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民生
(河南大學 宋代研究所,河南 開封 475001)
靖康年間開封的異常天氣述略
程民生
(河南大學 宋代研究所,河南 開封 475001)
靖康年間,開封在面臨宋代以來最嚴重的政治、經濟、軍事危機的同時,也經歷著宋代以來最復雜惡劣的氣象變異。多大風、大霧以及罕見的冬季冰雹,尤其是冰雪嚴寒,為金兵攻城提供了幫助,但后來極端的寒冷連生長于東北的金兵也難以忍受?!熬缚抵y”不僅是政治災難,也是氣象災難。
靖康;開封;氣候;雪災;冷冬
由于北方女真政權的崛起和宋政府的腐敗無能,靖康元年,金兵南下侵略,很快包圍了開封。開封面臨著宋代以來最嚴重的政治、經濟、軍事危機,同時也經歷著宋代以來最復雜惡劣的氣象變異,極端的天災人禍交加,人民災難沉重,最終國破家亡。這一事件作為歷史氣象社會學問題,就其間的氣象狀況及影響而言,學界尚無專論①。本文試作論述,以就教于方家。
靖康元年春季的特別之處是多沙塵暴和大風天氣。正月辛巳(十五日),是揚沙天氣,“大風吹沙”[1]。又:十五日,“靖康元年正月望夜,大風起西北有聲,吹沙走石,盡明日乃止”[2]。這場西北風大約屬于八級狂風。有的史書記作壬午(十六日),“壬午,大風走石,竟日乃止”[3]。十八日,繼續(xù)刮大風,更添降雪。“大風雪。時圍閉旬日,城中食物貴倍平昔,窮民無所得,餓凍死者枕藉”[4]。癸巳(二十七日)又降大霧,“大霧四塞”[5]。二、三月份多沙塵暴和大風天氣。二月戊申(十二日)從東北刮來沙塵暴,“大風起東北,揚塵翳空”。三月己巳(三日)“夜五更,大風乍慢乍急,聲如叫怒”[2],至少屬于六級強風。
本年夏季的特別之處是氣溫較低,多大到暴雨,麥子受到損傷。陳公輔上書說:“四月,純陽用事,陰氣退聽之時……自數(shù)日來,天氣清寒,日色微薄,濃云不開,淫雨繼作?!盵6]又:“四月,京師大雨,天氣清寒。又自五月甲申(十九日)至六月,暴雨傷麥,夏行秋令?!盵7]六月十三日右司諫除秉哲言:“臣又見自五月甲申至今幾月,天變昭著,連陰不解,宜熱反涼,夏行秋令,暴雨傾注,大傷面麥?!盵8]所謂的“夏行秋令”,一層意思是與四月的“天氣清寒”一致,本應炎熱的夏季卻像是涼爽的秋季,二層意思是開封通常秋季多雨,今年轉移到了夏季。頻繁降雨,影響著朝廷的一些慶典活動。如五月十三日:“上御紫宸殿,以太上皇帝回鑾,受百官賀。是日,雨大作,改用六月一日,又雨,竟于雨中行禮?!盵9]宋欽宗本來因宋徽宗被接回開封舉行祝賀慶典,改變日期后仍未能躲過大雨。
秋季氣象一切正常。這段非常時期史料很多,更是宋朝內外交困、朝野政治斗爭最激烈的時候,如果稍有異常的氣象,斷然會被大肆利用作為攻擊武器,但是并無任何氣象記載。
冬季再現(xiàn)異常。主要特點是在強寒潮籠罩下氣溫低下,暴雪不止。
十月下旬下起了凍雨。乙卯(二十三日),“雨木冰”[10]。又:二十三日,“是日,雨冰傷稼”[11]。又:十月“雨木冰”[12]。又:乙卯,“雨木冰”[13]。
十一月多大風、大雪天氣?!皶r天大雪,十一月初十日,風暴甚,守城官不能彀弓,凡二十余日不霽,雪深丈余”[14]。大雪連下二十余天,積雪厚者達到一丈多。丁亥(二十六日),“大風發(fā)屋折木”[2]。又:丁亥,“大風發(fā)屋折木”[10],至少屬于九級烈風。二十九日宋欽宗前往城墻東壁視察慰問守城將士,以后三天分別視察了南、西、北壁,“自初巡壁,雨雪交作,四日未嘗止”[14]。也即十一月底到閏十一月初是雨雪交加天氣。
閏十一月,在寒潮的侵襲下氣溫繼續(xù)下降,降雪不止,十分寒冷。
一日,“大雪”[15]。
