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明
我在美國的三個月,從哈佛大學(xué)的圖書館回到家里,路上常常要碰到的事情是,每到一個路口,一旦有車,必定讓你先行。這是什么道理呢?一般人都說,這是西方人比較“以人為本”。一開始我也這樣想,但是后來才知道,其實,在他們的交通規(guī)則里,有一個“路權(quán)”的觀念。路權(quán),就是眼前這條路,人人有權(quán)。而且這個權(quán)利是平等的。怎樣體現(xiàn)這個平等呢?他們設(shè)計一個補償?shù)闹贫龋矗悍彩墙煌üぞ邇?yōu)勢的,就應(yīng)該補償交通工具弱勢的,如貨車補償客車、大車補償小車、小車補償摩托車,如此類推?!把a償”,就體現(xiàn)為“讓先”,體現(xiàn)為“以對方為重”。所以,很多情況下,哪怕是我比汽車慢了一拍到路口,他本來可以踩一腳油門,一下子就過去,但是不,他停下來,在車窗里擺擺手,讓我先行。我了解到這個“路權(quán)”,以及補償?shù)闹贫仍O(shè)計,不禁大為感嘆!我們有很多好的觀念,但可惜我們沒有想一些辦法,讓它進入生活中。如果我們都有這種配合著平等觀念的權(quán)利觀念,就不會動不動欺負弱勢人群,暴力拆遷,等等。所以我想,中國的禮讓與仁,不是不好,而是強制性與操作性不夠,道德建設(shè),更要配合現(xiàn)代“權(quán)利平等”的觀念,以及“弱者優(yōu)先,強者補償”這樣有效有力的制度安排。
(小巖摘自《文匯報》2011年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