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漢志·諸子略》與先秦至漢代諸子學的發(fā)展

      2011-04-08 20:06:05瑋,高
      關鍵詞:漢志諸子學說

      張 瑋,高 威

      (1.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江蘇南京 210093;2.河北大學圖書館河北保定 071002)

      《漢志·諸子略》與先秦至漢代諸子學的發(fā)展

      張 瑋1,高 威2

      (1.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江蘇南京 210093;2.河北大學圖書館河北保定 071002)

      諸子學發(fā)展變遷折射出傳統(tǒng)學術思想史的發(fā)展脈絡。從《莊子·天下篇》《淮南子·要略》《論六家要旨》到《漢志·諸子略》,幾代學者通過對諸子百家源流及學術特點的總結和梳理,勾勒出先秦兩漢時期的學術特色及發(fā)展大勢,體現(xiàn)了這一時期思想界對諸子文化現(xiàn)象的反思?!稘h志·諸子略》對各家學術流派分門別類,并分析、總結其優(yōu)劣得失,既是對《七略》的繼承與發(fā)展,更是先秦至西漢學術發(fā)展、思想傳承不斷深化的結果。

      漢書藝文志;諸子略;諸子學

      在中國傳統(tǒng)學術發(fā)展史中,諸子學占據(jù)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顧頡剛先生認為,“經(jīng)是政治史的材料,子是思想史的材料”,因此“研究中國的古學和古籍,不得不從諸子入手”[1]6-7?!稘h書藝文志·諸子略》將“諸子百八十九家,文獻四千三百二十四篇分為十派”[2]1745,并對各家學術流派及其優(yōu)劣得失進行了分析和總結。班固對諸子各家的分類,既直接得益于對《七略》的繼承與發(fā)展,更是先秦至西漢學術發(fā)展、思想傳承不斷深化的結果??梢哉f,班固繼承了自孔子整理六經(jīng)以來形成的梳理學術的傳統(tǒng),傳承了劉氏父子奠定的完善的學術分類體系,通過對先秦至西漢各家學派、各路學說的整合和組織,揭示了這一時期學術發(fā)展的基本構架。正如清代學者金榜所言,“不通漢《藝文志》,不可以讀天下書。《藝文志》者,學問之眉目,著述之門戶也”[3]194。

      一、諸子及諸子爭鳴的產(chǎn)生

      “諸子”一詞出自劉向父子撰寫的《七略》。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對于“諸子”的界定一直處于不斷豐富的過程之中,并最終集中于四部中的“子部”。僅從狹義而言,“諸子”常被特指為先秦諸子。梁啟超就曾明確地指出“漢以后無子書”。而章太炎也認為:“所謂諸子學者,非專限于周秦,后代諸子亦得列入,而必以周秦為主。”[4]354

      諸子產(chǎn)生于先秦,但其產(chǎn)生的原因一直存在很大爭議,至今沒有定論?!稘h志·諸子略》以“諸子出于王官說”解答諸子百家的起源和成因,“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陰陽家者流,蓋出于羲和之官”“法家者流,蓋出于理官”“名家者流,蓋出于禮官”“墨家者流,蓋出于清廟之官”“縱橫家者流,蓋出于行人之官”“雜家者流,蓋出于議官”“農(nóng)家者流,蓋出于農(nóng)稷之官”“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雹佟吨T子略》之外,另有《兵書略》中“兵家者,蓋出古司馬之職”;《數(shù)術略》中“數(shù)術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職也”;《方計略》中“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等。共十三家學說于王官的對應關系。班固提出的“諸子出于王官說”與劉向、劉歆的觀點一致,深受當時學術發(fā)展環(huán)境的影響,對后世學者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顧頡剛先生曾說:“自從劉歆在《七略》中規(guī)定了諸子有九家,每家都出于一個官守,學者信為真事,頻加援引。鄭樵的《校讎略》,章學誠的《校讎通義》,尤為宣傳的中堅?!盵1]6-7今日看來,“諸子出于王官說”固然不能作為諸子源起的全部解釋,但從中可以看出先秦時期“學在官府”的文化現(xiàn)象以及此后學術下移,私學產(chǎn)生的學術走向。