二日,氣溫低下:“初金人未渡河,京城苦寒。日者王俊民上言,可借春以召和氣,詔從之。是日,迎土牛于開封府前,且令新城益張青旗,以應木德?!盵16]又:癸巳(二日),“京師苦寒。用日者言,借土牛迎春”[10]。朝廷企圖用迎春儀式帶來溫暖。
三日,雨雪交加:“甲午(三日),時雨雪交作,帝被甲登城,以御膳賜士卒,易火飯以進,人皆感激流涕?!盵10]氣象條件是雨夾雪。
十一至十三日,連降大雪:閏十一月“十一、十二、十三日,大雪,意未解”[14]。
十三日,“雪晴”[16]。但更多的史料顯示這天仍在下雪:“十三日甲辰,詔再幸四壁。連日大雪未已,有詔曰:‘雪意未解,士卒暴露,朕不敢自安,再幸四壁,勞犒將士?!庉洺鲇诖笱┛嗪校址笋R,露手揎腕,其賜赍進膳之類悉如初?!盵15]又:“甲辰(十三日),大雨雪。金人陷亳州。遣間使召諸道兵勤王。”[10]所言的“雪晴”,當是晚間的變化。
十四日,“天稍晴”[16]。又:十四日,“雪晴”[15]。但氣溫更低。乙巳(十四日),“大寒,士卒噤戰(zhàn),不能執(zhí)兵,有僵仆者。帝在禁中徒跣祈晴”[10]。嚴寒致使一些守城的士兵凍僵。
十五日,“大雪”[16]。又:十五日,“大雪”[17]。當天還有凍雨:丙午(十五日),“雨木冰”[10]。
二十一日,“雪大作,盈三尺不止,天地晦暝?;蜓┪聪聲r,于陰(雪)[云]中有雪絲長數(shù)寸墜地”[18]。
二十三日,又是大風大雪天氣:“大雪?!盵16]甲寅(二十三日),“大風自北起,俄雪下鋪地數(shù)尺,連日夜不暫止。金人于通津門及宣化門東立天橋數(shù)座,下瞰城中,炮傷王躞,足流血。范瓊發(fā)兵千人,自宣化門出戰(zhàn),氣甚銳,迫逐敵眾,敵棄而北;士卒貪功渡河,未及北岸十余步間,冰陷裂,卒驚亂,金人臨岸,效死迎敵,沒者五百余人,自是士氣益挫折”[19]。又:甲寅,“大風自北起,俄大雨雪,連日夜不止”[10]。又:甲寅,“大風起北方,雪繼作,積數(shù)尺,連夜不停”[2]。
二十四日,“大雪”[16]。又:“二十四日,劉晏再入城。是夜,大雪深數(shù)尺?!盵20]
二十五日,“大風雪……是夜,大雪深數(shù)尺”。下午,“雪大作”。開封城于當天被金兵攻陷[16]。又:“二十五日丙辰,郭京以兵出宣化門,敗績。金人登城,京師失守。是日,大雪。尼堪謂其下曰:雪勢如此,如添二十萬新兵。金人乘大雪攻城益急……時大雪二十余日,未刻,風勢回旋,飄雪響晝夜,如雷霆聲……天寒大雪,平地深數(shù)尺,凍栗墮指?!盵20]在東北冰雪天地中生活的金兵,借助這場大雪如同增添了20萬兵力,一舉攻克開封城。丙辰(二十五日),“大風雪,金人由宣化門擁兵登城,守御人棄甲爭走,通津門之南亦破。金人下城縱火,殺旁居人殆盡。其酋帥傳令殺人者族,遂止。京城自十一月二十五日被圍,是日午時陷”[19]。又:“二十五日,大雪。未明,南壁有氣若橫青山,城上有赤氣,橫亙十里,其氣如血,黎明不消。”[14]
二十六日,“大雪”[21]。又:“二十六日丁巳,大雪?!盵22]
二十七日夜間大風雪,清晨放晴。“黎明,雪止?!ㄊ且梗┨齑箫L雪,尸橫道路爭食之。入更雪霽,長星見,焱出丈余,四更沒。”[21]又:“自乙卯雪不止,是日霽?!盵10]
二十八日晴天:“雪止,日色甚明赤,人皆言不祥?!盵21]
二十九日,多云間晴:“天陰,稍晴?!盵21]又:“二十九日,黎明,日出如火赤,人皆驚視?!盵14]
以上整個閏十一月,僅有數(shù)日是晴天,其他時間都在下雪,而且氣溫很低,經常有大風,氣象條件非常惡劣。
十二月嚴寒如故,中下旬多有大雪。
一日,零星小雪:“是日微雪?!盵21]
二日,晴間小雪,局部可能有大雪。宋朝皇帝宋欽宗在郊外原來祭天的青城向金國遞表投降?!叭粘鰺o光,有飛雪數(shù)片。……是日午時,稍晴,頃之微雪,乃受降時也。”[21]還有怪異的記載作:十二月二日“雪大作。時城中無雪,獨青城有之,甚可怪也”[14]。
