousseau,Tijorimala、Lee& Tinsley通過實證研究總結出了心理契約的三個維度:交易維度、關系維度和團隊成員維度。我國學者曹威麟等將心理契約定義為:“當事雙方不通過某種顯然的形式直接明了地進行意思表達而通過各種心理暗示的方式,在雙方相互感知并認可各自期望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套隱性權利義務關系的協(xié)議”。
心理契約包含的內(nèi)容十分廣泛,通常在研究中將心理契約劃分為交易和關系兩個維度。交易型心理契約是雙方基本的約定,指組織承諾根據(jù)員工所完成的任務提供相應的獎酬,具體包括薪水、福利和工作晉升等;關系型心理契約強調(diào)組織和員工間雙方情感的互動,包括了長期的工作保障、職業(yè)發(fā)展、個人問題的支持等。心理契約在組織建設中及它在雇用雙方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中所起到的是核心作用,而心理契約一旦被破壞,將導致員工不再信任組織并為之服務,從而最終危及組織的正常運轉(zhuǎn)。可見,心理契約本質(zhì)上是一種期望假設與主觀約定,它所體現(xiàn)的正是人的純粹的、真正的主觀愿望、心理需求,以及對相對方應該取向的自我設定。
(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概述
2005年教育部、衛(wèi)生部、共青團中央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中指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不只是為了減少和避免心理障礙的發(fā)生,更重要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zhì),幫助學生更好地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調(diào)適與他人、社會的關系,開發(fā)潛能,完善人格,促進全面發(fā)展。”可見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構建適應新時期大學新生心理特點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重要意義。[2]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主要內(nèi)容包括培養(yǎng)健康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制度、通過課堂普及心理健康教育、重點建設相應的師資隊伍、實現(xiàn)學生的自我體驗和自我調(diào)節(jié)。
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可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截至到2006年底,全國已有近92%的高校設立了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在30多年的發(fā)展歷程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zhì)、增強其克服困難、經(jīng)受考驗、承受挫折的能力方面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
為使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健康發(fā)展,有的學者提出了一些較為科學的教育模式,如王平的“三三六六一體化”模式、王建中的“3×3+3”模式、陳旭和張大均提出的心理素質(zhì)教育整合模式等。從這些主張來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走向規(guī)范化、科學化必須堅持以系統(tǒng)觀、教育觀和發(fā)展觀為指導,一則可以保證心理健康教育健康發(fā)展,二則促使學校充分整合各方力量、各種形式形成合力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3]根據(jù)普通高校的實際情況和具體條件,以系統(tǒng)觀、教育觀和發(fā)展觀為指導,普通高校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應抓住兩條線索開展工作,深挖教育項目。
構建良好的心理契約,能夠使大學新生和學校全面清楚地了解彼此的義務,并能較好地履行,使雙方的心理期望能較好地實現(xiàn)。良好心理契約能減少心理契約違背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校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契約是對學生期望的積極引導,以滿足大學新生的心理需求為基礎。因此,激勵學生充滿信心地設計愿景并為之而不斷進取、努力拼搏的主要因素就是學校能夠有效地滿足學生恰當?shù)钠谕托枨?。例如學校承諾對各方面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學生給予較高的獎學金、提供較好的實踐機會、開展多樣化的培訓學習等舉措,會使學生將之視為學校對自己的肯定,進而增強其學習的動力與進取心,并在綜合素質(zhì)的提升中顯現(xiàn)出來,而這又促進了良好學習氣氛的形成。
心理契約能夠豐富大學新生的精神體驗,它強調(diào)雙向與平等,通過對學校責任的兌現(xiàn)可以衡量新生自身的行為。學生感受到平等與尊重,就會增強學生對學校的滿意程度與信任程度,提高其學習的主動性。心理契約是提高新生學校主人翁地位、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理順校生以及師生關系的有效途徑,以此,規(guī)劃學校、教師與大學新生之間的關系,在進行有效管理的同時,與其建立比管理、教育更深的情感關系。另外心理契約能夠激發(fā)大學新生的潛在能力。心理契約的構建過程中,可以使大學新生不斷用心理期望審視自己的言行是否與學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發(fā)展方向相一致,并努力將個人發(fā)展融合到學校發(fā)展中去,從而提高其對學校的忠誠度、信任度。而且,對于學校來講,構建心理契約有助于增強大學新生的主觀感受,激勵他們有意識地自覺審視并完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發(fā)展的能力,從而降低學生管理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一)心理契約視角中的大學新生
