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國外口述歷史資源采集對我國圖書館的啟示

      2011-04-11 13:57:58田亞玲
      關鍵詞:唐德剛受訪人圖書館

      田亞玲

      (湖北恩施州 圖書館,湖北 恩施 445000)

      在國內,圖書館界對口述歷史工作的研究才剛剛起步,與此課題相關的論著相對來說較少。在為數(shù)不多的論著中,大部分出自汕頭大學圖書館員的研究,且以鄭松輝老師的學術研究成果為主;從發(fā)表的期刊類型來看,最初成果均未得到核心期刊收錄,直到近兩年,才得以偶見,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1)該課題開始受到圖書館界的重視;(2)研究內容不夠深入。從已發(fā)表的文章內容來看,一般以研究口述歷史對史學研究的意義為主,而專項研究圖書館如何開展口述歷史工作的文章較少,筆者認為,此課題具有很大的研究意義,首先,口述歷史資源是圖書館館藏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對口述歷史工作的深入研究結果可以為我國圖書館快速建立適合自己特色的口述歷史資源采集模式提供依據(jù)。在研究的初級階段,我們需要學習、研究并積極借鑒國外在此方面做得較成功、具有一定規(guī)范化工作流程的經驗和方法,通過對他們的采集流程的分析,找出他們的共性,給予我們一定的參考與借鑒。

      本文以此為研究目的,分析比較了曾供職于澳大利亞國家美術館的藝術家James Gleeson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中國口述歷史工程的史學家唐德剛教授在口述歷史資源采集工作實踐中所積累的豐富經驗,總結出了兩者在采集流程中的共性,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一些對我國從事口述歷史資源采集工作的圖書館員具有啟示作用的六個特點。

      一、選取研究對象的依據(jù)

      筆者選取James Gleeson和唐德剛作為研究對象,理由是:(1)兩位所供職的機構:澳大利亞國家美術館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中國口述歷史工程都是以其所收藏的口述歷史資源而聞名;(2)他們均是口述歷史資源采集的重要貢獻者。

      (一)澳大利亞國家美術館及James Gleeson

      澳大利亞國家美術館是保存反映澳大利亞藝術史的重要機構,它的特藏部除了保存在澳大利亞藝術界具有影響力的藝術家們的各類藝術歷史文獻資源外,還保存了很多他們的訪談錄音。這些錄音主題均是圍繞藝術家們對其某藝術作品在創(chuàng)作時的初衷、靈感、構思過程、藝術觀點、個人經歷、重大事件的發(fā)生、人生感悟等內容的敘述展開的。這樣設定采訪主題的原因是要使一幅視覺藝術作品能全面地得到公眾的理解與欣賞,就需要為公眾提供多角度的信息,以使他們真正地理解該幅作品。澳大利亞國家美術館對這些信息的收集是借助人物采訪的形式,以期捕獲到更多文字資源無法體現(xiàn)出來的有關該作品或創(chuàng)作者的有價值信息。

      在這眾多的采訪記錄中,有98份訪談錄音是由James Gleeson采訪的,并且已成為該特藏部最具有價值的口述歷史資源。因此,筆者選擇James Gleeson作為研究對象,主要是認為他經過如此之多的采訪經歷后,應該在口述歷史資源采集方面積累了很多豐富的經驗,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代表性。

      (二)哥倫比亞大學中國口述歷史工程及唐德剛

      哥倫比亞大學是開創(chuàng)現(xiàn)代口述史的發(fā)起者,隨著其研究方法的日益完善和規(guī)范,她已成為世界公認的口述史重鎮(zhèn),而該大學的中國口述歷史工程(Chinese Oral History Project)極富有創(chuàng)造性,它對中國近現(xiàn)代史研究和史料文獻收藏及整理事業(yè),貢獻巨大、影響深遠。其口述傳記、檔案文件、信函日記等研究資源非常豐富[1]。

      唐德剛作為哥倫比亞大學中國口述歷史工程主要采訪人之一,憑借他廣泛的人脈關系和專業(yè)成就,順利地采訪到了很多流亡在海外的前國民黨官員和文人,其中包括李宗仁、顧維鈞、胡適等,他在口述史方面的重大貢獻是不容忽視的[2]。因此,筆者將其作為研究對象,認為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二、口述歷史資源采集流程的共性