十六日,由于天氣太冷,燃料缺乏,朝廷“許民于艮岳采花亭榭為薪”[21]。由于取暖的燃料缺乏,朝廷開放皇家園林以應急。這天應該屬于晴天。
十八日,下起了罕見的冬季冰雹:“京師雨雹?!盵13]冬季下冰雹,是對流強盛所致。
十九日,居然再降冰雹:“雨雹?!盵10]又:庚辰(十九日),“京師雨雹”[13]。
二十日下雪:“雪?!盵21]
二十一日繼續(xù)下雪:“雪。毀拆艮岳亭榭,爭奪死者千余人。百物踴貴,死者甚眾。”[21]“二十一日壬午,毀官屋賣薪以濟。民乏柴薪,上憫念之,乃令四壁毀官屋,置場委官賣柴以濟闕。”[23]
二十二日,“大雪,詔軍民樵采萬歲山竹木。是日,大雪盈尺,上念細民之失所,降詔曰:‘風雪大寒,小民闕乏柴薪,多致凍餒,皆朕不德所致。萬歲山許軍民任使斫伐?!墒前傩諣幫?,以千萬計,多為軍兵擅之”[23]。又:癸未(二十二日),“大雪寒,縱民伐紫筠館花木為薪”[10]。
二十二日至二十三日,連降大雪,“大雪及尺余,至夜方霽。街巷死者如積”[21]。
二十五日,“大雪”[14]。
二十九日,“縱民樵采萬歲山,竹木殆盡,又詔毀拆屋宇以充薪”[14]。意味著溫度繼續(xù)下降,寒冷加劇。
靖康二年正月,天氣延續(xù)1126年的天氣,始終是冰雪低溫,間有大風大霧。天氣地獄般的惡劣。
正月七日,“先雨后雪,天氣甚寒,地冰如鏡,行者不能立足?!峭恚笱盵24]。又:丁酉(七日),“大雪,天寒甚,地冰如鏡,行者不能定立”[18]。又:七日,“雨雪,天寒,地凍如鏡,行者不能立足,人馬皆不可行”[25]。又:丁酉,“大雪,天寒甚,地冰如鏡,行者不能定立”[13]。同時還有凍雨的記載。丁酉,“雨木冰”[10]。又:丁酉,“雨木冰”[13]。前引資料說的“先雨后雪”中的雨,就是這場凍雨。
十五日,“雪復作”[24]。又:乙巳(十五日)“,雪”[26]。
十七日,大霧。“霧氣四塞,不分人面?!盵24]又:丁未(十七日),“大霧四塞”[10]。又:丁未,“霧氣四塞,人對面不相視。敵下含輝門剽掠,焚五岳觀”[26]。大霧天氣給金兵進城搶掠創(chuàng)造了隱蔽的有利條件。
十八日,昨天的大霧,持續(xù)到今天:“霧氣未散,陰靄異常。至三更,大風雨,水幾二尺?!盵24]風雨交加,更顯凄涼。由此可知的是氣溫有所上升。
十九日,“一日陰雨不止”[14]。記載情況有異的是:“是日,開寺觀,放人祈晴。早晴,夜復微雨?!盵24]
二十日,風雨交加?!坝?,至暮方止?!盵24]又:二十日,“風雨益急”[14]。又:庚戌(二十日),“大風雨”[2]。還有揚沙之說:庚戌,“大風霾”[27]。
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陰雨。被逼迫到金兵營區(qū)的皇帝不被放回,理由是:“皆以陰雨,打球未得回?!盵24]
二十四日,陰云有霧,夜晚降雪。“陰霧蔽日。申時,人皆云駕回,至無耗。入夜雪作”[24]。又:“二十四日,又榜云:‘為陰雨,擊球未得,車駕未回?!盵14]
二十五日,暴雪積達數(shù)尺,氣溫驟降,凍死許多人?!把?shù)尺,死者甚眾?!盵24]又:“二十五日乙卯,駕在青城,大雪極寒。城中多寒,識者以為陰殺之氣而然。”[28]又:“乙卯,車駕在青城,大雪數(shù)尺,人多死?!盵18]即如同去年間十一月二十五日的惡劣氣象條件一樣。
二十六日,大雪嚴寒。自身不保的皇帝在極度惡劣的低溫天氣中,聽到“城中百姓凍餒”消息,“聞之,出涕不止”。盡管被羈押在金營,仍傳旨:“細民雪寒不易,仰孫傅多方措置存恤?!边@天,連生長于白山黑水那樣寒冷之地的金人,也無法忍受如此嚴寒,到相國寺舉行祈晴活動:“是日,敵使祈晴于相國寺?!笔侨?,“大雪終日,泥淖沒膝,人不聊生。于是就相國寺、定力院、保勝院、興國寺置四場,柴米人三升,錢六十二文。都人又各率錢起祝圣回鑾祈晴道場,晝夜不絕?!盵24]民間也自發(fā)地組織祈晴活動。