      另一種關于諸子起源的解釋是《淮南子·要略》中提出的“因時偶變”說,強調(diào)的是一種學說產(chǎn)生的社會原因和時代需求,認為諸子之學皆起于救世之弊,應時而生。后世學者多認同“諸子出于王官說”,但清末學者曹耀湘卻不以為然,他在《墨子箋》中指出“諸子之興,皆因時勢之需要,應運而起,不必有其淵源所自也。使徒牽于某家出于某官之說,則不足以明學術自身發(fā)展之因,而莫由推原其興替,故其說必不可通”[5]347。1902年,梁啟超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中對《漢志·諸子略》批評道:“雖其分類未能盡當,其推原所出,亦非盡有所依據(jù);要之古代世官之制行,學術之業(yè),專歸于國民中一部一族,非其族者不能與聞,非在官者不獲從事?!盵6]566梁啟超對《諸子略》中的分類法和諸子起源的依據(jù)的質(zhì)疑啟發(fā)了胡適等學者的思想。

      近代曾就諸子起源引發(fā)了一場激烈的論戰(zhàn)。一方以章太炎為代表,主張“古之學者,對出王官”,并將《漢志》所說的“某家蓋出于某官”的推測之論解說為定論。另一方則以胡適為代表,依據(jù)“因時偶變說”提出“諸子不出于王官論”,“諸子之學皆春秋戰(zhàn)國之時勢世變所產(chǎn)生。其一家之興,無非應時而起;及時變事異,則向之應世之學翻成無用之文,于是后起之哲人乃張新幟而起”[1]15-17。胡適文章較章太炎晚了11年,一經(jīng)發(fā)表就在學界引起了轟動,得到了顧頡剛等學者的支持,認為“諸子的興起各有其背景,其立說在各求其所需”[1]15-17。此后,馮友蘭合二家之論,提出了“諸子出于職業(yè)說”。

      “諸子出于王官說”強調(diào)的是學術發(fā)展的歷史淵源。古之時,學在王官雖是事實,諸子也確曾擔任王官,但由此確定某學就出于某官未免機械。春秋時期隨著統(tǒng)治制度的崩壞,官學喪失壟斷地位,學入民間,逐漸形成各家之學。但將十家對應于十官,這種比附則只能成為一種推測而不能作為一種科學的解釋。其實,“諸子出于王官說”同樣承認時勢變化對學術的影響,在這一點上與“因時偶變說”強調(diào)學說產(chǎn)生的環(huán)境動因是一致的??梢哉f,兩派觀點基于同樣的起點,卻得出了不同的結論。

      從時代變遷的角度來看諸子學說,可以描繪出這樣的發(fā)展脈絡: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發(fā)生急劇變化,王權對思想的控制力衰退,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代表不同階層的諸子各家紛紛著書立說,宣講自己的觀點主張,力圖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為自己的學說尋找強有力的支持,從而造就了一個思想解放,文化繁榮的百家爭鳴時代。各家學派在學術論戰(zhàn)中互相滲透,取長補短,共同創(chuàng)造了學術的輝煌時代。到兩漢時期,隨著政治“大一統(tǒng)”的實現(xiàn),思想學術也逐漸走向統(tǒng)一。具體來看,西漢之初,去古未遠,先秦游說之風猶存,再加上國家多故的形勢需要,這一時期尚保留了蘇秦、張儀游說的余韻。然而,文景之后,四方安定,言辭犀利的諸子各家之說已經(jīng)不適合時事環(huán)境的需要。隨著意識形態(tài)的穩(wěn)定和文化形態(tài)的統(tǒng)一,兩漢時期的諸子學說,從表達形式上,逐漸由戰(zhàn)國時期凌厲風發(fā)、奔放馳騁的游說風格轉變?yōu)闇睾癫┭拧⒂喝谄秸霓o章形態(tài);從表達內(nèi)容上,逐漸遵從經(jīng)學的統(tǒng)領地位,不同政見的學說開始出現(xiàn)頹勢,從而完成了從先秦時期諸子爭鳴到漢代儒術獨尊這一中國學術史上的巨大轉變。

      二、《漢志·諸子略》之前的文獻對諸子學的闡述

      諸子學說產(chǎn)生之后,逐漸發(fā)展成為顯學,與之相伴的是對各派觀點的梳理和總結。早在戰(zhàn)國時期的《莊子》《尸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文獻中就開始對諸子百家的學術發(fā)展進行論述和總結。到《七略》和《漢志》出現(xiàn)之前,《莊子·天下篇》《淮南子·要略》和《論六家要旨》是總結諸子學說的眾多文獻中具有代表性的三篇,從中可以看出在轉型時期學術內(nèi)部的反思和整理。

      (一)《莊子 ·天下篇》

      隨著諸子百家的出現(xiàn),對諸子的評析和分析總結也隨之展開,其中最早言及先秦學術走向的當推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的《莊子·天下篇》。

