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霞輝,覃興樂,龔東方,劉佳靄
?
蜜蜂螫刺致過敏反應1例
蘇霞輝1,覃興樂1,龔東方2,劉佳靄2
(1.右江民族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廣西 533000;2.廣州中醫(y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廣州 510405)
蜂針;針刺意外;過敏反應
患者,女,26歲,反復雙乳脹痛6年余,經服藥療效不佳來我院針灸門診行蜂針治療。2009年7月14日始用中華蜜蜂分別螫刺足三里、腎俞、脾俞、肝俞、膈俞等穴位治療共8次,采用活蜂點刺法,每次用蜂1只點刺2穴,每星期進行蜂針1~2次。前7次治療后僅有皮膚紅腫、瘙癢等局部癥狀。第8次于2009年9月11日用1只蜂螫刺雙側膈俞穴,針后10 min出現雙手瘙癢感,繼而頭暈、出冷汗,立即給予平臥,保暖,口服馬來酸氯苯那敏(撲爾敏)4 mg、醋酸潑尼松片(強的松)5 mg,癥狀不緩解并出現全腹劇烈疼痛,腹瀉,嘔吐胃內容物,給予神燈照射、耳穴止痛等處理,腹痛稍有緩解,考慮先前服用藥物已嘔出,再給予口服馬來酸氯苯那敏(撲爾敏)8 mg、醋酸潑尼松片(強的松)10 mg,并喝大量溫蜜糖水共800 mL,半小時后腹痛緩解,無嘔吐,全身出現了密集紅色斑丘疹,逐漸融合成片,奇癢,給予紫蕓膏外涂患處。2 h后出現陰道少量出血,色淡紅,質中,無腹痛。既往體健,未婚未育,平素月經規(guī)律,周期為28~29 d,經期6 d,量中,色鮮紅,質正常,血塊(-),痛經(+++)。LMP8月26日,經量色質如常。婦檢排除宮頸糜爛等生殖道感染,考慮為經間期出血。5 h后紅色斑丘疹全部消退,經間期出血持續(xù)2 d自止。隨訪1個月未見上癥。
按 本例患者蜂蟄過敏屬Ⅰ型變態(tài)反應,即速發(fā)型變態(tài)反應。機理是蜂毒過敏原進入機體后,誘導B細胞產生IgE抗體。IgE與靶細胞有高度的親和力,牢固地吸附在肥大細胞、嗜堿粒細胞表面,當同種蜂毒抗原再次進入致敏的機體,與IgE抗體結合,就會引發(fā)細胞膜的一系列生物化學反應。啟動兩個過程,即脫顆粒與合成新的介質。在一定條件下釋放組胺、蛋白水解酶、肝素、趨化因子、前列腺素、血栓素A2、白細胞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質,可作用于皮膚、血管、呼吸道、消化道等效應器官,引起平滑肌痙攣、毛細血管擴張、血管通透性增加、腺體分泌增加等一系列癥狀。
蜂毒具有極強的溶血作用,其溶血成分主要是磷酸酯酶-A和蜂肽,以蜂肽的作用最強,可引起膠體滲出性溶血。現代醫(yī)學認為[1],在正常的月經周期中,隨著卵泡的發(fā)育,雌激素水平不斷升高,排卵前達第一峰,排卵后急劇下降至峰值的50%。子宮內膜的維持與雌激素的波動間存在著半量關系,若排卵期雌激素的下降速度過快,則會引起子宮內膜脫落出血,即排卵期出血。本例患者蜂針后出現經間期出血,筆者考慮可能是蜂毒的溶血作用使排卵時卵泡破裂,血液內雌激素水平下降所致。另外本次蜂針螫刺的部位為膈俞穴,為八會穴之血會,有活血化瘀之功,亦可能為引起經間期出血的原因之一。
蜂針的過敏反應還與人體本身對蜂毒的敏感性及治療時間等因素有關。筆者考慮患者在此次蜂針治療前一周因家人去世,心情悲痛,睡眠欠佳,機體抵抗力下降,同時,第8次與第7次治療時間間隔21 d,機體對蜂毒的免疫力下降,亦為蜂毒反應加重的因素。
總之,蜂針治療疾病有廣泛的前景,但尚在發(fā)展中,如何減輕蜂毒反應,提高療效,有待進一步研究解決。
[1] 羅頌平,梁國珍.中西醫(yī)結合生殖免疫與內分泌學[M].第1版,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4:102-103.
2010-10-14
蘇霞輝(1979 - ),女,醫(yī)師
1005-0957(2011)07-0452-01
R246.3
B
10.3969/j.issn.1005-0957.2011.07.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