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鹽井的文化交融

      2011-05-14 17:16:39劉子倩
      中國新聞周刊 2011年26期
      關(guān)鍵詞:鹽井藏民馬幫

      劉子倩

      藉由茶馬古道的開啟,滇藏線沿途成為西藏地區(qū)最早與外界接觸與交流之處。千百年來,這個茶馬古道旁的藏族村落,倚隘而興,因鹽而盛,藏傳佛教、天主教、東巴教也在此地共存共榮

      每周日早上,66歲的藏族老人斯扎蘭換上干凈的藏裝,揣上藏文版的《圣經(jīng)》,帶上9歲的孫子,去上鹽井村做彌撒。那里有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就在同一天,斯扎蘭的女婿照例會去山上的喇嘛廟誦經(jīng)祈福。

      這是當(dāng)?shù)匾粦舻湫偷牟刈寮彝ァ1M管有著不同的宗教信仰,但一家人和睦共處,互不影響。千百年來,這個茶馬古道旁的藏族村落,倚隘而興,因鹽而盛,藏傳佛教、天主教、東巴教也在此地共存共榮。

      鹽井因產(chǎn)鹽而得名,位于西藏自治區(qū)東南部的芒康縣鹽井納西族自治鄉(xiāng),與云南接壤,是滇藏公路進(jìn)藏的第一個站。全鄉(xiāng)4486人,納西族僅占四分之一,絕大部分是藏族。按地勢高低,鹽井分為上鹽井和下鹽井。上鹽井村大多信奉天主教,而下鹽井村信奉佛教。在這里,納西族沒有信奉自己的東巴教,而是追隨藏傳佛教,而藏族則信仰天主教。多元的文化在此相融共處,讓這個仍舊保留著最原始制鹽工藝的小鎮(zhèn)多了幾分神秘。

      茶馬互市打開大門

      第一次來鹽井,作家范穩(wěn)就被那里的氣場震撼了。四面高山圍攏著一塊從河谷中拱出的斷崖,村莊就坐落于此,瀾滄江如利刃將山與崖恰到好處地切開,站在600米高的村中俯瞰河谷,咆哮的瀾滄江猶如一條溪流。千年鹽田架于瀾滄江兩岸,藏式民居鱗次櫛比地順山勢排開,蜿蜒的滇藏公路穿鎮(zhèn)而過?!爱?dāng)時心靈突然被打開了,一定要為她寫點什么?!狈斗€(wěn)說。

      盡管是個千人小鎮(zhèn),但鹽井的歷史如盛產(chǎn)的鹽巴俯拾即是。它位于滇、藏、川交界處,是聞名遐邇的茶馬古道通往西藏和四川的必經(jīng)之地。

      茶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于唐宋,盛于明清。因藏區(qū)處高寒地帶,缺乏蔬菜,肉類是藏民的主食,而茶葉恰有解脂除膩的作用,逐漸成為生活必需品。藏區(qū)的良馬、皮毛又是內(nèi)地所需。就這樣,在橫斷山脈之中,形成了靠馬騾馱載貨物的交通要道,河谷高山間傳來的那陣陣清脆的馬鈴聲,一響便是千年。

      茶馬古道分川藏、滇藏兩線,而滇藏茶馬古道大約形成于公元6世紀(jì)后期,由云南的產(chǎn)茶區(qū)經(jīng)大理、麗江、香格里拉后進(jìn)藏,西向拉薩,最終通向南亞次大陸。這條茶馬古道也就成為最為古老的進(jìn)藏線路之一。

      坐落于滇、藏、川三角地帶的鹽井自然成為茶馬古道通向圣城拉薩的咽喉。而鹽井盛產(chǎn)的鹽巴,也作為來往馬幫交易貨物之一。

      這里,漸漸熱鬧起來。

      一隊馬幫一般由一二百匹馬組成,一個漢族人同時只能趕五匹馬,而藏族可以趕七匹。每十五里一小歇,三十里一大歇。似乎正是由于馬幫的存在,茶馬古道沿線的語言交流并無障礙。云南大學(xué)茶馬古道文化研究所所長木霽弘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從云南至西藏,都可用西南官話溝通,看似閉塞的高山大河間,正是因為貨物和文化的交流而變得通暢。