      《莊子·天下篇》以歷史的眼光分析學術思想的發(fā)展大勢,開篇即明確指出“道術將為天下裂”的時代背景,表明學術思想進入了由一到多,由合到分的演化過程。隨后進一步論述各家學派的學術傳承,分別論述了鄒魯之士;墨翟、禽滑厘;宋钘、尹文 ;彭蒙、田駢、慎到;關尹、老聃 ;莊周;惠施、桓團、公孫龍等七派的觀點和主張,同時強調(diào)各派學說都發(fā)源于“古之道術”。

      從文章主旨來看,作者站在道家立場上評價諸子,認為道家學說最為上,儒家次之,墨家又次之。同時,作者還力圖對當時的學術做出客觀的分析和評價,認為此時的學術發(fā)展正由學在官府的統(tǒng)一局面走向分裂的過程。

      在評價諸子時,作者將學說相同或來源一致的諸子連為一類,但未冠以學派的名稱,還沒有形成“家”的概念。如,將關尹和老聃連為一類,卻沒有命名為“道家”。

      (二)《淮南子 ·要略》

      西漢初年,黃老思想成為是時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茨贤鮿舱偌T客,組成了一個以道家為首,兼容百家的龐大作者群,撰成《淮南子》,并以《要略》點評周太公、孔子、墨子、管子、晏子、縱橫家、申子、商鞅等諸子學說。

      《淮南子·要略》的突破之處在于第一次深入分析諸子的起源問題,從學術之外的社會、時代因素中尋求對諸子緣起這一歷史命題的解答。正如梁啟超所說,“自莊荀以下評騭諸子,皆比較其異同得失,獨淮南則尚論諸家學說發(fā)生之所由來,大指謂皆起于時勢之需求而救其偏敝,其言蓋含有相當之真理”[7]136。

      《淮南子·要略》兼收諸子思想,但總體來看是以道家立場品評先秦諸子?!兑浴纷髡咭渣S老學說為基礎,融合了陰陽五行之說,其立論的要旨主要在于申述儒家、墨家、法家、兵家之學皆本于世變之所急,均不足以稱為“大道”,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對是時開始嶄露頭角的儒家學說進行了批評,對此,侯外廬曾指出:“淮南王劉安的‘招致天下諸儒方士,講論道德,總統(tǒng)仁義’和漢廷法度之下的獨尊儒術,形成兩極?!盵8]74

      但是,《淮南子·要略》對于學理內(nèi)在的分析總結則相對薄弱,在論述先秦諸子學術之時,和《莊子·天下篇》一樣仍是采取列舉代表人物的方法,缺乏對其內(nèi)在聯(lián)系的闡述。

      (三)《論六家要旨》

      《論六家要旨》突破前人諸子學的局限,開創(chuàng)性地將先秦諸子劃分為陰陽、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并準確把握各家宗旨,全面評述各家特點。

      《論六家要旨》同樣對當時的學術發(fā)展大勢做了總結。如果說《莊子·天下篇》描述的是從春秋到戰(zhàn)國以來由“學在官府”到“百家爭鳴”的歷史過程,那么《論六家要旨》則反映的是漢初學術由百家爭鳴向?qū)W術一統(tǒng)的過渡時期。司馬談認為天下學術“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之所以分為六家學說都是為了“治世”的需要,體現(xiàn)的是各家學派對于“治世”問題的不同思考和解答。

      《論六家要旨》形成于黃老思想正盛行于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潮剛剛出現(xiàn)之時,在儒與道的對弈中,司馬談表現(xiàn)出明顯的推崇道家,貶抑儒家的學術傾向,認為道家兼眾家之所長,力圖闡發(fā)道家思想的學術正統(tǒng)地位。

      《論六家要旨》第一次對諸子百家進行真正系統(tǒng)地劃分,根據(jù)當時學術發(fā)展的實際,將主張相近的諸子合為一家進行論述,與《莊子·天下篇》《淮南子·要略》相比是一種質(zhì)的進步。正如梁啟超所說:“莊荀以下論列諸子,皆對一人或其學風相同之二三人以立言,其隱括一時代學術之全部而綜合分析之,用科學的分類法,厘為若干派,而比較評騭,自司馬談始。分類本屬至難之業(yè),而學派之分類,則難之又難。后起之學派,對于其先焉者必有所受,而所受恒不限于一家。并時之學派,彼此交光互影,有其相異之部分,則亦必有其相同之部分,故欲嚴格的馭以論理,而薄其類使適當,為事殆不可能也。”[9]3288-3289司馬談的“六家說”與《漢志·諸子略》中的“十家九流說”并稱為對后世影響最大的兩種諸子分類法。

