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 敏
(德州學院 歷史社會學系, 山東 德州 253023)
教學效能感這一概念來源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論。自我效能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班杜拉的《自我效能:關于行為變化的綜合理論》一文中,它是自我概念、自我評價的一種表現,是指個體以自身為思維對象,對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動所具有的能力判斷、信念或主體自我把握與感受。自我效能感能夠反映出一個人在面臨困難時的意志堅韌性和主觀的努力程度。
通常我們認為,教師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主要取決于教師的教學能力,但依據自我效能理論,教學能力并不是課堂教學質量的唯一決定因素。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活動,不是由環(huán)境等外界因素造就的,而是教師良好的教學效能感使然。一般而言,教師對自己影響學生學習行為和學習成績的能力的主觀判斷被稱為教師的教學效能感?!八▋蓚€內容:個人教學效能感和一般教學效能感,個人教學效能感是指教師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教學任務、能否教好學生的主觀知覺與信念;一般教學效能感則指教師對教與學的關系、對教師在學生發(fā)展中的作用等問題的一般看法和判斷?!苯處煹慕虒W效能感影響教師對教育工作的積極性及努力程度,甚至決定著教師對學生的期待,影響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效果。
教師教學效能感的提高是內外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內因是根本,外因是條件,外因要通過內因來發(fā)揮作用。
1.2.1 教師教學效能感的外部制約因素
1)學校領導方式。學校領導采取民主式的管理,引導教職員工參與到學校管理中來,主動聽取教師的建議,并且積極采納合理的建議,教師就會受到莫大的激勵,愿意為了學校的發(fā)展積極獻計獻策,貢獻力量;反之,如果學校的領導采取“一言堂”的專權化的管理,教師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就會受到壓抑,教學科研的積極性就很難高漲,教學效能感也不能得到提高。
2)學校文化。在一個積極健康、團結向上、尊師重教的校園氛圍里,教師會感到工作的動力與責任,教師的工作態(tài)度、學生觀念等各方面都會比較積極,教學效能感較高;反之,在一個管理不善、缺乏尊重的校園里教師就會懈怠,沒有較強的工作責任感,缺乏積極進取的動力,教學效能感就比較低。
3)師生關系。教師處于多種人際關系中,但是其中最重要、最直接的是師生關系。師生關系的和諧程度影響到教師的自我定位,進而影響到教師的教學效能感。
4)第三方的評價。如果教師在工作中經常得到學生、家長、領導和同事們的表揚與肯定,他就感覺受到尊敬,感到自身價值得到實現,感受到教師職業(yè)的幸福,他的教學效能感就比較高;反之,如果教師的教學工作得到的總是負面評價,他就會感到失落、工作乏味,體會不到自我價值實現的快感,他的教學效能感就會逐漸降低。
1.2.2 教師教學效能感的內部制約因素
1)教師自身的素質。教師素質是個多元化的概念,包括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知識技能素質、心理素質等。一般而言,如果教師的綜合素質較高,那么教師就表現得比較自信,不管是在與學生相處時,還是在課堂教學中都會有較強的積極的心理暗示,教學效能感就較高,教學效果較好;反之,教學效果就差。
2)教師的個性。教師的個性也會影響其教學效能感。積極、樂觀、開朗活潑、獨立自主、樂群善交的教師,教學效能感較高,師生關系和諧,教學質量一般較高;相反,態(tài)度消極悲觀、性格內向、不善于與人交往的教師,教學效能感往往較低。
3)以往工作經驗的積累。教師教學效能感的建立離不開經驗的積累。根據挫折理論的觀點,如果教師在過去的工作和生活中經歷的挫折比成功多,教師的自信心就會受到打擊,自己的定位就出現受挫“回歸”,即以較低的定位來緩解自身的不平衡心理,這樣的教師耐挫能力也較低,對客觀事物的期望值也不高,那么在教學工作中,就會影響他的效能感的提高。相反,如果教師在以往的工作和生活中積累的成功遠比失敗的經歷多,就會充滿自信,對自己追求的目標定位就比較科學、合理,耐挫能力就較強,自我效能感就會提高,就會積極地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教學工作。
教學效能感影響教師的教育行為和教學方式,從而影響學生的學業(yè)成績,是影響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
1) 教學效能感通過教師對教學目標的制訂與實施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具有較高自我效能感的教師自信心強,比較樂觀,應對挫折的能力較強,敢于在教學中開拓創(chuàng)新,大膽使用新的教育理念。他們把師生關系定位為雙主體間的關系,在教學活動中賦予學生更大的自主性,能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制定合理的目標體系,并在實施過程中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促使教學目標的達成。而效能感低的教師一般缺乏自信,耐挫能力較低,教育改革的動機不強烈,制定的目標不合實際,要么過低,要么過高,導致課堂教學質量不理想。
2) 教學效能感通過教師對教學方式的選擇影響課堂教學效果。教學效能感高的教師,傾向于選擇難度較大、富有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方式講授教學內容。他們能創(chuàng)造積極、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民主、輕松的課堂氣氛,對學生傾向于引導式的教育而非直接的灌輸控制。在課堂教學中能注意學生整體的表現,準確把握教學節(jié)奏,較多運用成功教育形式,對學生積極鼓勵與引導,有效促進學生發(fā)展。而低教學效能感的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能力總是持懷疑態(tài)度,對學生發(fā)展總是抱悲觀的態(tài)度,逃避教學改革,不愿意去和同事交流教學中的經驗和難點,對學生態(tài)度冷漠,缺乏控制和管理教學情境的能力和隨機應變的機智。
