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心證如何形成
      ——以問題解決心理學為研究進路

      2011-04-13 10:40:39胡宇清
      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1年1期
      關鍵詞:法官證據案件

      李 蓉,胡宇清

      (湘潭大學 法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5)

      心證如何形成
      ——以問題解決心理學為研究進路

      李 蓉,胡宇清

      (湘潭大學 法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5)

      心證的形成過程是自由心證研究的核心內容。心證形成過程就是問題解決的過程,屬于心理學的研究范疇。從心理學角度而言,心證形成屬于非明確限定性問題,往往沒有唯一正確的標準答案,更多地依靠啟發(fā)式策略來解決,法官也只能以內心確信來作為證明標準。

      自由心證;問題解決;非明確限定性問題

      自由心證近年來成為法學界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學界對自由心證的歷史、原則、規(guī)制等問題進行了詳盡的研究,但自由心證最重要的問題——心證如何形成則罕有學者進行研究。我們認為,如果不了解心證形成的過程,就不可能真正理解自由心證,更談不上對自由心證進行保障和規(guī)制。心證形成過程既是自由心證的奧妙所在,又能為保障和規(guī)制心證提供科學依據。我們查閱了目前公開發(fā)表的所有關于自由心證的論著,發(fā)現僅有秦宗文博士在其畢業(yè)論文——《自由心證研究——以刑事訴訟為中心》中進行了初步研究。該文僅介紹了國外學界對于心證形成過程提出的三種理論,即假說檢驗模式、故事模式、錨定陳述模式[1](P109-117)。這三種理論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各有嚴重的缺陷。假說檢驗模式主張以量化方式來檢驗事實無疑是不現實的;故事模式相對來說比較合理,但在司法實踐中,最后形成的事實往往既非原告版也非被告版而是法官版;錨定陳述模式指出了錨定效應對于法官認定事實的重要影響,但現實是錨定效應只是影響因素之一,還有其他因素的影響。更重要的是,以上這些理論并沒有解釋心證形成的過程,只是解釋了心證形成的方法和影響因素。我們認為,心證形成過程本質上屬于問題解決的心理過程,必須借助心理學知識才能揭示心證形成過程。問題解決心理學認為,問題解決大致分為四個步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假設、驗證假設[2](P277)。這四個階段相互聯(lián)系,但又并非完全遵循此順序,當驗證失敗時,人們又會回到前面的階段。

      一、心證形成的問題發(fā)現與問題分析

      在心理學上,問題有特定的涵義,是指必須采取一系列操作才能消除當前狀態(tài)和目標狀態(tài)之間差距的一種情境[3](P171)。問題解決則是指一個在現有手段和目標之間進行分析,根據相關策略,從而達到目標的過程[2](P277)。法官作為不知情者并不了解案件事實真相,但法官審理案件又必須了解案件事實真相,不了解案件事實和要了解案件事實的矛盾成為法官判案的重大障礙,于是,問題就產生了。如果法官通過一系列策略獲得案件事實,解決了糾紛,問題便被解決;反之,問題則沒有被解決。

      1.心證形成的問題發(fā)現

      問題解決的第一步是發(fā)現問題,即要明確問題的起始狀態(tài)和目標狀態(tài),問題發(fā)現主要受個人態(tài)度和知識經驗的影響。在司法實踐中,法官剛開始時并不知道雙方爭議的焦點所在,對于事實真相更不了解,面對的只是一個問題情境,找出爭議的焦點便成為法官首要的工作,這既是問題發(fā)現的起點,也是心證的起點。界定了問題的起點還必須界定問題的目標,這樣才構成一個完整的問題發(fā)現過程,而復原事實真相則是事實問題的目標。但事實真相常常是各持一辭,并不明確,具有模糊性,因此,如何發(fā)現真相往往是一個非明確限定性問題。