      筆者將口述歷史資源采集的流程大致分為5個部分,即采訪人的選定、受訪人的選定、前期準備工作、采訪和文字撰寫。筆者逐一對上述5個部分進行分析,總結出James Gleeson和唐德剛在這些流程中所呈現(xiàn)出的共性。

      (一)采訪人的選定

      筆者發(fā)現(xiàn),澳大利亞國家美術館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中國口述歷史工程在采訪人的選定上,都是遵循兩個方面的條件來選定的:(1)專業(yè)背景;(2)專業(yè)影響力或社會影響力。

      1.專業(yè)背景。澳大利亞國家美術館主要收藏的是在澳大利亞具有影響力的視覺藝術作品,其特藏部進行口述歷史資源采集的目的是為了能更好地向公眾全面闡釋其所收藏的視覺藝術作品的藝術價值、創(chuàng)作手法及意義等,因此,其資源采集的主題就限定在了視覺藝術專業(yè)領域。而James Gleeson是上世紀70年代澳大利亞著名的超現(xiàn)實主義畫家,在繪畫藝術上有很深的造詣,并且深受同行們的尊敬。

      哥倫比亞大學中國口述歷史工程是專門收藏與中國近現(xiàn)代史相關的口述傳記、檔案文件、信函日記等,口述資源一般是由專門從事采訪的工作人員所采集,這其中就包括唐德剛教授,他是著名的歷史學者,長期致力于中國近現(xiàn)代史、美國史和亞洲史研究。

      共性:采訪人的專業(yè)背景與所要采訪的專業(yè)領域相一致。

      2.社會影響力。James Gleeson開創(chuàng)了在抽象的潑墨畫上用碎照片、雜志插圖、線條等拼出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手法,是視覺藝術的領袖人物之一[3]。

      唐德剛是中國近代史大家,與當時政要如顧維鈞、李宗仁、陳立夫等人多有接觸,和當時在紐約的胡適成為忘年之交,有師生之誼[4]。

      共性:均在專業(yè)領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說明采訪人憑借自己一定的社會影響力,才能使得他們或多或少的擁有采訪便利,較易采訪到想要采訪的人。

      (二)受訪人的選定

      澳大利亞國家美術館的采訪對象限定在本館已收藏的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并且按照不同的藝術創(chuàng)作特點,選擇具有代表性的采訪對象。如,James Gleeson曾采訪過Judy Cassab,她在肖像畫方面比較有造詣,曾兩次獲得Archibald獎(該獎項在澳洲被視作最重要肖像獎、最突出藝術獎項),她是唯一獲得此殊榮的女性 。

      哥倫比亞大學中國口述歷史工程主要是采訪出走到海外的國民黨政要,并且采取少而精,只采訪名人的策略。

      共性:各館選定的受訪人都是在所要采訪的專業(yè)領域里有著一定影響力的人物。

      筆者認為,這一方面是出于資金緊缺的原因,如唐德剛曾回憶說,哥倫比亞中國口述歷史工程雖然先后由哥大、福特基金會、美國國家人文基金會等機構贊助,但資金仍不是很充裕,有時特別困難;另一方面,選擇在某領域具有影響力的人做采訪,更易獲得有價值的歷史資源。

      (三)前期準備工作

      1.收集受訪人的資料。James Gleeson在做每一個訪談前,都盡可能地收集到收藏于該館內與此人相關的文字資料。這一方面可以充分地了解受訪人的經歷、作品特色、性格特征;另一方面也可以大概的了解到本館館藏中關于受訪人的資料哪些方面沒有收集、收集得不夠全面或他對某些官方文字記載持有異議,認為不夠客觀,有待親自核實等,便于他在訪談中多關注這些方面的問題,從而獲取有價值的補充材料。

      唐德剛同樣也是如此,如在采訪胡適之前,他將胡適的有關著作如《四十自述》、《藏暉室札記》、歷年日記及其他零星散文進行擇要整編,以便在采訪過程中,在談其作品部分時,能夠得心應手。

      共性:兩者均在采訪前收集受訪人資料,加以熟悉。

      筆者認為,采訪人收集受訪人盡可能多的歷史資料加以了解,以便對受訪人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對整個采訪過程做到心中有數(shù),促進采訪策略順利、正確地制定。

