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芹,肖曉梅,魏笑英
(1.海南師范大學圖書館,海南 海口 571158;2.中山大學圖書館,廣東 廣州 570000;3.山西圖書館,山西 太原 030001)
古籍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需要永久保存,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在自然及人為等因素的影響下,我國許多珍貴古籍逐漸老化、受損,給人類文化造成了極大損失。
古籍中使用的纖維糨糊等物質(zhì)是產(chǎn)生蟲害的直接原因,害蟲蠶食紙張,使書葉蛀孔累累,缺邊少葉,甚至整頁損毀。蟲害一直是損毀我國南方古籍的最大“元兇”。據(jù)統(tǒng)計,2008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51家全國重點古籍保護單位中有 18家單位藏品的主要損毀原因為蟲蛀。某全國重點古籍保護單位甚至有近 4成古籍遭蟲蛀[1]。中山大學圖書館古籍藏品(不含民國文獻)約 30多萬冊,以明刻本見長,善本2 000多種共 25 000多冊,蟲害現(xiàn)象嚴重,許多破損古籍有待修復。
我國南方圖書館古籍庫房的溫度和濕度相對較高,古籍的紙張纖維、糨糊、陳年的灰塵、偏酸性的紙張易長霉菌。霉菌在新陳代謝過程中產(chǎn)生的纖維素酶可使紙張脆化變質(zhì),同時霉菌在其代謝過程中還產(chǎn)生了有機酸,從而加速古籍紙張的酸化變質(zhì),嚴重時則會使紙張含水量增高,發(fā)生紙張粘連,形成“書磚”[3]。霉變和絮化古籍的修復難度較大,因此防止古籍霉變也是古籍保護的重要內(nèi)容。
古籍酸化是古籍保護棘手的問題之一,主要特征為紙張的 pH值明顯降低。古籍紙張酸化是由大氣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濃度以及紙張中木質(zhì)素的含量等因素綜合造成的。近年來民國文獻嚴重的酸化現(xiàn)象引起了古籍修復專家們的高度重視。我們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民國文獻的古籍紙張的 pH值多在6.0左右,書皮四周各位置的 pH值各有不同,但大多也在 6.0以下。pH值在 5.0以下的文獻,保存年限最長只有 200年。古籍修復專家潘美娣老師介紹,由于造紙技術和原料等原因,民國文獻的紙張保存期較短,一般來說民國時期的報紙保存期僅為 60年左右,民國時期出版的書籍保存期約為 200—250年左右。中山大學圖書館收藏較多的嶺南文獻,在民國文獻的收藏中占有極大優(yōu)勢,但由于民國文獻紙張脆化,給中山大學的古籍保護工作帶來極大的壓力。
近年來,我國正在大力開展古籍修復保護工作。中山大學圖書館作為國家級的古籍修復中心,一直致力于搶救我國的古籍文獻。在工作中我們深刻地體會到:古籍修復延續(xù)了古籍壽命,但最終保護古籍的終極方法應是對古籍加強理化因素和人為因素的保護。
古籍保護現(xiàn)已引起各地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但在南方古籍保護工作中仍存在著一些誤區(qū),我們在此將其指出,謹供同行們參考。
古籍善本圖書保存難度較大,有些收藏單位為此投入大量資金建設地下古籍庫房,如上海圖書館古籍善本書庫設在地下室,室內(nèi)空調(diào) 24小時開放,保證了恒定的溫度和濕度,而且可防強光,這對古籍善本有著較好的保護作用。但南方建設古籍庫房應因地制宜。南方氣候濕熱,沒有窗戶的地下書庫更容易使古籍發(fā)生霉變,尤其是部分地區(qū)地下富含泉水,更不適宜建設地下書庫,南方的古籍書庫應建在頂層或較高樓層。