      木霽弘還發(fā)現(xiàn),馬幫的馬鞍,白族是硬的,藏族是軟的,而在鹽井這樣的結(jié)合部,馬鞍軟硬都有。“這就是交融的過程。”木霽弘說,當(dāng)茶成為藏族生活的一部分后,便把不同的文化聯(lián)系起來了。不僅如此,馬尾巴上粘著的草籽還隨著馬幫一路帶到西藏,形成逃逸植物通道。馬幫也不僅僅是貨物的運輸,也逐步成為文化傳播的使者。云南大理馬幫在藏區(qū)會表演云南花燈戲,而藏族馬幫到了云南也會彈起弦子,引來圍觀。跟隨馬幫,一些工匠進(jìn)藏,成為傳播技術(shù)的先驅(qū),而傳教士則借助馬幫進(jìn)入藏區(qū)傳教。

      戴十字架的藏族人

      事實上,從17世紀(jì)起,就有傳教士進(jìn)藏傳教。經(jīng)過數(shù)次波折之后,1855年,法國傳教士鄧得亮在鹽井創(chuàng)建起天主教堂,其強(qiáng)大的生命力一直延續(xù)至今。

      這座西藏唯一的教堂位于滇藏公路旁,是一座典型的藏式建筑。若不是屋頂那個高大的十字架,沒人將其與教堂聯(lián)系起來。教堂裝飾也入鄉(xiāng)隨俗,室內(nèi)的哈達(dá)、圣像唐卡讓人耳目一新,而哥特式高大拱頂和天花板上的《圣經(jīng)》題材壁畫依舊保持著天主教的風(fēng)格。

      每天早晚,上鹽井村的天主教信徒會到此做彌撒,周日早上人最多。這里有世界上唯一的藏文版《圣經(jīng)》,信徒會用藏語讀《圣經(jīng)》,用藏語詠唱贊美詩,而神父也是穿著藏服。

      59歲的白著住在教堂隔壁。在他的家中,供奉著耶穌、圣母瑪麗亞的神像,而他胸前還戴著十字架。他家世代為天主教徒,在他五歲時,父母就帶他進(jìn)教堂。“我的名字也是神父起的?!卑字f。在上鹽井,信徒的名字與歐洲人相似,多為神父所取;人死后以天主教儀規(guī)進(jìn)行土葬,但其生活方式、習(xí)俗與信奉佛教的藏民沒有區(qū)別。

      親歷了文化和宗教交融的還有下鹽井村的納西族。他們原本居于云南麗江,隨著木氏土司的勢力擴(kuò)大,在明朝時期順著這條古老的通道來到鹽井,并在此扎根繁衍。如今,鹽井的納西族除了祭祀中還保留著納西族的一些傳統(tǒng)外,其他已與當(dāng)?shù)夭刈鍎e無二致。他們說著流利的藏語,過藏族的節(jié)日,愛喝酥油茶,吃糌粑,信仰藏傳佛教。

      不過,相比而言,上鹽井村的530多名天主教信徒更是中西合璧的典范。他們既過藏歷新年,也過圣誕節(jié)、復(fù)活節(jié)。每年的圣誕節(jié),教徒們都將舉行狂歡活動。教堂院中會壘起五六個爐灶,公認(rèn)廚技出眾的村民成為主勺,每家還會派出幫手。幾百名信徒圍坐在空地上聚餐,晚上大家唱歌跳舞。這所有的開銷都是來自彌撒費,它有專人保管,并在活動后將費用明細(xì)公開。