      《莊子·天下篇》《淮南子·要略》和《論六家要旨》各有所長,從不同的方面層層突破,體現(xiàn)了先秦到西漢時期思想界對諸子文化現(xiàn)象的反思和梳理。經(jīng)過歷代學者的不斷發(fā)掘和闡釋,到劉氏父子之時對諸子的立論則更加成熟,與當時的學術發(fā)展狀況也更為接近。

      三、《漢志·諸子略》對諸子學的闡述

      從先秦的百家爭鳴到漢代的獨尊儒術,傳統(tǒng)學術正在經(jīng)歷一個由沖突向融合轉變的學術大一統(tǒng)的過程。西漢考古不遠,雖然經(jīng)歷書厄,但諸子著作仍有豐富留存?!稘h志·諸子略》中共錄有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nóng)、小說十家。但因小說家被時人認為是“街談巷語,道聽涂說者之所造也”,故而“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2]1746。

      從《漢志》全書的角度來看,將諸子單列一部,收錄大量的先秦作品,正是諸子百家活躍的思想成果在目錄中的展現(xiàn);而將諸子略列為僅次于經(jīng)學的第二位,則體現(xiàn)了諸子百家學說在社會政治、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稘h志·諸子略》通過對諸子百家源流及學術要旨的總結,體現(xiàn)這一時期的學術特色和發(fā)展大勢。具體而言,有如下特點。

      首先,毋須多言的是《漢志·諸子略》由始至終展現(xiàn)的這一時期學術發(fā)展中鮮明的尊儒指向。在諸家之中,儒學“于道最為高”[2]1728。

      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即“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10]2523。從此,中華傳統(tǒng)帝國進入了以儒學為“治國之術”的階段,中國的文化思想史則進入了儒學時代。《漢志·諸子略》通過對典籍的梳理,無論是外在排序還是內(nèi)在闡述上,都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時期學術思想的發(fā)展變化,凸顯以儒為尊,儒學思想始終貫穿各個角落。這不僅是《漢志》所反映的時代的最大特點,也是此后近兩千年間傳統(tǒng)學術的最大特點。觀《漢志》通篇,班固與劉向父子一樣,在著錄中以《漢志·六藝略》為首位,彰示六經(jīng)是萬世不變的經(jīng)典;而《漢志·諸子略》中,又以儒家為首,著錄了包括陸賈、賈誼、董仲舒、劉向、揚雄等著作309種。這種儒家獨尊的思想與《漢志》成書的學術背景、文化背景,是完全一致的。

      其二,《漢志·諸子略》雖然從始至終貫徹了“獨尊儒術”的思想,但是并未如后世王朝那樣禁錮思想,“罷黜百家”,而是倡導在儒學思想的脈絡下融合統(tǒng)一諸子的思想??梢哉f,思想史走筆至此,尚保留了先秦以來形成的百家諫言爭鳴的文化傳統(tǒng)和學術慣性。

      兩漢時期對諸子學說表現(xiàn)出了兼收并蓄的寬廣胸懷,班固認為“若能修六藝之末,而觀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長,則可以通萬方之略矣”[2]1746。諸子學說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上相互對立、相互辯難,而又逐漸整合,走向統(tǒng)一。諸子百家,“其言雖殊,辟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仁之與義,敬之與和,相反而皆相成也”[2]1746。

      班固進一步分析了諸子各家的學術特點,詳細評述各家短長,并將諸子學說統(tǒng)一于六經(jīng)之中,“今異家者各推所長,窮知窮慮,以明其指;雖有蔽短,合其要歸,亦六經(jīng)之支與流裔”。反復強調(diào)諸子百家無論學說觀點如何,都是六經(jīng)的支流,六經(jīng)與諸子百家的關系是源與流的關系,“六經(jīng)”才是各家思想的源泉。

      其三,班固以“諸子出于王官說”解答諸子百家的起源和成因,諸子百家是因為吸收了官學的某一部分而產(chǎn)生發(fā)展起來的。

      其四,《漢志·諸子略》和其他幾略一樣,收錄了部分史學著作?!度寮摇分惺珍洝吨苁妨w》六篇;《周政》六篇,班注“周時法度政教”;《周法》九篇,班注“法天地,立百官”;《河間周制》十八篇;《高祖?zhèn)鳌肺氖?班注“高祖與大臣述古語及詔策也”;《孝文傳》十一篇,班注“文帝所稱及詔策”;劉向所序六十七篇,即《新序》《說苑》《世說》《列女傳頌圖》①有學者認為:“蓋《新序》、《說苑》者,史部之古史類也;《列女傳》者,史部之傳記類也;《世說》者,子部之小說類也;而同稱為《劉向新序書》。”見汪辟疆:目錄學研究.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缎≌f家》中收錄有《周考》七十六篇,“考周事也”;《青史子》五十七篇,“古史官記事也”。