我國很多圖書館沒有專用的古籍書庫,達不到古籍圖書應該存放在恒溫恒濕條件下的保存要求[2]。古籍庫房溫度過高會使耐熱性差的字跡發(fā)生擴散,高溫還有利于有害生物的生長和繁殖。由于霉菌生長最適宜的溫度是 20℃—35℃,蟲蠹生長最適宜的溫度是 22℃—32℃[3],霉菌、蟲蠹最適宜的濕區(qū)在 70%以上,所以應加強對古籍庫房的溫度和濕度控制,從源頭上控制霉菌、蟲蠹對古籍的危害。我國南方部分收藏單位對古籍恒溫恒濕的理念并不清晰,往往只是將古籍書庫的溫度控制在 25℃左右,這便成為蟲蠹滋生的溫床。因此應將古籍庫房溫度控制在 17℃—21℃,下班關閉空調(diào)后可打開除濕機,使庫房的濕度得以控制,真正做到恒溫恒濕。
用于存放古籍的裝具也是影響古籍壽命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學合理的裝具對古籍的保存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隨著國家對古籍保護工作的日益重視,下?lián)芄偶Wo經(jīng)費日益增多,因此有部分收藏單位重點將經(jīng)費投入到制作古籍的裝具上,制作函套保護古籍,這種作法還是有一定的保護作用的。函套制作應以古籍安全第一為原則,制作時應尺寸略有盈余而不擠書,函套里光滑不磨書,材料需處理到位。
此外,南方和北方采用的函套保護原材料也應略有不同。北方可采用函套加高麗紙的軟包裝,南方可采用夾板來加強古籍保護。目前一個楠木書盒須 1千元左右,因此應優(yōu)先保護價值高的古籍善本,如宋版的古籍可選用楠木、紫檀的書盒,清晚期的古籍不應選擇價格昂貴的書盒。南方制作函套時應根據(jù)地域特點對函套紙張的酸性進行測試。如南方某省圖書館制作函套前沒有進行論證和測試,在使用過程中才發(fā)現(xiàn)古籍的函套中藏有活蟲,原因是由于制作函套的材料沒有經(jīng)過處理,既浪費了國家保護古籍的經(jīng)費,又損害了珍貴的古籍文獻。
古籍本身以及函套、書柜等裝具,包括制作函套所用的漿糊等都極易招來蟲蠹。南方常見的蟲蠹多為黑皮蠹、煙草甲、檔案切蠹和書虱等,黑皮蠹幼蟲期較長,對圖書危害極大;煙草甲常在古籍中仿蠶做繭化蛹,在我國南方危害較嚴重(廣西、貴州尤甚);檔案切蠹有著橫向吃書的特性,影響古籍書頁的完整性;書虱繁殖速度極快,容易造成古籍書庫大面積的蟲害現(xiàn)象。這四種常見的蟲蠹分布略有區(qū)別,某一時期各圖書館的蟲蠹情況均不相同。近年來國內(nèi)針對古籍蟲蠹采取了生物法、化學法、物理法等多種防范措施,中山大學圖書館借鑒中國國家圖書館的防蟲經(jīng)驗,采用低溫殺蟲防治蟲蠹,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時我們還發(fā)現(xiàn)低溫冷凍對圖書紙張、字跡并無影響。
溫度因子是環(huán)境條件中最重要的因子之一,它可以加速或抑制代謝速度,甚至可以使代謝完全停止,因為溫度對昆蟲新陳代謝的基礎——酶有著直接的影響。我們以圖 1為例說明低溫殺蟲的原理。
圖1 低溫對書蠹的影響
從圖 1中我們可看到,F—G為昆蟲的死亡低溫區(qū)(致死低溫區(qū)),溫度范圍是 -10℃— -40℃。在該溫區(qū)內(nèi),有機體的液體冰凍和結(jié)晶,使原生質(zhì)受到機械損傷、脫水和生理結(jié)構(gòu)的破壞,從而使昆蟲的組織和細胞產(chǎn)生不可復原的變化。[3]
低溫冷凍殺蟲的設備主要有電冰箱、低溫柜、冷庫等。在使用低溫冷凍殺蟲時建議采用醫(yī)用型的冰柜,目前中山大學圖書館采用的是海爾醫(yī)用冷凍冰箱,市面價格約一萬元,比較適合中小型圖書館使用。
首先,用紙箱、木箱將準備處理的圖書包裝好,亦可直接打捆。其次,將包裝好的圖書裝入冷凍設備內(nèi)并啟動設備制冷。冷凍溫度和時間可參考下列數(shù)據(jù):-15℃,冷凍 10天;-20℃,冷凍 7天;-25℃,冷凍 5天;-30℃,冷凍 3天。最后,達到所要求的冷凍時間后關閉設備電源,待冷凍設備內(nèi)的溫度自然回升至 5℃左右時(一般一天左右),取出圖書并在常溫下放置一天后再入庫上架。
