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重林
(北京大學哲學系,北京 1 00871)
斯賓諾莎以欲力(conatus)為其本體論之動力學的設定,由此出發(fā),對人身的情狀及其所反映的意識進行分析,構成了其《倫理學》中有關德性、快樂、幸福的討論內容。其中的關鍵點,在于如何透過身體與外物間的共同關系建立正確觀念,由正確觀念在身體情狀上的相應性形成主動的情感,從而積極追求幸福。由行動面來看,這是一個欲力的實踐學(p raxiology of conatus)的問題;由認識過程來看,這是一個欲力的教育學問題(pedagogy of conatus)。兩方面都牽涉到自我保存力量的增加,并且共同建構了后者。我們先從欲力在斯賓諾莎哲學中的定義開始,將其聯(lián)結到斯賓諾莎對人身情狀的分析,并透過斯賓諾莎所謂的德性,說明正確觀念在被動情感轉化成主動情感過程中所起到的關鍵作用。
斯賓諾莎用 conatus來表明其本體論的前提:“除了被另一個外在的原因(事物)所毀滅,否則存在的事物不會消失……所謂事物的本質就是上述的肯定性,而非對其之否定?!雹賁pinoza,Ethics,III,P4.in The Collected Wo rks of Spinoza,trans.by E.Curl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5,p.498.斯賓諾莎常用conatus這個詞來指稱事物持續(xù)存在的力量,其中包括人類求生存的努力。斯賓諾莎的conatus既可以指涉人類身體也可以指涉心理,或者同時指涉兩者。當中每一個指涉他都給了一個不同的稱謂。當指涉心理方面的表征時,他使用voluntas(w ill),當指涉身體方面的沖動(impulse)時,他用conatus,而當同時指涉兩者時,他用appetitus(appetite)②Henry Alison E.,Benedict de Spinoza,San Diego:Twayne Publisher,1975,p.124.。心靈就是對身體的意識,或者說是對所有發(fā)生在身體中的狀態(tài)的意識,“任何增加身體行動力量的事物在心靈之中有其相應的觀念,這個觀念同樣也增加我們心靈的思想力量,反之,則減低我們思想的力量”①Spinoza,Ethics,III,P11,p.500.。這些能夠增加或減少身體行動力量的身體情狀,加上這些身體情狀的觀念,就是斯賓諾莎所說的情感(affect/emotion)②Ibid,III,def.3,p.493.。
自我保存的目的始終是我們行動的準則,當所受到刺激的身體情狀有利于此目的時,自我保存的力量便能夠得以維持或增加。但是來自受外物刺激的身體情狀未必都能達到自我保存的目標,其中有些身體情狀有利于此目標,其他則否:凡有利于自我保存之身體情感,即為快樂之所在,是價值上可欲的。但是從本體規(guī)定性過渡到倫理學的判準,還必須經過一個認識論的階段,我們必須以身體與外物的共同關系為基礎(即以動與靜之力學構劃為其根本),建立起正確觀念,區(qū)辨有利與不利的身體情狀,以形成真正有利于我們的主動情感,達到持續(xù)的、穩(wěn)定的、積極的快樂,從而增加自身存在的力量。然而,這個在認識上提高的過程牽涉到哪些身體情狀有利于自我保存,哪些則否,其理由為何,它們與自我保存力量在質與量上的增減有什么聯(lián)系。這個考察是一種有關欲力的教育學,同時又是欲力的實踐學。
斯賓諾莎在《倫理學》第4部分的命題22之系推(corollary)中說:“保存自我的欲力是德性唯一的基礎。”一個人欲力之活動力量的大小決定了他自由與自律的程度,欲力活動力之大小端視其來自本身內在因素的程度,來自后者的因素越高,其力量越大。按照斯賓諾莎,只有實體完全是自因,從而完全自由,而人類則為部分地自因,因此也只有相對的自由,這里存在著一個按照活動的主動程度由高漸低的層級體系。欲力的活動的原因某些系源于外在事物,某些系源于其自身,最高程度的欲力活動之原因完全來自本身(例如自因的實體),而身體沖動所產生的活動大部分要歸因于外在因素。欲力的活動原因系來自身體情狀的激動,該活動本身只是后者情感作用的結果。欲望就是人的本質,而該本質由其身體情狀所引起的活動決定?;顒恿褪怯Φ谋憩F(xiàn),對某事物的某些信念與看法也是欲力的表現(xiàn)。欲力表現(xiàn)在兩個屬性上:思維與廣延。情感表現(xiàn)了整個人的狀態(tài),它也是欲力在身體與心靈的表現(xiàn)。情感標志著欲力的變化,它可以反映后者增加或減少的程度,欲力是一種對身體情狀方面(快樂或痛苦)的感受,它驅使我們因應與事物接觸后所遭遇的狀況。情感既是身體的的感受(bodily feeling),也是對于該感受的觀念(an idea of that feeling)。