      2.采訪主題的確定。James Gleeson在采訪著名的服裝設計師Elaine Haxton時,其采訪主題是圍繞她為什么從一個舞臺設計者轉行做服裝設計展開的。該主題的設定,不僅獲取到了Elaine Haxton是因何故轉行、當時的個人狀態(tài)以及從事舞臺設計這個行業(yè)的人所承擔的壓力和不穩(wěn)定性等資料,而且人們能從她敘述這段歷史經歷時的語速、語調等信息中,能依稀地了解到她的性格特征與人格魅力。類似的還有:Gleeson就該館所收藏的一幅作品《Summer at Sigean》采訪了創(chuàng)作者Brett Whitely;就藝術家該是什么樣的為主題采訪了Albert Tucker和他的妻子等。

      唐德剛在采訪國民黨政要時,將訪問時間限于二至三個小時內,并且每次只設定一個事件主題,請受訪人回憶某個歷史事件以及談其對此事件的看法等。

      共性:每一個訪談僅設定一個訪談主題。

      筆者認為,這是由于對特定受訪人的采訪時間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采訪到最為重要或寶貴的內容,主題的事先確定是關鍵性的一步,只有這樣才能使訪談內容集中、有深度且不凌亂。

      (四)采訪

      James Gleeson所做的采訪均不是正式的、面向公眾的,而是藝術家與藝術家之間的私下聊天。整個訪談幾乎都是藝術家回憶其某幅作品在整個創(chuàng)作歷程中的靈感、事件經歷,特別是他(她)本人的情感和思維變化等。James Gleeson盡量為受訪者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愜意的聊天氛圍。由于大家都是藝術家,彼此之間關于創(chuàng)作方面的共同語言較多,溝通比較順暢,受訪人處在這種氛圍中,其本能的心理戒備較易消除,采訪人更易深掘出其內心深處的思想與看法。

      唐德剛也十分重視與受訪人在錄音之外進行的閑談,并從中獲取了不少寶貴的信息。他認為“這些不經意之談,往往卻沙里藏金,其史料價值,有時遠大于正式訪問?!比绾m在1935年出版的《南游雜憶》中,對當時的“南天王”陳濟棠的批評,只是若隱若現(xiàn)。可當其與唐德剛閑談時,對陳的批評便十分露骨。談性濃時,胡適也坦率地說出他自己生活上的細枝末節(jié),以及思想上的今昔之異[5]。

      共性:采訪均以閑聊的方式進行。

      筆者認為,采取閑聊的方式,更能拉近采訪人與受訪人之間的心理距離,從而更易獲得有價值信息。

      (五)文字撰寫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James Gleeson和唐德剛借用的處理手段稍微有點不同,但他們的宗旨是相同的,即努力使采訪內容客觀且具有歷史價值。

      James Gleeson在采訪過后,先用文字將談話錄音內容原本寫出來,然后采訪和他一起參與采訪工作的同事,通過同事們的描述,使人們了解整個采訪步驟、規(guī)范以及在采訪過程中所發(fā)生的事情、他們的想法等,作為訪談補充材料。例如,他曾采訪過他的同事William Dargie,請他講述在參與采訪時,所經歷的采訪環(huán)節(jié)、注意事項以及他的感受和想法。

      唐德剛在此環(huán)節(jié)僅采取文字撰寫的方式。他曾就為什么要在采訪后進行文字撰寫做過這樣的解釋:受訪人經常會犯自我吹噓的問題,盡力美化自己的形象,因此,作為采訪人在原本記錄采訪內容的同時,對一些有瑕疵的部分,可以用批注的方式,加以校正,但校正后的內容需經受訪人過目,只有得到認可后,才能將此批注保留下來。

      共性:均通過文字撰寫的方式對采訪錄音內容進行文字化,并對一些明顯的敘述錯誤做修正批注。

      筆者認為,文字撰寫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受訪人均是從自己個人的角度來闡述某一具體問題,由于自身認知程度、個人情感等因素的影響,很可能帶有個人色彩,論點有失偏頗。因此,作為采訪人,在原本保留受訪人的回憶情節(jié)和語言風格的同時,若遇到受訪人所述內容中存在有明顯的背景知識錯誤、記憶錯誤時,可在文字撰寫環(huán)節(jié)中通過批注的方式加以說明,但不能添加采訪人自己的觀點,并且文字撰寫完成后的成品需征得受訪人的認可。