      事實真相已成為歷史,不可重復,法官也非具有通天手眼,只能通過自由心證的方式對案件事實在內心進行復原,從而認定案件事實。因此,心證形成的過程也就是事實問題解決的過程。但在司法實踐中,事實問題貫穿于整個案件問題,為整個案件問題的解決服務,不能脫離案件問題單獨存在。從心理學角度而言,法律條文儲存于長時記憶系統(tǒng)中,先于事實信息存在,事實信息必須經過原有信息的同化或順應才能被識別和進一步加工,法官一開始就必須在內心進行事實與法律的同步雙向信息加工,不存在單獨的事實信息加工過程。因此,自由心證作為一項制度,可以認為只和事實問題有關;但作為一個過程,自由心證則貫穿裁判形成的始終,和法律適用過程緊密結合。

      2.心證形成的問題分析

      發(fā)現問題僅僅是解決問題的開始,緊接著法官開始分析問題。分析問題是對所面臨問題的要求和條件進行分析,找出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把握問題的實質,確定問題解決的方向,是問題解決的關鍵階段。在司法實踐中,發(fā)現問題和分析問題兩個階段往往合二為一。法官將輸入的信息分析轉換并建立一個內部模型——問題空間,然后,在問題空間中分析問題、搜索解決方案。

      問題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受法官知識經驗水平的影響,同時也受情緒、價值觀等非智力因素的影響。知識經驗豐富的法官由于在大腦建立了一個高度抽象與概括,具有層次性的知識網絡,所以能迅速準確地理解問題的實質。其建構的問題空間各部分相互聯(lián)結,信息反映真實,具有良好的系統(tǒng)開放性,大大提高了問題解決的效率?!胺傻纳谟诮涷灦沁壿嫛钡目茖W依據就在于此。

      法官對于問題的分析始于審查當事人對于糾紛的陳述和提交的證據。在當事人的陳述中,法官發(fā)現雙方描述的事實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點。對于相同點,法官一般會認同;對于不同點,法官則運用證據、結合邏輯和直覺進一步審查,在審查的同時分析著事情發(fā)展的來龍去脈。法官對于證據的審查則首先在于確定證據是否真實有效,只有真實有效才能被法官進一步加工。由于認知資源的有限性,法官對于證據的審查只能從單個或單組開始,審查圍繞著證據的“三性”展開。雙方當事人認可的證據法官一般予以認定,一方當事人不予認可的證據則根據證據規(guī)則、直覺、邏輯等手段來決定。在審查的同時,法官開始思考如下問題:該案件事實是什么?有無類似案例?如何解決這件糾紛?而如何解決糾紛則是法官最重要的問題,是終極目標,統(tǒng)領著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都必須為糾紛解決服務,必要的時候甚至要對事實和法律進行合目的的調整。

      法官在審查證據資格的同時也在衡量著證據的證明力并復原案件事實,自由評判證明力并認定事實正是自由心證的靈魂,但這種自由絕非絕對的自由,而是既定條件下的相對自由。法官在既定的條件下進行著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活動,綜合運用多種方法和策略,既有直覺思維又有邏輯思維,既有橫向思維也有縱向思維。由于證明力的評價屬于非明確限定性問題,直覺思維和橫向思維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為直覺思維和橫向思維能節(jié)約認知資源,拓展認知領域。往往是由直覺思維提出問題的潛在答案,再由邏輯思維進行推理和論證,例如,法官往往利用直覺判斷證明力的大小,再用邏輯思維來檢驗直覺正確與否;或者由橫向思維提出問題解決的新方法,再由縱向思維檢驗新方法是否正確,比如,法官常常會運用類比的方法來進行心證,法官會回憶其與之類似的案例,然后利用縱向思維分別研究兩個案件各自的特點,再利用橫向思維比較兩個案件的相同之處,決定是否能將以前案例的心證方法遷移到現在審理的案件中來。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問題發(fā)現和問題分析始于爭議點的確定。在司法實踐中,和問題發(fā)現與分析關系最密切的制度便是庭前證據交換制度。目前,我國僅在民事訴訟中建立了證據交換制度,該制度在實踐中處于虛置狀態(tài)。我們認為,證據交換制度不僅有利于程序正義,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法官心證的形成,通過證據交換可以迅速確定爭議事項,當庭形成新鮮心證,而非庭后借助閱卷形成心證。因此,不但民事訴訟要實行證據交換制度,刑事和行政訴訟也要建立和實行證據交換制度。

