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才
隨著世界人口的不斷增加,陸地面積越來越緊張,一些沿海國家就將目光鎖定海洋,近水樓臺向海洋索取國土,可謂寸土必爭。筆者特擷幾個向海洋索取國土的國家典型,以饗讀者。
世界首位造陸國家——日本
最先開始人造陸地的是日本的神戶人工島。出貨運碼頭不遠,有一座長約300米的大橋與人工島相連,人工島東西長3千米,南北寬2.1千米,人工島總面積為436萬米2。20多年前,在日本的版圖上還沒有該島,這是日本人民移山填海建造起來的人工島。該島是在水深12米的海上,用了15年時間,動用土石方8 000萬米3填造而成的。20世紀80年代的那場神戶大地震,只對市內通往人工島的大橋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損壞,而島上的建筑物卻基本安然無恙。
這個寸土必爭的小島如今已變成一座新型的海港城市。環(huán)島的沿海建有11個4萬噸級泊位的集裝箱船碼頭,可堆放大約150萬個集裝箱。同時,還建有16個15 000噸級泊位的普通船碼頭以及車站、倉庫和包裝工廠。全港裝卸年吞吐量達1億5千萬噸,名列世界第三位。
島上生活設施齊全,全島劃分為公共區(qū)、服務區(qū)和國際區(qū)共三個區(qū)。公共區(qū)里,公寓樓群鱗次櫛比,層迭相間,大約有6 000套住宅,可供十多萬人口居住。服務區(qū)里建有幼兒園、學校、醫(yī)院,還有南公園、中公園和北公園,其中以南公園最大。所有的公園都有四季常青的林帶、姹紫嫣紅的花圃、碧綠如茵的草坪。街道兩旁花團錦簇、綠草連片、雕塑新穎,置身其中,使人仿佛在碧海環(huán)抱的“花園島”里徜徉。國際區(qū)是以31層樓的神戶港島飯店為中心的,這是島上的最高建筑物。在12米深的海上造島,又在島上建起這么高的樓房,真是讓人不可思議。島上最高的大廈呈奶白色的橢圓形,遠看宛如一座白玉雕就的擎天“巨碑”巍然兀立在島中,格外引人注目。商業(yè)、體育和娛樂中心以及專供展覽交流的博覽會場址,都設在國際區(qū)里。島上除了學校、醫(yī)院,其它如旅店、超市、料理、咖啡屋、游泳場等一應俱全。筆者初次登島時,以為街道兩旁的風景就已是天堂了,后來在一位汽車司機的指點下,才找到都市中的“世外桃源”——島上公園。人工島把大海、島嶼、現(xiàn)代建筑、花草樹木、雕塑等有機地連在一起,為明天的海洋開發(fā)和利用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20世紀80年代末,日本新造陸地面積就已超過2 000千米2,相當于26個香港的面積。憑越來越高精尖的技術,人造陸地的速度和質量已今非夕比。橫濱市面積3.7千米2的中心區(qū),全是填海而成。在日本的東京灣、伊勢灣、大阪灣和瀨戶內海岸的老工業(yè)基地,戰(zhàn)后出現(xiàn)的20個工業(yè)中心,全部建在人造陸地上。戰(zhàn)后新建的所有大型造船廠、汽車廠、煉油廠、石油化工廠以及二十多個大型鋼鐵聯(lián)合企業(yè)中的13個,都是建在向海洋索來的國土上。
造陸元老——荷蘭
荷蘭是世界有名的低洼之國,陸地面積幾乎都低于海平面。自公元1200年以來,已圍海造陸8 000多千米2,全國有一半的國土取自海洋。荷蘭也是世界上有名的風車之國,風車最早主要借助風力排水,可以說是風車救了風車國,而現(xiàn)在那些古老的風車卻成了荷蘭的一大景觀。
首都阿姆斯特丹就是一座排除了海水的“海底城市”。荷蘭造地與日本又有所不同,日本是填海造地,所造出的陸地高出海平面,而荷蘭是筑堤排水,從海平面下取得陸地。1927—1932年,荷蘭筑成世界最長的海堤,堤長30千米,高出海面7米,底寬90米,頂寬50米,堤頂可并駛10輛汽車,成為歐洲10號國際高速公路的組成部分。大堤將須德海封為內湖,內湖淡化后分片筑堤圍墾。再將堤內積水抽干而獲地2 600千米2,成為荷蘭產糧基地。1953—1986年,荷蘭又實施“三角洲工程”。此工程的主體是筑堤,將萊茵河、馬斯河、斯海爾德河的三角洲堵住,保住南部3 000多千米2的國土永遠免受海潮的襲擊。
荷蘭沿海被長堤包圍,那船是怎么進去的?原理在于海堤上修了船閘,在能行船的河道上還分段修有船閘,保持能通航的水位,船進航道時,開閘放船,隨后關閘保持水位,所以船可駛進內河很遠的地方。這樣能行船的河道還是一舉兩得的工程,挖泥船將深挖出的泥又填到兩岸淺灘或洼地,用作建城和筑港,號稱世界第一大港的鹿特丹港,就是這樣建起來的。
新崛起的造陸國家——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個面積僅有641千米2的島國,土地面積可謂寸土寸金。當?shù)卣畯?964年開始填海造陸,主要為了改造海岸線、建設港口碼頭、擴大城市黃金地帶、建設高速公路、增加旅游景點等。為了滿足人口的不斷增長和經(jīng)濟發(fā)展的需要,新加坡一直在與海爭地。在過去的40年中,新加坡已經(jīng)填拓了100千米2的新土地。而根據(jù)2001年發(fā)表的發(fā)展概念總藍圖,新加坡計劃再填拓80千米2的土地。
填海造陸的結果,使新加坡的海港碼頭與許多島嶼和海岸線大大改觀,新加坡主島由東到西的南部海岸線皆已平直整齊,并大大擴大了南部許多小島及東北部大德光島的面積。樟宜國際機場占地16.6千米2,其一半來自填海地。從機場穿過市區(qū)到裕廊工業(yè)區(qū)的全長35.5千米的高速公路,大部分也是利用填海地。
此外,填海造陸有一定規(guī)模的國家和地區(qū)還有我國香港、美國、摩納哥等沿海國家和地區(qū)。世界人口暴漲,陸地出現(xiàn)能源危機,人們自然而然地將目光鎖定海洋,沿海國家必然捷足先登,打起海洋的主意。填海造陸,在獲利的同時,專家也一再告誡人們,向海洋索取國土有利有弊,有弊的方面主要有打破生態(tài)結構、造成新的不平衡、加劇環(huán)境污染、壓縮海域、導致海流變化等。海洋是相通的,地球是人類共同的家園,在打海洋主意的時候還需瞻前顧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