根據(jù)我們的經(jīng)驗,低溫殺蟲的溫度達到 -16℃,冷凍 24小時可以全部殺滅單冊圖書中的害蟲;溫度達到 -16℃,冷凍 48—72小時可以全部殺滅多冊圖書中的害蟲;溫度達到 -25℃,冷凍 120小時可以全部殺滅箱裝圖書中的各類、各蟲期的圖書害蟲。
圖書(包括包裝)在冷凍設備內(nèi)碼放時,不要接觸冷凍設備的四壁,上下左右最好保持 5厘米的距離;每箱之間最好也能留有一定空隙,便于冷空氣流通,提高冷凍效果。目前我國已有較多省、市圖書館采用冷凍技術殺蟲,但有部分圖書館采用塑料密封袋將古籍包裝置入冰柜,同時沒有等溫度回升就直接將書取出靜置,這樣將使古籍在冷凍過程中揮發(fā)出來的水分直接結(jié)霜在密封袋上,取書回溫時出現(xiàn)將書打濕的現(xiàn)象。因此不應采用塑料密封袋包裝古籍進行冷凍,從冰柜里取書時也應考慮當?shù)禺斎盏臏囟群蜐穸取?/p>
現(xiàn)階段,博物館展示文物時會從展柜對參觀民眾的身體健康影響、展柜對文物性狀維護的影響、展柜使用后對環(huán)境的影響等因素來制定與標本文物相匹配的展柜[5]。因此我們在古籍保護方面也應參考博物館的作法,深入研究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木質(zhì)材料雖然具有易于加工、自然美觀及調(diào)節(jié)微環(huán)境溫濕度等優(yōu)點,但對文物也同樣存在潛在威脅,原因主要來自膠合劑中的游離甲醛。制作古籍書柜、古籍裝具時是否需要上油漆?上油漆的古籍裝具是否會對古籍造成毀損?所用油漆是否需要實驗室的檢驗?在制作古籍書柜和內(nèi)裝具前,建議先了解這些問題后,再予以審慎使用。
日本學者善本知孝在 1983年針對 59種木材pH值的研究指出,大部分的木材均呈 4—6的微酸性特征,但在潮濕的環(huán)境中,木材的酸度會隨著時間的延長而增加[4]。從桃花心木、白楊、美國緞木、胡桃木、樺木、白塞木和云杉等的含酸量及滲透性來考慮,相對較適合使用于文物保存環(huán)境。而有機酸釋放較嚴重的橡木、落葉松、柚木、光腦木、山毛櫸及榆木等,則盡量避免在文物保存環(huán)境中使用。我們在制作古籍書柜時應對所選木材的酸性進行測試,選擇 p H值接近 7的木材。
海南師范大學圖書館 2005年制作一批樟木書柜用于保護古籍,到 2009年發(fā)現(xiàn)樟木書柜被蟲蛀,而該館 1986年制作的紅木書柜卻依然完好無損。目前國內(nèi)也有專家對樟木制作古籍書柜提出異議,理由是樟木易散發(fā)油味,對古籍損壞較大,這一提法尚有待于進一步的深入研究。但以樟木制作書柜時理應將其原材料進行干燥和除蟲等技術處理,這樣才能達到防蟲的目的。在現(xiàn)今原木價格上漲、檢驗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我們應對古籍書柜、內(nèi)裝具的木材問題加以研究,不可輕易將珍貴的古籍資源作為實驗對象。
[1]謝宇斌.仿生殺蟲劑保護古籍的應用研究[J],圖書館雜志,2009,28(6):44—45,96.
[2]何艷艷.淺談高校圖書館古籍保護工作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9(7):86—87.
[3]周崇潤.古籍冷凍殺蟲技術介紹[C]//古籍修復技術培訓講義.北京:中國國家古籍修復中心,2009:255—264.
[4]莊世滋.以木質(zhì)材料作為展示設備對展品保存的影響[J].博物館學季刊,1993,18(4):8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