斯賓諾莎的被動情感和主動情感(passive or active emotions)的區(qū)分與正確觀念和不正確(混淆)觀念(the adequate idea or inadequate idea)密切相關。主動情感是心靈的行動(action of mind),起于正確觀念;被動情感則起于不正確或混淆的觀念,它是激情(passion)③Spinoza,Ethics,III,def.3,p.493;P3,dem.,pp.497-498.。心靈中觀念的對象便是身體情狀的激動(affections)④Ibid,III,P3,dem.,p.498.,身體受到外物影響而產生激動,心靈感知到此激動而形成相應的觀念(平行論:兩者間無交互作用),但此觀念并不必然包含引起該激動的正確原因,因為它更多地來自我們的身體,而非造成身體情狀之激動的外物⑤Ibid,III,P15,dem;P16,cor.2,p.463.。當我們的觀念不能反映造成身體激動的正確原因時,我們便不能認識到事物間正確的因果聯(lián)結,從而產生錯誤。被動的情感和主動的情感都追求能夠滿足并且增進我們生存所需的事物。這類可以為我們帶來生存利益的事物與我們的身體接觸,在我們身體與心靈所造成的結果就是快樂的情感(joyful emo tion,p leasure),然而主動情感所達到的快樂是必然的,被動情感所達到的快樂則是隨機的、偶然的。
主動情感來自理性,但這并不是說我們先追求超越的理性,然后離苦得樂。相反,首先是因為我們追求欲力的最大化,在身體與外物接觸的基礎上尋求可以使我們離苦得樂的、穩(wěn)定的、可重復的、共同的身體經驗,而這些身體經驗必然反映在思想上有關事物之間正確因果聯(lián)結的觀念。透過想象力恒常地將此穩(wěn)定的身體經驗之觀念示于我們的心靈,而對這些觀念的遵循總是與快樂、滿足的體驗平行地發(fā)生,以這種方式在身體產生的激動便是主動情感、從被動情感到主動情感的建立是連續(xù)的過程,身體與外物共同性經驗(即身體與外物的兼容性)是一個隨著身體在世界中發(fā)展成長的累積過程,而心靈(觀念)與身體,思想與廣延,在斯賓諾莎那里是一體的兩面,有此必有彼,反之亦然,此所謂屬性平行論。知識就是心靈的主動力量,知識就是在思想屬性下的欲力。知識的內容無法直接產生對欲望的改造,但是在建立以知識追求快樂之滿足的過程中,我們的身體確實體驗到一種更為強大、更為穩(wěn)定的欲力滿足,只有用更強大的情感力量才能改變原先無力的、被動的情感狀態(tài)。由被動情感過渡到主動情感,從混淆觀念到建立正確觀念的過程總是伴隨更為確切的,比原先被動情感更為穩(wěn)定、強力的主動快樂情感之滿足,知識唯其具有強大的情感力量,才能改變欲力原先的傾向。知識能夠具有真實的情感力量(emotional power),所以它才能將被動的情感轉化成主動的情感,我們可以把這種轉化看成是對欲望(欲力)之教育。理性就是欲望合理的自我發(fā)展,欲望以理性實現(xiàn)自己。
當人們被外在事物所引導,或是行動被外在事物所決定,而非依賴自己本質的內在原因,那么他們就是虛弱無力的①Spinoza,Ethics,IV,P37,schol.,p.565.。知識是一種欲望的狀態(tài)(即以符合個體生存利益的知識為指引而追求自身滿足的傾向),它必然導致道德的標準。
斯賓諾莎認為,正確觀念并不是與道德無關的心理認知的產物:
行動若源自于理知相關的情感,則稱為心靈的力量(strength of mind/fortitudo),我將它進一步分成勇氣(courage/animositas)與高尚(nobility/generositas)。勇氣指的是一種欲望,該欲望代表個人完全按照理性指引追求自我保存的努力。高尚指的也是一種欲望,該欲望代表了個人按照理性指引幫助他人,與人為善的主動傾向。②Spinoza,Ethics,III,P59,schol.,p.529.