      二、心證形成的假設提出

      提出解決問題的假設是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策略或答案的過程。從理論上而言,自由心證對于證明力和事實的假設有兩種方法:一種是采用“原子論”的方法,法官對于有效證據逐個賦予不同的證明力,然后根據證明力的大小組成證據鏈條,從而獲得事實;另一種是采用“整體論”的方法,法官把證據評判和事實認定結合起來,從整體上審視證據和事實,不對每個證據單獨賦予不同的證明力[4](P74)。根據我們多年的司法實踐經驗,第一種方法在司法實踐中很少采用,司法實踐中絕大多數情況下是以第二種方法進行自由心證。因為,證明力的評價和事實的認定往往交織在一起,不可分離,脫離了相互支持的證據體系證明力的評價就無法進行。

      1.心證假設的方法

      自由心證作為法官解決事實問題的基本方法,肯定要遵循問題解決的基本方法和原理。法官作為不知情者對于事實的認知往往帶有探索性,只能通過提出假設再驗證的方式進行。

      在司法實踐中,事實問題一般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事實簡單、清楚,雙方對于事實問題表述一致、沒有爭議。這類案件往往很少。在心理學上,這類案件屬于明確限定性問題,法官直接從記憶中提取相關知識,再確認就可以解決。另一類是事實復雜、模糊,雙方爭議較大,這類案件在實踐中占絕大多數,它們屬于非明確限定性問題。由于這類問題諸多條件不明確,法官通常采取啟發(fā)式策略來尋找答案,比如頓悟、直覺、想象等。往往是先利用直覺、想象等手段獲得一個模糊的事實印象,再回頭檢測是否有證據支持,然后進一步研究,使整個事實逐漸清晰明朗起來。

      啟發(fā)式策略主要有手段—目標分析法和逆向搜索法兩種,手段—目標分析法把整個問題分解為若干子問題,通過子問題的解決最終解決整個問題,適合解決較復雜問題;逆向搜索法則從目標狀態(tài)往回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狀態(tài)的方法,適合解決較簡單的問題。在實踐中,通常是以手段——目的分析為主結合其他方法使用。啟發(fā)式策略帶有猜測的成分,隨機選取一種方法來解決問題,不一定能保證問題得以解決,但是十分便捷,符合認知經濟性原則,更重要的是,啟發(fā)式策略能有效地越過事實和證據的模糊地帶和空白地區(qū),發(fā)現證據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甚至直接獲得整個案件事實。正如哈奇森法官所言:“在我看過手邊所有材料并經過適當考慮后,我就讓我的想象力發(fā)揮作用。我陷入沉思,等待著感覺和預感的到來。這個預感就是了解問題的知覺的閃光,它是能把問題和決定連結起來的火花?!保?](P291)