      三、對我國圖書館口述歷史資源建設的啟示

      分析了兩位前輩在口述歷史資源采集上累積的豐富經驗以及它們所顯現(xiàn)出來的共性后,筆者根據(jù)分析結果提出我國圖書館在進行口述歷史資源建設時需要體現(xiàn)的六大特性,即規(guī)范性、專業(yè)性、特定性、代表性、連續(xù)性和開放性。

      (一)規(guī)范性

      世界萬物均有其存在的規(guī)律,口述歷史資源的采集也不例外,需要一定的規(guī)范性。首先,無論采集何種類型的口述歷史資源,均需遵循上述五個流程環(huán)節(jié),缺一不可;其次,每個環(huán)節(jié)也需要有一定的規(guī)范加以約束,如:采訪人、受訪人選定條件、主題如何設定、訪談過程中應將訪談內容限定在已確定的主題范圍內等。只有形成一套具有本館特色的規(guī)范化的采訪模式,才不會因采訪人的不同而嚴重影響到采訪內容質量。

      (二)專業(yè)性

      選定的采訪人,其專業(yè)背景需與口述歷史資源采集領域相一致,最好在該領域有一定的影響力。這主要是為確保采訪人:(1)緊扣采訪主題制定采訪策略;(2)能在有限時間內捕獲更多有用的信息;(3)能敏銳地、及時地查對史實,糾正錯誤;(4)能促進受訪人欣然接受采訪等。

      專業(yè)性還體現(xiàn)在采訪的專職性上,通過對澳大利亞國家美術館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口述歷史工程兩個部門的研究發(fā)現(xiàn),他們都有專門從事采訪工作的館員,如哥倫比亞大學除了唐德剛以外,還有很多正規(guī)中國史專業(yè)科班出身的學者參與其中,如:司馬晉(Jim Seymour)(中國和臺灣問題專家)、夏連蔭(亞洲史研究員)等?!靶g業(yè)有專攻”,將采訪的任務固定在某(幾個)人身上,有利于采訪經驗的累積,促進采訪程序或模式的規(guī)范化。

      (三)特定性

      圖書館進行口述歷史資源建設一般都是出于特色館藏的需要或者是為填補某項歷史空白,因此最好將采訪局限于某一個專業(yè)領域,如澳大利亞國家美術館以視覺藝術創(chuàng)作為主題,哥倫比亞大學中國口述史以中國的近現(xiàn)代史為主題,汕頭大學以潮汕地方特色文化為主題。

      (四)代表性

      從口述歷史的定義“將儲存在當事人或知情人記憶中的各個時期、各個歷史事件、自己或他人的各種經歷,用口頭表達的方式,采取記錄、錄音、錄像等手段,經過整理形成文字或錄音、錄像等新資源”[6]可以看出,受訪人需為親歷者或事件的見證者,因此,受訪人應該具有代表性。

      (五)連續(xù)性

      口述歷史資源的采集應該是持續(xù)進行的,而非“一次性”,因為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在不同時間點上的狀態(tài)或多或少會有所變化,因此,對某一主題的歷史資源的采集只有連續(xù)不斷地進行下去,才能掌握其歷史發(fā)展變化的歷程,也才具有更大的歷史研究價值。特別是采集人物歷史資料時,由于受訪人處于高速發(fā)展變化的社會當中,經過歲月的沉淀、認知的發(fā)展,性格逐步成熟的情況下,其人生道路或對某一特定事件的認知上可能有著完全不同于其在采訪期間的變化或觀點,因此,在不同時間段采訪同一個人,采集到的歷史資料才能充分展現(xiàn)受訪人的發(fā)展軌跡。

      澳大利亞國家美術館特藏部的采訪人員充分認識到了這一點,他們會間隔數(shù)年對一些受訪過的藝術家們繼續(xù)采訪。例如該館收藏了Albert Tucker不同時期的訪談錄音,采訪時間分別在28年前、10年前和現(xiàn)今。這三個訪談資料強有力地向人們展現(xiàn)了Tucker在近30年內他的藝術生涯發(fā)展軌跡,能夠使人們更好地了解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于他認知的深入和個性更加成熟等因素,使他在藝術態(tài)度及藝術創(chuàng)作上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連續(xù)性在口述歷史資源采集中是至關重要的。