3) 教學效能感通過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的情感體驗影響課堂教學效果。教學效能感高的教師熱愛自己從事的職業(yè)。一方面能夠堅持不懈地努力使自己的目標得以實現;另一方面,目標的順利實現又反過來促使教師對自身的教學效能感產生更加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形成效能感與目標達成之間的良性循環(huán)。效能感低的教師則常會感到工作壓力大而精神倦怠,缺乏成就感而毫無進取心,從而影響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甚至會影響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
4) 教學效能感通過教師對師生關系的定位影響課堂教學效果。教學效能感高的教師,將師生關系定位在主體間的關系,即教師與學生是教學中的雙主體。教師是教的主體,但是教師教學效果的高低要依靠學生來反映,因為學生是主觀能動性的個體,在教學中是有選擇性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學習欲望的高低一方面取決于其內在對知識的渴求程度,另一方面也受教師的啟發(fā)。教師的人格影響力,學識結構、教學能力等的優(yōu)化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影響教學效果。
融洽和諧的同事關系不僅有助于教師互相交流經驗,而且還能從同事中得到歸屬感的滿足,有助于提高教師效能感。良好的師生關系可提升教師的責任感和效能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正確地看待學生,把學生看成具有潛能的、能創(chuàng)造的、處在發(fā)展中的個體,主動地關愛學生、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對學生的需要及時做出反應,并給予指導與幫助。另外,課堂教學中難免會出現失誤,或者學生難住老師的尷尬局面,教師應該坦然面對,坦誠與學生交流,互相學習,共同進步,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教師能否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對自己所教的學科知識是否真正掌握。如果教師對學科知識掌握全面而深刻,就會增強其表述的清晰性,提高教學信心。因此,教師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理論素養(yǎng)與科研水平。組織觀摩優(yōu)秀教師的成功教學,能夠對教師的自我效能感起到替代性強化作用。對于新教師,其教學效能感尚末定型,容易通過教學實踐鍛煉、觀摩教學等方式加以改變與發(fā)展。對新教師要在逐步增加教學任務復雜性和難度的前提下,給予更多的教學和管理學生的鍛煉機會,使他們盡可能獲得成功,并給予積極的反饋信息,這有助于塑造和提升其教學效能感。對于經驗豐富的教師,要促進他們嘗試新的教學方法、教學技術,進行教學改革,使他們相信自己能夠做得更有效。
歸因理論是人們用來解釋自己或他人行為因果關系的理論。對行為結果的不同歸因,會直接影響隨后的行為傾向和方式,這就是歸因效應。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如果歸因積極,則能增強自信心,提高動機水平,增強教學效能感;相反,歸因消極則會降低自信,降低教學效能感。因此,教師對自己的教學結果進行歸因時,要做到全面、客觀、實事求是,既要從教的方面找原因,也不可忽視學的因素,既要注意到成功中客觀因素的促進,也要注意到失敗中主觀的疏忽,正確看待教學的成敗。
1) 關心年青教師的成長,注重年青教師的崗前培訓。為了幫助青年教師盡快地適應職業(yè)要求,可以為青年教師配備教學導師。讓專家型教師作為青年教師的教學導師,為青年教師提供教學策略、教學技術與心理上的支持,幫助青年教師分析教學任務與教學目的,這能較快地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效能感。
2) 對于有一定教學經驗的教師,要對他們進行相關的教學技能培訓,讓他們更多地參與新教學方法的研究與實踐,在不斷面對新方法的實踐中認識自己的教學潛力,提高其教學效能感。
3) 為教師參與學校的決策創(chuàng)造條件,并以民主公開的態(tài)度充分接納教師的意見。倘若校領導能對教師的教育工作提供更多的支持和鼓勵,對教師在教育中出現的問題提出合理而善意的建設性意見,那么這個學校教師的教學熱情就會很高。
教師本人的主觀努力是提高其效能感的關鍵。首先,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和職業(yè)理想。一個教師擁有遠大的職業(yè)理想和人生追求,不但會成為其本人追求進步的動力,還能使其遇挫折但不喪失斗志。其次,教師要積極提高業(yè)務水平,努力追求成功。教師要主動通過各種渠道充實專業(yè)知識和教育科學方面的知識,有意識地逐步提高教育教學能力,通過新成果提高教師效能感。青年教師尤其應本著謙虛學習的態(tài)度向有經驗的老教師請教,參加各種教學觀摩課,學習各方面的知識,并加強理論知識和教學實踐的聯系。最后,教師要完善自身的人格,要學會慎獨。教師首先應學會用寬容的心態(tài)對待學生,認識到每個學生都具有獨特的經歷,因而具有獨特的個性,在此認識的基礎上耐心地指導和幫助學生。這既有助于促進學生進步又有利于改善師生關系,其結果都可能提高教師的效能感。教師還要學會正確地認識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優(yōu)勢,也要看到不足,坦誠地與他人溝通,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網絡。
參考文獻:
[1] 俞國良,羅曉路.教師教學效能感及其相關因素研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1).
[2] 吳巖.大學教師教學效能感影響因素分析及策略研究[J].嘉應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
[6] 羅曉路.專家一新手型教師教學效能感和教學監(jiān)控能力研究[J].心理科學,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