      具體而言,法官在確定了基本證據的合法有效后,依據法律、直覺和推理等手法對證據進行類似于“拼圖游戲”的排列組合,由于認知資源的有限性和注意的選擇機制,法官不可能對所有的證據給予同等的認知資源分配,一些在法律上具有更高價值的證據得到進一步的認知加工,被賦予更高的證明力,在證據組合中居于中心地位,其它證據居于輔助地位甚至被忽視,呈現出以關鍵證據為樞紐的協(xié)調一致的“證據骨架”。這種拼接活動是對于事實的第一次“加工”,形成對于事實的初步印象。初步印象對于后續(xù)事實的進一步加工有著重要的影響。初步印象只是一個故事梗概,于是法官在既定的框架內運用法律、預感和推理等手段開始第二次加工,建構一個“血肉豐滿”的事實,在建構的同時進行著自我檢查,以確信自己正在接近目標,防止走彎路。如果在建構過程中,法官發(fā)現自己偏離了目標,建構有錯誤,則會重新審視案件材料,甚至主動調查取證,以求獲得新的心證;反之,法官則會繼續(xù)建構,完善和強化原有心證。由此可知,心證并非一次形成,通常呈現出由局部到整體,再到細節(jié)的發(fā)展態(tài)勢,是一個不斷試錯,不斷修正的過程。同時,心證的形成也非固定不變的,因為心證要為案件問題的最終解決服務,因此心證往往會隨著問題解決的進程而調整。

      2.心證假設的特點

      假設事實的提出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在這項系統(tǒng)工程中,法律規(guī)范具有提供建構模型的作用;直覺、經驗起著指路牌的作用;邏輯推理起著粘合劑的作用;而情感、價值觀則起著平衡器的作用。提出的假設事實是多因素的產物,具有如下特點:

      (1)假設事實是主觀性與客觀性并存。法官對于證據和事實的認知是在原有“知識庫”的基礎上進行[6](P276),事實的新信息只有被法官原有知識庫所同化和順應才能被理解和運用。因此,對于事實的認知始終是反映和建構的統(tǒng)一,加入法官自己的理解也就不可避免。但這種認知又不可能是完全主觀的,因為法官的認知必須受到法律、經驗、常識的約束。因此,這種認知又具有很強的客觀性。

      (2)假設事實從整體呈現層層限縮的趨勢[7](P59)。當事人的陳述和舉證本身就是對于本初事實的一種“裁剪”,包含著當事人的理解和目的,法官從當事人舉證的事實中再進一步進行“裁減”提煉出假設事實,因此,假設事實從整體而言呈現層層限縮的狀態(tài)。

      (3)假設事實類型化。查明事實終究是為依法判決服務的,在查明事實的過程中,事實信息和法律信息結合起來進行著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信息加工,一些具有法律意義的要件事實得以突顯出來,以便能適應法律類型化的處理方式。

      (4)假設事實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法官對于案件事實的認定必然帶有探索性,不可能完全復原所有事實,信息的缺失總是不可避免。同時,法官對于證據信息的加工并非完全由意識所控制,有些信息在無意識狀態(tài)下被加工。因此,假設事實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也就不可避免。

      由此可見,心證假設的提出是一項創(chuàng)造性活動,主要依靠啟發(fā)式獲得假設事實。啟發(fā)式策略重在啟發(fā),關鍵在于打破思維定勢,廣泛地聽取意見常常能跳出原有思維的束縛,獲得啟發(fā)。因此,充分合議能彌補個人不足,使法官在相互討論中獲得靈感,形成高質量的心證。目前,我國法院普遍實行承辦法官負責制,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合議庭的合議功能,使得合議流于形式,沒能真正發(fā)揮合議庭集思廣益的作用,不利于高質量心證的形成。我們認為,強化合議庭的合議機制既是司法民主的體現,也是自由心證的需要。

      三、心證形成的假設驗證

      心證的問題解決假設提出后,未必一定正確,還必須經過檢驗才能知道假設的對錯。這就進入了問題解決的第四階段——驗證假設階段。所謂驗證假設是指通過實際活動或思維操作驗證提出的假設是否真正能夠解決問題,達到最終目標。驗證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通過實踐活動直接檢驗,如果實踐成功,問題得以解決,證明該假設正確,反之,該假設錯誤。另一種是憑借自己已有知識、經驗在自己頭腦中通過一定的邏輯推理對假設做合乎規(guī)律的檢驗。如果檢驗結果證明假設是正確的,那么這種假設就會作為客觀事實被接受;如果檢驗結果證明假設是錯誤的,那么法官就會重新回到問題解決的先前階段,審查是否對于問題的理解有錯誤,提出新的假設再檢驗,直到獲得事實真相。由于司法活動的特殊性,法官主要以第二種方式對心證形成的假設事實進行檢驗。