      盡管上下鹽井一塹之隔,宗教信仰涇渭分明,但在藏民心中卻沒有溝壑。下鹽井村的佛教徒們自發(fā)來湊熱鬧,天主教徒會熱情歡迎;而每年藏傳佛教傳統(tǒng)的“跳神節(jié)”到來之時,上鹽井的村民也會涌向下鹽井。

      然而,當(dāng)年天主教進(jìn)藏卻是一部曲折的歷史。早在中世紀(jì),傳說在喜馬拉雅的北側(cè)有一個約翰長老的王國,為了將被遺忘的子民帶回基督世界,不少傳教士翻越喜馬拉雅傳播福音。作家范穩(wěn)說,當(dāng)時在西藏傳教猶如在地板上種莊稼,面對著不僅僅是惡劣的地理條件,還有生命之危。

      據(jù)范穩(wěn)的研究統(tǒng)計,從鹽井天主教堂建立到上個世紀(jì)40年代最后一次沖突,15任神父,其中7位被殺。藏傳佛教勢力過大,傳教士只能在偏東南一隅傳教。最終,他們轉(zhuǎn)至鹽井,為村民看病,之后便有兩三個村民成了天主教徒,也成了鹽井的首批信徒。19世紀(jì)五六十年代,他們在上鹽井購買地皮,修建了教堂,發(fā)展教徒,開辦圣徒藥房。同時,傳教士們還帶來了法國的葡萄酒的釀酒技術(shù)。時至今日,鹽井人還保持著自釀葡萄酒的傳統(tǒng)。

      斯扎蘭老人的父母曾是天主教堂的傭人,一家七口住在教堂。那時,天主教的神父會給窮人蓋房子,免費看病,發(fā)放西藥,那神奇的小藥片令藏人稱贊不已。“逢年過節(jié),教堂還會施粥,給天主教堂當(dāng)傭人,至少可以填飽肚子?!彼乖m說。

      對于解放前的教堂,93歲的修女阿尼記憶更為深刻。她14歲受洗,目睹了教堂的興衰。那時,教堂會幫助窮人蓋房子,收留孤兒和無依靠的老人,甚至給沒有牦牛的佛教徒買牦牛。如今,她是鹽井唯一健在的修女,每天仍堅持去教堂做彌撒。其他省份的天主教徒來到這里,都會拜訪這位西藏天主教的“活化石”。見到這位老修女的時候,大多數(shù)人都會尊崇地跪拜行禮。

      或許,正是因為這份“贏得藏族人的好感才能贏得藏族人的靈魂”的執(zhí)著,讓天主教在鹽井藏民心中生根開花??稍诮夥徘?,天主教徒受到佛教徒們的嘲笑,被稱為洋人“古達(dá)”,“古達(dá)”在藏語中有奴顏之意,是對搖尾乞憐的狗的形容。

      直到1951年,天主教教民向昌都人民解放委員會提出申請,教堂再次成了天主教教民進(jìn)行宗教活動的場所。改革開放后,文革中被毀的百年教堂被修葺一新。如今,在鹽井,不同宗教信仰的人組成的家庭比比皆是,彼此間和平共處,相安無事?!拔也粡?qiáng)迫孩子信天主教,他們有選擇的自由?!彼乖m說。

      1997年,上鹽井村28歲的魯仁第成為第一位藏族的天主教神父。從那以后,上鹽井村每逢重大節(jié)日便不再到云南等地另請神父。2004年,魯仁第還俗,但仍擔(dān)任鹽井天主教堂民管會主任一職。

      天塹變通途

      鹽井產(chǎn)鹽,這被當(dāng)?shù)厝丝醋魇巧咸斓酿佡洝Ec其他產(chǎn)鹽地不同,鹽井仍然沿用最為古老的制鹽方法。3249塊鹽田分布在瀾滄江兩岸,每塊鹽田均由幾十根木柱搭架而成。所謂鹽田,其實是每塊大約僅七平米,用以曬鹽的水泥板。