      由此可見,盡管從最早的史書出現(xiàn)到班固之時,已過千年,出現(xiàn)了諸如《左傳》《史記》等大量杰出的史學著作,但仍沒有形成獨立的史學體系,也沒有形成獨立的史學意識和自覺。兩漢的史學理論滯后于史籍的創(chuàng)作,史學思想遠未成熟。一方面,在學術上,沒有構建獨立的學科體系,史學的門類尚未出現(xiàn);另一方面,即使出現(xiàn)大量史書,但仍存在體例不清,類例不明的現(xiàn)象,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史學觀念。

      四、結 語

      從《莊子·天下篇》《淮南子·要略》《論六家要旨》到《漢志·諸子略》,幾代學者通過對諸子百家源流及學術特點的總結和梳理,勾勒出先秦兩漢時期的學術特色及發(fā)展大勢。諸子之學從產(chǎn)生到繁榮的發(fā)展脈絡,既歸因于內(nèi)部學術發(fā)展的自身規(guī)律,也深受社會變革、時代發(fā)展諸外因的影響。從先秦的百家爭鳴到漢代的獨尊儒術,諸子百家學說經(jīng)歷了由“道術將為天下裂”向“殊途而同歸”的轉變,漸漸融合于“大一統(tǒng)”的學術框架之內(nèi)。

      [1]顧頡剛.古史辨:第四冊[M].上海書店,1989.

      [2]班固.漢書:第六冊[M].北京:中華書局,1962.

      [3]轉引自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上[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4]章炳麟.論諸子學[M]//章太炎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5]張舜徽.廣校讎略·漢書藝文志通釋[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6]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M]//梁啟超全集:第六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7]轉引自馮天瑜,鄧建華,彭池.中國學術流變:上[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2.

      [8]侯外廬,趙紅彬,杜國庠.中國思想通史: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9]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10]班固.漢書:第八冊[M].北京:中華書局,1962.

      Hanzhi Zhuzilueand the Development of Zhuzi Study from Pre-Qin to Han Dynasty

      ZHANG Wei1,GAO Wei2
      (1.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93,China;2.The Library,Hebei University,Baoding,Hebei,071002,China)

      Zhuzi Study reflects the skeleton of Chinese thought history.Scholars summar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sters through their works,such asZhuangzi Tianxiapian,Huainanzi Yaolue,L unliujiayaozhi and Hanzhi Zhuzilue,who outlined the development track and academic features from Pre-Qin to Han Dynasty,and showed the study on cultural phenomena in this period.Hanzhi Zhuzilueclassified,analysed and criticized the various schools of philosophy.It inherited fromQilueand developed academic tradition of Pre-Qin to Han dynasty.

      Hanshu Yiwenzhi;Zhuzilue;Zhuzi study

      B220.5

      A

      1005-6378(2011)05-0023-04

      2010-11-18

      張瑋(1978-),女,北京市人,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博士研究生,國家圖書館館員,主要研究方向:古典文獻學。

      [責任編輯 王雅坤]

      猜你喜歡
      漢志諸子學說
      關于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學說的新思考
      科學(2022年4期)2022-10-25 02:43:14
      胰在臟象學說中的歸屬
      肝博士(2022年3期)2022-06-30 02:49:04
      周文疲弊與諸子起源——論牟宗三的諸子起源說
      愛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與“五輪學說”
      從《漢書·藝文志》“詩賦略”到《隋書·經(jīng)籍志》“集部”看文學觀念的發(fā)展變化
      文教資料(2020年4期)2020-04-20 11:46:54
      先秦諸子談大小
      學生天地(2019年33期)2019-08-25 08:56:06
      從目錄學看古代文體分類意識的演進
      馬克思無產(chǎn)階級解放學說的當代釋讀
      先秦諸子的人性論與德教的闡證
      馮遠古代人物畫選
      乳源| 玉环县| 四子王旗| 习水县| 宁海县| 台江县| 澎湖县| 来宾市| 屯留县| 和顺县| 那坡县| 衡南县| 龙海市| 金乡县| 凤城市| 徐水县| 沿河| 临澧县| 乡城县| 金坛市| 鱼台县| 始兴县| 九江市| 阜新市| 邮箱| 汶上县| 馆陶县| 通化市| 松潘县| 陈巴尔虎旗| 兴业县| 高安市| 新巴尔虎左旗| 施秉县| 新野县| 内乡县| 房产| 阳谷县| 喀喇| 仪征市| 库尔勒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