      在整個假設檢驗的過程中,法官不僅依靠邏輯推理,還必須依靠直覺、頓悟等方法來檢驗,受自身知識水平、情緒、經驗等因素的影響,檢驗結果具有可錯性。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加強對于判決的社會監(jiān)督有助于提高判決質量。

      心證假設結果的檢驗自然離不開證明標準,因為只有達到這個標準,法官才能相信自己的心證是正確的。對于證明標準問題,我國存在兩種學說:一種是客觀真實說;另一種是法律真實說。這兩種學說爭議已久,我們無意糾纏于兩種學說之間,客觀地說,兩種學說在各自的語境中都有合理性。我們只想指出一點:即任何證明標準都只有被法官所認知,所接受才有真正的作用和價值,客觀真實和法律真實都不過是衡量人們對于真實認識程度的外在標準,并不能真正反映和約束法官內心的認知狀態(tài)和決策依據。如果我國不存在自由心證,那么以客觀真實或法律真實作為證明標準來約束法官的判決是有意義的,但我國存在自由心證,這是一個客觀事實,不管人們承認與否,世界各國都存在自由心證現象。因為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存在一種能自動正確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的機器,任何判決都是法官大腦思維的產物,都不可避免地受認知規(guī)律的約束,都不可避免地帶有主觀色彩和非理性因素。既然法官判案的方式是自由心證,那么自由心證的證明標準就只能是一種帶有主觀性的內心標準,即“排除合理懷疑”或“內心確信”。因為,自由心證要求法官獨立作出判決,任何人無權也無法代替法官進行自由心證,這就決定了法官只能自己對判決負責,作出判決的標準也就只能是自己內心認可的標準。

      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法官的自由心證屬于內心活動,其對于判決結果的檢驗也只能是一種內心的自我檢驗,無非是增加自己的主觀確信度,只能以自己內心認可的標準來進行,具有較強的主觀性。如果法官能讓自己滿意,對自己的判決結果充滿信心,則判決結果正確的可能性就非常大,反之,判決結果錯誤的可能性則非常高。這種“讓自己滿意”的標準是一種典型的主觀標準,無法外化為客觀的具體標準。當然,我們并非說判決結果是純主觀的,過程是純個人化的,任何國家均對自由心證進行約束,要求公開心證過程并論證結論的正當性,接受社會和當事人的評議,但這種公開過程和社會評議只是一種心證結束后的監(jiān)督,是對心證結果的評議,并非心證產生的標準。心證的標準是心證結果產生的前提,對于結果可以用是否真實來評價,但對于標準則只能用是否合理來評價,法官作為不知情者只能用“內心確信真實”這個合理的標準來認定事實。

      同時,人都是有限理性,法官的認知能力也具有有限性,對于過去事實的探知和法律的理解不可能完全客觀,現實中的信息不完全不充分也阻礙了法官理性的發(fā)揮。諾貝爾獎獲得者西蒙指出:“(1)按照理性的要求,行為主體必須完全了解并預期每項決策產生的結果。而實際上,我們對決策結果的了解總是不完整的。(2)由于決策產生的結果未來才會發(fā)生,所以給它們賦值時就必須用想象力來彌補真實體驗的不足,但要完整的預期值是不可能的。(3)按照理性要求,行為主體要在所有可行的備選方案中作出選擇,而在真實情況下,主體只能想到有限的幾個可行方案而已?!保?](P87)因此,在現實中,法官對于事實的認定必然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完全理性的事實認定固然是最優(yōu)選擇,但現實中往往做不到,故只能追求滿意解。而“排除合理懷疑”或“內心確信”正是這種滿意解的具體體現。