很明顯,斯賓諾莎用倫理學的詞匯(高尚、勇氣)來指涉知識,而這些倫理學的字眼代表了欲望的種種狀態(tài)。斯賓諾莎在這里并不是把道德問題統(tǒng)統(tǒng)化約成理知的問題,在他看來,人就是以欲望的種種狀態(tài)在世界中的存在,這些不同狀態(tài)的欲望被表現(xiàn)為各種情感,以及不同程度的理解力(在世界中與兼容性的外物接觸所累積的穩(wěn)定的身體經驗在觀念上的反映)?;顒恿?activity)被斯賓諾莎視為德行的衡量標準。知識之所以能對我們產生作用,關鍵并不在于它的內容,而在于它被建立起來的方式。首先,我們的身體與具有兼容性之外物隨機接觸造成被動的快樂情感,隨著以追求快樂為目的之穩(wěn)定的身體經驗的重復,心靈感知到這些經驗并形成相應的觀念,并依思想的邏輯對這些觀念加以組織,我們的想象力將這些穩(wěn)定的、能為生存帶來好處的身體情狀以相應的觀念恒常地示于我們的心靈,于是我們建立起能反映事物之間正確因果關系的觀念聯(lián)結(科學知識),并依照此觀念的秩序組織身體與外物的接觸,使身體的欲力之滿足常態(tài)化、標準化,而不須受制于不穩(wěn)定的外物刺激。
心靈只能透過我們身體情狀的激動認識自己的身體與外物,換言之,通過在我們的身體所造成的影響,我們才能認識事物③Ibid,II,P26;II,P25.。外物與身體的共同性(commonality of body and things)通過身體情狀的激動而在心靈中有相應的共同觀念(common notions)④Ibid,III,P39,cor.p474-475;III,P40,schol.,pp.475-476.,思想對這些觀念進行歸納與綜合,能夠進一步形成有系統(tǒng)的知識,可以說,這種身體與事物之間的共同性是形成理性思考的前提。而混淆的思想則缺乏上述的步驟,它只是一種簡單的唯實論的反映。例如:某個人很符合我的喜好,我想追求他,我以為這個人是我可以追求的對象,但是這個人拒絕我的追求,于是我產生了憤怒的情緒,并把這個人當作我憤怒的原因,然而事實卻是,這個人根本不可能成為我追求成功的對象,我卻以為追求可以成功,這是對現(xiàn)實的無知,我所欲望的對象根本得不到,從而也不會為我?guī)砜鞓?我僅僅因為他在我身體情狀方面所產生的直接刺激,驅使我去追求他,當我得不到他時,我便把他當成我的欲望之所以不能滿足的原因而仇恨他,其實真正造成我的欲望不能滿足的原因是我對兩者關系的誤解,以至于欲望所追求的是錯誤的對象,這種因為單純的、直接的被動情感(注意力僅僅放在身體情狀的激動)所導致的欲望常常無法達到目的,造成身心的痛苦與挫折。這就是這里所說的一種簡單的唯實論,它沒有考慮到身體與事物之間的共同性,而只是把身體情狀的激動當作是現(xiàn)實,從而犯錯。但是只要理解造成欲望不能滿足的正確原因不在于外物,而在于自己不能認識到事物的正確秩序,這樣就能對原先的錯誤歸因進行調整,并將正確觀念恒常地示于心靈,在身體上必然產生與其相應的主動情感而化解被動的憤怒情緒。
理性能夠排除錯誤、避兇趨吉,也可改變(治愈)某些基本的情感,使它們不致對我們產生不利的后果(痛苦情感sad emotions)。有如弗洛伊德所謂的轉移(transference),性的驅力(drive)可以透過升華的作用(sublimation),賦予其所投射對象不同的意義(例如對女人裸體的窺視欲望可以借由藝術升華表現(xiàn)為繪畫創(chuàng)作)①Freud,Sigmond(1961).On Narcissism:An Introduction,trans.C.M.Baines.collected in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Vol.14.Ed.James Strachey.London:Hogarth P.。理性必然伴隨身體方面一種強大的情感(對生存有利的、穩(wěn)定的身體經驗),這種有利于生存的主動情感能克服對我們不利的被動情感,從而改變行動的軌跡②Spinoza,Ethics,V,P4,schol.,p.598.。主/被動情感也相應于斯賓諾莎的兩種知識:理性的知識與想象。而在理性知識長期的浸潤與習性的培養(yǎng)中,最終能抵達最高的知識:哲學直觀的洞悟。在這個最高點上,知識與行動完全合一,真與善一體。
