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 娟
近年來,顯微外科的不斷發(fā)展,使得我國斷指再植術得到了廣泛的開展。而血管危象的并發(fā)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術后再植指的順利成活。本文對2008-01~2010-12筆者所在科123例斷指再植病歷資料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123例186指。男89例134指,女34例52指;年齡16~60歲,平均38歲。傷后就診時間0.5~6 h。致傷原因:切割傷96指,擠壓傷44指,電鋸46指。完全離斷132指,不完全離斷54指。均給予清創(chuàng)再植。
1.2 結果 術后發(fā)生血管危象30指,其中動脈危象17指,靜脈危象10指,混合危象3指。所有血管危象均給予及時準確的處理,18指經過鎮(zhèn)靜、解痙、保暖、拆除縫線、指端側方切開放血等處理得到緩解,5指進行了血管危象探查術,4指危象解除,1指壞死,2指無探查條件。
2.1 患者的心理因素 手外傷一般發(fā)生突然,外傷導致疼痛劇烈,加上患者對治療和預后的擔憂,容易出現恐懼和緊張,使交感神經興奮和兒茶酚胺釋放增多,導致血管處于收縮狀態(tài)或痙攣,造成吻合口血流減慢致血栓形成,從而影響再植指體血運。
2.2 環(huán)境因素 不適當的室溫,如室內溫度過低容易導致血管收縮,影響血液循環(huán),尤其是低溫和寒冷天氣更易發(fā)生血管危象;室溫過高加速組織耗氧代謝。煙草中的尼古丁可使周身小動脈收縮,手指血管阻力增加,還可使血小板凝集,粘稠度增加,血流緩慢,從而誘發(fā)血管危象。嘈雜的環(huán)境,不良的語言暗示可影響患者的休息和睡眠,特別是對自殘患者,更易引起情緒上的波動,以致造成血管危象的發(fā)生。
2.3 個體因素 部分患者遵醫(yī)依從性差,不配合術后的治療及護理,如私自做起、下床、床上隨便改變肢體的位置,影響了血流動力造成血管危象的發(fā)生。
2.4 疼痛因素 疼痛可導致機體的應激反應,通過神經體液因素使機體釋放許多損傷因子,如兒茶酚胺、前列腺素等,使小血管強烈收縮,誘發(fā)血管危象。
2.5 傷口敷料對血管的壓迫 敷料包扎過緊可導致吻合血管受壓,或創(chuàng)面滲血較多,未及時更換敷料,以致敷料滲血干涸后壓迫再植指。
2.6 術后感染 局部感染可引起血管持續(xù)痙攣甚至血栓形成,是誘發(fā)遲發(fā)性血管危象的重要原因。多因創(chuàng)傷嚴重或術中清創(chuàng)不徹底,造成了術后切口感染,使新吻合的血管出現炎性水腫刺激血管引起痙攣甚至栓塞。
3.1 心理護理 護士要及時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根據患者的情緒變化及時給予疏導和安慰,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降低血管危象的發(fā)生率,必要時可使用鎮(zhèn)靜劑。
3.2 環(huán)境護理 術后盡可能為患者安置在一個安靜、舒適的病房內,保持室溫在22~25℃,相對濕度50%~60%,局部應用烤燈照射保暖,保持燈距在30~40 cm,并隨時檢查保暖措施落實情況,以保證局部合適的溫度,使血液循環(huán)良好,避免血管痙攣。向患者及家屬強調吸煙的危害性,做好患者及陪護人員的思想工作,室內有禁煙標志,同時加強對病房的巡視,不厭其煩地向患者及家屬說明吸煙對手指的危害性及對他人治療的影響。嚴格探視及陪護制度,保持病房安靜,利于患者休息和睡眠。
3.3 健康教育 患者術后應絕對臥床7~10 d,避免過早活動。向患者及家屬講解術后臥床的目的和重要性,聽取患者的感受,及時為患者去除不舒適的因素,提高患者的合作意識,同時加強巡視,檢查督促。
3.4 疼痛護理 及時傾聽患者的主訴。對原因清除的術后疼痛,應及時給予鎮(zhèn)痛藥物(去痛片、曲馬多等)進行鎮(zhèn)痛,而不是等到疼痛難以忍受時再給藥。術后也可使用一次性鎮(zhèn)痛輸注泵進行鎮(zhèn)痛,緩解機體對傷害性刺激的反應有助于維持內穩(wěn)態(tài)平衡和術后康復。在進行換藥時動作要輕柔,避免因疼痛而引起血管痙攣。
3.5 包扎 包扎患指時要注意松緊要適宜,解除血管外壓迫,保持血流通暢。術后應及時換藥并清除干結血痂,寬松包扎傷口,特別是對指端側方切開放血的患者,敷料滲血多時要及時更換,同時動作要輕柔。
3.6 防止術后感染 術前應做好充分的皮膚準備,去除傷口污垢、油脂、血跡。手術時要徹底的清創(chuàng)和嚴格的無菌操作外。術前及術后應按醫(yī)囑及時應用抗生素,換藥要注意無菌操作,病房減少探視人員。鼓勵患者加強營養(yǎng),提高機體的抵抗力,并做好病房清潔消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