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小紅
一、目前小學詩歌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目前,很多老師在進行詩歌教學時,往往就是讓學生反復朗讀、背誦,教師注釋、講解,有時配以幻燈片、錄音進行輔助。雖然學生能夠熟練地背誦,但未能真正理解詩情詩境。
具體存在問題分析:
1.肢解文本——教學思路機械陳舊
有的老師在進行詩歌教學時,采用所謂的“問題教學”思路,用一個個繁瑣的問題將如詩如畫的文本進行肢解,喪失了詩歌教學的審美性。正如王家新教授指出:“詩歌教學普遍缺乏一種語文本位、文學本位意識,過于注重于詩的思想意義,甚至把詩歌課變成了思想教育課。要注重從審美層面引導學生進入詩歌,真正把詩歌當做詩歌來教,讓教學回歸詩歌本身?!睓C械解讀詩歌文本,只能讓學生遠離詩歌、遠離文學、遠離語文。
2.望文生義——文本解讀膚淺鄙陋
著名學者王尚文先生認為:“文本的空白包括語義、句法、意境等方面的空白,這些空白是老師設計提問引發(fā)思考,發(fā)現(xiàn)落差達成理解的關鍵之處。”老師如果忽視詩歌文本中的“空白”,僅依一家之解乃至個人之見教學,就會“誤讀”甚至“歪解”,就會讓文本的解讀膚淺鄙陋,造成詩歌教學的“浮光掠影”現(xiàn)象。
3.虛應對話——思維缺席理智引退
目前,以教師為中心的“獨白式”教學已很少存在,但普遍呈現(xiàn)一種較為膚淺的“對話式教學”。教師在課堂上連續(xù)提問,學生習慣性舉手,倉促地回答問題。在滿堂問中,盡管學生有機會發(fā)言,但教師仍是權威的代言人,按照預先設定的框架,壟斷了溝通,哪里談得上傾聽學生的心聲,更不用說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體悟詩歌的神韻和優(yōu)美的語言,進行理性的思考和情感的熏陶。
4.誦讀不足——詩歌情感韻味喪失
誦讀人之“心”要與文本之“心”共鳴。詩歌誦讀注重情理,悟得詩情,曉得詩理,方能入味。朱自清先生在《誦讀與詩》一文中指出:“‘讀原是‘r繹意蘊的意思,默讀只是‘玩索意蘊的工作做得好,只有朗誦才能玩索每一詞每一語每一句的意蘊,同時吟味它們的節(jié)奏。”“新詩不要唱,不要吟:它的生命在誦讀,它得生活在誦讀里?!庇行┙處熢谠姼杞虒W中也安排了誦讀,但方式單一,僅提示學生“放聲地讀,旁若無人地讀”,自然效果不好。
二、詩歌教學的方法探討
1.詩歌題材分類
根據(jù)詩歌題材的不同,可分為抒情詩、敘事詩、古體詩、科學知識詩等,針對每種題材的詩,教學方法不盡相同。
(1)教學抒情詩必須抓住情感色彩濃厚和意義深刻的語言進行描繪,并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從而理解詩歌中的語言和其豐富的內容與思想感情。教學寫景的抒情詩,教師要引導學生先感知鮮明的畫面,然后再引導想象,從而把全體學生帶入詩的意境之中,從中體會詩味。至于對詩中的未盡之意,教師可引導學生補充說明。
(2)教學敘事詩,教師除了要引導敘述詩的音樂性欣賞外,其分析重點和故事一樣。
(3)教學古體詩,教師要幫助學生掃清文字障礙,對于詩歌中所反映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生平,只要與詩歌所寫的內容有關系,也應讓學生有一個大概了解。對于詩歌的藝術技巧,教學中也應啟發(fā)學生認真欣賞。
(4)教學科學知識詩,教師除了要注意它的共性外,還要注意科學知識方面的教學。
2.具體方法探討
(1)反復誦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由于詩歌語言具有音樂美的特點,特別是我國古代詩詞形式整齊、句式固定,讀起來很有節(jié)奏感。因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指導學生根據(jù)詩歌的語言特點把握正確的停頓,讀出節(jié)奏、語調;其次要采用多種朗讀方式,如配樂朗誦、教師范讀、男女生交叉讀、學生自由朗讀等。不管采用哪種方式,都要充滿感情,讀出詩詞的韻律和節(jié)奏,讀出意境來。