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醫(yī)科大學燕京醫(yī)學院附屬大興區(qū)人民醫(yī)院(102600) 董杰
患者,女,25歲,因分娩側切。血RT檢查:WBC19.1×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90%。為預防感染,遵醫(yī)囑于2011年3月3日服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分散片,400mg/次,每日3次。3月5日患者全身皮膚發(fā)紅,前胸、后背、下腹會陰部均可見米粒大小丘疹,上有白色漿液滲出,立即停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分散片。次日全身出現(xiàn)紅色皮丘疹,伴有散在膿皰,皮溫高,腹部及后背部皮膚呈充血性紅斑;考慮藥疹合并膿皰疹,使用異丙嗪25mg,肌肉注射,每日2次;10%葡萄糖酸鈣,靜脈注射;氯苯那敏,4mg,口服,每日3次。3月7日未見好轉(zhuǎn),加用地塞米松10mg 皮下注射,并用中藥涼血疏風辨證治療。3月8日,雙手雙腳紅腫,有水泡樣皮疹出現(xiàn),臉及胸、背部皮疹開始干燥脫皮,其他抗過敏藥物繼續(xù)使用,加用氫化可的松200mg靜點。3月9日早,患者四肢關節(jié)腫痛,不能活動站立,早上排尿困難,口唇、眼瞼及球結膜紅腫,不能進食。實驗室檢查:TP 56.6g/L、ALB 32.6g/L、GLU 6.33mmol/L、ALP 212U/ L、LDH 601U/L、HDL 2.03mmol/L、Na 130.0mmol/L、K 3.4mmol/L、Cl 93.0mmol/L、TCO218.2mmol/L、HBDH 390.1U/L、Fe 7.0μmol/L。血細胞分析:WBC 33.3×109/L、NEVT%93.6%、體溫38.6℃。故加大糖皮質(zhì)激素使用量,上午8時,使用氫化可的松500mg靜點,同時加用甲硝唑1.0g、妥布霉素16萬單位,靜脈注射,每日1次,抗感染治療,用藥后患者于當日上午10時左右開始排尿,下午4點再次加用400mg氫化可的松,于晚7點左右能下床活動。3月10日,氫化可的松改為300mg,靜脈注射,每日1次,繼續(xù)使用其他抗感染和抗過敏藥物。3月12日,病人全身皮疹消退,脫皮、關節(jié)水腫明顯減輕,氫化可的松改為150mg。3月13日,患者關節(jié)無紅腫疼痛,但下肢仍有水腫,雙手雙腳掌側開始脫皮,呈手套腳套狀,下有新鮮皮膚覆蓋,軀干、面部皮膚脫屑無紅腫;實驗室檢查各項生理指標大致正常;血細胞分析WBC 9.5×109/L;體溫正常,隨即停用糖皮質(zhì)激素、抗生素和抗過敏藥物。3月15日,患者病情好轉(zhuǎn),下肢輕度水腫,頭面部、軀干、四肢皮膚基本恢復正常,無紅斑,雙手、足掌仍見脫皮,基底皮膚正常;實驗室檢查各項生理指標恢復正常,隨即出院。
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是克拉維酸鉀與阿莫西林的復方制劑,克拉維酸鉀僅有微弱的抗菌活性,可與多數(shù)β-內(nèi)酰胺酶牢固結合,為有效的β-內(nèi)酰胺酶抑制劑,常與β-內(nèi)酰胺類藥物制成復合制劑,以克服微生物產(chǎn)生的β-內(nèi)酰胺酶引起的拮抗性,提高β-內(nèi)酰胺類藥物的抗菌活性??死S酸鉀不良反應少而輕,常見的有惡心、嘔吐和腹瀉等消化道癥狀,皮疹、藥疹、發(fā)熱等過敏反應。少數(shù)患者用藥后可出現(xiàn)一過性轉(zhuǎn)氨酶升高。阿莫西林為β-內(nèi)酰胺類廣譜抗生素,主要不良反應有惡心、嘔吐、腹瀉及假膜性腸炎等胃腸道反應,皮疹、藥物熱和哮喘等過敏反應,貧血、血小板減少、嗜酸性粒細胞升高,血清氨基轉(zhuǎn)氨酶可輕度升高,偶見興奮、焦慮、失眠、頭暈等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分散片,臨床主要用來治療敏感菌所致的胃炎、支氣管炎、中耳炎、鼻竇炎、皮膚軟組織感染、泌尿系統(tǒng)感染。本病例如此嚴重的皮膚反應實屬罕見。提示臨床應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制劑時,應密切觀察,以防止過敏反應發(fā)生。青霉素過敏及青霉素皮試陽性患者禁用,對過敏體質(zhì)者應慎用,如發(fā)生不良反應須立即停藥,且即時對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