      (六)開放性

      口述歷史資源建設的重要作用是保存和補充歷史資源,通過采集歷史經歷者或了解者的敘述資料,使當代人和后人能了解和研究這些歷史,因此,采訪人在資源采集過程中應該持有一種開放的態(tài)度,盡可能的從不同角度展現(xiàn)歷史經歷者或了解者對這段歷史的回憶與敘述。

      澳大利亞國家美術館在征得受訪人或其后人的同意下,將很多訪談內容,轉換成數(shù)字資源放在本館網站上,供人們欣賞。這一方面為藝術史研究者們提供了寶貴的研究素材,另一方面也吸引了與這些受訪人有過接觸的人,促進了他們的積極參與,增補更多有關受訪人的信息資源,從而使該人物更加的豐滿。(澳大利亞國家美術館收藏的藝術家訪談在http://nga.gov.au/research/gleeson/Default.cfm上可以找到)

      四、結束語

      口述史能撬動記憶的閥門,使早已遠去的、塵封的記憶能生動的呈現(xiàn)在現(xiàn)代人的眼前,它與文字、圖片、實物比較起來更具有價值,因為它提供了一個后者無法實現(xiàn)的信息傳遞方式,它能直接捕獲敘述者的情感、氣質和認知,因此,它在史學研究方面的貢獻已開始為圖書館界所重視,圖書館開展口述歷史工作,也已成為收集關于過去信息的一條有效而重要的渠道。對于挽救歷史資料,建立更為完善的文獻資源館藏體系,更有深度地為史學研究服務,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7]。

      國內現(xiàn)今著手進行口述歷史資源建設的圖書館不多,比較有影響力的是汕頭大學和國家圖書館,它們也都有著自己明確的資源采集主題,如汕頭大學以收集潮汕地區(qū)的歷史資料、極富地方文化特色的民俗民情、俚語歌謠為主題。雖然國內圖書館界在此方面起步較晚、發(fā)展較慢,但筆者相信,在外界多方面的支持下(如李嘉誠基金極力支持汕頭大學一樣),圖書館在口述歷史資源建設方面一定會發(fā)揮出其應有的作用。

      [1] 王成志. 歷史寶藏:哥倫比亞大學中國口述歷史研究資源[J].圖書資訊學刊,2007(5): 91-105.

      [2] 傅光明.口述史:歷史,價值與方法[J].甘肅社會科學,2008(1):77-80.

      [3] James Gleeson.[2009-12-03] http://en.wikipedia.org/wiki/James_Gleeson.

      [4] 唐小兵.說書人唐德剛[J].雙周刊,2009(24):87-90.

      [5] 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寫. 李宗仁回憶錄[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795.

      [6] 李乃冰.口述歷史-圖書館資源建設的新探索[J].圖書館學研究,2008(9):76-77.

      [7] 劉曉莉.圖書館開展口述歷史工作的意義與方法[J].圖書館論壇,2005(4):59-61.

      猜你喜歡
      唐德剛受訪人圖書館
      唐德剛的反問
      唐德剛的反問
      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的政治認同現(xiàn)狀分析
      ——基于武漢市部分對象的調查
      論采訪者與受訪人平等關系的建立*
      ——關于提高口述歷史訪談質量的思考
      圖書館
      小太陽畫報(2018年1期)2018-05-14 17:19:25
      口述歷史人物訪談工作實踐
      ——以湖南圖書館抗戰(zhàn)老兵口述歷史工作為例
      圖書館(2018年3期)2018-03-15 10:22:13
      唐德剛的機智
      領導文萃(2017年23期)2017-12-21 09:39:18
      唐德剛的機智
      飛躍圖書館
      去圖書館
      汝城县| 明水县| 绥德县| 钟山县| 泰来县| 安龙县| 突泉县| 淮阳县| 合作市| 五常市| 义马市| 隆昌县| 略阳县| 和林格尔县| 滨州市| 龙口市| 商水县| 拉萨市| 葫芦岛市| 玉田县| 武邑县| 融水| 静宁县| 云南省| 叶城县| 嘉善县| 文安县| 湟中县| 赫章县| 明光市| 客服| 周至县| 健康| 博罗县| 大埔区| 桃园县| 丹棱县| 禹城市| 尚义县| 永州市| 赣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