二十七日,降雪不停,難以忍受的金人再次求神保佑:“金人降香,赴大相國寺祈晴?!盵24]
二十八日,雪止天晴?!把┦奸_霽?!盵14]
二月的氣象明顯好轉,氣候變暖,也不再有降水,居民逐漸度過苦寒。但到下旬仍有九級左右的狂風揚沙天氣襲擊。二月二十五日,“大風埃,不可行”[29]。又:二十五日,“大風埃,不可行”[30]。又:乙酉(二十五日),“大風折木,尤甚”[2]。二十八日晚又遇大風,氣溫驟降:“是夜,白氣貫斗,大風寒?!盵29]
三月上旬,多大風大雨天氣。
一日,大風“:初一日,邦昌初入門時,亦大風?!盵29]又:“初一日,邦昌初入門之時,大風一日,內前四壁似有鼓聲,已而乃厲,俗以為風磨?!盵31]
二日,下了一夜大雨?!笆且梗笥?,至曉方止?!盵28]
七日,金人扶持的偽楚皇帝張邦昌即位。天氣是大風揚沙:“是日,風霾,日色薄而有暈?!盵29]又:“是日,風霾,日色薄而有暈。邦昌之受冊也,百官皆慘沮,邦昌亦變色?!盵26]又:“邦昌即位之日,風霾,日色薄而有暈,百官皆慘怛,邦昌亦變色?!盵32]
九日,“大風”[31]。又:己亥(九日),“大風”[2]。
十日,風雨交加?!笆侨诊L雨,至夜大作”[2]。
四月一日,是金兵押解宋欽宗撤離開封北歸的日子,也就是北宋正式滅亡的日子。“四月一日,陰晦,靖康皇帝及從臣隨粘罕軍由鄭州路去?!侨眨鹑巳ソ^。”[29]但也有的史書記作:“夏四月庚申朔,大風吹石折木,金人以帝及皇后皇太子北歸?!盵10]又:“四月庚申朔,大風吹石折木。”[2]上列史書記載的天氣狀況差別很大:一是陰天而已,一是狂風大作。筆者認為,后者極可能是故意宣揚天人感應的結果,夸大或者編造氣象來制造亡國氣氛。前者的真實性很大,作者當時就在開封,是親身經歷,如果真發(fā)生狂風的話,敏感的古人絕不會忽略,在如此惡劣的天氣下金人也不會全部順利撤退完畢。另一位親身經歷者丁特起,在《靖康紀聞》中記錄這一天時,只字沒有提到天氣,說明他沒有見到也沒有感到有什么異常。
二日,刮起了強烈的北風,氣溫驟降。辛酉(二日),“北風大起,苦寒”[10]。又:辛酉,“北風益甚,苦寒”[2]。這些記載,其實象征著北方金兵的侵略以及帶來的災難。與其說是自然氣象,不如說是城市、記錄者虛脫、心寒的感覺和心態(tài)氣象。
此后,如同北宋滅亡一樣,再也沒有關于開封氣象的資料,盡管離南宋成立還有將近一個月的時間,盡管宋朝實際控制開封還有更長的時間。
靖康年間的社會歷史巨變,伴隨著氣象的極端和異常。開封的陷落與北宋的滅亡,當然是政治、軍事腐敗的結果,但極其惡劣的氣象條件起到了助紂為虐的加劇作用,不但如金軍主帥所說大雪“如添二十萬新兵”,也摧殘了宋朝軍民的戰(zhàn)斗力和抵抗意志?!熬缚抵y”作為一個著名的、具有標志性的歷史名詞,不僅是政治之難,也是應該引起重視的氣象災難。
注釋:
①滿志敏教授《黃淮海平原北宋至元中葉的氣候冷暖狀況》(《歷史地理》第11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曾用四五條資料概括靖康年間的寒冷,得出靖康二年“這是北宋期間開封一帶見于記載的最寒冷的一個冬季”的結論。張全明教授《論北宋開封地區(qū)的氣候變遷及其特點》(《史學月刊》2007年第1期)一文所載的《北宋時期開封地區(qū)的暖冷氣候變遷狀況表》,簡單用幾個字羅列了29條靖康年間的氣候,是此前最直接的研究。
[1]王稱.《東都事略》(卷一二)[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馬端臨.物異考(一二)[A].文獻通考(卷三○六)[C].北京:中華書局,1986.