洪鎮(zhèn)濤先生曾說:“讀是語文課的第一教學法,抓住了‘讀就抓住了語文的要領。”吟誦,是朗讀的最高境界,有韻味,有情境。只有把節(jié)奏韻律全讀出來,才能體會詩歌的音樂之美,感受詩歌優(yōu)美精湛的語言文字和豐富的人文內涵。如在讀《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首古詩時,有“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我們不看詩歌的內容,光是詩歌語言方面在節(jié)奏韻味旋律等在閱讀時就有無限樂趣!通過閱讀,師生共同享受優(yōu)美語言帶來的樂趣。
(2)品詞析句,感知詩詞詩意美。詩歌教學,貴在引導學生理解詩的精妙之處。因此,教師應該大膽放手,鼓勵學生探究,抓住詩中關鍵的詞句,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斷,從而深刻地理解詩的意旨。例如《泊船瓜洲》這首古詩,語言生動,色彩明麗,其中“春風又綠江南岸”更是“煉”字名句。在理解詩句中,我向學生提出:想一想還可以用什么詞來代替“綠”字。學生在揣摩之后,發(fā)言十分踴躍:有的說可用“滿”字,因為“滿”字說明了春風一下子就吹遍了江南兩岸,又襯托出作者想早日回到故鄉(xiāng)的心情;有的說“過”字更能表達作者想早日脫離官場,返回故居的愿望……通過對問題的探究、爭論,學生逐步達成共識,還是“綠”字用得好,因為“綠”字既有色彩,又把看不見的春風寫得活靈活現(xiàn),具有很強的生命力,能給人以強烈的動感。通過教師抓住關鍵詞語品析探究,促進了學生對詩句的深層理解。
(3)創(chuàng)境想象感悟詩歌意境美。所謂意境就是詩人的主觀思想感情和客觀事物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艾青說:“詩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運用想象?!币驗樵姼枋怯酶叨饶毜恼Z言構成一幅幅優(yōu)美的畫面的,豐滿的意境能給欣賞者提供想象的空間。因此,在小學詩歌教學中要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啟發(fā)學生想象,從而感悟詩歌的意境之美。
(4)拓展延伸,重建詩歌美。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這種需要在小學生精神世界里尤為重要?!薄皩徝朗菐в辛钊私夥诺男再|,它讓對象保持它的自由和無限?!痹姼杞虒W中的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也要體現(xiàn)出這樣的特點。詩歌只是提供了一個較為模糊的、概括的總體形式框架,學生只有通過主體性的參與,填補圖式結構中的空白,把不確定的意象確定下來,才能重建起具體的意象體系。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領會詩意的基礎上去說、去寫。
例:在學過《宿建德江》后,有位學生就這樣寫道:夕陽西下,“我”慢慢地劃著小船停泊在煙霧迷蒙的沙洲邊,陣陣江風夾著絲絲涼意襲來?!拔摇闭驹诖^不禁泛起思鄉(xiāng)的愁緒。放眼遠望,空曠的原野沒有邊際,遠處的天空顯得比近處的樹還要低。俯身近看,江水清澈,圓圓的明月離我那么近,仿佛日夜思念的親人就在身旁??梢?,通過拓展延伸,讓學生進入詩的意境,學生就能用優(yōu)美的語言來表達自己對古詩的理解。
總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詩歌教學將越來越受到各界的重視。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只有不斷加強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和古代文學知識的學習,注重詩歌教學方法的研究,才能更好地適應時代對詩歌教學的要求,才能讓這種無價的文化財富真正得以傳承,并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