      勞作的藏民要到江邊的鹽井中背鹽水,倒入自家鹽池沉淀后再灑進(jìn)鹽田,日曬風(fēng)干,結(jié)晶成鹽。因土質(zhì)不同,鹽多呈醬紅色,猶以“桃花鹽”最為知名,每斤可賣到一塊多錢。或許是最原始的才是最好的,這里的鹽自古銷路甚好,牧民用它喂養(yǎng)的牲畜易增肥和產(chǎn)崽。如果食用其他的鹽,牲畜容易生病。

      如今,鹽巴仍是當(dāng)?shù)氐牟孛竦闹匾杖雭碓?,鹽井每年產(chǎn)鹽四千噸左右,一般的農(nóng)戶一年有四五千元的收入。因缺少耕地,灌溉困難,鹽井人世代靠鹽換取糧食,鹽也就成為鹽井人的命根子。

      下鹽井村老村長貢秋扎西還記得,上世紀(jì)五六十年代,他經(jīng)常帶著30多人、百余匹馬組成的馬隊馱著鹽巴去換糧食。那時,因為沒有公路,仍會沿著茶馬古道行進(jìn),沒有橋梁要靠用竹子做成的索道過江。有意思的是,人們也要將馬匹綁在竹制的溜索上,而馬匹也早已習(xí)慣于這種刺激的過江方式。

      他們將鹽換成糧食分給村民,幾十天后就會馱上鹽巴再次出發(fā)。不過,鹽井早已形成集市,外地牧民會用酥油或糧食來此換鹽。他們大多有固定的交易對象,祖祖輩輩都是固定的一家人做生意。當(dāng)然,貢秋扎西還是希望走出去。走得越遠(yuǎn),鹽就能換回更多的糧食,而在鹽井的集市,鹽只能等份交換。

      隨著上世紀(jì)70年代滇藏公路的通車,原本二十天的行程縮短至三天。貢秋扎西回憶,從香格里拉到鹽井,馬幫來要用9天時間,而公路通車后,只需要走6天。“路變寬了,馬匹并排著走反而不適應(yīng)了?!?如今,這段310公里的路程開車僅需七八個小時。而讓貢秋扎西感受最深的是,原來馬隊依靠索道橫渡瀾滄江要花一天時間,自從1983年大橋通車,過橋只要兩分鐘。

      如今,西藏公路通車總里程已達(dá)5.8萬公里,神秘的茶馬古道已然成為歷史。山間此起彼伏的馬鈴聲已經(jīng)成為絕響,取而代之的是摩托車的轟鳴聲。

      在鹽井,幾乎家家有摩托。戴著墨鏡的藏族青年在柏油路上疾馳,遠(yuǎn)處就能聽到摩托車上音響傳來的《愛情買賣》的歌聲?;蛟S是因為茶馬古道讓這里的藏民較早的與外界接觸,走在鹽井的街道上,他們不會向外來客多看一眼。如今,鹽井的年人均收入在四千元左右,主要經(jīng)濟(jì)支柱是勞務(wù)輸出,外出打工成為家庭的主要經(jīng)濟(jì)來源,曾經(jīng)賴以生存的制鹽業(yè)所占比重已經(jīng)降到30%。

      或許是因為傳教士早期在此設(shè)立教會學(xué)校的緣故,鹽井人特別重視教育,兒童入學(xué)率高達(dá)98%。鹽井鄉(xiāng)最高、最漂亮的建筑是鹽井中學(xué)六層教學(xué)樓。事實上,鹽井中學(xué)也是西藏唯一一所鄉(xiāng)級中學(xué),學(xué)生在這里還享受著包吃、包住、包學(xué)雜費的“三包”待遇,鹽井也就理所當(dāng)然地成為人才的搖籃。如今,西藏的鹽井籍領(lǐng)導(dǎo)干部多達(dá)505人,最高官至自治區(qū)政協(xié)副主席。