[3]欽宗紀[A].宋史(卷二三)[C].北京:中華書局,1977.
[4]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清)黃以周,等.續(xù)資治通鑒長編拾補(卷五二)[M].北京:中華書局,2004.
[6](明)黃淮.歷代名臣奏議(卷三○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7]馬端臨.物異考(九)[A].文獻通考(卷三○三)[C].北京:中華書局,1986.
[8]汪藻.靖康要錄箋注(卷八)[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
[9]汪藻.靖康要錄箋注(卷七)[M].
[10]欽宗紀[A].宋史(卷二三)[C].
[11]汪藻.靖康要錄箋注(卷一二)[M].
[12]陳均.皇朝編年綱目備要(卷三○)[M].北京:中華書局,2006.
[13]馬端臨.物異考(卷一一)[A].文獻通考(卷三○五)[C].
[14]丁特起.靖康紀聞拾遺[M].歷代筆記小說集成本.
[15]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六六)[M].
[16]汪藻.靖康要錄箋注(卷一三)[M].
[17]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六七)[M].
[18](清)徐松.宋會要輯稿[M].
[19](清)黃以周,等.續(xù)資治通鑒長編拾補(卷五八)[M].[20]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六九)[M].
[21]汪藻.靖康要錄箋注(卷一四)[M].
[22]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七○)[M].
[23]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七二)[M].
[24]汪藻.靖康要錄箋注(卷一五)[M].
[25]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七四)[M].
[26]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8.
[27]宋史全文(卷一五)[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
[28]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七七)[M].
[29]汪藻.靖康要錄箋注(卷一六)[M].
[30]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八三)[M].
[31]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八四)[M].
[32]宇文懋昭.大金國志校證(卷五)[M].北京:中華書局,1986.
責任編輯宋淑芳
(E-mail:hnskssf@163.com)
K244
A
1007-905X(2011)01-0147-04
2010-11-10
程民生(1956— ),男,河南開封人,河南大學宋代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宋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