心理契約是組織行為學中概念,它反映員工和組織之間在雇傭關系中彼此應付出什么,同時又應得到什么的一種主觀的、內(nèi)隱的心理約定,蘊含著雙方彼此之間對于相互責任和義務的期望和認知。把這個理念引申到大學新生心理教育層面,“心理契約”管理就是融攝了相互真誠、平等、公正、寬容、勤勉等一系列互惠互利的心理期望的管理;它是建立在相互溝通、相互信任以及友好關系基礎上的管理。它與規(guī)章制度形成互補,可以使大學新生保持期望張力,激發(fā)進取動機。這種無形的“心理契約”管理較之于有形的“經(jīng)濟契約”管理更能影響和決定大學新生的心理、行為和結果。[4]
通過建立高校與大學新生之間的行政契約,可以使大學新生真正參與到學校事務管理中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改善學生與學校的關系,減少潛在的、不必要的沖突的發(fā)生。通過建立相互依賴、彼此合作、相互尊重、平等對話的良性互動關系,可以實現(xiàn)民主管理。在以往的教育環(huán)境中,契約往往是由學校主動提出,但隨著教育權利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建設,目前學校已不再是單方面的對學生發(fā)號施令了,更多的是學生在權衡利弊后自愿作出決定,這樣就極大地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強化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提高了學生參與管理的能動性,培養(yǎng)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反過來,這也向?qū)W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及時滿足學生自主發(fā)展的各種不同的需求。
(二)心理契約視角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心理契約存在于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是學校與學生之間存在的一系列的雙方相互期待的集合,而這種主觀的、不確定的彼此期望符合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標,表現(xiàn)為:學生對學校的期待包括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優(yōu)秀的師資、合理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等;學校對學生的期待包括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個性品質(zhì)和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心理契約從滿足學校與學生的內(nèi)在心理需求為出發(fā)點,是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新模式。[5][6]
第一,把握心理期望,培育健康教育心理契約基礎。心理契約是以雙方相互的心理期望為基礎,把握契約雙方的心理期望是建立心理契約的關鍵。構建心理契約視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應了解大學新生的心理需要和期望。大學新生作為一個整體,對學校的辦學理念、人才培養(yǎng)目標、科學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心理期望有著相同的期望。其次,教師也應當了解大學新生的心理期望,有的放矢地構建作為育人者的心理契約。當教師、學校與學生的心理期望形成交集并最大化時,心理契約就有了構建的基礎。
第二,立足心理要素,明確健康教育心理契約內(nèi)容。構建基于健康教育的心理契約是以雙方心理期待的存在為前提的。在健康教育心理契約中,雙方的心理期待不同:學生對老師的心理期待教師包括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和職業(yè)素養(yǎng)等諸多方面,例如博學、寬厚、誠信、敬業(yè)等;教師對學生的期待包括學生的道德人格和行為模式,例如勤奮、認真、刻苦、誠實、利他等。在構建心理契約型健康教育模式時,應充分符合人的心理要素的發(fā)展。
第三,豐富校園文化,創(chuàng)建健康教育心理契約載體。在大學校園中,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是一種優(yōu)秀的組織文化,是實施健康教育心理契約的優(yōu)質(zhì)土壤。通過校園文化的培養(yǎng),可以將學校對學生的道德期望轉(zhuǎn)化成為學校內(nèi)部的行為準則,從而形成心理契約,促使學生與學校共同信守契約承諾,使學生產(chǎn)生自尊感、歸屬感和成就感。
(三)心理契約視角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
任何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都是基于教育對象和其所在群體心理活動的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而構建的,心理契約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在對大學新生的行為和心理現(xiàn)象進行觀察、描述,然后找出現(xiàn)象背后的真正原因,進而對大學新生今后的心理和行為進行預測,最終達到對大學新生心理活動和行為進行超前管理和積極調(diào)控的目的。[7]對于心理契約視角下的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可從如下四個維度展開:
認知教育:通過認知教育可以幫助大學新生發(fā)現(xiàn)自己外顯和內(nèi)隱態(tài)度中不合理的認知觀念以及對工作和生活的消極影響,通過認知矯正的方式幫助大學新生管理消極觀念,鼓勵其采用積極觀念的來替代消極觀念。