我們的身體經驗隨著年齡增長而日益豐富,我們的心靈能夠對身體所表象的觀念進行歸納與綜合。身體與外界事物接觸的結果不外乎相容與不相容的關系,在前者的關系下,身體與外在事物具有共同性,自我保存的驅力追求此種共同性。但是在自然界中,與人的身體具有最多共同性的,乃是另一個身體。斯賓諾莎說:“對人最有用者,莫過于另一個人?!雹跾pinoza,Ethics,IV,P18,schol.,(iii),p.556.若純就身體與外界的關系來說,共同性的建立具有隨機性,從時間或空間的限制來說,共同觀念累積的速度勢必很緩慢。但是我們若透過另一種共同關系之建立以累積知識,那么在知識建立的廣度和強度上都會大有增進:這就是與另一個身體的聯(lián)合。我們總是能從他人那里學習到許多自身不曾經歷的經驗,從而以更快的速度累積對于世界的知識。因為在相同物種中,所具有的共同點最多,我們也最容易從同類中獲得所需要的資源與信息。因此,從被動情感到主動情感的躍升,不只是代表著個人從蒙昧無知到理性的轉變過程(質的提高),也是生存力量由各自孤立的點擴大到集體的面之過程(量的擴大)。
以理性的主動情感為依歸,或依隨機盲目的身體接觸所生的激情,兩者產生的后果并不相同:前者具有穩(wěn)定的力量,后者則無。而由具有前者這種稟性的個人所聯(lián)合起來的共同體(multitude),其生存力量必定更大。群體是個人力量有效的聯(lián)結與擴大,而不同身體間的有效聯(lián)結是透過諸多的身體與心靈共構的欲力之行動實踐(即以共同行動增進力量與福祉)④Ibid,IV,P18,schol.,(iii),p.556.。共同觀念則是由思辨進入實踐的樞紐,借由共同觀念,我們達到理性,進而臻至幸福。人可以借由另一人知識與經驗的指導與傳遞最有效地增加生存力量,共同觀念的發(fā)展與學習預設了一個理性共同體,這個理性共同體的形成正是從諸身體的有力聯(lián)結開始,而具有共同觀念的諸身體之結合,目的是最大程度地增加自我保存的力量,這是此共同體通往解放與自由的必經道路。由身體的力量出發(fā),建立共同觀念,并以主動情感改造被動情感,這是屬于身體欲力的教育階段(education of conatus)。在此基礎上聯(lián)結更多的身體力量,組織一種由解放的身體力量所組成的共同體,這是屬于身體欲力的政治(politics of conatus)。我們在這種共同體的生活中學習鍛煉共同觀念所由生的主動情感,以使這種共同體能確保并促進諸身體的福祉與快樂,這是身體欲力的倫理學實踐(ethical p raxis of conatus)。
按照斯賓諾莎,恐懼和希望不能產生維持共同體存在的主動力量,只有理性才能做到這一點⑤Ibid,IV,P73,p587;P37,Schol.2,pp.566-567;P35,dem.,p.563.,而以理性籌劃為基礎的共同體(m ultitudes)所建立之主權,其所具有的權利與諸個體的自然權利并無抵觸,它是對初始自然權利的強化,代表了后者生存能力進一步的提高,換言之,這是一種“好的”城邦形式,也是自由人所組成的城邦⑥Gilles Deleuze,Exp ressionism in Philosophy Spinoza,trans.by Martin Joughin,1992,Zone Books,N.Y.,Third Printing,pp267-268.。我們在這里可以借用德勒茲對m ultitude的解釋與其主張斯賓諾沙力量概念的區(qū)分(potentia/potestas)⑦這個解釋在西方哲學界有許多爭論,一般認為它是從德勒茲后現(xiàn)代哲學觀出發(fā)的特別解讀方式,在斯賓諾莎文本中并無這種區(qū)別,這種看法可以美國老牌斯賓諾莎專家 E.Curley為代表(Curley,1988,p.651)。,前者可引申解釋成主動影響的能力,后者則是被影響的性能⑧德勒茲《:斯賓諾莎的實踐哲學》,馮炳坤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第120頁。。multitude無疑屬于前者,使人受其暴力脅迫影響的政權則屬后者。從這個方面來看,m ultitude在力量的領域具有政治學與倫理學的優(yōu)位性,是屬于一種對抗暴政與宰制、追求解放和自由的人類所形構的共同體。
