餃子是我國歷史悠久、南北通食的一種食品,至今已有一兩千年的歷史了。
古時候,人們一般在年三十晚上十二點以前將餃子包好,待到子時吃,因為這時正是正月初一的伊始,也是辭舊迎新之時,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白印睘椤白訒r”,“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jié)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意。另外,餃子有餡,便于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托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據(jù)說,餃子與我國古代醫(yī)圣張仲景有關(guān)。他從長沙太守任上告老還鄉(xiāng)后,在南陽白河岸邊,看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饑受寒,耳朵都凍爛了。當時傷寒肆虐,病死無數(shù)。張仲景心里非常難受,決心繼續(xù)懸壺濟世。于是,他仿照在長沙的做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guān)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y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
張仲景向窮人施舍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將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放在鍋里煮,煮好后再把它們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后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只“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后渾身發(fā)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因此抵御了傷寒,治好了凍耳。
張仲景開棚舍藥一直持續(xù)到除夕。人們?yōu)榱藨c祝新年,也為了慶祝爛耳康復(fù),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取“嬌耳”的諧音,他們把這種食品稱為“餃耳”、“餃子”,以紀念張仲景舍藥治人的義舉。后來,就慢慢變成了過年吃餃子的習(xí)俗。
如今,餃子這一佳肴在給人們帶來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大觀園里的一朵奇葩。