情緒培養(yǎng):情緒培養(yǎng)能夠幫助大學新生發(fā)現(xiàn)自己快樂、恐懼、憤怒、悲哀這四種基本情緒的性質(zhì)與來源,尤其是幫助其覺察到導致無意識的情緒沖突和情緒失控的緣由。通過情緒培養(yǎng)提升大學新生日常情緒管理能力,從而幫助其管理內(nèi)心沖突,減少消極的沖動行為。
意志管理:意志管理可以幫助大學新生自覺確立積極合理的學習目標和生活目標,只要認真學習和生活的意志強度大,就能夠擁有克服困難實現(xiàn)預定目標的耐心與毅力,從而進一步提升其自控能力和耐挫能力,提高大學新生積極應對各種變化的能力。
個性發(fā)展:個性發(fā)展可以幫助大學新生對自己的動力、人格進行覺察和認識,促使其真正接納自己,學會揚長補短、全面發(fā)展,從而提升自我效能感,成為有責任感和進取心的大學生。
(四)心理契約視角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或?qū)崿F(xiàn)途徑
確認合理期望。在做招生宣傳時期以及學生進校初期,應該將學校對學生的期望做到最大限度的明確化,這包括學校的情況、大學階段應該學習的內(nèi)容、學習的方法、學校的管理要求等,使得學生知道自己必須達到何種要求。此外,還應該通過翻閱檔案、調(diào)查研究等方式盡可能的了解大學新生的個人情況,例如專業(yè)期望、興趣愛好等,從而實現(xiàn)個人與專業(yè)、個體與組織之間的有機匹配,為形成心公平、合理的心理契約做好準備工作。
培育科學、健康的校園文化。由于組織文化影響著心理契約的存在方式和具體內(nèi)容,所以心理契約與組織文化直接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在大學校園里,校園文化的差異也會給高校學生管理中的心理契約方式與內(nèi)容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或制約。良好的校園文化能夠?qū)W生產(chǎn)生很強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有助于形成積極進取、信任合作的契約氛圍。
建立及時有效的溝通機制。溝通是加強學生直接、以及學生個人與學校之間理解,形成良好的心理契約的重要途徑。通過建立論壇、心理健康中心、定期訪談等溝通渠道學校能夠隨時了解、關注學生的期望、及時發(fā)現(xiàn)學校存在的問題;學生也可以全面了解學校的期望和自身存在的問題。
[1]葉琳琳.高校學風建設與學生工作心理契約構建 [J].南方職業(yè)教育學刊,2011(2):72-76.
[2]肖云.高校學生管理中的心理契約 [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6(3):32-34.
[3]蔡茂華,張?zhí)烊?,牟進洲.論高校學生管理中的心理契約[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4):117-120.
[4]張劍苗.有關心理契約的文獻綜述 [J].管理觀察,2009(16):213-215.
[5]王平.大學生心理素質(zhì)狀況與教育模式的研究 [J].中國高教研究,2001(10):55-56.
[6]王建中.大學生心理素質(zhì)培養(yǎng)模式研究 [J].當代青年研究,2005(8):29-31.
[7]張大均.學校心理素質(zhì)教育概論 [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On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of Freshmen——from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
JIA Qing
(School of Art and Law,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401,China)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s of college freshmen have attracted a lot of attention in societ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constructing a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odel.This paper also argu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freshmen from perspective of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as well as the concep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odel,construct this new education mode form four aspects:cognitive processing,emotion training,will management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Finally,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ethods to fulfill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thus realize the ultimate goal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to obtain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psychological contract;mental health;education mode
G441;B844.2
A
1674-7356(2011)02-0093-04
2011-04-06
河北省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S08343)
賈清(1966-),女,天津市人。河北工業(yè)大學人文與法律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心理學,心理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