斯賓諾莎的欲力是事物自我保存的傾向,這個概念也適用于人身的情感。人身情感包括身體的情狀與心靈對此的意識,人身的自我保存與其力量的增加是一切行動的最高標準。因此,我們所有的情感無不追求這個目標。但是并不是任何性質的情感都能對此目標的達成帶來相同的穩(wěn)定度與強度。斯賓諾莎區(qū)分出主動與被動情感,以此作為衡量行動價值的標準。身體與外物的接觸若越具有共同性,則越有利于自我保存的力量,反之則否。身體與外物的共同性相應于心靈對外物的正確知識,此即共同觀念,共同觀念代表我們理性的能力。共同觀念一方面預設了身體經驗的發(fā)展與成長,另一方面也指出了一個以理性之身體籌劃為目標所形成的共同體,這個共同體反對一切不利于個體自我保存的措施,它反對一切使人的力量不能發(fā)揚、一切抑制生命的措施。
斯多葛式的沉思對命運的理解能使哲人沉淀于內在的安定,斯賓諾莎的情感治療則使我們克服激情的干擾,主動追求快樂(joys)。然而,此快樂的追求也是自我保存力量在時間與空間上的投射:人身與其福祉的持續(xù)(endure)、社會共同體擴大化(aggrandize)。在其中,主動情感、共同觀念、理性共同體是身體欲力之發(fā)展在質與量上的遞變過程,而這正是斯賓諾莎的《倫理學》所透顯出來的政治與社會意涵:既然自我保存的力量永遠高于人為扭曲的暴力,一切對人的存在力量不合理的束縛都是錯誤的,都是邪惡的,也是必須被扭轉過來的。斯賓諾莎的《倫理學》內里是力量哲學,以斯賓諾莎的力量哲學為前提,理性知識與其所寓涵的價值是為行動指出方向的羅盤,斯賓諾莎的本體論最后必然進入政治學與倫理學,這是一條通向集體行動的實踐之路,目的是追求力量的解放,最終邁向理性的自由人和自由的城邦。
[1]洪漢鼎.斯賓諾莎哲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斯賓諾莎.神學政治論[M].溫錫增,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3]斯賓諾莎.政治論[M].馮炳昆,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4]吉爾·德勒茲.斯賓諾莎的實踐哲學[M].馮炳昆,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5]Alison,Henry E.,Benedict de Spinoza,San Diego:Twayne Publisher,1975.
[6]Duff,Robert A.,Spinoza’s Political and Ethical Philosophy,J.Maclehose and Sons,1903.
[7]Deleuze,Gilles,Exp ressionism in Philosophy Spinoza,trans.by Martin Joughin,Zone Books,N.Y.,Third Printing,1992.
[8]Spinoza,B.,Political Treatise,selected from Benedict de Spinoza:The Political Wo rk,trans.by A.G..Wernham Oxfo rd,1958.
[9]Spinoza,B.,The Collected Works of Spinoza,trans.and edited by E.Curl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8.
[10]Spinoza,B.,Theological-Political Treatise,trans.by Samuel Shirley,E.J.Brill,Leiden,The Netherland,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