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繼業(yè) 曹玉文
(大連建安工程建設監(jiān)理有限公司,遼寧 大連 116023)
超前小導管注漿是在隧道或地下工程的開挖過程中,對開挖斷面上方圍巖的物理力學性能進行改善,使之開挖周圍形成一個具有一定強度的硬殼結體,從而提高圍巖的整體性、抗?jié)B性、和穩(wěn)定性。超前小導管是隧道或地下工程的一種穩(wěn)定開挖圍巖圍護結構體系施工一種方式。本法適用土體松散的土層,圍巖破碎的斷層破碎帶,自穩(wěn)性差的砂層,地層加固和塌方處理,對圍巖破碎的地段加固效果顯著。
1.超前小導管注漿設計。暗挖結構超前支護采用超前小導管注漿對地層預注漿加固,小導管選用Φ42x3.25的焊接鋼管,管壁每隔100~200mm交錯鉆眼,眼孔直徑6~8mm。環(huán)向間距0.3m,外插角7~10°。注漿漿液種類與配合比,必須由現(xiàn)場對各土層進行注漿試驗確定,并根據土層變化相應調整,且根據開挖前方周圍的圍巖條件控制好注漿壓力,注漿壓力0.5~1.5MPa,要求加固體半徑不得小于0.5m。以上注漿工藝必須先進行現(xiàn)場注漿試驗,以確定注漿效果。
2.鉆孔打設。使用鑿巖機對需要布置的超前小導管的位置、長度打孔,作為引孔保證小導管側壁與圍巖有一定的間隙,引孔徑可采用Φ45、Φ50鉆頭施工,為后期注漿施工做好準備。
3.漿液注漿。漿液有單液注漿和雙液注漿兩種。單液注漿法是將注漿材料混合攪拌均勻后,用一臺注漿泵注漿。這種方法適用于凝膠時間大于30分鐘的注漿。雙液注漿法是用兩臺注漿泵或一臺雙缸注漿泵,按一定比例分別壓送甲、乙兩種漿液,在孔口混合器混合后,再注入到巖(土)層中。采用這種方法,漿液凝膠時間一般為幾十秒到幾分鐘。
超前小導管注漿一般采用標號32.5R以上普通硅酸鹽水泥,水玻璃濃度為40Be,用量為水泥重量的3%~5%,漿液水灰比宜為0.7:1~1:1。如遇到隧道涌水量比較大時,可加入3%~4%的速凝劑。在對土層預加固注漿漿液,根據地層情況及現(xiàn)場試驗選用改性水玻璃、水泥水玻璃或固砂劑漿液,漿液配合比應根據土層情況由試驗確定。一般原則為:
①粉土采用水玻璃,②中粗砂、卵石、礫石層采用1:1水泥水玻璃漿液,③大顆粒含量較多、孔隙較大地層可采用1:1的水泥漿液,④充填注漿漿液用1:1水泥漿外慘促凝劑,⑤初襯與二襯間注漿漿液為高強無收縮水泥漿液。
4.注漿壓力工作的控制
注漿壓力是促使?jié){液在巖(土)層裂隙中流動擴散所需的動力。必須要有足夠的注漿壓力來驅動,使?jié){液從小導管側壁孔中以射流狀態(tài)向巖(土)層裂隙中充分擴散填充,達到加固地層的目的。注漿壓力一般為0.5~1.5MPa,注漿量根據現(xiàn)場試驗控制單管為:①一般土層達35ml~50ml,②當地質條件處于粘土、礫石層、自穩(wěn)性差達50ml~70ml,③砂層、孔隙較大、存在一定空間的地層,要根據注漿壓力值,達到預設值保持一段時間,注漿壓力值逐漸增加為依據。
工藝流程圖
實例:
某地鐵車站地下施工建設時,第五層導洞與第二層導洞在同一軸線上,垂直距離為6米,在開挖撐子面過程中,因圍巖含水量大,出現(xiàn)突泥現(xiàn)象,突泥量約42m3。現(xiàn)場立即對掌子面進行強支護并噴砼封閉,同時禁止上層導洞內機械設備在該事故段上方活動。掌子面固結后,沿開挖邊緣打設一排6米長的注漿小導管,間距30cm,外插角10°~30°交錯布置,注入水泥漿液12噸。半個月后開挖封閉掌子面過程中,再次出現(xiàn)突泥事故。突泥量達30m3,之前打設的超前小導管全部被突泥擠出壓彎?,F(xiàn)場使用碎石包、工字鋼對掌子面進行封閉并噴砼。在對二層導洞該段底板檢查發(fā)現(xiàn)有空鼓現(xiàn)象,呈高4.5米、長6米、寬5米的空間,并在下沉空間的側壁上發(fā)現(xiàn)有水泥漿凝結的斷層。此次突泥事故造成上、下兩層導洞之間6米土層貫通,洞內形成松散體,坍塌土方約80m3。