      鹽井鄉(xiāng)黨委書記柳發(fā)明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國家對鹽井教育的投入已超過3000萬元。此外,政府出資將居住在鹽井條件惡劣區(qū)域的藏民搬至鄉(xiāng)上,對于新建房屋的農(nóng)戶還給予兩萬五千至一萬元不等的國家補(bǔ)貼。

      事實上,安居樂業(yè)的藏民最令人感動的是他們的純樸。在滇藏公路上,搭車似乎是一件很簡單的事,只要伸出大拇指,騎著摩托的藏民便會搭你一程。25歲的背包客張宏說,從香格里拉到鹽井的310公里,他搭過六次車,全部是藏民的車子,途中一個藏族家庭甚至收留他過夜,讓他感動不已。

      當(dāng)前,斯扎蘭老人家正在重修房屋,領(lǐng)到了一萬元的補(bǔ)貼,老修女阿尼每月也能收到政府近千元的生活補(bǔ)助。

      花了六年時間,作家范穩(wěn)完成了他的“藏地三部曲”,以展示這里多種文化的沖撞與融合?!霸谶@里不同宗教和文化共存交融,人們相互尊重,和諧共處,這就是進(jìn)步?!狈斗€(wěn)說?!?/p>

      (實習(xí)生王淏童對本文有貢獻(xiàn))

      滇藏公路

      滇藏公路(國道214)于1976年正式建成通車,全長為1930公路,是一條集險、奇、美于一身的入藏通道。它南起云南景洪,穿過橫斷山區(qū)原始森林,橫跨金沙江,翻越海拔4300余米的百芒雪山和洪拉山,經(jīng)西藏芒康、左貢、昌都至青藏界多普瑪,抵甘肅蘭州,在西藏自治區(qū)境內(nèi)長803公里。

      滇藏公路的修筑始于上世紀(jì)50年代。1956年春,為配合平息滇藏川邊叛亂,政府決定修筑滇藏公路。1956年8月,麗江至香格里拉段動工,1958年10月,該段通車,全長147.23公里。1958年9月,香格里拉至德欽公路開工建設(shè),次年9月,竣工交驗,全長182公里。1959年10月,滇藏公路在云南境內(nèi)的最后一段云南德欽至西藏鹽井公路開工,并于1960年12月竣工,全長113.3公里。1962年8月,該路段發(fā)生大面積塌方,施工人員兩次橫跨瀾滄江架設(shè)橋梁聯(lián)接原線,并修筑了鹽井至芒康公路,真正打通了滇藏公路。

      這條路線就是聞名遐邇古時商旅人士走的“茶馬古道”,如今滇藏公路被越野探險者譽為世界級越野線路。

      猜你喜歡
      鹽井藏民馬幫
      踏尋馬幫的足跡——云南香格里拉空心樹古道考察記
      香格里拉(2023年1期)2024-01-04 02:48:14
      古道散茶香
      The Four Coldest Places in the World
      馬幫“馱起”脫貧路
      高仕興:云南普洱市馬幫傳統(tǒng)民族文化繼承者
      瓦布梁子
      清末川邊改土歸流前期西藏東部鹽井社會狀況及周邊環(huán)境考察
      西藏研究(2016年5期)2016-06-15 12:56:24
      叩訪鹽井祠
      大眾考古(2014年2期)2014-06-26 08:29:38
      馬河●繪畫欣賞
      中國商論(2011年31期)2011-10-17 05:50:02
      月度大片
      扬州市| 民和| 延安市| 伊金霍洛旗| 抚州市| 石门县| 达日县| 西丰县| 梅河口市| 连城县| 都兰县| 吉林市| 曲沃县| 宽甸| 庐江县| 延长县| 嘉义县| 资阳市| 丰县| 台安县| 义乌市| 石景山区| 无为县| 左权县| 盐津县| 石首市| 长海县| 满洲里市| 沙坪坝区| 江北区| 苗栗市| 镇远县| 平山县| 湘阴县| 宁安市| 平湖市| 华坪县| 吴川市| 多伦县| 长兴县| 石河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