      四、結 語

      問題是科學創(chuàng)造、理論創(chuàng)新的邏輯起點[9],也是法官審判案件的起點和落腳點。自由心證作為法官解決問題的一項基礎工具,其形成過程就是一項非明確限定性問題的解決過程。由于非明確限定性問題往往沒有唯一正確的答案,問題解決者法官也只具有有限理性,因此,法官對于事實的認定只能以自己認可的標準來進行。當然,這種認知結果一般具有很強的客觀性,因為,人類的認知規(guī)律是共同的。對于自由心證,我們既要為法官營造良好的內外部環(huán)境,使其能在一個寬松有序的環(huán)境中形成心證,而不是不問主觀過錯動輒追究錯案責任;又要強化對于心證的科學監(jiān)督,加強判決書的說理成分,使法官的心證在正確的軌道上運行。

      [1]秦宗文.自由心證研究——以刑事訴訟為中心[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2]梁寧建.當代認知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3]張慶林,邱 江.思維心理學[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4]劉春梅.自由心證制度研究——以民事訴訟為中心[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

      [5]張保生.法律推理的理論和方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6] [加]瑪里琳·T·邁克瑞蒙.事實認定:常識、司法任職與社會科學證據(徐 卉譯)[A].王敏遠.公法:第4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7]陳增寶,李 安.裁判的形成——法官斷案的心理機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8][美]赫伯特·A·西蒙,詹正茂.管理行為[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4.

      [9]譚希培,劉小容.論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問題意識[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9,(4):26-31.

      Abstract:The process of forming the heart evidence is the core of the study of free heart evidence.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heart evidence is problem-solving process.Speaking from a psychological view,the formation of heart evidence is a non-clearly defined problem,it often has not the only correct answer,and solve the problem by heurisitc strategy,judges can get standards of proof by his soul.

      Keywords:free proof;problem-solving;non-clearly defined problems

      (責任編校:文 泉)

      How Does the Heart Evidence Form---Take Question Solution Psychology as Research Passage

      LI Rong,HU Yu-qing
      (School of Law,Xiantan Universiy,Xiangtan,Hunan 411105,China)

      D925.2

      A

      1000-2529(2011)01-0038-04

      2010-08-23

      湖南省科技廳2008年度軟科學課題“測謊結論作為證據的可行性研究”(2008ZK3124)

      李 蓉(1968-),女,湖南邵陽人,湘潭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法學博士后;胡宇清(1977-),男,湖南湘潭人,湘潭大學法學院講師,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法官證據案件
      一起放火案件的調查:火災案件中的“神秘來電”
      水上消防(2021年4期)2021-11-05 08:51:36
      “左腳丟鞋”案件
      學生天地(2020年2期)2020-08-25 09:03:04
      法官如此裁判
      法官如此裁判
      做“德法兼修”的好法官
      紅土地(2018年8期)2018-09-26 03:19:06
      對于家庭暴力應當如何搜集證據
      紅土地(2016年3期)2017-01-15 13:45:22
      HD Monitor在泉廈高速拋灑物案件中的應用
      手上的證據
      “大禹治水”有了新證據
      當法官當不忘初心
      紅土地(2016年10期)2016-02-02 02:45:32
      河曲县| 昭苏县| 白银市| 上思县| 仁化县| 武夷山市| 迁西县| 罗城| 微山县| 三都| 丹凤县| 广昌县| 界首市| 宜昌市| 弋阳县| 普兰县| 甘泉县| 陵川县| 贺州市| 津市市| 屯门区| 保德县| 项城市| 桃园县| 兴城市| 繁峙县| 阿合奇县| 嘉义县| 安远县| 嘉定区| 晋宁县| 镇巴县| 天长市| 友谊县| 郧西县| 正阳县| 阿瓦提县| 洛扎县| 高唐县| 屯门区| 娄底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