根據現(xiàn)場情況分析,判斷之前的超前小導管注漿沒有充分發(fā)揮出加固土層的作用。歸納以下幾點原因:
①小導管過長、打設過深。直接擾動了沒有失穩(wěn)的洞壁,增加了空洞面積。
②超前小導管前端封閉不嚴。檢查被擠出的小導管,發(fā)現(xiàn)前端封閉處已經開口,管壁漿液也不飽滿,加上之前在上層導洞底板下層發(fā)現(xiàn)的漿液斷層。可以判斷注入的漿液大部分從超前小導管前端流走,沒有很好得向四周擴散凝結加固土層。
③超前小導管注漿漿液沒有很好的配比,使用外摻劑。漿液大量從小導管前端流走,沒有使小導管周圍的圍巖固結形成整體性,土層仍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從而導致再次開挖出現(xiàn)突泥現(xiàn)象。
④在開挖過程中,設備沒有在側面進行開挖,直接開挖中槽擾動封閉的掌子面的土方,出現(xiàn)突泥。處理方案:在封閉的掌子面和上方周邊,交錯打設3米、6米兩種小導管,梅花形布置,間距20cm。注漿漿液采用1:1水泥漿外慘促凝劑,使用雙缸注漿泵進行注漿,壓力預控值0.7MPa。二層導洞底板下空洞采用自伴混凝土回填填實。20天后開挖封閉掌子面無異常,開挖5米后成功通過此事故段。
5.小導管注漿的工作原理:
1)小導管的前端必須封閉密實,控制中壓的流失。注漿管在管四周形成梅花樁孔眼3-4mm,當漿液達到0.5MPa管內形成足夠的壓力,通過側壁上的小孔以射流狀態(tài)向四周擴散。如果小導管前端封閉不嚴,在施壓過程中可能會因為壓力管內壓力過大將封閉處撐開,使?jié){液從前端大量流出,側壁壓力變小,影響漿液向四周擴散的效果。小導管之間漿液無法絮凝,不能固結松散、坍塌體。2)小導管側壁與孔內圍巖要有一定的空間,使?jié){液在一定空間內形成壓力腔,讓漿液擴散的更充分,小導管之間的漿液絮凝形成整體。如果小導管直接采取沖擊進入圍巖(粘土層)與圍巖(粘土層)無間隙,形成真空狀。會造成堵管或壓力迅速增大超過預定值,形成漿液已注滿的假像。此時注漿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只是小導管內注滿漿液。3)安裝小導管時,要對導管口周圍與圍巖面之間進行封閉。不得在未完全封閉的情況下進行注漿。4)壓力數值是注漿飽滿度重要的依據,同時也要嚴格控制壓力數值,防止因壓力過大附近圍巖開裂(爆裂)。5)在對處理地層加固或塌方區(qū)域,小導管的打設和一般開挖斷面打設情況有所不同。要控制小導管打設的深度,對加固或塌方區(qū)域小導管打設深度呈階梯狀,使注入的漿液擴散的更充分,圍巖更加穩(wěn)定。但小導管的打設深度、角度是對注漿成功的操作原因之一,以免對其它圍巖造成擾動,擴大不穩(wěn)定區(qū)域。
結束語。超前小導管注漿對處理不穩(wěn)定、自穩(wěn)能力差的圍巖(粘土層、礫石層、砂礫層)起到穩(wěn)定結構的一種方式。只有充分根據其工作原理,才能將超前小導管注漿發(fā)揮出它真證的作用。
[1]曾君剛.超前小導管注漿施工參數試驗研究.《科技傳播》,2010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